皮肤神经活检论文-刘永丹,吴珊珊,邸智勇,贾玲,王磊

皮肤神经活检论文-刘永丹,吴珊珊,邸智勇,贾玲,王磊

导读:本文包含了皮肤神经活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皮肤神经活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早期诊断,应用效果

皮肤神经活检论文文献综述

刘永丹,吴珊珊,邸智勇,贾玲,王磊[1](2019)在《皮肤神经活检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诊断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给予皮肤神经活检后获得的早期诊断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4月~2019年6月收治的3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作为研究实验组;同时间段选择健康体检者32例作为研究参照组;针对两组研究对象的皮肤神经纤维,合理选择皮肤神经活检方法展开定量分析操作,并且针对两组研究对象合理展开胆碱酯酶组化染色操作以及PGP 9.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操作;针对表皮神经纤维呈现出的分布规律以及分布特点,利用C5型目镜测微尺镜展开认真观察,针对汗腺神经分布情况合理展开分析操作。结果对于PGP9.5利用PBS进行代替的染色阴性对照片,未呈现出显着着色的现象,表现出阴性反应的现象;同健康体检者比较,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呈现出更加不规则的表皮神经纤维走行,纤细状态更为明显,以断断续续现象呈现,呈现为更为零散以及更少数量的现象,严重条件下,未表现出表皮神经纤维的现象。实验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汗腺神经纤维密度以及表皮神经纤维密度均低于参照组明显(P<0.05)。结论患者在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后,会导致汗腺神经以及表皮神经受到对应损伤的现象,并且程度有所不同,亦证明患者表现出的末梢神经损害有所不同,对此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实施皮肤神经活检,对于疾病的早期确诊以及合理有效治疗,呈现出显着价值。(本文来源于《心理月刊》期刊2019年20期)

李颖[2](2017)在《皮肤神经活检技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皮肤神经活检技术初步探索大鼠周围神经损伤时皮肤神经病理的改变,比较表皮神经纤维密度与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结果的相关性,为周围神经损伤的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Wistar大鼠50只,单侧进行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制作,对侧作为正常对照,在术后2周、4周、6周、8周4个时间点,通过皮肤神经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采用C5型目镜测微尺及Image-pro plus6.0图像分析软件对损伤后的皮肤神经纤维进行定量,同时进行各个时段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测定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对神经损伤后不同阶段及恢复程度进行各个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1、皮肤中的表皮神经纤维对PGP9.5有高度免疫反应性,镜下可见大鼠表皮有丰富的神经纤维支配。2、大鼠足背部IENFD正常参考值为20.94±0.34fibers/mm2。3、在坐骨神经损伤后,IENFD呈明显下降,随着术后恢复时间的逐渐延长,IENFD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且与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及神经传导速度均呈正相关(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侧足背部IENFD与坐骨神经功能指数评分比较:2周r=0.977,P<0.001;4周r=0.956,P<0.001;6周r=0.936,P<0.001;8周r=0.996,P<0.001;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侧足背部IENFD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2周r=0.860,P<0.001;4周r=0.912,P<0.001;6周r=0.728,P<0.001;8周r=0.542,P<0.001)。4、IENFD在损伤恢复过程中数值变化曲线更陡峭,恢复速度更快。结论:皮肤神经活检可用于周围神经损伤的评估,IENFD在坐骨神经损伤后恢复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与坐骨神经指数、神经传导速度有很强相关性,且与病变的严重程度相一致,相对于其他两项指标,IENFD对于周围神经损伤的评估可能更敏感。(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7-06-01)

张蓉,胡全忠[3](2015)在《皮肤神经活检技术在周围神经疾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皮肤神经活检术普遍被应用于诊断周围神经病,特别是累及小纤维的感觉、自主神经病变的神经病的一项辅助检查技术。近年来随着免疫组化技术的发展,特别是PGP9.5作为神经标记物的出现使皮肤神经活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因其安全、创伤小,且多点可重复取材等优优势在临床上已得到普遍应用,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该项技术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5年90期)

张蓉[4](2015)在《皮肤神经活检技术在周围神经疾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皮肤神经活检术普遍被应用于诊断周围神经病,特别是累及小纤维的感觉、自主神经病变的神经病的一项辅助检查技术。近年来随着免疫组化技术的发展,特别是PGP9.5作为神经标记物的出现使皮肤神经活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因其安全、创伤小,且多点可重复取材等优优势在临床上已得到普遍应用,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该项技术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期刊2015-09-18)

刘泽洪,刘向红[5](2012)在《皮肤神经活检在糖尿病皮肤小纤维神经病变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纤维神经病为一类主要波及小直径有髓纤维(<5μm)和无髓纤维的感觉性周围神经病。小直径纤维的损害程度极大超过大直径纤维时,称为小直径纤维感觉神经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刺痛、感觉迟钝、痛觉及温度觉降低,肢体远端多见,常(本文来源于《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期刊2012年04期)

[6](2011)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内科在上海市率先开展微创皮肤活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内科管阳太主任带领的科研团队,在10余年的腓肠神经活检的基础上,自主创新,钻研重点,并从国外引进皮肤钻孔针,在动物实验上获得基本数据和操作经验。临床上,再结合每个病人的特点,控制采样的大小、深度,获取皮下神经组织进行检验。不同以往的是,这种皮肤活检术操作时间短,创伤微小,术后造成的感染机会甚微,而且可以重复进行。(本文来源于《药学服务与研究》期刊2011年03期)

陈伟,董幼镕,李威[7](2010)在《皮肤神经活检技术在诊断小纤维神经病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小纤维神经病(SFN)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周围神经病,主要累及小直径的无髓及有髓纤维,临床主要表现为感觉症状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而无明显阳性体征。皮肤神经活检能显示躯体无髓神经纤维、有髓神经纤维及自主神经纤维,常用的方法有钻取活检及皮肤起疱法。通过明视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间接免疫荧光方法可计算表皮内神经纤维(IENF)密度。皮肤神经活检创伤小,能分别调查小纤维神经的不同功能,并有量化的观察指标,对SFN的诊断比腓肠神经活检更敏感,但此法无法确定各种周围神经疾病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期刊2010年06期)

凌丽,薛金伟,刘永丹[8](2010)在《皮肤神经活检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探索皮肤神经活检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糖尿病患者及正常人皮肤标本各43例,通过皮肤神经活检对其皮肤神经纤维进行定量和形态学分析,采用PGP 9.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胆碱酯酶组化染色,使用C5型目镜测微尺镜下观察表皮神经纤维分布的特点和规律,使用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分析汗腺神经分布情况。结果与正常人比较,糖尿病患者的表皮神经纤维密度明显减少,分布稀疏,走形扭曲;支配汗腺的胆碱能神经数量明显减少,染色浅淡,密度不均,部分汗腺区胆碱能神经纤维消失。结论糖尿病患者的表皮神经和汗腺神经多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说明其存在不同程度的末梢神经损害,这种损害已经存在于无周围神经损伤症状的糖尿病患者中,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具有早期诊断的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0年24期)

钱敏,陈琳,郭玉璞,关鸿志,刘智[9](2008)在《皮肤神经活检51例临床病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51例行皮肤神经活检的周围神经病患者进行总结分析,比较其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检查与表皮神经纤维病变的一致性。方法对51例有周围神经病症状和/或体征的患者行皮肤神经活检,PGP9.5免疫组化染色。每例患者均做详细的神经科查体,其中41例行常规肌电图及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查,21(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08-08-01)

凌丽,江新梅,汪淼,客蕊,马学玲[10](2008)在《皮肤神经活检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免疫组织化学的深入发展,皮肤神经活检技术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蛋白基因产物9.5(protein gene product9.5,PGP9.5)作为神经标记物的出现,使人们第一次清楚的看到了皮肤中丰富的神经纤维,同时作为一种(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内科杂志》期刊2008年06期)

皮肤神经活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应用皮肤神经活检技术初步探索大鼠周围神经损伤时皮肤神经病理的改变,比较表皮神经纤维密度与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结果的相关性,为周围神经损伤的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Wistar大鼠50只,单侧进行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制作,对侧作为正常对照,在术后2周、4周、6周、8周4个时间点,通过皮肤神经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采用C5型目镜测微尺及Image-pro plus6.0图像分析软件对损伤后的皮肤神经纤维进行定量,同时进行各个时段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测定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对神经损伤后不同阶段及恢复程度进行各个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1、皮肤中的表皮神经纤维对PGP9.5有高度免疫反应性,镜下可见大鼠表皮有丰富的神经纤维支配。2、大鼠足背部IENFD正常参考值为20.94±0.34fibers/mm2。3、在坐骨神经损伤后,IENFD呈明显下降,随着术后恢复时间的逐渐延长,IENFD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且与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及神经传导速度均呈正相关(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侧足背部IENFD与坐骨神经功能指数评分比较:2周r=0.977,P<0.001;4周r=0.956,P<0.001;6周r=0.936,P<0.001;8周r=0.996,P<0.001;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侧足背部IENFD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2周r=0.860,P<0.001;4周r=0.912,P<0.001;6周r=0.728,P<0.001;8周r=0.542,P<0.001)。4、IENFD在损伤恢复过程中数值变化曲线更陡峭,恢复速度更快。结论:皮肤神经活检可用于周围神经损伤的评估,IENFD在坐骨神经损伤后恢复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与坐骨神经指数、神经传导速度有很强相关性,且与病变的严重程度相一致,相对于其他两项指标,IENFD对于周围神经损伤的评估可能更敏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皮肤神经活检论文参考文献

[1].刘永丹,吴珊珊,邸智勇,贾玲,王磊.皮肤神经活检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诊断效果研究[J].心理月刊.2019

[2].李颖.皮肤神经活检技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大学.2017

[3].张蓉,胡全忠.皮肤神经活检技术在周围神经疾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

[4].张蓉.皮肤神经活检技术在周围神经疾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C].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2015

[5].刘泽洪,刘向红.皮肤神经活检在糖尿病皮肤小纤维神经病变的应用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

[6]..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内科在上海市率先开展微创皮肤活检术[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1

[7].陈伟,董幼镕,李威.皮肤神经活检技术在诊断小纤维神经病中的运用[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0

[8].凌丽,薛金伟,刘永丹.皮肤神经活检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诊断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

[9].钱敏,陈琳,郭玉璞,关鸿志,刘智.皮肤神经活检51例临床病理分析[C].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8

[10].凌丽,江新梅,汪淼,客蕊,马学玲.皮肤神经活检技术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

标签:;  ;  ;  ;  

皮肤神经活检论文-刘永丹,吴珊珊,邸智勇,贾玲,王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