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效穗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麦,有效穗数,QTL,BSA
有效穗数论文文献综述
李景辉,樊超凤,张明虎,温绍哲,田帅[1](2019)在《BSA和QTL分析在4B染色体上鉴定到一个控制小麦有效穗数的稳定位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单位面积有效穗数(PSN)是小麦产量的重要构成因素。为了探究其遗传基础,我们利用在正常播量条件下有效穗数存在显着差异的2个小麦品系高5 (亩成穗25-30万)和农大5224 (亩成穗50-55万)构建了包含349个F_(2:3)家系和186个重组自交系的分离群体,对有效穗数进行QTL分析。利用遗传模型预测软件SEA1.0版本对3个环境中F2:3家系的表型数据分析发现,该性状符合1MG-AD (E2)或2MG-AD (E1,E3)模型。因此,采用BSA策略,利用小麦90K和660K芯片对极端个体的DNA混池分析发现,差异SNP主要集中在4BS上。在此基础上,利用参考基因组中国春的序列信息,开发多态性标记,将控制该性状的QTL (QPsn.cau-4B)初步定位在4BS的24.91-46.23Mb区段。之后,利用90K芯片对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了基因分型,构建了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对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QTL分析发现,在3个环境下均检测到1个稳定的控制有效穗数的QTL,位于4BS上28.71-31.87Mb的物理区间内,能够解释36.05%-55.63%的表型变异,进一步验证了BSA的定位结果。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在研究数量性状时,可首先预测目标性状的遗传模型,如果存在主效基因,可直接利用BSA策略开展QTL定位。(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尹明玄,陶诗顺,张荣萍,赖强龙,侯永康[2](2019)在《留苗密度对直播杂交水稻有效穗数及成穗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川东北丘陵区直播栽培杂交水稻田间留苗密度与其有效穗数及成穗结构的关系,以32个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在5种直播留苗密度处理下参试品种的有效穗数和成穗结构。结果表明,水稻单株有效穗数上,在留苗密度为10.50~31.50株/m2范围内,各品种均随着留苗密度增大而呈现出规律性的减少。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上,在10.50~26.25株/m2范围内,全部品种整体上随着留苗密度增大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但当密度超过26.25株/m2后开始下降。随着留苗密度的增大,水稻主茎穗数的占比逐渐上升;一次分蘖穗数和二次分蘖穗数逐渐减少,但其占比呈无规律性变化。不同杂交水稻品种的有效穗数及其成穗结构在相同密度下存在差异,且随密度变化而变化的趋势也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本文来源于《杂交水稻》期刊2019年01期)
王芸[3](2018)在《关联分析和连锁分析定位控制水稻有效穗数QTL》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上有超过一般的人口以水稻为主食,日益增长的人口以及日趋严峻的水稻生产环境给进一步提高水稻单产带来挑战。水稻单产由叁要素构成,包括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以及千粒重,而有效穗数是叁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实践证明理想株型育种结合杂交育种是实现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新途径,而水稻穗数是理想株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定位控制水稻有效穗数QTL对水稻育种极为重要。本研究利用1090份水稻种质资源以及双亲衍生的次级分离群体,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与连锁分析共同定位影响水稻有效穗数的QTL,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稻种质资源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本研究以1090份遗传基础丰富的水稻种质资源为材料,2016年在叁亚和深圳两个环境测定水稻有效穗数,利用4.8M的SNP进行有效穗数的GWAS分析,定位到6个QTL,分别位于第1、2、4、8染色体上。利用位于基因编码区的非同义突变显着SNP进行单倍型分析,最终,确定了位于第2、4染色体上的共2个QTL的6个候选基因。2.利用Lemont背景的近等基因系进行有效穗数主效QTL Qpn4的精细定位前人利用有效穗数较多的特青(TQ)导入有效穗数较少的Lemont(LT)产生的回交重组自交系(backcross recombinant inbred line,BRIL),在4号染色体上定位到一个主效QTL Qpn4。通过比较种质资源关联分析定位与LT/TQ回交重组自交系定位的结果,发现关联分析定位在第4染色体qEpn4正好包含Qpn4。因此本研究利用TQ导入LT产生的NIL-QPn4~(TQ)的近等基因系对Qpn4进行精细定位,最终将其定位到4号染色体上31.19-31.21 Mb的29.17 Kb的物理区间内。根据水稻日本晴基因组注释数据库,发现该区间包括LOC_Os04g52460与LOC_Os04g52479两个基因。其中,LOC_Os04g52460编码反转座子蛋白,LOC_Os04g52479是一个已克隆的基因Nal1,该基因的突变改变了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模式。由于水稻有效穗与生长素关系密切,因此,我们选取Nal1为Qpn4的候选基因,并且利用RNAi,过表达以及转基因互补实验验证了该基因的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8-05-01)
顾后文[4](2016)在《水稻单株有效穗数QTL qPN1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提高粮食产量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战略意义。水稻理想株型是高产形成的基础,而分蘖和单株穗数是水稻关键的农艺性状,同时也是理性株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单株穗数主要由分蘖数决定。目前,关于水稻分蘖相关基因的克隆主要还是以突变体为材料,相关QTLs的克隆还很少。本研究在利用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及其衍生分离群体对一个控制水稻有效穗数主效QTL qPN1精细定位并测序分析确定了qPNl的候选基因LOC_Os01g70550的基础之上,通过转基因进行基因的功能验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BLAST分析表明,qPN1编码一个HGSNAT蛋白,是一个具有10个跨膜结构域的跨膜蛋白。系统发生树的结果显示,qPN1在进化过程中具有高度保守性。2.构建了pRNAi-qPN1干扰载体,以9311为受体亲本获得T3代转基因株系,进行表达量分析和农艺性状考察。结果显示,RNA干扰系中qPN1基因表达量显着降低,两个干扰系株高分别降低31.0%和36.2%,每株穗数分别降低12.4%和23.8%,同时生物量和产量也显着减少。3.构建了qPN1基因的过量表达载体,导入日本晴中,获得qPN1过量表达株系。表达量分析表明,过量表达株系中qPN1基因的表达水平被显着提高。农艺性状调查结果显示,qPNl基因的过量表达可以显着提高水稻植株的高度,且主要影响倒二节间的伸长。另外,在拟南芥中过量表达qPN1基因也可以使株高增加,生物量增大。4.从突变体库中筛选了qPN1基因的TOS17插入突变体NE8547。分子鉴定表明,TOS17插入在qPN1基因的第8内含子中,但导致qPN1基因表达量降低。性状分析表明,NE8547突变体株高和单株穗数分别降低31.5%和20.9%,生物量和产量也显着降低。这说明,LOC_Os01g70550就是单株穗数QTLqPN1的目标基因。5.表达分析表明,qPN1基因为组成型表达,在茎、根、叶和小花等部位均有表达。35S-qPN1-GFP融合蛋白在水稻原生质体的瞬时表达显示,qPN1蛋白是一个膜蛋白。该结果与qPN1具有10个跨膜结构域的蛋白结构相吻合。(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6-05-01)
刘颖,叶生鑫,彭强,张大双,吴健强[5](2016)在《水稻穗长和有效穗数的QTL定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的穗长和有效穗数与产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本试验以籼稻品系中的V20B为母本,爪哇稻品系中的CPSLO17为父本杂交,经单粒传法构建重组自交系(RIL)为作图群体,对水稻穗长和有效穗数2个穗部性状进行QTL定位及分析。利用SLAF标签构建的高密度遗传图谱,结合定位软件Map QTL5进行区间作图,阈值设为3.9,在3条染色体上共检测到7个QTL,其中5个控制穗长QTL(q PL1-1、q PL1-2、q PL6-1、q PL6-2、q PL6-3)分别位于第1、第6号染色体上,QTL的贡献率分别为6.41%、22.22%、6.15%、12.24%、13.01%,增效位点主要来自于CPSLO17,且q PL1-1为一个新的QTL;2个控制有效穗数QTLs(q PN1、q PN4)分别位于第1、第4号染色体上,QTL的贡献率分别为13.15%、8.18%,且增效位点来自于亲本V20B。这些位点的标记为进一步克隆穗长和有效穗数QTL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4期)
曹开芳[6](2012)在《探讨提高机插水稻穗数的有效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年来,在水稻穗粒结构的调查中,我们对机插水稻产量构成要素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穗数与产量的相关性最为密切,对产量影响最大。(本文来源于《北京农业》期刊2012年30期)
江建华,陈兰,刘强明,赫英俊,洪德林[7](2012)在《利用基于条件表型值的关联分析发掘粳稻生育期和单株有效穗数有利等位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发掘控制粳稻生育期和单株有效穗数的有利等位变异和携带有利等位变异的载体材料,为培育适应性广和产量竞争优势强的杂交粳稻组合提供遗传信息和育种材料。以94个粳稻品种构成的自然群体为试验材料,调查2个环境下各品种的生育期、单株有效穗数和株高,采用QGAStation软件中线性模型的方法进行条件表型值的转换,并利用TASSEL软件中的GLM进行生育期和单株有效穗数的基于非条件和条件表型值的关联分析。2个环境下共检测到34个与生育期和单株有效穗数相关联的SSR标记位点,其中15个与生育期关联,19个与单株有效穗数关联。RM8095-120bp、RM7102-176bp、RM72-170bp和RM72-178bp是与生育期关联的4个有利等位变异,其载体品种分别是红芒沙粳、日本晴、红芒沙粳和南农粳62401。将这些载体品种中的有利等位变异导入改良材料中,可缩短生育期2.03~9.93d。RM72-182bp是与单株有效穗数关联的有利等位变异,其载体材料为小青种。将小青种中的RM72-182bp条带导入改良材料中可以增加单株有效穗数3个左右。且利用上述载体材料中的有利等位变异改良目标性状时不会对另外2个性状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12年05期)
邹东月[8](2012)在《春小麦有效小穗与无效小穗数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选取黑龙江省春小麦育种史上有典型代表性的"克字号"春小麦系列品种作为研究对象,在多年小麦育种及栽培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各品种无效小码数在年际间存在差异,因此选取14个春小麦品种进行调查并分析,结果表明:无效小码数与年际间的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关系,从整体上气候正常年份较不正常年份无效小码数明显减少,其中孕穗期的降水量与温度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小麦研究》期刊2012年01期)
陈小荣,陈志彬,贺浩华,朱昌兰,彭小松[9](2011)在《水稻单株有效穗数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单株有效穗数差异大的3个亲本CB1(15.3)、CB4(6.4)和CB7(11.8),配制CB1×CB4和CB7×CB4组合,建立了相应的P_1、F_1、P_2、B_1、B_2、F_2群体,将其分为中、晚两个生产季节种植,考察了有效穗数性状.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理论的Akaike信息准则(AIC)在B_1、B_2、F_2代中鉴定影响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存在与否,主基因存在时通过分离分析估计主基因和微效基因的遗传效应及所占总变异的分量.结果表明该性状在所有B_1、B_2、F_2中均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的遗传模式,主基因遗传率为30.64%-72.26%,多基因遗传率为3.41%-28.20%,总基因遗传率为45.96%-87.29%;相同组合种植季别主基因遗传率及一阶参数对比表明,杂交亲本的选择及种植季别对该性状遗传率影响较小,h_a、h_b、j_(ab)、j_(ba)值均为负值表明显性效应和加性显性互作对该性状表达具有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生物数学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江建华,赵其兵,刘强明,陈兰,陈甫龙[10](2011)在《利用条件QTL定位发掘粳稻生育期和株高及单株有效穗数适用有利等位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粳稻品种秀水79/C堡重组自交系群体的254个株系,在南京和泗洪两个环境条件下,对水稻生育期、株高和单株有效穗数进行非条件和条件QTL定位。结果表明,2种方法检测到的3个性状的QTL均以加性效应为主,上位性位点对表型解释率较小,加性位点和上位性位点均不存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将生育期矫正到同一水平,检测到1个单株有效穗数适用有利等位变异RM80-160bp,加性效应为0.71。将单株有效穗数矫正到同一水平,检测到1个生育期性状适用有利等位变异RM448-240bp,加性效应为4.64。将株高矫正到同一水平,检测到1个单株有效穗数适用有利等位变异RM80-160bp,加性效应为0.62;1个生育期适用有利等位变异RM448-240bp,加性效应为3.89。利用这些适用有利等位变异改良目标性状不会对另外2个性状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11年03期)
有效穗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讨川东北丘陵区直播栽培杂交水稻田间留苗密度与其有效穗数及成穗结构的关系,以32个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在5种直播留苗密度处理下参试品种的有效穗数和成穗结构。结果表明,水稻单株有效穗数上,在留苗密度为10.50~31.50株/m2范围内,各品种均随着留苗密度增大而呈现出规律性的减少。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上,在10.50~26.25株/m2范围内,全部品种整体上随着留苗密度增大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但当密度超过26.25株/m2后开始下降。随着留苗密度的增大,水稻主茎穗数的占比逐渐上升;一次分蘖穗数和二次分蘖穗数逐渐减少,但其占比呈无规律性变化。不同杂交水稻品种的有效穗数及其成穗结构在相同密度下存在差异,且随密度变化而变化的趋势也存在较明显的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效穗数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景辉,樊超凤,张明虎,温绍哲,田帅.BSA和QTL分析在4B染色体上鉴定到一个控制小麦有效穗数的稳定位点[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2].尹明玄,陶诗顺,张荣萍,赖强龙,侯永康.留苗密度对直播杂交水稻有效穗数及成穗结构的影响[J].杂交水稻.2019
[3].王芸.关联分析和连锁分析定位控制水稻有效穗数QTL[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
[4].顾后文.水稻单株有效穗数QTLqPN1的功能研究[D].扬州大学.2016
[5].刘颖,叶生鑫,彭强,张大双,吴健强.水稻穗长和有效穗数的QTL定位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6
[6].曹开芳.探讨提高机插水稻穗数的有效途径[J].北京农业.2012
[7].江建华,陈兰,刘强明,赫英俊,洪德林.利用基于条件表型值的关联分析发掘粳稻生育期和单株有效穗数有利等位变异[J].中国水稻科学.2012
[8].邹东月.春小麦有效小穗与无效小穗数调查分析[J].小麦研究.2012
[9].陈小荣,陈志彬,贺浩华,朱昌兰,彭小松.水稻单株有效穗数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J].生物数学学报.2011
[10].江建华,赵其兵,刘强明,陈兰,陈甫龙.利用条件QTL定位发掘粳稻生育期和株高及单株有效穗数适用有利等位变异[J].中国水稻科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