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霉素明胶微球论文-朱源,陶益龙,王素革,辜正一

红霉素明胶微球论文-朱源,陶益龙,王素革,辜正一

导读:本文包含了红霉素明胶微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红霉素,明胶微球,缓释

红霉素明胶微球论文文献综述

朱源,陶益龙,王素革,辜正一[1](2014)在《红霉素明胶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红霉素明胶微球,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以明胶为载体,液体石蜡为油相,戊二醛为交联剂,span80为乳化剂,采用正交设计优化制备工艺与处方,并对其形态学性质和释药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所制得的红霉素明胶微球形态圆整,表面光滑,平均粒径5.29μm,载药量(7.23±0.42)%,包封率为(85.6±1.2)%。体外释药结果可以用Higuchi方程拟合。结论红霉素明胶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制备工艺稳定可行。(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生素杂志》期刊2014年07期)

钱泽升,刘焕奇,姜萍,高存帅,姜彩峰[2](2012)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硫氰酸红霉素肺靶向明胶微球的配方》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硫氰酸红霉素明胶微球的处方,以期得到分散性好、粒径符合要求的明胶微球。本研究采用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备,以明胶浓度、油水比例、乳化剂浓度为自变量,微球的平均粒径、载药量、包封率、跨距为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各水平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二项式拟合。根据因变量效应面法选取较佳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制备了硫氰酸红霉素微球,且进行了优化处方的验证。结果显示,二项式模型拟合效果较多元线性回归要好,最佳优化处方为明胶浓度0.156g/mL、油水比例12∶2、乳化剂浓度0.03g/mL,根据优化工艺制备的微球分散性好,平均粒径、载药量、跨距、包封率分别为12.51μm、21.28%、1.51和84.39%。体外释药特性研究表明,该微球符合一级方程规律,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成功建立了处方优化模型,且预测性良好。(本文来源于《动物医学进展》期刊2012年09期)

李桃,杨帆,佃少娜,伍善广,陈颖[3](2010)在《红霉素明胶微球的制备工艺(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红霉素是目前生产和临床应用最久的抗生素类药物之一。红霉素在体内分布较广,有效治疗浓度维持时间短(血半衰期为1.4-2小时),毒副作用较大。因此有必要将其制成靶向制剂。本文研究目的是制备肺靶向红霉素明胶微球制剂,使药物浓集于肺部而降低在心脏等其它组织的分布,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以对支原体感染肺炎等疾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目的:通过正交设计筛选出制备红霉素明胶微球的最佳工艺。设计、时间及地点:2005年于广东药学院材料:红霉素;明胶方法:用正交实验设计优化红霉素明胶微球制备工艺,通过测定红霉素明胶微球的平均粒径、载药量、包封率,工艺重现性进行研究。主要观察指标:平均粒径、载药量、包封率结果:红霉素明胶微球的形态圆整,且药物确已包裹在微球中,微球的平均粒径为14.15±0.20μm,载药量5.83±0.38(%),包封率为65.70±0.56(%),7-28μm占总数的90.16%以上,最佳工艺条件重现性良好。结论:本研究获得了制备红霉素明胶微球较满意的工艺,所制得的微球符合肺靶向微粒的尺寸要求。(本文来源于《广东省药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0-01-09)

伍善广,杨帆,潘育方,黄慧,李桃[4](2008)在《HPLC法测定红霉素明胶微球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红霉素明胶微球中红霉素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DIKMAC18色谱柱(5μm,250mm×4.6mm),流动相为0.1mol/L磷酸二氢铵(叁乙胺调节至pH6.5)-乙腈(体积比67∶33),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10nm。结果红霉素质量浓度在0.0992~0.4960m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0.1%,RSD=0.95%(n=9)。结论本文方法可用于红霉素明胶微球的含量检测。(本文来源于《广东药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李桃,杨帆,佃少娜,伍善广,陈颖[5](2008)在《红霉素明胶微球最佳制备工艺的筛选(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红霉素有效治疗浓度维持时间短,毒副作用较大,有必要将其制成靶向缓释制剂。目的:筛选制备肺靶向红霉素明胶微球的最佳工艺。设计、时间及地点:正交设计对比观察实验,2005-06/12在广东药学院药剂实验室完成。材料:红霉素,明胶。方法:根据乳化缩聚法原理,将适量红霉素分散于明胶溶液中,首先与油相形成W/O型乳剂,再经固化等处理后形成微球。在预试验的基础上,选取影响微球性质较显着的4个因素为考察对象,即明胶的浓度、乳化剂的用量、固化时间和搅拌速度,以平均粒径、载药量、包封率为考察指标,根据L9(34)正交设计试验结果优选出最佳处方工艺条件,通过微球的平均粒径、包封率、载药量等指标的加权求和值来衡量,加权求和值越大,质量越好。主要观察指标:正交设计实验结果,微球的平均粒径、载药量、包封率。结果:红霉素明胶微球最佳实验方案为明胶浓度为15%,乳化剂用量为3.0mL,固化时间为0.5h,搅拌速度为1000r/min。最佳方案制得的红霉素明胶微球形态圆整,且药物确已包裹在微球中,微球的平均粒径为(14.15±0.20)μm,载药量为(5.83±0.38)%,包封率为(65.70±0.56)%。肺靶向微球粒径7~25μm的范围占总数的90.16%以上,最佳工艺条件重现性良好。结论:通过L9(34)正交实验设计获得了制备红霉素明胶微球的最佳工艺技术,所制得的微球符合肺靶向微粒的尺寸要求。(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08年41期)

伍善广[6](2008)在《肺靶向红霉素明胶微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霉素(Erythromycin)作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目前生产和临床应用最久的抗生素类药物之一。红霉素主要作用于需氧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球菌、厌氧菌、军团菌、衣原体及支原体等,与青霉素抗菌谱相似,是治疗支原体肺炎、军团菌肺炎的首选药物。但红霉素在体内分布较广,有效治疗浓度维持时间短(血半衰期为1.4-2小时),毒副作用较大。因此有必要将其制成靶向制剂。本文研究目的是制备肺靶向红霉素明胶微球制剂,使药物浓集于肺部而降低在心脏等其它组织的分布,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以对支原体感染肺炎等疾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红霉素明胶微球(Erythromycin gelatin microspheres,简称EM-GMS)的制备采用乳化化学交联法。通过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设计试验,优化制备工艺。对微球粒径分布、表面形态、流动性、浸水膨胀率、含量测定、差示扫描热分析(DSC)等项目的考察,以检测微球的性能。结果表明,所得微球呈圆形,表面光滑,粒径适合、分布均匀,不粘连、流动性很好;平均载药量为13.56%,平均包封率为55.82%,平均粒径为15.62μm,大于90%的微球粒径在7.0~28.0μm之间,平均产率为69.12%;DSC分析结果表明红霉素被包裹在微球中。以pH7.4的磷酸盐缓冲液为释放介质、紫外分光光度法为检测方法,考察载药微球的体外释药性能。以累积释放百分率对时间作图得释放曲线,结果表明,红霉素明胶微球的体外释放呈两相状态(起始相和后续相),释放规律符合双相动力学方程Q/100=0.8047-0.17exp(?128.9t)-0.6347exp(?1.378t)。本研究对微球的相关生物学特性进行评价,进行小鼠急性毒性、兔耳缘静脉血管刺激性、体外溶血作用试验以对制剂的安全性考察。结果表明,在试验剂量下,未观察到EM-GM对兔耳缘静脉有刺激性,无体外溶血作用发生。EM-GMS小鼠尾静脉注射LD50=173.07mg/kg,空白明胶微球(GMS)小鼠尾静脉注射LD50=191.01mg/kg,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EA)小鼠尾静脉注射LD50=337.70mg/kg。EM-GMS与GMS的LD50值比较接近,与EA相比则相差较大,说明静脉注射红霉素明胶微球主要毒性是微粒本身带来的毒性。以高效液相色谱法为检测方法,设立EM-GMS微球组和EA对照组,新西兰大白兔耳缘静脉注射给药后,研究药物在新西兰大白兔体内的组织分布情况,通过靶向性指数(DTI)评价靶向性。结果表明将药物制成适宜粒径的微球后能明显改变药物的分布,浓集于肺部,肺部0.25h、2h的DTI分别为3.38、6.65,具有明显的靶向作用。同时组织切片也显示微球在肺部集中。(本文来源于《广东药学院》期刊2008-05-01)

佃少娜,伍善广,李桃,杨帆,郑春铭[7](2008)在《肺靶向红霉素明胶微球的安全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肺靶向红霉素明胶微球(EM-GMS)的安全性。方法:对EM-GMS、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EM)、空白明胶微球(GMS)进行小鼠急性毒性半数致死量(LD50)实验;以生理盐水为对照进行EM-GMS兔耳缘静脉血管刺激性、豚鼠全身过敏性及体外溶血实验。结果:小鼠尾静脉注射EM-GMS、GMS、EM后LD50分别为173.07、191.01、337.70mg.kg-1;与生理盐水比较,未观察到EM-GMS发生血管刺激性、过敏反应及溶血作用。结论:EM-GMS应用于受试动物安全性较好。(本文来源于《中国药房》期刊2008年04期)

李桃,杨帆,佃少娜,伍善广,陈颖[8](2008)在《红霉素明胶微球制备工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正交设计筛选出制备红霉素明胶微球的最佳工艺。方法用正交实验设计优化红霉素明胶微球制备工艺,通过测定红霉素明胶微球的平均粒径、载药量、包封率,工艺重现性进行研究。结果红霉素明胶微球的形态圆整,且药物确已包裹在微球中,微球的平均粒径为平均粒径为(14.15±0.20)μm,载药量(5.83±0.38)%,包封率为(65.70±0.56)%,7~28μm占总数的90.16%以上,最佳工艺条件重现性良好。结论本研究获得了制备红霉素明胶微球较满意的工艺。(本文来源于《广东省药学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8-01-01)

伍善广,潘育方,杨帆,李桃,黄慧[9](2007)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红霉素明胶微球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红霉素明胶微球的含量。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结果红霉素溶液在0.0191~0.0522mg.mL-1浓度范围内,吸收度与浓度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C=0.0663A-0.0008mg.mL-1,r=0.9999:总平均回收率99.91%,RSD=0.28%(n=9)。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靠,适用于该制剂的质量评价。(本文来源于《海峡药学》期刊2007年10期)

李桃,杨帆,佃少娜,伍善广,陈颖[10](2006)在《红霉素明胶微球制备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正交设计筛选出制备红霉素明胶微球的最佳工艺。方法测定红霉素明胶微球的平均粒径、载药量、包封率,并对工艺重现性进行研究。结果红霉素明胶微球的形态圆整,且药物确已包裹在微球中,微球的平均粒径为(14.15±0.20)μm,载药量(5.83±0.38)%,包封率为(65.70±0.56)%,7-28μm占总数的90.16%以上,最佳工艺条件重现性良好。结论获得了制备红霉素明胶微球较为满意的工艺。(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12期)

红霉素明胶微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硫氰酸红霉素明胶微球的处方,以期得到分散性好、粒径符合要求的明胶微球。本研究采用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备,以明胶浓度、油水比例、乳化剂浓度为自变量,微球的平均粒径、载药量、包封率、跨距为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各水平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二项式拟合。根据因变量效应面法选取较佳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制备了硫氰酸红霉素微球,且进行了优化处方的验证。结果显示,二项式模型拟合效果较多元线性回归要好,最佳优化处方为明胶浓度0.156g/mL、油水比例12∶2、乳化剂浓度0.03g/mL,根据优化工艺制备的微球分散性好,平均粒径、载药量、跨距、包封率分别为12.51μm、21.28%、1.51和84.39%。体外释药特性研究表明,该微球符合一级方程规律,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成功建立了处方优化模型,且预测性良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红霉素明胶微球论文参考文献

[1].朱源,陶益龙,王素革,辜正一.红霉素明胶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特性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4

[2].钱泽升,刘焕奇,姜萍,高存帅,姜彩峰.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硫氰酸红霉素肺靶向明胶微球的配方[J].动物医学进展.2012

[3].李桃,杨帆,佃少娜,伍善广,陈颖.红霉素明胶微球的制备工艺(英文)[C].广东省药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4].伍善广,杨帆,潘育方,黄慧,李桃.HPLC法测定红霉素明胶微球的含量[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8

[5].李桃,杨帆,佃少娜,伍善广,陈颖.红霉素明胶微球最佳制备工艺的筛选(英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

[6].伍善广.肺靶向红霉素明胶微球的研究[D].广东药学院.2008

[7].佃少娜,伍善广,李桃,杨帆,郑春铭.肺靶向红霉素明胶微球的安全性评价[J].中国药房.2008

[8].李桃,杨帆,佃少娜,伍善广,陈颖.红霉素明胶微球制备工艺的研究[C].广东省药学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

[9].伍善广,潘育方,杨帆,李桃,黄慧.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红霉素明胶微球的含量[J].海峡药学.2007

[10].李桃,杨帆,佃少娜,伍善广,陈颖.红霉素明胶微球制备工艺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6

标签:;  ;  ;  

红霉素明胶微球论文-朱源,陶益龙,王素革,辜正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