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叔胺论文-刘玉成,郑啸,黄培强

氧化叔胺论文-刘玉成,郑啸,黄培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氧化叔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氮α-位碳自由基,光催化氧化还原,偶联反应,芳香叔胺

氧化叔胺论文文献综述

刘玉成,郑啸,黄培强[1](2019)在《光催化氧化还原体系中硝酮与芳香叔胺的自由基偶联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氮α-位碳自由基构造氮α-位碳-碳键是合成含氮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方法.近期,利用可见光催化氧化芳香叔胺—氮α-位去质子化形成氮α-位碳自由基的原理发展了一系列新颖的自由基加成(偶联)反应,成为氮α-位碳自由基化学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应用Ir-催化剂,实现了光催化氧化还原体系中硝酮与芳香叔胺的自由基偶联反应,高效地合成β-氨基羟胺化合物.该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具有较高的原子经济性,且对于各种链状、环状以及手性硝酮都具有良好的适用性,产物可方便地转化为重要的邻二胺化合物.(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郭爽[2](2019)在《基于叔胺和氧化胺的CO_2响应型Pickering乳液的构筑》一文中研究指出由胶体颗粒稳定的Pickering乳液是一种软物质材料,在食品加工、化妆品配方、采油、涂料等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小分子表面活性剂稳定的传统乳液相比,Pickering乳液只需要少量的传统乳化剂(甚至为零)。并且,由于胶体颗粒在油水界面上的吸附几乎是不可逆的,因此Pickering乳液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但是,高稳定性的乳液往往只在应用中的某个阶段是需要的,而在随后的阶段则需要其快速破乳。刺激响应型乳液为这一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乳液的稳定性可以通过微小的外部刺激进行智能控制。近年来,利用CO_2作为触发剂,将Pickering乳液在“开”(稳定)和“关”(不稳定)的状态间进行转换引起了研究者们相当大的兴趣。本文分别基于N,N-二甲基-N-十二烷基叔胺(C_(12)A)、11-苄基硒-N,N-二甲基十一烷基-1-胺(SeTA)和十四烷基酰胺丙基氧化胺(C_(14)PAO)在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表面的可控吸附,实现了颗粒的非共价键疏水改性,获得了界面活性可调控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进而构筑了叁个CO_2响应型Pickering乳液体系。通过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对乳液稳定性的观察,探究了乳液的CO_2响应性能;通过Zeta电位、接触角、吸附等温线及乳液液滴表面SiO_2的吸附量的测定,阐述了乳液形成及其响应机理。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廉价易得的商品化C_(12)A实现了对亲水性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可控疏水改性,从而构筑得到了CO_2响应型高内相Pickering乳液。在温和条件(35 ~oC,40mL·min~(-1))下交替鼓入CO_2和N_2,C_(12)A即可在阳离子和非离子形式之间实现可逆转换,进而吸附或者脱附于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的表面。因此,鼓入CO_2后界面活性颗粒形成,此时可构筑得到稳定的乳液;鼓入N_2则破坏了颗粒的界面活性,因而乳液破乳。由于质子化的C_(12)A在颗粒表面的非常规吸附,只要高于临界浓度,在C_(12)A全浓度范围内均可构筑得到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即使在Zeta电位为零时也不会中断。该方法可用于构筑高内相Pickering乳液,且适用于多种不同的油相,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2、基于SeTA疏水改性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首次构筑得到了CO_2和氧化还原双响应型Pickering乳液。SeTA分子结构中叔胺基团提供了CO_2响应性,而硒原子提供了氧化还原响应位点。鼓入CO_2,SeTA质子化为带正电荷的阳离子(SeTA-CO_2),从而通过静电作用吸附于二氧化硅表面,赋予二氧化硅颗粒两亲性,使其吸附于油水界面稳定乳液;向乳液中鼓入N_2后,SeTA-CO_2转变为不带电的SeTA,从颗粒表面脱附,使其失去两亲性,乳液随之破乳。另外,加入H_2O_2后,疏水的硒醚转变为亲水的硒亚砜,导致SeTA-Ox可以通过硒亚砜的氢键作用吸附在二氧化硅颗粒表面,形成界面活性颗粒,稳定乳液;加入还原剂Na_2SO_3,氢键作用随着硒亚砜向硒醚的转变而消失,破坏了颗粒的界面活性,乳液也因此破乳。但是,在CO_2的氛围下,氧化剂的加入只能改变乳液的粒径,而不能实现破乳。这些有趣而独特的多响应行为赋予了该Pickering乳液智能调控乳化和破乳以及液滴大小的能力。3、基于C_(14)PAO疏水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颗粒构筑得到一个新的CO_2开关型Pickering乳液。在30°C下,以40 mL·min~(-1)的流速向体系中交替鼓入CO_2和N_2时,C_(14)PAO可逆地在阳离子和非离子形式之间转换,进而在颗粒表面发生吸附(形成界面活性颗粒)或脱附(破坏界面活性颗粒)。这些界面活性颗粒可以吸附在油滴表面,稳定乳液(CO_2);而颗粒的界面活性被破坏后,从油滴表面脱附,随之发生破乳(N_2)。经多次开关后,Pickering乳液无论是宏观外观还是微观尺寸都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此外,该CO_2响应型Pickering乳化剂在去除原有油相后,再加入新油相即可重复利用,且理论上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它为油品运输提供了一个绿色、高效、可回收的策略。这种策略也同样适用于其他氧化胺表面活性剂。(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王灿,杨楷模,岳静,俸婷婷,余章彪[3](2019)在《3位间接连接有叔胺(仲胺)氮原子的3-季碳氧化吲哚化合物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3-卤氧化吲哚为起始原料,1,8-二氮杂二环十一碳-7-烯为催化剂,在二氯甲烷中与1-甲基吲哚经取代反应,或在甲苯溶液中于120℃条件下与吲哚(吲哚苯环上可连接有取代基)直接发生取代反应,合成了7个3位间接连接有叔胺(仲胺)氮原子的3-季碳氧化吲哚化合物,收率分别为80%~89%和53%~70%,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ESI-TOF)表征。(本文来源于《合成化学》期刊2019年05期)

廖富民,杜溢,周锋,周剑[4](2018)在《Au(I)/手性双功能叔胺催化实现的一锅法串联成烯/不对称环化反应构建螺环季碳氧化吲哚》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报道了Au(I)/手性叔胺串联催化实现的一锅法不对称反应,实现从重氮氧化吲哚和氟代烯醇硅醚出发构建螺环季碳氧化吲哚.反应的第一步是3.0 mol%IPrAuBF4催化的重氮氧化吲哚与单氟烯醇硅醚的交叉偶联反应,现场产生N-Ac保护的3-烯基氧化吲哚在手性叔胺-四方酸C1的催化下与N-Ts邻氨基查尔酮再发生不对称Michael/Michael反应,以中等到良好的产率以及对映选择性,>20∶1的非对映选择性得到螺环季碳氧化吲哚.反应的关键一步是Au(I)催化的给体-受体类重氮化合物与叁取代单氟烯醇硅醚的成烯化反应,高效构建叁取代烯烃.(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杨楷模[5](2018)在《3-叔胺季碳氧化吲哚类化合物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3,3-二取代氧化吲哚类化合物由于其特殊的骨架结构,决定了它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抗肿瘤活性。3-叔胺原子季碳氧化吲哚类化合物属于3,3-二取代氧化吲哚类化合物中一类重要的衍生物,其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骨架中。近年来,在已报道的3-叔胺季碳氧化吲哚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中存在方法较为复杂、反应条件苛刻等局限性。本文以苯胺为起始底物,对此类化合物的合成路线开展研究,并初步评价了抗肿瘤活性,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工作。第一部分工作:3位接含氮脂肪类基团的3-叔胺季碳氧化吲哚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评价。本部分通过对合成方法的优化创新,采用N-烷基化反应构建了3位接含氮脂肪类基团的3-叔胺季碳氧化吲哚类化合物的基本骨架结构,分别以吡咯烷、哌啶、吗啉、硫代吗啉作为供氮体,成功合成了24个目标化合物;并采用MTT法,以人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K562)为对象,初步研究了每类目标化合物中代表性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3aa的IC_(50)=64.6、3ab的IC_(50)=88.7、化合物3ec和化合物3bd的IC_(50)>100。第二部分工作:3位接含氮芳香类基团的3-季碳氧化吲哚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评价。本部分通过对合成方法的优化创新,采用取代反应构建了3位接含氮芳香类基团的3-季碳氧化吲哚类化合物的基本骨架结构,分别以吲哚类化合物、吡咯类化合物、苄胺类化合物作为供氮体,成功合成了34个、15个、7个目标化合物,共56个目标化合物,并采用MTT法,以人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K562)为对象,初步研究了每类目标化合物中代表性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5qa的IC_(50)=98.9、5dc的IC_(50)=15.4、6ja的IC_(50)=75.1、7da的IC_(50)=35.5。(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8-06-01)

肖思妮[6](2018)在《混合胺溶液和叔胺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反应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对化石燃料的需求越来越大,能源消耗量的增加导致了全球CO_2气体排放量增加,进而导致了严重的温室效应。目前来说,有机胺溶剂捕获CO_2技术是应用最广泛、最有应用前景的CO_2减排技术。但是有机胺溶液捕获CO_2的动力学和反应机理研究并不系统完善,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工业化应用。动力学和反应机理是有机胺溶液捕获CO_2最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因而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本研究使用stopped-flow动力学测定装置测定了在293-313 K温度下MEA+DEA混合溶液与CO_2的反应动力学,总反应速率常数k_0随温度的升高和胺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不同MEA与DEA浓度配比情况下,MEA-DEA-CO_2-H_2O体系的反应情况是不一样的。将得到的动力学数据分成两组,分别为DEA低浓度组和DEA高浓度组。用修正的叁分子机理分别拟合两组所有的动力学数据,得到的动力学方程能很好的预测总反应速率常数k_0,而且实验值和预测值的绝对平均偏差都在合理的范围内,DEA低浓度组和DEA高浓度组分别为4.71%和3.33%。探讨了DEA低浓度组和DEA高浓度组在吸收CO_2的过程中MEA和DEA之间的竞争和协同关系。在DEA低浓度组中,竞争关系较为明显。在DEA高浓度组中,协同关系较为明显。另一方面,本研究使用stopped-flow动力学测定装置测定了在293-313 K温度下负载CO_2的MDEA溶液与CO_2的反应动力学。考察了MDEA溶液中CO_2负载量对吸收CO_2反应动力学的影响,发现CO_2负载量影响MDEA溶液中氢氧根含量,从而对MDEA溶液吸收CO_2动力学有较大影响,结果表明氢氧根对动力学的影响不能够被忽略。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计算MDEA-CO_2-H_2O体系的反应动力学的新模型。该模型成功解释了动力学数据,拟合得到的动力学方程能很好地预测总反应速率常数,实验值和预测值的绝对平均偏差为4.59%。将本研究得到的负载MDEA-CO_2-H_2 O体系和无负载MDEA-CO_2-H_2O体系的二级反应动力学常数(k_2)和文献值进行了对比,发现本研究得到的负载体系的k_2值与文献中大部分不同设备得到的值较吻合,包括气液传质设备和快速混合设备,说明本研究得到的负载体系的修正k_2值是有效的。为了得到本征动力学,本研究建议使用负载CO_2的胺溶液用于研究stopped-flow装置中叔胺-CO_2-H_2O体系动力学。通过研究胺溶液吸收CO_2的动力学可以得到胺溶液吸收CO_2的速率,为胺溶液吸收CO_2的填料塔的设计及流程模拟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同时可以从动态角度深入研究相同类型胺体系与CO_2反应的机理。本研究使得有机胺吸收CO_2的动力学和机理研究更加全面系统,为有机胺捕获二氧化碳反应机理研究、工业应用及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8-05-28)

吴玲玲[7](2017)在《酶催化酮亚胺的不对称Mannich反应以及可见光催化分子间的[2+2]-环加成和叔胺的氧化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绿色催化技术是实现绿色化学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使用可再生、环境友好的资源作为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将在其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酶作为一种绿色和可生物降解的生物催化剂,除了可以催化其在天然水环境下的化学转化外,还能够催化非天然反应或作用于非天然底物的其它化学反应。如今很多关于酶催化多功能性的例子已被成功地报道。而光也是一种丰富,便宜,可再生和无污染的能源。利用它作为化学反应的光源,已经成功地合成了许多有机化合物。对酶催化多功能性以及光催化的研究符合绿色化学的研究方向,是未来绿色化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在本论文中,我们将分章节介绍小麦胚脂肪酶催化不对称Mannich反应合成β-氨基酮衍生物、可见光催化3-烯基吲哚分子间的[2+2]-环加成合成螺环氧化吲哚化合物以及可见光催化氧化叔胺合成双-1,3-二羰基化合物。酮亚胺的不对称Mannich反应是一种有效合成具有生物活性和药物价值的β-氨基酮衍生物的方法。本论文第二章研究了绿色环保的小麦胚脂肪酶作为催化剂来催化酮亚胺与丙酮的不对称Mannich反应,构建具有高对映选择性的β-氨基酮衍生物。在本章中我们系统探究了溶剂、含水量、丙酮含量、酶量、溶剂总体积、温度等对反应的影响,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在最优的反应条件下成功地合成了16个化合物,对映选择性高达95%。尽管产物的收率并不高,但这是首次报道小麦胚脂肪酶催化酮亚胺的不对称Mannich反应,在拓展了小麦胚脂肪酶的应用范围的同时为研究酶的多功能性在有机合成催化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光催化烯酯化合物分子间的[2+2]-环加成反应是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螺环氧化吲哚类化合物的重要手段。本论文第叁章我们使用低毒的玫瑰红作为叁线态光敏剂来催化3-烯基吲哚分子间的[2+2]-环加成反应,成功合成了螺环氧化吲哚类化合物。通过使用少量的玫瑰红(0.125 mol%),最终获得了11种新螺环氧化吲哚化合物,并且所得化合物都具有很高的非对映选择性和区域选择性,收率高达93%。我们首次报道玫瑰红用作叁线态光敏剂催化3-烯基氧化吲哚分子间[2+2]-环加成合成螺环氧化吲哚,扩展了玫瑰红作为一种廉价,低毒,来源广的叁线态光敏剂在可见光催化分子间的[2+2]-环加成反应中的应用。亲核试剂进攻由可见光催化氧化胺生成的亚胺正离子是实现C-H官能化的有效方法。此方法可以用来合成双-1,3-二羰基化合物,该类化合物是有机合成和过渡金属络合物中有价值的中间体或前体。本论文第四章我们研究使用玫瑰红作为光敏剂可见光催化各种β-酮酸酯、芳基1,3-二酮与叔胺之间的反应,合成双-1,3-二羰基化合物。该反应的底物适应性良好,获得了11种新化合物。玫瑰红用作光敏剂合成双-1,3-二羰基化合物是首次被报道,扩展了玫瑰红作为光敏剂在可见光催化领域的应用。(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4-20)

李伟鹏[8](2016)在《可见光氧化还原催化的叔胺sp~3C-H键官能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阳能是自然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能源。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化学工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绿色可持续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人类社会的关注,因此发展高效的利用太阳能这种绿色能源的方法也成为21世纪人类科学的热点研究课题及重要挑战。早在20世纪初期,光化学家就认识到光可以引起有机化合物发生独特的化学转化,并由此联想到利用太阳能来实现清洁化学转化的可能性。有机光化学家Giacomo Ciamician在1912年就为人们勾勒出了利用太阳能实现清洁化学的美好场景,预言到光化学合成将成为清洁高效的有机合成策略,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化学。然而直到近几年,利用可见光这种绿色能源实现有机化学转化才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化学家利用钌或铱的联吡啶配体作为光敏试剂,经过氧化还原循环,实现了一系列可见光催化的有机反应。可见光诱导的光氧化还原催化因其绿色、低能耗等特点在有机合成中引起了化学家的研究兴趣,成为了有机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sp3C-H键作为最为广泛存在的碳氢键,实现sp3C-H的直接官能化不仅可以构建复杂的结构,同时在构建季碳中心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成为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热门领域,然而由于sp3C-H具有较高的键能,而且极化程度较小,因此很难在室温条件发生转化,也存在很大的挑战性。过渡金属催化的叔胺氧化sp3 C-H官能化过去十几年得到了充分的研究,被用于构建C-C、 C-P、C-N等多种化学键。然而,这些反应往往需要化学计量、昂贵的氧化剂,而且有时反应条件苛刻,操作不便。可见光氧化还原催化的叔胺氧化C-H官能化反应可以在室温条件下进行,使用氧气或简单易得的化合物作为氧化剂,甚至有时不需外加的氧化剂,在氧化还原中性条件下也能顺利进行,绿色节能,具有十分好的理论研究和潜在的工业应用价值,其中可见光催化的胺类化合物α位sp3 C-H键官能化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围绕可见光氧化还原催化的叔胺sp3 C-H键官能化展开了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二氟烷基(CF2)作为一类重要的含氟官能团,是氧原子或羰基官能团的生物电子等排体,可以提升化合物的偶极矩,增强邻位官能团的酸性,以及改变化合物构象。另外,在生物活性分子的芳环上引入CF2官能团可以显着提升对应化合物的代谢稳定性,以及口服生物利用度。在本章节我们利用可见光氧化还原催化成功实现了四氢异喹啉衍生物α位sp3 C-H二氟烷基化反应。该反应使用廉价易得的四氯化碳作为氧化剂,简单易合成的α,α-二氟代谐二醇作为二氟烷基来源,以较高的收率得到目标化合物。通过对反应条件的优化,我们采用一锅两步法,首先在可见光催化下生成亚胺离子中间体,然后加入α,α-二氟代谐二醇在碱性条件经C-C键断裂并脱去一分子叁氟乙酸生成α,α-二氟代烯醇负离子,随后与体系中的亚胺离子发生亲核反应,得到二氟烷基化产物。第二部分:在前一个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对可见光催化的四氢异喹啉化合物的a位官能化反应做了进一步拓展,首次实现了N-苯基四氢异喹啉的单氟烷基化反应。该反应使用稳定易合成的α-氟代谐二醇作为氟烷基化试剂,反应操作简单、条件温和。我们使用商业可得的1,3-二硝基苯作为氧化剂,可以以中等至较好的收率得到单氟烷基化的四氢异喹啉类化合物。我们还发现当反应放大到克级规模时,依然能顺利高效的进行。我们对反应机理也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提出了先进行亲核加成后发生C-C键断裂的反应机理。第叁部分:我们结合可见光催化的叔胺α位sp3C-H活化与可见光催化的PCET活化,成功实现了氧化还原中性的分子内自由基-自由基偶联反应,该方法可用于高效构建4,5,6-元饱和多取代含氮杂环以及2,3-二取代吲哚类化合物。通过对反应机理的探究我们间接证明了反应过程中双自由基中间体的生成。我们还发现,当反应放大到克级时,依然能顺利进行。我们同时对反应机理进行了详细的探讨:1)我们发现反应体系中的H+对反应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因此提出了PCET反应机理;2)我们通过分子内歧化实验,证明了双自由基中间体的生成;3)通过在反应体系中加入自由基捕获剂(TEMPO),证明了反应过程中硫自由基的存在。第四部分:γ-氨基丁酸类化合物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最为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在脑功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利用可见光催化的叔胺α位sp3C-H活化生成高活性的a氨基烷基自由基,并通过分子内的迈克尔加成反应合成了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环状γ-氨基酸化合物。我们还通过克级规模反应证明了该方法学的有用性,并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6-11-01)

刘贺磊[9](2016)在《新型有机叔胺溶剂吸收二氧化碳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发展使人类对化石燃料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二氧化碳(CO_2)的排放量逐年提高,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全球"温室效应"等气候问题,但与此同时CO_2又是潜在的资源(尤其是在油田注气驱油等新领域的应用)。因而良好的CO_2捕获技术不但能有效缓解气候问题还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有机胺溶液捕获CO_2技术因其良好的吸收和解吸性能成为CO_2捕获的首选方法,而开发具有较好吸收性能的吸收溶剂是有机胺溶液捕获CO_2技术的关键。4-二乙基-2-丁醇(DEAB)、1-二乙氨基-2-丙醇(1DEA2P)、1-(2-羟乙基)哌啶(1-(2-HE)PP)和1-(2-羟乙基)吡咯烷(1-(2-HE)PRLD)作为新的有机胺溶液,其CO_2吸收性能是其能否作为新型CO_2吸收溶剂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主要探究了 DEAB、1DEA2P、1-(2-HE)PP和1-(2-HE)PRLD溶液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pKa,其与C02反应过程中的各个离子随C02负载变化的离子形成曲线,其C02平衡溶解度,其吸收CO_2的吸收热,以及其与C02反应的动力学进行研究;同时与MEA及MDEA等工业应用较为成熟的吸收溶剂的CO_2吸收性能进行全面的比较,并评估该四种溶剂作为CO_2商业化溶剂的可能性。本文实验测得了DEAB、1DEA2P、1-(2-HE)PP 和 1-(2-HE)PRLD 溶液在不同温度下的 pKa,发现四种溶液的pKa值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同时建立了四种胺溶液的pKa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式,结果发现这四个关系式能够很好的预测这四种胺溶液在不同温度下的 pKa 值。为了更好地理解 DEAB、1DEA2P、1-(2-HE)PP 和 1-(2-HE)PRLD 溶液吸收CO_2过程以及建立完整的DEAB、1DEA2P、1-(2-HE)PP和1-(2-HE)PRLD溶液溶液吸收CO_2体系的气液平衡模型,本文探究了 DEAB、1DEA2P、1-(2-HE)PP和1-(2-HE)PRLD溶液与C02反应体系中各个离子浓度随C02负载变化的曲线,同时探究了 DEAB、1DEA2P、1-(2-HE)PP 和 1-(2-HE)PRLD 溶液吸收 CO_2 过程中各个离子与pH之间的二维关系模型;同时还建立其了 DEAB、1DEA2P、1-(2-HE)PP和1-(2-HE)PRLD溶液,pH值与温度之间的叁维体系模型。发现该二维关系模型以及叁维关系模型能够很好的用于该四种胺溶剂的吸收CO_2过程中各个离子的变化曲线的呈现和预测。本文同时测量2mol/L的DEAB、1DEA2P、1-(2-HE)PP 和 1-(2-HE)PRLD 溶液在温度为 298-313K,CO_2 分压为 8-101kPa 的条件下的CO_2平衡溶解度。结果发现这四种胺溶液的CO_2平衡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CO_2分压的增加而增加。运用吉布斯赫姆霍兹方程估计了 DEAB、1DEA2P、1-(2-HE)PP和1-(2-HE)PRLD溶液吸收CO_2的吸收热的值分别为-41.4 kJ/mol、-43.6kJ/mol、-34kJ/mol 及-34.2kJ/mol。利用电化学快速分析仪测得DEAB溶液在浓度为100-900mol/m3,温度为298-313K的条件下吸收CO_2的一级反应速率常数ko,1DEA2P溶液在浓度为120-751mol/m3,温度为298-313K的条件下吸收CO_2的一级反应速率常数k0;1-(2-HE)PP溶液在浓度为200-1000mol/m3,温度为298-313K的条件下吸收CO_2的一级反应速率常数k0。1-(2-HE)PRLD溶液在浓度为200-1000mol/m3,温度为298-313K的条件下吸收CO_2的一级反应速率常数k0。同时建立了 DEAB、1DEA2P、1-(2-HE)PP和1-(2-HE)PRLD溶液吸收CO_2的动力学模型。发现该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DEAB、1DEA2P、1-(2-HE)PP和1-(2-HE)PRLD溶液吸收CO_2过程中的反应速率常数,DEAB、1DEA2P、1-(2-HE)PP与1-(2-HE)PRLD的平均偏差分别为5.8%、8.0%、8.3%与 6.1%。为了全面评估 DEAB、1DEA2P、1-(2-HE)PP 与 1-(2-HE)PRLD 溶液作为 CO_2捕获领域潜在的溶剂,通过与MEA和MDEA溶液等传统的商业化溶剂的比较,对比了四种胺溶液和几种常用的胺溶剂的CO_2平衡溶解度,反应动力学参数,以及CO_2吸收热;结果发现这四种胺溶液在CO_2平衡溶解度,反应动力学以及CO_2吸收热都表现出良好的性能。综上所述,DEAB、1DEA2P、1-(2-HE)PP和1-(2-HE)PRLD这四种胺溶液可以作为新一代潜在的吸收溶剂或者混合溶剂中的一种或几种溶剂。(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6-10-01)

秋列维[10](2016)在《长链叔胺盐/高分子量聚氧化乙烯水凝胶形成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石油行业叁采作业过程中大量应用水凝胶作为稠化剂。主要采用可交联聚丙烯酰胺作为稠化剂,其现场应用时溶解需要较长时间,使用不便。本文通过芥酸酰胺丙基-N,N-二甲基叔胺盐胶束与高分子量聚氧化乙烯(PEO)共混,制得一种长链叔胺盐/PEO压裂液,具有溶解快速、配制简单、破胶便利、残渣量少等优势,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芥酸酰胺丙基-N,N-二甲基叔胺盐(简称:PKOH)制备分两步完成,先以芥酸和N,N-二甲基-1,3-丙二胺为原料制备了中间体芥酸酰胺丙基-N,N-二甲基叔胺(简称:PKO),并用FI-IR和1HNMR:表征产物结构。再经醋酸酸化得到长链叔铵盐PKOH,它是一种可溶性表面活性剂,用表面张力法、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吸收法测其cmc值为7.5×10-mol L-1。PKOH经丙二醇甲醚液化得到PKOH稠化剂体系。测试了pH值、质量浓度、剪切速率和温度对其水凝胶黏度行为的影响,并测试储能模量G'和耗能模量G"。发现该水凝胶是一种剪切变稀非牛顿流体,宜在弱酸性条件下使用,水凝胶体系以弹性为主,且具有良好的剪切恢复性能。分别研究了可溶性聚合物PEO的相对分子质量、浓度、温度和剪切速率对PEO溶液黏度行为的影响,测试了PEO溶液的储能模量G’和耗能模量G”。实验结果表明:PEO溶液是一种假塑性流体,在高速剪切速率和较大浓度条件下,有明显的剪切变稀现象,黏弹性较弱。PEO溶液在压裂液流动中起骨架作用,在粘性指进模型中,研究PEO水溶液浓度、温度和含盐浓度等因素对粘性指进现象的影响。进一步测试了PEO和PKOH稠化剂含量以及氯化钾含量对黏度的影响,确定了适合于超低渗透油田用压裂液的基本组成。经拟合试验,筛选出较好的压裂液配方:3%PKOH稠化剂·+0.2%PEO+2%KCl,其黏度在260 mPa.s左右;测试了剪切速率、剪切时间和温度对PKOH/PEO压裂液黏度的影响,以及PKOH/PEO压裂液的黏弹性,表征压裂液的流变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压裂液属于剪切稀释流体。剪切时间越长以及温度升高都会使压裂液黏度降低。压裂液具有黏弹性,其储能模量G'为7 Pa,耗能模量G"为1 Pa。通过测试耐温耐剪切性、悬砂性、破胶性和岩芯伤害表征PKOH/PEO压裂液的应用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在80℃、170 S-1剪切90 min,压裂液黏度维持在90 mPa.s左右;压裂液携砂性好;当EDTA-Fe/H2O2破胶剂含量为0.05%,破胶液黏度均低于5 mPa.s,残渣含量约为50 mg L-1,破胶液表面张力为23.88 mN m-1,界面张力为0.0246 mN m-1,破胶残渣粒径平均值为40 nm;岩芯伤害率平均为11%,可满足施工要求。(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期刊2016-03-01)

氧化叔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胶体颗粒稳定的Pickering乳液是一种软物质材料,在食品加工、化妆品配方、采油、涂料等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小分子表面活性剂稳定的传统乳液相比,Pickering乳液只需要少量的传统乳化剂(甚至为零)。并且,由于胶体颗粒在油水界面上的吸附几乎是不可逆的,因此Pickering乳液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但是,高稳定性的乳液往往只在应用中的某个阶段是需要的,而在随后的阶段则需要其快速破乳。刺激响应型乳液为这一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乳液的稳定性可以通过微小的外部刺激进行智能控制。近年来,利用CO_2作为触发剂,将Pickering乳液在“开”(稳定)和“关”(不稳定)的状态间进行转换引起了研究者们相当大的兴趣。本文分别基于N,N-二甲基-N-十二烷基叔胺(C_(12)A)、11-苄基硒-N,N-二甲基十一烷基-1-胺(SeTA)和十四烷基酰胺丙基氧化胺(C_(14)PAO)在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表面的可控吸附,实现了颗粒的非共价键疏水改性,获得了界面活性可调控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进而构筑了叁个CO_2响应型Pickering乳液体系。通过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对乳液稳定性的观察,探究了乳液的CO_2响应性能;通过Zeta电位、接触角、吸附等温线及乳液液滴表面SiO_2的吸附量的测定,阐述了乳液形成及其响应机理。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廉价易得的商品化C_(12)A实现了对亲水性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可控疏水改性,从而构筑得到了CO_2响应型高内相Pickering乳液。在温和条件(35 ~oC,40mL·min~(-1))下交替鼓入CO_2和N_2,C_(12)A即可在阳离子和非离子形式之间实现可逆转换,进而吸附或者脱附于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的表面。因此,鼓入CO_2后界面活性颗粒形成,此时可构筑得到稳定的乳液;鼓入N_2则破坏了颗粒的界面活性,因而乳液破乳。由于质子化的C_(12)A在颗粒表面的非常规吸附,只要高于临界浓度,在C_(12)A全浓度范围内均可构筑得到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即使在Zeta电位为零时也不会中断。该方法可用于构筑高内相Pickering乳液,且适用于多种不同的油相,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2、基于SeTA疏水改性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首次构筑得到了CO_2和氧化还原双响应型Pickering乳液。SeTA分子结构中叔胺基团提供了CO_2响应性,而硒原子提供了氧化还原响应位点。鼓入CO_2,SeTA质子化为带正电荷的阳离子(SeTA-CO_2),从而通过静电作用吸附于二氧化硅表面,赋予二氧化硅颗粒两亲性,使其吸附于油水界面稳定乳液;向乳液中鼓入N_2后,SeTA-CO_2转变为不带电的SeTA,从颗粒表面脱附,使其失去两亲性,乳液随之破乳。另外,加入H_2O_2后,疏水的硒醚转变为亲水的硒亚砜,导致SeTA-Ox可以通过硒亚砜的氢键作用吸附在二氧化硅颗粒表面,形成界面活性颗粒,稳定乳液;加入还原剂Na_2SO_3,氢键作用随着硒亚砜向硒醚的转变而消失,破坏了颗粒的界面活性,乳液也因此破乳。但是,在CO_2的氛围下,氧化剂的加入只能改变乳液的粒径,而不能实现破乳。这些有趣而独特的多响应行为赋予了该Pickering乳液智能调控乳化和破乳以及液滴大小的能力。3、基于C_(14)PAO疏水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颗粒构筑得到一个新的CO_2开关型Pickering乳液。在30°C下,以40 mL·min~(-1)的流速向体系中交替鼓入CO_2和N_2时,C_(14)PAO可逆地在阳离子和非离子形式之间转换,进而在颗粒表面发生吸附(形成界面活性颗粒)或脱附(破坏界面活性颗粒)。这些界面活性颗粒可以吸附在油滴表面,稳定乳液(CO_2);而颗粒的界面活性被破坏后,从油滴表面脱附,随之发生破乳(N_2)。经多次开关后,Pickering乳液无论是宏观外观还是微观尺寸都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此外,该CO_2响应型Pickering乳化剂在去除原有油相后,再加入新油相即可重复利用,且理论上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它为油品运输提供了一个绿色、高效、可回收的策略。这种策略也同样适用于其他氧化胺表面活性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氧化叔胺论文参考文献

[1].刘玉成,郑啸,黄培强.光催化氧化还原体系中硝酮与芳香叔胺的自由基偶联反应[J].化学学报.2019

[2].郭爽.基于叔胺和氧化胺的CO_2响应型Pickering乳液的构筑[D].江南大学.2019

[3].王灿,杨楷模,岳静,俸婷婷,余章彪.3位间接连接有叔胺(仲胺)氮原子的3-季碳氧化吲哚化合物的合成[J].合成化学.2019

[4].廖富民,杜溢,周锋,周剑.Au(I)/手性双功能叔胺催化实现的一锅法串联成烯/不对称环化反应构建螺环季碳氧化吲哚[J].化学学报.2018

[5].杨楷模.3-叔胺季碳氧化吲哚类化合物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评价[D].贵州大学.2018

[6].肖思妮.混合胺溶液和叔胺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反应动力学研究[D].湖南大学.2018

[7].吴玲玲.酶催化酮亚胺的不对称Mannich反应以及可见光催化分子间的[2+2]-环加成和叔胺的氧化反应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7

[8].李伟鹏.可见光氧化还原催化的叔胺sp~3C-H键官能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6

[9].刘贺磊.新型有机叔胺溶剂吸收二氧化碳性能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6

[10].秋列维.长链叔胺盐/高分子量聚氧化乙烯水凝胶形成及其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6

标签:;  ;  ;  ;  

氧化叔胺论文-刘玉成,郑啸,黄培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