酰基化葡萄糖论文-李丹阳,樊帅,金媛媛,杨兆勇

酰基化葡萄糖论文-李丹阳,樊帅,金媛媛,杨兆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酰基化葡萄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LpxC,ACHN-975,蛋白纯化,结晶,X-射线衍射

酰基化葡萄糖论文文献综述

李丹阳,樊帅,金媛媛,杨兆勇[1](2019)在《UDP-3-O-(R-羟基十四酰)-N-乙酰氨基葡萄糖脱乙酰基酶的表达、纯化及与ACHN-975复合物的X-射线衍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UDP-3-O-(R-羟基十四酰)-N-乙酰氨基葡萄糖脱乙酰基酶(LpxC)-ACHN-975晶体复合物结构为基础,研究小分子与靶蛋白的结合位点与方式,进而依据复合物结构设计该化合物,以获得活性强、毒性低的药物小分子。方法运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对超嗜热菌(Aquifex aeolicus)来源的Aa LpxC进行异源表达,采用Zn~(2+)-NTA亲和层析、Q-HP强阴离子交换色谱和Superose12分子排阻色谱对重组蛋白进行分离纯化,对AaLpxC进行结构生物学研究,采用蒸汽扩散-悬滴法进行结晶条件筛选以及优化。结果获得纯度在90%以上的超嗜热菌来源的Aa Lpx C,经过结晶条件的优化获得分辨率为1.21?(1?=1×10-10m)的AaLpxC与ACHN-975的复合物晶体的衍射数据,其晶胞参数为a=65.569?,b=65.569?,c=131.595?,α=90.000°,β=90.000°,γ=120.000°。结论 ACHN-975与AaLpxC复合物晶体结构的获得有望对ACHN-975小分子结构优化及设计提供指导方向及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雷娜[2](2019)在《N,N-二乙酰基保护的氨基葡萄糖供体的合成及其糖苷化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氨基糖(aminosugar)作为天然糖缀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体内广泛存在,在信号传导、遗传发育、靶向识别等重要生物学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氨基葡萄糖(glucosamine)是自然界含量最丰富的单糖之一,通常以N-乙酰基衍生物的形式广泛存在于化合物中,是蛋白质和脂类糖苷化反应的重要前体,作为构成人乳寡糖(HMOs)等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结构之一,其良好的渗透力和亲和性更易被人体吸收,因此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在天然氨基低聚糖中,氨基糖多以β糖苷键与其他醇类受体偶联,因此选择合适的氨基保护基和糖苷化方法,高效构建1,2-trans寡糖偶联,对实现人乳寡糖的大量制备和化学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Koenigs等在1901年最早提出乙酰基保护策略,随后研究者对乙酰基进行修饰,以避免恶唑啉中间体对反应的影响,提高中间体的反应活性,进而提高反应效率。目前常见的氨基保护基为邻苯二甲酰亚胺基,但是其脱除需要高温碱性条件,通常会导致糖苷键的裂分。Schmidt等早期报道了一种双乙酰基保护的氨基葡萄糖糖基供体,其异头位为甲硫苷,其他位置均为乙酰氧基保护,该供体为“disarmed”供体,当与活性较差的糖基受体反应时,易发生酰基迁移,且恶唑啉副产物比例增多,使糖苷化产率降低,因此没有被广泛使用。本论文旨在选择N,N-二乙酰基作为氨基保护基,构建一种新型的“活化的”氨基葡萄糖供体,利用N,N-二乙酰基的邻基参与效应,立体选择性地构建β糖苷键。通过温和的甲醇钠/甲醇碱性条件,能够将寡糖中的酰基一并脱除。设计同轴双管核磁实验,比较不同类型受体糖环中碳的化学位移变化随加入酸的当量的变化趋势,进一步优化糖苷化反应条件,减少原酸酰胺副产物和酰基迁移副产物的比例,提高反应产率。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氨基葡萄糖的研究现状、氨基葡萄糖糖苷化方法的机理以及应用。氨基葡萄糖供体与受体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形成O-糖苷键,在反应过程通过控制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构建1,2-trans糖苷键是糖苷化反应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偶联反应中,多数氨基保护基通过邻基参与效应控制糖苷键的立体选择性,例如叁氯乙酰基、邻苯二甲酰亚胺基和烯丙氧羰酰基等。部分氨基保护基例如迭氮基和硝基,其为非邻基参与基团,其立体选择性受离去基团、催化剂和溶剂等影响。第二章以全羟基的氨基葡萄糖为原料,通过五步反应,合成了N,-二乙酰基保护的“armed”供体3,在NIS和酸(TfOH或者TMSOTf)的催化条件下,能够生成1,2-trans二糖产物。增加体系中酸的当量,反应产率到85%-95%。在同位素标记糖苷化实验和同轴双管核磁对照实验中,证明了受体能够与反应中的酸结合,并影响糖苷化结果,其中一级醇受体5由于形成分子间氢键,对体系中酸的变化呈现较敏感的对数增长趋势,二级醇受体4由于形成分子内氢键,羟基氧的碱性增强,对体系中酸的变化呈现较不敏感的线性增长趋势。该方法拟应用于人乳寡糖等合成生物大分子的化学合成中。(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0)

杨静[3](2019)在《五没食子酰基葡萄糖对人胰腺癌细胞和携瘤鼠恶病质的治疗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胰腺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较高,是最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胰腺癌早期诊断困难,手术切除率低,加之晚期胰腺癌对非手术的治疗手段反应较差,导致胰腺癌5年生存率不足1%。胰腺癌细胞主要通过对细胞内葡萄糖进行酵解而提供能量,在此过程中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发挥了重要作用。胰岛素和IGF-1不但与自己的受体,即IR和IGF1R,特异地相结合,还可以与彼此的受体交叉结合,从而促进胰腺癌细胞的生长。干扰胰岛素及其受体下游信号通路有可能对胰腺癌的发生发展起到调控作用。由于肿瘤细胞生长迅速,故瘤内常常处于相对缺氧状态,所以胰腺癌细胞可表达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并形成HIF-1。当肿瘤细胞高表达HIF-1α时,还可以激活下游的小窝蛋白(cav-1),使细胞的生长、糖酵解以及肿瘤的血管生成都会增加,这些因素都可以支持肿瘤细胞的快速生长。故HIF-1也是调节胰腺癌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靶点。此外,胰腺癌细胞即使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依然会出现激活糖酵解关键酶(如:HK-Ⅱ和PFK-1)使糖酵解活性增强的现象,即“瓦博格效应”。瓦博格效应除了可以给肿瘤细胞供能,还能够促进肝脏糖异生(糖异生关键酶PCB和G-6-Pase活性增加)、刺激骨骼肌蛋白水解(代表肌肉降解的标志物Atrogin-1和Mu RF-1高表达)以及促进脂肪组织的脂解(脂解关键酶ATGL活性增强),最终因体重减轻、机体负氮平衡而导致癌恶病质的发生。抑制肿瘤细胞的瓦博格效应是治疗胰腺癌恶病质的潜在靶点。五没食子酰基葡萄糖(PGG)是一种存在于植物中的天然多酚化合物,PGG也是IR的配体,能够与IR/IGF1R结合,对细胞中葡萄糖的代谢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PGG被证明在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和肝癌等诸多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均可发挥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包括调节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调节HIF-1α的表达、调整细胞整体的营养代谢等途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β-PGG能否在胰腺癌细胞中通过抑制IR/IGF1R活性和HIF-1α的表达水平从而抑制该细胞的瓦博格效应并缓解胰腺癌荷瘤鼠的恶病质状态。研究方法:第一部分:1)应用胰腺癌细胞系MiaPaCa-2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不同浓度胰岛素(100 p M-1mM)刺激该细胞,在常氧和缺氧(1%氧)两种条件下进行实验。使用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常氧、缺氧条件下胰腺癌细胞IR和IGF1R的磷酸化程度、下游的PI3K-Akt和MEK-ERK1/2信号通路的激活情况、HIF-1α和cav-1的变化情况及细胞糖酵解通路的关键酶HK-Ⅱ和PFK-1等指标,观察胰岛素对胰腺癌细胞的刺激作用。2)使用β-PGG(5、13、25、50mM)作用于MiaPaCa-2和PANC-1细胞,使用Western blot方法在常氧和缺氧两种条件下检测细胞中IR、IGF1R、Akt和ERK的磷酸化水平、HIF-1α和cav-1表达水平及细胞糖酵解通路的活性(HK-Ⅱ和PFK-1)等指标,观察β-PGG对上述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3)使用β-PGG(25和50mM)作用于MiaPaCa-2细胞,随后使用MTT实验和集落形成实验检测了细胞短期和长期的增殖能力,使用迁移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了细胞的迁移能力,观察β-PGG对胰腺癌细胞表型的影响。第二部分:用MiaPaCa-2细胞建立胰腺癌荷瘤鼠动物模型,40只裸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intact athymic mice,I组),荷瘤组(untreated tumor carriers,U组)、PGG荷瘤给药组(treated withβ-PGG,P组)、大黄酸荷瘤给药组(treated with rhein,R组,作为阳性对照药物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叁组的实验动物均在麻醉后采用二次成瘤的方法,在一侧腋窝皮下植入由MiaPaCa2细胞生成的肿瘤组织块(2 mm3),饲养1周后移植瘤生长良好,荷瘤鼠已经有明显的成瘤后开始给药治疗。P组携瘤鼠经灌胃给予β-PGG 20 mg/kg每日一次,R组给予大黄酸100 mg/kg每日一次,U组给予等体积的PBS每日一次,I组不处理。每周测量肿瘤的大小和记录体重。给药8周后,经麻醉将动物处死取材。利用肿瘤形态测量、组织学染色、血浆生化指标检测、骨骼肌、脂肪、肝脏代谢状态分析等研究方法,研究β-PGG的抗肿瘤能力及其对胰腺癌荷瘤鼠能量平衡的影响,分析肿瘤组织中IR和IGF1R的磷酸化程度、下游的PI3K-Akt和MEK-ERK1/2信号通路的激活情况、HIF-1α和cav-1的变化情况及细胞糖酵解通路的活性(HK-Ⅱ和PFK-1)等。同时还将观察β-PGG对肝脏中PCB和G-6-Pase的水平的影响、对骨骼肌中Atrogin-1和Mu RF-1的水平的影响、对脂肪中ATGL的水平的影响来评价荷瘤鼠恶病质严重程度的改善情况。研究结果:体外实验研究结果:1)胰岛素作用于MiaPaCa-2细胞时,可以升高IR/IGF1R的磷酸化程度、激活下游的PI3K-Akt和MEK-ERK1/2两条信号通路、上调HIF-1α和cav-1的表达、增强细胞糖酵解关键酶HK-Ⅱ和PFK-1的活性。2)β-PGG能够降低MiaPaCa-2细胞和PANC-1细胞中IR/IGF1R的磷酸化程度、抑制下游的PI3K-Akt和MEK-ERK1/2两条信号通路的激活、抑制HIF-1α和cav-1的表达、降低细胞糖酵解关键酶HK-Ⅱ和PFK-1的活性。在细胞表型方面能够明显抑制MiaPaCa-2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体内实验研究结果:3)β-PGG能够显着抑制胰腺癌荷瘤鼠体内肿瘤组织中IR/IGF1R的磷酸化程度、抑制下游的PI3K-Akt和MEK-ERK1/2两条信号通路的激活、抑制HIF-1α和cav-1的表达、降低细胞糖酵解关键酶HK-Ⅱ和PFK-1的活性。还能明显缩小肿瘤的重量、体积和横截面积,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明显抑制胰腺癌荷瘤鼠中瘤体的生长。4)β-PGG还能够降低胰腺癌荷瘤鼠肝脏中PCB和G-6-Pase的水平、减低骨骼肌中Atrogin-1和Mu RF-1的水平、抑制脂肪中ATGL的活性。研究结论:胰腺癌发生时,胰岛素可以通过激活受体的磷酸化、激活下游的PI3K-Akt和MEK-ERK1/2两条信号通路、上调HIF-1α和cav-1的表达等途径增强细胞糖酵解的活性和瓦博格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胰腺癌的发生和发展。β-PGG能够显着抑制胰腺癌细胞内胰岛素受体及其下游信号通路的活性,明显抑制HIF-1α通路的激活和显著抑制癌细胞的瓦博格效应,抑制恶病质动物体内的肝糖异生、肌肉分解和脂肪水解程度。从而抑制胰腺癌肿瘤的生长,对肿瘤恶病质状态起到缓解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胰腺癌的病理进程。(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罗兵,韩永笑,张淇鑫,郭浩,李红梅[4](2018)在《水稻UDP-N-乙酰葡萄糖胺酰基转移酶基因(OsLpxA)RNA干扰载体的构建及遗传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菌脂多糖由O-抗原,核心多糖和脂质A叁部分组成,脂质A是细菌内毒素活性的根源。植物脂多糖与细菌脂多糖组成基本相似,但不具有微生物脂多糖的高毒性。目前,对植物脂多糖的合成机制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因此研究植物脂多糖的合成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作者在水稻基因组中发现一个含有大肠杆菌Ec Lpx A功能结构域的基因,命名为OsLpxA,该基因催化水稻脂质A合成的第一步反应。本研究用水稻(Oryza sativa subsp.Japonica)苗期的叶片为材料,提取总RNA并以此为模板,用反转录PCR扩增OsLpxA基因的si RNA靶序列,并将其连接到表达载体p TCK303上,构建了RNA干扰载体p TCK303-OsLpxA-RNAi。将该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水稻,共获得59株具有潮霉素抗性的转化苗。然后利用潮霉素的特异性引物对全部抗性苗进行PCR检测,其中有38株转化苗呈阳性,表明潮霉素标记基因已整合到了水稻的基因组中。最后,利用定量PCR检测38株阳性苗中OsLpxA基因在转录水平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其中27株阳性苗中导入的OsLpxA基因RNA干扰结构成功地降低了目的基因的表达。该结果为后续对OsLpxA基因功能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8年16期)

王位,范钰新,王建塔,汤磊[5](2016)在《2-脱氧-1,6-二-O-乙酰基-3,4-二-O-苄基-2-迭氮基-α-D-吡喃葡萄糖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N-乙酰氨基葡萄糖为起始原料,依次通过甲苷化、迭氮化、苄基保护和乙酰酯交换4步反应得到构型单一的磺达肝癸钠中间体,即标题化合物,总收率为46.2%。目标产物结构通过IR、ESI-MS、1HNMR和13CNMR鉴定,纯度通过HPLC分析。该合成方法具有路线简短、原料和试剂价廉易得、安全性高且化合物构型易控制等优点,可为投入工业化生产提供方法参考。(本文来源于《化学试剂》期刊2016年11期)

叶辉,谷应丽[6](2016)在《3-O-乙酰基-1,6-脱水-2-迭氮基-2-脱氧-4-O-氟甲基-β-D-吡喃葡萄糖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3-O-乙酰基-1,6-脱水-2-迭氮基-2-脱氧-β-D-吡喃葡萄糖为原料,通过pummerer重排反应、氟化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3-O-乙酰基-1,6-脱水-2-迭氮基-2-脱氧-4-O-氟甲基-β-D-吡喃葡萄糖。采用核磁共振谱(1 H、13 C、DEPT135、19FNMR)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确证了结构,为后续合成更复杂的糖类氟化物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黄冈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应礼彪,严晓阳,郑绍成[7](2016)在《2,3,4,6-四-O-乙酰基-D-吡喃葡萄糖研究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2,3,4,6-四-O-乙酰基-D-吡喃葡萄糖是一种廉价易得的药物中间体,常被用作合成糖类衍生物药物。本文分别介绍了2,3,4,6-四-O-乙酰基-D-吡喃葡萄糖的合成方法、检测方法、理化性质和相关用途,重点介绍了合成方法和用途,指出目前合成工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环境友好性作简要分析。(本文来源于《浙江化工》期刊2016年05期)

徐云婷[8](2016)在《甜菊醇酰基葡萄糖醛酸结合物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莱鲍迪苷A(RA),是从甜叶菊的叶子中提取出来的一种糖苷,已经作为一类天然甜味剂广泛用于食品、保健品等日常饮食生活中。食用莱鲍迪苷A后,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水解生成其苷元甜菊醇,甜菊醇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进一步发生葡萄糖醛酸化然后经尿液排泄排出体外。甜菊醇酰基葡萄糖醛酸结合物(SVAG)是人和大鼠服用RA后,在体循环中存在的主要形式。本文主要通过体内外方法,探讨SVAG与一些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大鼠体内动力学研究表明,大鼠灌胃口服RA6小时后,SVAG逐渐达到最大血药浓度,并且发现肝脏中SVAG浓度远远高于血浆,肝-血浆比大于20倍。当大鼠给予抗生素处理后,胃肠道中β-葡萄糖苷酶和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明显降低。结果显示,SVAG最大血药浓度(Cmax)和曲线下面积(AUC)都降低大于3倍,但是,抗生素处理并不会影响SVAG体内肝-血浆分布比值。最近有研究报道显示,吉非贝齐和氯吡格雷酰基葡萄糖醛酸结合物是CYP2C8代谢酶的时间依赖性抑制剂,于是考察SVAG对主要细胞色素P450代谢酶抑制作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SVAG不会对主要细胞色素P450酶,如CYP1A2、2C9、2C19、2D6和3A4产生抑制作用,但是会抑制CYP2C8代谢酶活性。进一步考察其抑制类型,SVAG可逆性抑制CYP2C8介导的紫杉醇6α-羟基化反应,但SVAG并不是CYP2C8的时间依赖性抑制剂。SVAG还能够在人肝微粒体和人源重组酶CYP2C8体系中,抑制CYP2C8介导的瑞格列奈3’-羟基化反应,抑制常数(Ki)分别为15.8μM和11.6μM。可是在大鼠肝微粒体中,SVAG并不能抑制CYP2C8活性。另外,当莱鲍迪苷A和瑞格列奈联合用药时,瑞格列奈大鼠体内血浆Cmax和AUC并没有显着变化。于是继续用数学静态模型考察SVAG与瑞格列奈人体内药物相互作用,数据显示,SVAG可能会影响瑞格列奈体内处置过程,影响瑞格列奈体内AUC。所以,当人体同时服用瑞格列奈和莱鲍迪苷A用于血糖控制时,SVAG可能会提高瑞格列奈体内暴露量,必须谨慎注意由此带来的低血糖症状。肾脏是参与药物和外源性物质排泄的主要器官,有机阴离子转运体(OATs)则主要位于肾近端小管基底膜上,对药物和外源性物质从血液中摄取排泄到尿液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SVAG在人体中主要是经肾脏排泄排出体外,我们之前的实验研究表明SVAG是有机阴离子转运体3(OAT3)的底物。利用稳定转染人源OAT3基因的HEK293细胞株模型,研究显示丙磺舒能够抑制SVAG细胞摄取,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4.95μM。在大鼠肾切片模型中,SVAG主动摄取曲线很好地符合米氏动力学方程,米氏常数(Km)值为368.1μM。SVAG肾摄取会被人源OATs抑制剂丙磺舒和硫酸-3-雌酮抑制。当莱鲍迪苷A和20 mg/kg丙磺舒联合用药时,SVAG大鼠体内动力学变化明显,SVAG大鼠体内血浆Cmax增加2.15倍,AUC0-2增加1.71倍。综上所述,肠道菌群对SVAG体内生成起非常重要的作用,OAT3调控SVAG肾摄取和尿排泄,并且该排泄途径能够被强抑制剂抑制。另外,SVAG能够中等强度、可逆性抑制CYP2C8活性。总而言之,当莱鲍迪苷A与瑞格列奈联合用药,用来控制血糖的时候,应谨慎避免同时服用像丙磺舒之类的OATs抑制剂药物,值得注意的是,肾功能障碍患者更应该谨慎注意莱鲍迪苷A与瑞格列奈的联合用药。(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6-05-01)

刘玮炜,程峰昌,殷龙,李曲祥[9](2016)在《含D-氨基葡萄糖分子的酰基硫脲衍生物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D-氨基葡萄糖盐酸盐为原料,经酰化保护羟基后得1,3,4,6-四-O-乙酰基-2-脱氧-β-D-氨基葡萄糖,再与芳酰基异硫氰酸酯反应,合成了12种新型的糖基酰基硫脲衍生物。实验表明,优化反应条件为芳酰异硫氰酸酯∶上述氨基葡萄糖=1∶1.2(摩尔比),在二氯甲烷溶液中加热至40℃,反应6 h。产物结构经IR、~1H NMR、~(13)C NMR分析确证。(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16年01期)

陈宏,袁世锦,陈兴泳,镇澜,梅元武[10](2015)在《1,2,3,4,6-O-五没食子酰基葡萄糖对MPP~+诱导PC12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1,2,3,4,6-O-五没食子酰基葡萄糖(1,2,3,4,6-penta-O-galloyl-β-D-glucose,β-PGG)对MPP+诱导的帕金森病细胞模型中PC12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法 PC12细胞孵育于高糖DMEM培养基中,在药物处理前1周,将神经生长因子(NGF)加入培养基中,使培养基中NGF的终质量浓度为50 ng/m L。将细胞分为对照组、MPP+组以及50μmol/Lβ-PGG预处理7、12、20、30 h组,观察预处理不同时间对MPP+中PC12细胞存活影响。采用台盼蓝染色法检测细胞死亡情况,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免疫印迹法检测Bcl-2、Bax、Fas、Fas L、procaspase-3、procaspase-8、procaspase-9蛋白表达情况,并检测caspase-3、caspase-8、caspase-9活力。结果对照组PC12细胞死亡率最低,MPP+组PC12细胞死亡率最高,从β-PGG预处理12 h起PC12细胞死亡率较MPP+组均明显降低(P<0.01)。MPP+组PC12细胞活力最低,50μmol/Lβ-PGG预处理12 h时PC12细胞活力进一步增高,预处理20 h时细胞活力最高。β-PGG预处理5 h后即可见Bcl-2、procaspase-3、procaspase-8、procaspase-9蛋白含量增加,至15 h时增加达到高峰;与之相反的是,β-PGG预处理5 h后即可见Bax、Fas、Fas L蛋白含量减少,至30 h时达最少。50μmol/Lβ-PGG预处理PC12细胞15 h后caspase-3、caspase-8、caspase-9的活力分别为MPP+组的36.5%、40.2%、42.2%。结论β-PGG对MPP+诱导PC12细胞凋亡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是通过增强Bcl-2的表达、抑制Bax、Fas、Fas L的表达以及降低caspase-3、caspase-8、caspase-9的活力实现了抑制MPP+引起的PC12细胞凋亡,促进PC12细胞的存活。(本文来源于《现代药物与临床》期刊2015年11期)

酰基化葡萄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氨基糖(aminosugar)作为天然糖缀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体内广泛存在,在信号传导、遗传发育、靶向识别等重要生物学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氨基葡萄糖(glucosamine)是自然界含量最丰富的单糖之一,通常以N-乙酰基衍生物的形式广泛存在于化合物中,是蛋白质和脂类糖苷化反应的重要前体,作为构成人乳寡糖(HMOs)等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结构之一,其良好的渗透力和亲和性更易被人体吸收,因此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在天然氨基低聚糖中,氨基糖多以β糖苷键与其他醇类受体偶联,因此选择合适的氨基保护基和糖苷化方法,高效构建1,2-trans寡糖偶联,对实现人乳寡糖的大量制备和化学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Koenigs等在1901年最早提出乙酰基保护策略,随后研究者对乙酰基进行修饰,以避免恶唑啉中间体对反应的影响,提高中间体的反应活性,进而提高反应效率。目前常见的氨基保护基为邻苯二甲酰亚胺基,但是其脱除需要高温碱性条件,通常会导致糖苷键的裂分。Schmidt等早期报道了一种双乙酰基保护的氨基葡萄糖糖基供体,其异头位为甲硫苷,其他位置均为乙酰氧基保护,该供体为“disarmed”供体,当与活性较差的糖基受体反应时,易发生酰基迁移,且恶唑啉副产物比例增多,使糖苷化产率降低,因此没有被广泛使用。本论文旨在选择N,N-二乙酰基作为氨基保护基,构建一种新型的“活化的”氨基葡萄糖供体,利用N,N-二乙酰基的邻基参与效应,立体选择性地构建β糖苷键。通过温和的甲醇钠/甲醇碱性条件,能够将寡糖中的酰基一并脱除。设计同轴双管核磁实验,比较不同类型受体糖环中碳的化学位移变化随加入酸的当量的变化趋势,进一步优化糖苷化反应条件,减少原酸酰胺副产物和酰基迁移副产物的比例,提高反应产率。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氨基葡萄糖的研究现状、氨基葡萄糖糖苷化方法的机理以及应用。氨基葡萄糖供体与受体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形成O-糖苷键,在反应过程通过控制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构建1,2-trans糖苷键是糖苷化反应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偶联反应中,多数氨基保护基通过邻基参与效应控制糖苷键的立体选择性,例如叁氯乙酰基、邻苯二甲酰亚胺基和烯丙氧羰酰基等。部分氨基保护基例如迭氮基和硝基,其为非邻基参与基团,其立体选择性受离去基团、催化剂和溶剂等影响。第二章以全羟基的氨基葡萄糖为原料,通过五步反应,合成了N,-二乙酰基保护的“armed”供体3,在NIS和酸(TfOH或者TMSOTf)的催化条件下,能够生成1,2-trans二糖产物。增加体系中酸的当量,反应产率到85%-95%。在同位素标记糖苷化实验和同轴双管核磁对照实验中,证明了受体能够与反应中的酸结合,并影响糖苷化结果,其中一级醇受体5由于形成分子间氢键,对体系中酸的变化呈现较敏感的对数增长趋势,二级醇受体4由于形成分子内氢键,羟基氧的碱性增强,对体系中酸的变化呈现较不敏感的线性增长趋势。该方法拟应用于人乳寡糖等合成生物大分子的化学合成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酰基化葡萄糖论文参考文献

[1].李丹阳,樊帅,金媛媛,杨兆勇.UDP-3-O-(R-羟基十四酰)-N-乙酰氨基葡萄糖脱乙酰基酶的表达、纯化及与ACHN-975复合物的X-射线衍射分析[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9

[2].雷娜.N,N-二乙酰基保护的氨基葡萄糖供体的合成及其糖苷化反应研究[D].山东大学.2019

[3].杨静.五没食子酰基葡萄糖对人胰腺癌细胞和携瘤鼠恶病质的治疗作用[D].天津医科大学.2019

[4].罗兵,韩永笑,张淇鑫,郭浩,李红梅.水稻UDP-N-乙酰葡萄糖胺酰基转移酶基因(OsLpxA)RNA干扰载体的构建及遗传转化[J].分子植物育种.2018

[5].王位,范钰新,王建塔,汤磊.2-脱氧-1,6-二-O-乙酰基-3,4-二-O-苄基-2-迭氮基-α-D-吡喃葡萄糖的合成[J].化学试剂.2016

[6].叶辉,谷应丽.3-O-乙酰基-1,6-脱水-2-迭氮基-2-脱氧-4-O-氟甲基-β-D-吡喃葡萄糖的合成与表征[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6

[7].应礼彪,严晓阳,郑绍成.2,3,4,6-四-O-乙酰基-D-吡喃葡萄糖研究概述[J].浙江化工.2016

[8].徐云婷.甜菊醇酰基葡萄糖醛酸结合物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6

[9].刘玮炜,程峰昌,殷龙,李曲祥.含D-氨基葡萄糖分子的酰基硫脲衍生物合成[J].化学通报.2016

[10].陈宏,袁世锦,陈兴泳,镇澜,梅元武.1,2,3,4,6-O-五没食子酰基葡萄糖对MPP~+诱导PC12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5

标签:;  ;  ;  ;  ;  

酰基化葡萄糖论文-李丹阳,樊帅,金媛媛,杨兆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