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波解晓梅(山东省东平县人民医院疼痛科山东东平271500)
【中图分类号】R681.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1)8-0046-01
【摘要】目的总结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可靠性、安全性、实用性。方法采用细针经皮穿刺,分别于盘内及突出物中央注射浓度为60ug/ml臭氧5-15ml,总量小于30ml。平均住院5天。结果共治疗126例,共207间盘,其中单间盘45例,双间盘81例。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19岁,随访3~12个月,优良率为86.5%。结论一年多的临床大量病人应用及观察研究,髓核臭氧消融术安全性极高,痛苦小,操作简便,患者负担明显降低,为椎间盘突出治疗的理想方法。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穿刺间盘注射髓核臭氧消融
臭氧自1840年由德国人发现并命名。在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臭氧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经皮穿刺椎间盘内注射臭氧,是近年来在欧洲各国兴起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我科自2006年7月~2008年4月,采用国产JZ-100型医用臭氧治疗仪,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6例,共207个间盘,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26例中,男55例,女71例,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19岁,病程最长30年,最短3个月,术前均经过保守治疗效果不满意。病理类型:单间盘45例,双间盘81例,平均住院5天。
1.2手术方法患者俯卧,下腹区垫气枕,常规皮肤消毒,置洞巾,C型臂X线影像定位,选择脊柱后正中线,患侧旁开7~10cm,腰背水平面35°~45°角缓缓进针至间盘内,经X线影像正、侧位确认穿刺针位于间盘内,取出针芯用5ml注射器,从医用臭氧治疗仪中分次抽取臭氧,浓度选择为60ug/ml。首先在椎间盘髓核腔内分次反复注射,根据间盘内的压力情况,有节奏的注入臭氧,不可强力推注,然后在C型臂X光机观察下,缓慢将针退到突出物中央,确定针尖位置,缓慢注射60ug/ml的臭氧5ml。对于神经根增粗明显者,将针尖退出达神经根旁注入40ug/ml的臭氧5ml、得保松1ml。拔针、局部穿刺点粘贴,送患者返病房。术后卧床3天,常规静脉给予抗生素3-5天。
1.3治疗结果共治疗126例,共207个间盘,平均每间盘用时15min,其中69例病人术毕即感症状明显改善,80%的病人在2周~3个月内逐渐恢复正常,根据改良的macnab疗效评定标准随访2~8个月以上,优82例,良27例,可13例,差4例,优良率86.5%。
2讨论
2.1作用机理臭氧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和极高的还原电位,可与生物组织结构上的某些不饱和键化合,意大利臭氧治疗杂志《RivistaItalianadiOssigenoOzonerapca》报道了许多作者的研究成果[1,2],认为神经根受压只是引起疼痛的辅助作用,神经及神经根周围炎性反应和组织液中的炎性介质才是疼痛的主要原因。另外,压迫造成的神经周围缺血、缺氧及循环障碍,神经脱髓鞘而出现传导异常。臭氧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发挥了多种药理作用。治疗过程中它可直接引发和皱缩原纤维结构而减轻间盘压迫,主要是通过与髓核组织的接触,使原纤维的蛋白多糖结构和纤维细胞结构破坏,使髓核组织逐渐萎缩、干涸。对神经及神经根周围产生的炎性组织液和细胞媒介成分如5-羟色胺、缓激肽等其他致痛物质,产生分解、中和作用。臭氧还原后直接改善局部的动脉压迫、静脉郁滞造成的缺氧状况。
2.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①CT或MRI确诊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膨出,且能排除其他疾病者;②有明显腰腿痛症状;③直腿抬高阳性,或伴有肌力下降,感觉减退;④正规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者。(2)禁忌证:相对禁忌症:①高龄患者,腰椎退变,伴有椎管狭窄,身体状况不允许开放手术者;②突出大、症状重,或伴有钙化,不愿意行开放手术者。绝对禁忌症:①椎体不稳定,骨性压迫或骨性压迫为主者,骨性椎管狭窄者;②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有马尾神经症状,症状迅速进展者;③游离型巨大突出者;④穿刺处感染者暂时不能做;⑤有出血倾向者;⑥有精神疾患者。
2.3并发症及预防医用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我们一年多来临床应用中,未发现一例严重不良后果,仅发现治疗后部分病人出现以下情况:(1)下腹区及腰部酸胀感。(2)个别病人出现排便困难。(3)极个别病人出现恶心和呕吐感,以上情况不需特殊治疗,24h内可自动缓解。穿刺本身造成的一些损伤,是所有穿刺技术都会遇到的,只要严格按操作规程,严密影像监测,是完全可以避免盲目、粗暴操作所带来的更大创伤。
参考文献
[1]MArena.Paravertebralpercutaneous02-03injection.RivistaItalianadiOssigeno-Ozonoterapia,2003,1:165-169.
[2]AZambello,Mbianchi,Fbruno.SafetyinOzoneTherapy,2004,3: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