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模仿自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自然叙事,反模仿诗学,界定,样态
模仿自然论文文献综述
尚广辉[1](2019)在《构建反模仿诗学:论布莱恩·理查森的非自然叙事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非自然叙事以反模仿为理论基础,阐释偏离现实世界认知框架的叙事。作为西方非自然叙事理论研究与批评实践的学者之一,布莱恩·理查森试图构建一个以非自然叙事为研究对象的反模仿诗学。本文从非自然叙事的界定、非自然叙事的样态、非自然叙事与意识形态叁个方面阐述理查森的非自然叙事理论,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其反模仿诗学对非自然叙事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以及其反模仿诗学存在的问题,以期启发学者对非自然叙事的理论研究与批评实践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动态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张永泽[2](2019)在《论油画艺术中模仿自然的差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油画作品中的内容与自然世界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油画艺术所用的材料能够表现出很强的写实性。在漫长的油画发展过程中,油画艺术在模仿自然和遵从艺术家的内心之间各有侧重,因此产生了众多的艺术风格。(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01期)
尚必武[3](2018)在《什么是叙事的“反模仿性”?——布莱恩·理查森的非自然叙事学论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非自然叙事学的首倡者和领军人物,布莱恩·理查森在当代西方叙事学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概念层面上,理查森将"非自然"等同于"反模仿",把非自然叙事界定为"包含重要的反模仿事件、人物、场景或框架的叙事";在特征描述上,他主要聚焦于故事、话语或叙事再现层面的反模仿性;在功能层面上,他着重辨析了非自然叙事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联。自建构以来,理查森倡导的非自然叙事学在引起高度关注的同时,也招致了诸多批评争议,如非自然叙事的概念、研究方法以及非自然叙事学的适用性等。就其未来研究而言,非自然叙事学既需要在微观层面上区分辨析非自然叙事学概念与其他相邻概念之间的差异,也需要在宏观层面上建构可操作的阐释模式,并在批评实践中对之不断修正和完善,以便真正发展成为"一门非自然叙事诗学"。(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霍绪德[4](2018)在《15世纪西方再现绘画模仿与复制自然光影现象的两种基本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15世纪,西方绘画通过透视法、解剖学、明暗法等技术的支持,开始了对自然现实的模仿与复制。其中,对自然光影现象的模仿与复制是比较重要的一环。意大利绘画通过对古代雕像所呈现的光影效果的模仿,获得了复制自然光影现象的路径;尼德兰绘画则通过对光学器材(凸面镜等)所反射的光影现象的模仿,获得了复制自然光影现象的路径。(本文来源于《美术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11期)
詹姆斯·费伦,舒凌鸿[5](2018)在《修辞诗学、非自然叙事学和模仿、主题、综合的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释为什么修辞理论并没模仿的偏见,本文将对修辞诗学进行更新,主要集中于修辞理论的读者模式以及模仿、主题和综合的原则(MTS)。通过运用MTS模型及读者研究的方法,本文将讨论在鬼怪类小说文本中,如何运用修辞诗学中四类读者:真实的读者、作者的读者、叙事的读者和受述者的分类模型进行叙事学分析。非自然叙事学的见解是可以融入到修辞诗学总体方法之中的,并以此辩驳非自然叙事学家认为修辞诗学受到模仿偏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高迎刚,王潇[6](2018)在《论书法对自然物象模仿情态的转迁》一文中研究指出汉字自产生时便具有的对自然物象的模仿情态,在后世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分化为两种不同的情形。一方面,这种模仿情态在实用层面上被逐渐弱化,外形的肖似逐渐演化为象征性的笔画组合。另一方面,在审美层面上,这种模仿情态却不仅得以留存,而且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由最初的整体形象肖似,转变为以具体点画对某些形态的模仿;进而通过对天地自然精神的"内模仿",生成一种内在的情感律动。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同构"观念逐渐浸淫其中,使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得以沿着"礼乐文化"的发展轨迹,汇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期刊2018年06期)
王长才[7](2017)在《反模仿:布莱恩·理查森“非自然叙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讨论"非自然叙述学"领军学者布莱恩·理查森的非自然叙述概念。布莱恩·理查森区分了反模仿和非模仿叙述,将童话、科幻小说等文类排除在非自然叙述之外,使得非自然叙述的概念更为统一。他辨析了非自然叙述与后现代叙述的区别与联系,并将非自然与自然叙述置于同一个光谱之中,强调"非自然叙述"在从古至今的不同文学传统中"无处不在",提供了对叙述的另一个观照角度。对于非自然叙述的阐释,他要求其保持"非自然性"和丰富性,不将之归结到容易理解的自然叙述。(本文来源于《中外文化与文论》期刊2017年02期)
王中原[8](2017)在《“自然模仿艺术”命题的内涵、理据及其美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和艺术的关系是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其核心问题是自然和艺术的辩证统一性。"自然模仿艺术"与"艺术模仿自然"这两个命题一同构成自然和艺术的辩证关系的两极。有关"自然模仿艺术"这一命题的内涵及其美学意义,长期以来几乎是研究的空白地带。所谓"自然模仿艺术",是自然在审美中必然显得像艺术,其美学内涵是从"自然美像艺术"的角度揭示自然和艺术的审美同一性。这一命题的理论根据是,自然欣赏必须以艺术的模式组织审美经验,自然美生成于艺术图式在自然中的投射,马克思的对象化理论和康德的先验图型论可以作为其哲学理据。深刻领会这一美学命题的内涵及其意义,为全面系统地把握自然和艺术的关系、艺术的本质乃至美的本质提供了契机。(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岳国法,谭琼琳[9](2016)在《可然性模仿:自然文学文本世界的生态符号学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生态符号学阐释自然文学中的文本世界,可以发现其可然性模仿的本质。自然与人之间的可然性关系,其本质是创设一个新概念预示自然与人之间的理想关系。自然摹写的象似性不是审美客体的呈现,而是物的可然性存在。在自然与人作为能指符号构成的关系体中,现实元素的减少和理想生态位的对应体现了自然文学创作的美学价值。(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杜娟[10](2015)在《滑稽模仿与自然道德——论拜伦《唐璜》的伦理结构及伦理理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拜伦的《唐璜》采用对史诗的滑稽模仿这一文体样式,对传统史诗的人物形象、主题、叙事方式、语言、风格进行了嘲讽,也通过两个主角的思想、活动全方位抨击了传统世俗道德的虚伪。从伦理结构角度考察,抒情主人公"我"的思想构成外层伦理结构,是诗歌伦理的情感线,"我"的含沙射影、嬉笑怒骂提供读者各种伦理暗示,以获得道德教训;唐璜的活动构成内层伦理结构,是诗歌伦理的行动线,不仅牵引"我"关注的目光,更承担着伦理重建的任务。拜伦通过以唐璜为主的一系列主人公形象宣扬了与社会文明相对立的自然道德,以此传达了他的伦理理想。(本文来源于《华中学术》期刊2015年01期)
模仿自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油画作品中的内容与自然世界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油画艺术所用的材料能够表现出很强的写实性。在漫长的油画发展过程中,油画艺术在模仿自然和遵从艺术家的内心之间各有侧重,因此产生了众多的艺术风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模仿自然论文参考文献
[1].尚广辉.构建反模仿诗学:论布莱恩·理查森的非自然叙事理论[J].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19
[2].张永泽.论油画艺术中模仿自然的差异性[J].大众文艺.2019
[3].尚必武.什么是叙事的“反模仿性”?——布莱恩·理查森的非自然叙事学论略[J].文艺理论研究.2018
[4].霍绪德.15世纪西方再现绘画模仿与复制自然光影现象的两种基本路径[J].美术教育研究.2018
[5].詹姆斯·费伦,舒凌鸿.修辞诗学、非自然叙事学和模仿、主题、综合的叙事[J].中国文学研究.2018
[6].高迎刚,王潇.论书法对自然物象模仿情态的转迁[J].中国书法.2018
[7].王长才.反模仿:布莱恩·理查森“非自然叙述”论[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7
[8].王中原.“自然模仿艺术”命题的内涵、理据及其美学意义[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9].岳国法,谭琼琳.可然性模仿:自然文学文本世界的生态符号学阐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
[10].杜娟.滑稽模仿与自然道德——论拜伦《唐璜》的伦理结构及伦理理想[J].华中学术.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