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异介子论文-郭鹏飞,王迪,于福升

奇异介子论文-郭鹏飞,王迪,于福升

导读:本文包含了奇异介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奇异轴矢介子,等式关系,D介子

奇异介子论文文献综述

郭鹏飞,王迪,于福升[1](2019)在《D介子衰变中的奇异轴矢介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奇异轴矢介子的性质并没有被很好地理解,而这类介子是可以在D介子衰变中得到更多的研究。将窄宽近似下的等式关系和强衰变中CP守恒应用到四体衰变D~0→K~+K~-π~+π~-中的D~0→K~±K_1~■(1270)(→ρK or K~*π)的实验数据中,可以发现实验数据与理论存在矛盾,然而,当考虑更多K_1(1270)的衰变过程后,可以发现,B(D~0→K~-K_1~+(1270)(→K~(*0)π~+))的实验数据很可能被高估了一个量级。考虑共振态K_1(1400)的贡献,利用因子化方法计算相应的衰变过程的分支比,可以发现,B(D~0→K~-K_1~+(1400)(→K~(*0)π~+))的分支比与使用等式关系得到的B(D~0→K~-K_1~+(1270)(→K~(*0)π~+))的分支比在量级上是相同的。另外,对于含有奇异轴矢介子的D介子衰变实验数据的合理性,实验可以通过测量K_1(1270)→ρK和K~*π分支比的比值来检验,或者通过验证D介子衰变中的等式关系来检验。(本文来源于《原子核物理评论》期刊2019年02期)

杨友华[2](2019)在《BESⅢ实验中对奇异粲介子半轻衰变D_s~+→η~(’)e~+v_e及辐射衰变D_s~+→γe~+v_e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标准模型中,描述夸克混合的Cabibbo-Kobayashi-Maskawa(CKM)矩阵一直是非常重要和基础的内容之一。半轻(纯轻)衰变因为其较大的分支比和简单的衰变形式为人们广泛研究。在半轻(纯轻)衰变中,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可以很好的分离开来,通过研究衰变率提取出表征强相互作用的参数化形状因子(衰变常数)和夸克混合矩阵元,分别为描述强相互作用的QCD计算和夸克混合CKM矩阵元幺正性的检验和约束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2015年BESIII在质心能量(?)=4.178 GeV处获取了 3.19 fb-1的e+e-对撞数据,在该能量处得到了世界上数据量最大的Ds+Ds*-对。这将极大提高Ds+相关研究的精度,并为一些可能包含新物理的稀有衰变研究提供了机会。在基态粲强子中,相对于众多的D0/+介子的实验分析,含奇异夸克的Ds+介子因数据量的限制,研究较少,为了更好地理解Ds+介子的性质与其衰变中的强弱作用,我们研究了半轻衰变Ds+→η(')e+ve衰变率。最近多个理论模型被相继用来计算形状因子ffη('),分别是格点QCD、讨论了夸克与胶子混合的QCD求和规则、光锥QCD求和模型,以及一些夸克模型。形状因子的测量对于调节约束这些理论是十分重要的。该过程的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是胶子(gluon,g)在η—η'混合中可能起到了一个重要的作用,因为QCD的U(1)反常,η'中的夸克成分和胶子有较大的耦合。η和η'均可以表达为SU(3)味八重态uu+dd-2s/(?)与单态uu+dd-ss/(?)的混合,也可表达为uu+ddd与ss夸克成分的混合,其中后者的混合角φp可以从半轻衰变中提取出,对η'中是否有胶子成分的判断有重要作用。实验上,KLOE和LHCb实验组对混合角的测量精度不高,并没有明确的结论。利用公式cot4φp=ΓDs→η′e+ve/ΓDs+→ηe+ve/ΓD+→η′e+ve/ΓD+→ηe+ve,测量混合角φP,有助于我们理解η—η'-g混合的机制。在之前CLEO-c和BESIII合作组的实验中,因为数据量不大的原因,他们只对半轻衰变Ds+→η(')e+ve的分支比做了测量,精度不高。因此,首次测量半轻衰变Ds+→η(')e+ve动力学性质是很及时的,我们利用不同的参数化方法测量了形状因子f+Ds+→η(')(0)与CKM矩阵元|Vcs|的乘积。对于两个参数的级数展开模型,结果分别是f+η(0)|Vcs|=0.4455±0.0053stat 士 0.0044syst,f+η'(0)|Vcs丨=0.477±0.049stat±0.011syst。我们利用双标记的方法测量了Ds+→η(')e+ve的分支比,分别是BDs+→ηe+ve=(2.323±0.063stat±0.063syst)%,BDs+→η'e+v)e=(0.824±0.073stat±0.027syst)%。它们的精度比世界平均结果提升了 2倍。利用BESIII测得的BD+→(')e+ve求得混合角φP=(40.1 士 2.1stat±0.7syst)°。在粒子衰变动力学的研究中,纯轻衰变对于理论来说是最简单的形式。由于螺旋度压低,赝标量介子P的纯轻衰变P→e+ve的衰变率要小得多。辐射一个光子却可以克服这种压低,这是因为光子本身具有自旋,使得衰变前后自旋守恒。这样纯轻辐射衰变P→γe+ve的衰变率比P→e+ve高出103一105倍。理论预言D(s)+→ γe+ve的分支比在10-5到10-3之间。在BESIII上寻找这些过程,可以帮助理解这个基本过程的动力学,并探究新物理的存在。2016年BESIII实验利用质心能量为(?)=3.773 GeV的数据寻找了D+→γe+ve的辐射纯轻衰变,没有发现明显的信号。在90%置信度下,得到基于Eγ>0.01 GeV的部分分支比的上限BD+→-γe+ve<3.0 × 10-5。相比于D+→ γe+ve的Cabibbo压低衰变,Ds+→γe+ve是Cabibbo允许过程,光前(light-front)理论与非相对论成分夸克模型(non-relativity constituent quark model)预言其分支比为 10-5 到 10-4。此外有理论认为在长程作用的贡献下其分支比会达到10-4。还有一些结合了重夸克有效理论的围绕量子色动力学预言其分支比达到10-3。这些理论都是基于粒子标准模型做出的,如果实验得到的分支比偏离以上结果,就有可能存在新物理的贡献。利用BESⅢ的数据,我们没有观测到Ds+→γe+ve的信号。在90%的置信度下,基于Eγ>0.01 GeV给出了部分分支比上限BDs+→γe+ve<1.3 × 10-4。(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01)

郭鹏飞[3](2018)在《D介子衰变中的奇异轴矢介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奇异轴矢介子的性质并不十分清楚,仍然需要对其做大量的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在D介子衰变中对轴矢奇异介子进行研究,并从实验中发现的一个问题着手,利用窄宽近似和强衰变中的CP守恒,我们发现四体衰变D~0→K~+K~-π~+π~-的四个级联衰变过程D~0→K~±K_1~?(1270)(→ρK or K~*π)的分支比在理论上应该满足一个等式关系,即弱衰变D~0→K~+K_1~-(1270)对应的两个级联衰变的分支比的比值等于另一组级联衰变分支比的比值,但CLEO实验组给出的实验数据却不能满足这个等式关系,与理论分析存在矛盾。通过与BESIII、LHCb、Belle II和ACCOMOR实验组给出的有关K_1(1270)的分支比数据做对比,我们发现B(D~0→K~-K_1~+(1270)(→K~(*0)π~+))的实验数据很可能比实际数值大了一个量级,而且利用我们提出的等式关系给出了这个过程的预言值。然后,我们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很可能是与K_1(1270)同为J~P=1~+的K_1(1400)在实验中被忽略掉导致的。为了从理论上分析K_1(1400)贡献的大小,我们使用简单因子化方法,并结合K_1(1400)的宽度效应,直接计算与K_1(1270)相对应的共振态为K_1(1400)的四个级联衰变的分支比,并且发现衰变过程B(D~0→K~-K_1~+(1400)(→K~(*0)π~+))的分支比与我们预言的那个过程的分支比在量级上是相当的,因此,我们认为实验上不应该忽略K_1(1400)的贡献,相关实验需要做更进一步的分析。另外,我们建议测量K_1(1270)→ρK和K_1(1270)→K~*π的分支比比值,或着测量其它D介子衰变过程中的等式关系,列出了更多对解决我们提出的问题有帮助的D介子四体衰变过程,并建议实验去测量其中数据量较大的过程。(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06-01)

刘静[4](2017)在《B_s介子到奇异标量和赝标介子衰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上发现的标量介子可分为质量在1.5 GeV附近和1 GeV附近的两个九重态。目前对标量介子结构的理解存在两种方案:第一种认为1GeV附近的九重态为qq基态,1.5 GeV附近的为激发态;第二种认为1.5 GeV附近的九重态为qq基态,1GeV附近的为四夸克束缚态。本文对Bs介子到一个奇异标量介子和一个奇异赝标介子的两体非轻衰变过程进行了研究,该类过程包含8个衰变道:Bs0 →K0*0、K0K0*0、K00K-、K+K0*-、κK0、κK0、κ+K-、κ-K+。我们的研究考虑了以上两种方案中所有qq结构的态,在pQCD因子化方法下得到了所有衰变道的费曼图,计算出了各个费曼图对应振幅的解析表达式,并利用数值积分的算法编写FORTRAN程序计算出了各个振幅的数值。利用计算出的振幅值,我们首次得到了以下研究结果:(1)我们计算了所有的衰变分支比,发现分支比的数量级分布在10-6~104之间。这个数量级的衰变在目前的高能实验中能被观测到的可能性很大。Bx0→K0*0K0和Bs0→K0*+K-的分支比在两种方案下比较接近,因此利用这两个道的衰变分支比并不能有效区分两种方案;Bx0→K0K0*0和Bs0→K+K0*-在方案二下的分支比大约是方案一下分支比的2倍,用来区分两种方案比较理想。(2)通过对所有过程CP破坏的计算发现,存在树图和企鹅图贡献的大部分衰变道存在着大约在4%左右的CP破坏,只有Bs0→κ-K+的直接CP破坏达到了 20%左右,这个道的企鹅图与树图贡献的比值与其他道类似,这个较大的CP破坏是由其特殊的强相角取值带来的。其余的衰变道由于只有企鹅图的贡献,不存在干涉,因此CP破坏为零。(3)在同时存在树图和企鹅图贡献的过程中,我们分析了两种贡献的大小。与树图相比,企鹅图的贡献应该受到圈图效应的压低,预期较小。但是,在我们研究的衰变过程中,树图的贡献受到双CKM压低,CKM矩阵元的大小只有企鹅图的1/50左右,这整体上大大压低了树图的贡献。(4)我们考虑了叁类理论上主要的误差来源,对分支比和CP破坏的误差进行了估算。另外,我们还研究了分支比与直接CP破坏对弱相角α的依赖关系,等将来实验精度到了一定程度后,可据此来精确确定αα角的取值。该课题的研究为深入理解QCD和因子化理论、理解CP破坏机制、研究标量介子结构和确定CKM矩阵元的相关参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7-05-26)

周龙[5](2017)在《RHIC-STAR 200 GeV金核-金核对撞实验中奇异粲介子的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格点量子色动力学(Lattice QCD)预言了在极高温度和能量密度的条件下,物质会发生从强子态到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的相变,夸克和胶子解除禁闭。研究表明,这种新的物质形态可能产生于宇宙大爆炸初期,也可能存在于密度极高的中子星上。高能重离子对撞机是研究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性质的重要手段,位于美国长岛的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就是研究物质相图和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实验装置。和轻夸克不同的是,重味夸克主要通过对撞初期的硬散射过程产生,在伴随着系统的演化和与介质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保持不变。由于重味夸克质量很大,不太容易受到与介质相互作用的影响,对碰撞早期的部分子的信息比较敏感。同时重味夸克和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介质的动力学比较敏感,因此重味夸克被认为是研究发生强相互作用的QCD物质的绝妙探针。到目前为止,有两个主要的问题涉及到重味夸克和QGP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一个是关于重味夸克在QGP介质里面热化程度以及强子化机制。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测量重子/介子的产额比(对于粲夸克:八c/D,对于底夸克:∧b/B),粲介子和底介子的椭圆流以及可能的通过热产生过程产生的粲夸克来解决。另外一个问题是重味夸克在介质中的能量损失以及质量依赖。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对D介子和B介子在大动量范围里对核修正因子的测量来解决。由于Ds介质的夸克组分比较特殊,由一个粲夸克和奇异夸克组成,它的产生会受到奇异夸克增强和粲夸克强子化机制的影响。如果在中低动量区间,粲夸克强子化到D介子的机制主要是通过粲夸克和轻夸克的重组合,可以预期在重离子对撞中,和质子质子对撞比较起来,低动量区间里的Ds介子产额相对于其他非奇异的D介子会有增强。因此,在重离子对撞实验中对Ds介子的核修正因子的测量可以帮助理解重味夸克强子化机制。考虑到Ds介子和其他多奇异强子类似,在接近强子态的时候发生冻结,而非奇异D介质会继续演化并从后续的强子态中获取到额外的椭圆流(v2)。因此通过测量Ds和非奇异D介子的椭圆流可以分开来自QGP和来自强子态的贡献,进而更好的定量描述有着温度依赖的粘滞系数和熵的比值(η/s).本篇论文分析了 STAR探测器在2014年RHIC运行中采集到的200 GeV金核金核对撞实验数据集,并使用了新安装的重味径迹探测器(HFT)。新的重味径迹探测器通过精确测量重味强子次级衰变顶点,和拓扑逻辑选择条件来重建重味强子并提升STAR对重味强子的测量能力。它提供了一个在RHIC能区重离子对撞实验上精确测量Ds介子的机会。本文通过衰变道:Ds+→Φπ+→K+K-π+在金核金核200 GeV对撞实验中心快度区首次重建Ds介子,并测量它的不变产额,ds和do介子的产额比以及椭圆流,并使用了TMVA工具包来优化Ds介子的重建过程。通过和Ds介子一样的衰变道,重建并测量了 D+介子的横动量谱,并验证了通过使用数据驱动的方法来计算重建效率。首次测量到的ds/Do产额比显着的高于PYTHIA计算结果,表明在金核金核对撞中存在奇异增强效应。TAMU模型在考虑聚合机制之后,也预言了Ds/Do的产额比在低动量区间(ρΤ<4GeV)存在增强,但是依然低于测量结果。在高动量区,实验结果显着高于TAMU模型计算。比较Ds/Do和轻强子以及奇异强子的产额比的时候,发现在低动量区间显着低于轻强子以及奇异强子的产额比,但在高动量区间,产额比却非常接近。这表明在QGP里面,粲夸克与奇异夸克和轻夸克行为非常类似,给出一个粲夸克在QGP里面达到热平衡的迹象,这个结论和Do椭圆流给出的结论相吻合。本文还通过两种方法(直接法和χ2测试法)首次在重离子对撞实验中估算B介子衰变电子的v2。估算过程是基于STAR最新的Do介子的不变产额谱和v2来估算粲夸克衰变电子的椭圆流,联合PHENIX实验组测量到的重味强子衰变电子的椭圆流以及B介子衰变电子比重,估算出B介子衰变电子椭圆流。通过直接方法估算出来的B介子衰变电子v2系统的比D介子衰变的v2小,并且在误差范围内保持为0。χ2方法有基于一些假设,并使用α参数来表征B介子衰变电子椭圆流的幅度。通过X2测试表明,α值趋近于0。这两个办法都建议B介子衰变电子椭圆流会非常小,和0相符合,这说明底夸克非常重,系统温度还不足以使其热化并参与到集体运动当中。STAR实验组近期的测量的Do椭圆流表明粲夸克存在显着的椭圆流,ALICE最新的测量结果也表明在LHC能区,粲夸克存在显着的椭圆流。结合观测到椭圆流不为0的Do介子和椭圆流为0的B介子对进一步限制了系统的温度等特征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7-05-01)

杨丹[6](2016)在《核子与含单个重味夸克非奇异介子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手征SU(3)夸克模型和扩展手征SU(3)夸克模型模型能合理地解释轻强子物理,本文将这两个模型应用到重味领域,采用共振群方法初步研究了核子与含单个重味夸克非奇异介子的相互作用。首先,研究了处在不同自旋、同位旋下S波N-D和N-D*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N与D(D*)之间是引力作用,主要来自轻夸克之间σ介子的交换,且扩展手征SU(3)夸克模型中的引力作用均要大于手征SU(3)夸克模型。又经求解共振群束缚态方程,发现ND、 ND*系统均可形成束缚态,除了手征SU(3)夸克模型中同位旋为O的(ND)J=1/2和(ND*)J=3/2及同位旋为1的(ND*)J=1/2叁种情况。同时,我们研究了相应的S、P和D分波的散射相移,发现S波散射相移提供的信息与前面相互作用和束缚态的结论定性一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扩展手征SU(3)夸克模型下,同位旋为O的(ND)J=1/2和(ND*)J=3/2束缚态分别与实验上观测到的Σc(2800)和Αc(2940)+相符。也就是说,在我们目前的研究中,共振态Σc(2800)和Αc(2940)+可以分别解释为同位旋为0,自旋为1/2的ND和3/2的ND*分子态,这一点与其他理论方法给出的结论一致。然后,利用同样的模型与方法研究了NB和NB*系统,包括相互作用、束缚态和散射态问题。结果表明其内部相互作用也是吸引的,且引力也主要是由轻夸克间σ介子交换所提供。该引力能够形成束缚态,除了手征SU(3)夸克模型下同位旋为0的(NB*)J=3/2和同位旋为1的(NB*)J=1/2,而且与ND和ND*系统相比,该系统的束缚能在数值上高出约0~15 MeV。各分波散射相移曲线变化趋势分别与对应的ND、 ND*类似,只不过相移的幅度略高,说明其相互作用引力略大。最后,又分别对系统N(?)和N(?)*、N(?)和N(?)*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经计算得到N(?)((?)*)、N(?)((?)*)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基本上是排斥的,均无法形成稳定的束缚态。S分波散射相移呈现的也是排斥力,P和D分波基本没有作用。其中,我们得到的N(?)的S分波散射相移与某些理论方法给出的结果定性一致。(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6-05-05)

王文君[7](2016)在《奇异重轻介子的谱及辐射衰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许多实验(LHCb)、(Belle Ⅱ)发现了B_s、B_s~*介子和Ds、Ds~*介子的高激发态。由于此类介子均由一重一轻正反夸克构成,故称之为重轻介子。在本论文中我们用准相对论的势夸克模型系统地研究了重轻介子束缚态系统并计算了B_s和Ds介子的能谱和辐射衰变。模型中的势包括长程线性禁闭势,短程单胶子交换库仑势,以及自旋相关作用能项。计算得到了bs、bs~*、Ds、Ds~*的能谱及其高激发态。利用所得的径向波函数计算了符合跃迁定则的态之间的辐射衰变,所得结果与实验符合较好,与Godfrey-Isgur(GI)模型相比有所改进。我们的计算结果表明B_s(2P'_1)(6150)→B_s(1~3S_1)(5400)_γ的衰变宽度可达至65keV, Belle Ⅱ上的实验研究可以检测我们的结果。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安排如下:论文第一章简单介绍了研究的物理背景及相关的知识,包括标准模型和粒子的分类,以及强子的Godfrey-Isgur模型。Cornell模型。论文第二章详细研究了用以计算重轻介子的能谱和辐射衰变的理论框架。我们较详细地给出了用准相对论势模型在一阶微扰近似下对重轻介子能谱公式的推导,同时还给出了电偶极和磁偶极(E1,M1)辐射衰变公式的二次量子化推导。需要指出的是,推导过程中用到了重轻介子的旁观者假定。在论文第叁章,我们数值地研究了奇异重轻介子(Ds、B_s、Ds~*、B_s)及其激发态的谱和辐射衰变宽度,给出了直到3S,2P,2D激发态的能谱和辐射衰变宽度的理论计算结果,并和2014粒子物理数据表(PDG)及Godfrey-Isgur(GI)模型的结果比较。计算结果表明,能谱和宽度与Godfrey-Isgur(GI)模型相比有所改进,特别是D_(s0)~*(2317)~0, B_s。论文第四章简要总结了本工作的主要结果并对进一步的研究给出了展望。(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王文君,贾多杰,陈殿勇[8](2016)在《相对论夸克模型中底奇异介子的辐射衰变(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地研究了相对论夸克模型框架下的底奇异介子的辐射衰变。给出了底奇异介子E1和M1辐射衰变分宽度。这些结果表明,大多数电偶极辐射衰变宽带能达到数个ke V,大多数磁偶极辐射衰变宽度小于1个ke V,这为实验上通过辐射衰变寻找底奇异介子提供了理论依据。建设中的Belle II上的实验可以进一步验证我们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原子核物理评论》期刊2016年01期)

宋亚蒙[9](2013)在《奇异介子谱的计算及耦合道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传统的组份夸克模型中,介子被认为是由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构成,而重子则由叁个夸克构成。考虑到强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量子色动力学在低能区具有手征对称性自发破缺的特性,流夸克获得质量变成组份夸克,组份夸克间通过唯象的色囚禁势,单胶子交换势和Goldstone玻色子交换势发生相互作用。组份夸克模型在描述强子性质方面:强子谱,强子的各种衰变,强子-强子相互作用等,取得了很大的成功[1]。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无法解释重子N(1440),Λ(1405),介子f0(600),κ(800)的存在。特别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些新强子态,如Y(2170),X(3872),Y(4160)等“XYZ”粒子,难以在组份夸克模型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如何解释这些粒子的性质,成为了人们的研究热点。人们为此提出了众多解释,分子态,多夸克态,混杂态等[2]。实际上,从理论分析,重子和介子除了叁夸克、夸克-反夸克成分之外,还可以包含多夸克成分和胶子成分,即|Baryon>=C0|qqq)+C1|q3qq->+C2|q3g>+C3|q3(qq-)2>…|Meson)=C0|qq-)+C1|qqqq>+C1|qqq>+C3|qq(qq2>+…(0-1)在组份夸克模型中,假设了高Fock分量:多夸克成分,胶子成分可以被模型参数吸收。对于低激发谱,这是一个很好的近似,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实验数据。但是对于高激发谱,特别是当高激发态可以强衰变成两个强子时,这样的近似可能不再成立,需要考虑高Fock分量的贡献。近年来对于粲偶素的一些计算表明这一点。本工作就是在奇异夸克偶素能谱的计算中考虑四夸克分量的贡献,并通过重新调整参数来符合ss介子的能谱。检验高Fock成分能否被参数吸收。作为初步工作,这里的四夸克成分被约束为两个介子,即原来的两夸克态与真空中激发的一对正反轻夸克对重新结合成两个介子。隐色道的贡献暂不考虑。考虑四夸克成分对介子谱的影响也被称为耦合道效应。在非相对论的框架下,粒子数是守恒的,两夸克成分与四夸克成分不会发生混合,所以耦合道效应是一种相对论效应。在本文中,我们利用3P0模型来计算了四夸克成分对ss系统的影响,我们的计算结果表明四夸克成分对ss系统的能谱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激发态,多夸克成分的影响难以被模型参数吸收。对介子的成分分析表明,夸克-反夸克仍然是主要成分,但是有些态的四夸克成分接近于30%,更多夸克的成分有了一些影响。由于目前工作中,四夸克成分被约束为两个色单态介子并处于轨道基态,隐色道或介子的激发态的影响可能没有考虑,其贡献有多大,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另外,我们还比较了SU(2)真空和SU(3)真空的差别,即只在真空中激发出u,d夸克对或在真空中激发出u,d,s夸克对。发现在后者引起的质量平移要比在前者的小,我们认为可能是由于s夸克质量较大,从而采用较小的ss激发强度γs=√3/γ造成的。在本文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调整参数,使其计算的裸质量和计算出的质量平移之和与实验值一致。目前我们主要调整了夸克的质量,囚禁势的强度和夸克-胶子耦合常数,其他参数暂时未作调整,根据与实验结果的符合情况,最后我们再选择出最好的一组。考虑更多的四夸克成分并全面调整参数,希望能够给予介子谱更好的描述,这是我们组下一步的工作。(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3-04-15)

李祯[10](2012)在《关于D波奇异介子的混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在π2(1 670),η2(1 870)和η2(1 645)属于11 D2介子九重态的前提下,利用质量矩阵和非相对论组分夸克模型,对同位旋二重态K(1 D2)的质量给予讨论,二者的结果符合的很好.在此基础上,利用混合模型估算出D波介子中K(1 D2)与K(3 D2)间的混合角约为零度.而后,通过3 P0衰变模型计算K2(1 770)和K2(1 820)的部分衰变信息并与PDG提供的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建议目前实验上提供的衰变信息还不足以确定二者的混合程度.(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2期)

奇异介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标准模型中,描述夸克混合的Cabibbo-Kobayashi-Maskawa(CKM)矩阵一直是非常重要和基础的内容之一。半轻(纯轻)衰变因为其较大的分支比和简单的衰变形式为人们广泛研究。在半轻(纯轻)衰变中,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可以很好的分离开来,通过研究衰变率提取出表征强相互作用的参数化形状因子(衰变常数)和夸克混合矩阵元,分别为描述强相互作用的QCD计算和夸克混合CKM矩阵元幺正性的检验和约束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2015年BESIII在质心能量(?)=4.178 GeV处获取了 3.19 fb-1的e+e-对撞数据,在该能量处得到了世界上数据量最大的Ds+Ds*-对。这将极大提高Ds+相关研究的精度,并为一些可能包含新物理的稀有衰变研究提供了机会。在基态粲强子中,相对于众多的D0/+介子的实验分析,含奇异夸克的Ds+介子因数据量的限制,研究较少,为了更好地理解Ds+介子的性质与其衰变中的强弱作用,我们研究了半轻衰变Ds+→η(')e+ve衰变率。最近多个理论模型被相继用来计算形状因子ffη('),分别是格点QCD、讨论了夸克与胶子混合的QCD求和规则、光锥QCD求和模型,以及一些夸克模型。形状因子的测量对于调节约束这些理论是十分重要的。该过程的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是胶子(gluon,g)在η—η'混合中可能起到了一个重要的作用,因为QCD的U(1)反常,η'中的夸克成分和胶子有较大的耦合。η和η'均可以表达为SU(3)味八重态uu+dd-2s/(?)与单态uu+dd-ss/(?)的混合,也可表达为uu+ddd与ss夸克成分的混合,其中后者的混合角φp可以从半轻衰变中提取出,对η'中是否有胶子成分的判断有重要作用。实验上,KLOE和LHCb实验组对混合角的测量精度不高,并没有明确的结论。利用公式cot4φp=ΓDs→η′e+ve/ΓDs+→ηe+ve/ΓD+→η′e+ve/ΓD+→ηe+ve,测量混合角φP,有助于我们理解η—η'-g混合的机制。在之前CLEO-c和BESIII合作组的实验中,因为数据量不大的原因,他们只对半轻衰变Ds+→η(')e+ve的分支比做了测量,精度不高。因此,首次测量半轻衰变Ds+→η(')e+ve动力学性质是很及时的,我们利用不同的参数化方法测量了形状因子f+Ds+→η(')(0)与CKM矩阵元|Vcs|的乘积。对于两个参数的级数展开模型,结果分别是f+η(0)|Vcs|=0.4455±0.0053stat 士 0.0044syst,f+η'(0)|Vcs丨=0.477±0.049stat±0.011syst。我们利用双标记的方法测量了Ds+→η(')e+ve的分支比,分别是BDs+→ηe+ve=(2.323±0.063stat±0.063syst)%,BDs+→η'e+v)e=(0.824±0.073stat±0.027syst)%。它们的精度比世界平均结果提升了 2倍。利用BESIII测得的BD+→(')e+ve求得混合角φP=(40.1 士 2.1stat±0.7syst)°。在粒子衰变动力学的研究中,纯轻衰变对于理论来说是最简单的形式。由于螺旋度压低,赝标量介子P的纯轻衰变P→e+ve的衰变率要小得多。辐射一个光子却可以克服这种压低,这是因为光子本身具有自旋,使得衰变前后自旋守恒。这样纯轻辐射衰变P→γe+ve的衰变率比P→e+ve高出103一105倍。理论预言D(s)+→ γe+ve的分支比在10-5到10-3之间。在BESIII上寻找这些过程,可以帮助理解这个基本过程的动力学,并探究新物理的存在。2016年BESIII实验利用质心能量为(?)=3.773 GeV的数据寻找了D+→γe+ve的辐射纯轻衰变,没有发现明显的信号。在90%置信度下,得到基于Eγ>0.01 GeV的部分分支比的上限BD+→-γe+ve<3.0 × 10-5。相比于D+→ γe+ve的Cabibbo压低衰变,Ds+→γe+ve是Cabibbo允许过程,光前(light-front)理论与非相对论成分夸克模型(non-relativity constituent quark model)预言其分支比为 10-5 到 10-4。此外有理论认为在长程作用的贡献下其分支比会达到10-4。还有一些结合了重夸克有效理论的围绕量子色动力学预言其分支比达到10-3。这些理论都是基于粒子标准模型做出的,如果实验得到的分支比偏离以上结果,就有可能存在新物理的贡献。利用BESⅢ的数据,我们没有观测到Ds+→γe+ve的信号。在90%的置信度下,基于Eγ>0.01 GeV给出了部分分支比上限BDs+→γe+ve<1.3 × 10-4。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奇异介子论文参考文献

[1].郭鹏飞,王迪,于福升.D介子衰变中的奇异轴矢介子(英文)[J].原子核物理评论.2019

[2].杨友华.BESⅢ实验中对奇异粲介子半轻衰变D_s~+→η~(’)e~+v_e及辐射衰变D_s~+→γe~+v_e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9

[3].郭鹏飞.D介子衰变中的奇异轴矢介子[D].兰州大学.2018

[4].刘静.B_s介子到奇异标量和赝标介子衰变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7

[5].周龙.RHIC-STAR200GeV金核-金核对撞实验中奇异粲介子的测量[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

[6].杨丹.核子与含单个重味夸克非奇异介子的相互作用[D].内蒙古大学.2016

[7].王文君.奇异重轻介子的谱及辐射衰变[D].西北师范大学.2016

[8].王文君,贾多杰,陈殿勇.相对论夸克模型中底奇异介子的辐射衰变(英文)[J].原子核物理评论.2016

[9].宋亚蒙.奇异介子谱的计算及耦合道效应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10].李祯.关于D波奇异介子的混合[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标签:;  ;  ;  

奇异介子论文-郭鹏飞,王迪,于福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