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资源富集论文-高元

陕北资源富集论文-高元

导读:本文包含了陕北资源富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资源诅咒,新型城镇化,能源新常态,陕北

陕北资源富集论文文献综述

高元[1](2015)在《能源新常态下规避“资源诅咒”与构建新型城镇化路径——以陕北能源富集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能源经济的开发推动了陕北经济跨越式快速增长,但能源富集并未真正带动城镇化发展,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表现出危机,表现出"资源诅咒"。本文在分析陕北城镇化表征的基础上,从资金投入、利益分配与利益补偿叁方面揭示了"资源诅咒"的内在逻辑与危机。城镇化进程中的"资源诅咒"是能源产业"非常态"发展积累所致,受制于资源依赖过度路径、历史欠账较多、体制局限。能源新常态倒逼陕北转型发展,转变城市发展理念、目标和方式,化解资源对于城镇化的抑制作用,是规避"资源诅咒"的机遇期。陕北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构建应以创新和生态为底线,统筹城矿乡村资源配置和劳动力分配,挖掘城市潜力,彰显地域特色,实现多元和谐、永续发展。(本文来源于《城市规划》期刊2015年10期)

李瑞,胡留所,L·G·Melnyk[2](2015)在《生态环境经济损失评估:生态文明的视角——以陕北资源富集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陕北资源富集区特殊的经济结构和生态环境现状,采用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和CVM法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恶化程度进行货币化评估。研究结果表明,陕北地区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94亿元;环境污染损失占据主要份额,生态破坏损失在2004年后开始逐渐降低,虽然生态环境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其绝对值仍偏高;区域工业污染严重,生活和养殖等分布式污染逐渐上升,使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较大压力,区域经济运行质量亟待提高。(本文来源于《财经论丛》期刊2015年09期)

封建民,郭玲霞,李晓华[3](2015)在《基于景观格局的陕北资源富集区生态脆弱性评价——以陕西省神木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定量评价陕西省神木县生态脆弱性的空间差异,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景观分维数、破碎度、连通性和优势度、人类活动干扰强度、地形指数,从生态系统压力度、敏感性和恢复力3个方面构建评价模型,利用熵权法进行计算分析。[结果]各生态系统中,神木县林地的生态脆弱性最高、草地和耕地次之、水域和荒地最低;22个乡镇中,店塔镇和永兴乡生态脆弱性最高,大堡当和尔林兔镇最低。[结论]神木县生态脆弱性空间差异大,总体上由西向东、由南向北呈逐渐增大的趋势。景观分布格局,地形,矿区、居民点等人为干扰是影响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5年04期)

詹璐璐[4](2015)在《陕北资源富集区环境保护中的政府责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愈加突出,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政府在环境保护中担任着更加重要的角色。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中明确了全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其中生态文明建设就被正式列入其中,这代表政府、社会和人民对环境保护这一事业更加重视。政府在环境保护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对环境问题时应承担主要责任,在环境保护中有着特殊的治理功能与手段,政府在解决环境问题时发挥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然而,在最近的几年当中,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全国发生了多起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尤其是在全国各地大范围爆发的空气污染一“雾霾”,这一系列的环境污染事件让我们意识到在保护环境中,政府有着不可推卸的重要性,究其原因在于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政府的环境保护责任尚不明确,这就造成在环境污染事件发生时各级政府在处理环境问题时权责不清,执法过程不够规范,执法力度不够严格,同时政府及其公职人员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行政行为不当等问题。为此,各级政府应当在环境保护中明确自身的环境职责,履行好环境保护中的责任与义务,并且完善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加强环境责任监督。本文根据陕北资源富集区环境的现实情况,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以政府责任的概念,环境权理论,公共物品理论等作为文章的支撑,分析陕北资源富集区目前的资源和经济状况,政府在环保中取得的成效以及当前环境问题的现状,并通过政府责任的视角来说明环境保护中政府责任的缺失表现以及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在环境保护中政府责任的一些建议。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包括对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作简单的介绍,以期更全面的来研究本课题。第二部分是正文,其中包括第二、叁、四、五章。第一章主要阐述了有关政府责任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主要是政府责任的概念,公共物品理论,环境权理论,公共信托理论,为环境保护中政府责任提供理论依据;第二章主要分析了陕北资源富集区的资源分布,经济状况,环境保护中政府所取得的成效,以及当前陕北资源富集区环境污染的现状;第四章主要研究分析环境保护中政府责任缺失的表现,主要在于政府责任主体,市场准入管理,执法和管理监督的缺失,并通过这些表现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五章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的分析,提出陕北资源富集区环境保护中政府责任的建议。第叁部分是结语,针对本文的研究作简单的概括,并以期日后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主要创新在于文章选取的是针对具体的一类地区进行研究分析,将研究范围具体化,同时通过对陕北资源富集区现实的状况,环境保护中政府取得的成效的具体说明,有针对性的提出政府环境保护中政府责任的建议。重点在于改变当前政府的政绩考核,引入绿色的政绩观,并提出要建立政府环境责任终身追究制度的意见。(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1)

黄钢,黄慧娟,高文冰,喻晓琳[5](2014)在《陕北安塞-靖边-吴旗地区地下水富集规律及资源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塞-靖边-吴旗地区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东北部,地下水赋存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型潜水、白垩系潜水及承压水。南部黄土梁峁区第四系潜水十分贫乏,北部沙漠-冲积平原潜水资源较为丰富。白垩系含水层广泛分布,水质好,水量丰富,是区内工业用水主力开采层位,安塞-坪桥以东白垩系地层缺失,地下水资源十分贫乏,为严重贫水区。地下水资源计算结果表明:该区白垩系地下水静储量巨大,达2 462.35亿m3,但调节储量较小,仅为4.816亿m3,地下水资源总体较为贫乏。(本文来源于《地下水》期刊2014年06期)

曾加,窦鹏娟[6](2011)在《资源富集区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略论——以陕北能源矿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补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能有效化解资源富集区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之间的矛盾。陕北能源矿区作为能源矿产资源富集区,其生态保护与能源开发冲突的背后其实是生态利益与能源利益的博弈,而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是帮助破解这一困境的现实需要。陕北能源矿区虽业已开展生态补偿的试点工作,但其中存在着不少法律问题,根本原因在于生态补偿在矿区内还未上升到法律制度的层面。应该确立生态补偿的法律原则,理顺生态补偿的法律关系,促进生态补偿的地方立法,改革生态补偿的税费体制,以推动陕北能源矿区等资源富集区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建设。(本文来源于《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Z1期)

魏燕妮[7](2011)在《陕北资源富集型贫困的制度成因与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矿产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增大,矿产资源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陕北是我国罕见、世界少有的能源资源富集区,榆林更是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西部大开发促进了陕北经济的发展,然而,陕北自然资源富集区存在经济与社会之间矛盾、地区之间差异、富区与富民之间的矛盾等诸多不协调的现象,当地的生态环境也遭到破坏,造成“资源富集型贫困”的不公正现象,严重制约了陕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陕北资源富集型贫困的制度成因,对于促进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贫困的制度分析视角出发,在回顾以往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分析榆林和延安两地能源经济发展下城乡居民贫困现状,在此基础上,研究陕北能源开发利益在中央与地方之间、能源企业和当地居民之间的分配情况,再从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财政税收体制、利益分配体制、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和资源和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分析陕北资源富集型贫困的制度成因,结合陕北的实证研究,最后提出基于制度分析的有利于陕北减贫的对策建议。通过对陕北延安、榆林两市的资源富集型贫困的现状和造成陕北资源富集型贫困的制度成因的分析研究,得出主要研究结论为:(1)根据相关数据分析,陕北延安、榆林两市普遍存在资源富集型贫困的现象,近年来虽有些改观,但局势仍不容乐观;(2)研究表明,陕北资源富集型贫困问题主要源于制度方面的成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不合理;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备;财政税收体制不健全;利益分配体制不公正;资源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不足;补偿机制不足等方面。根据本文分析结果,对陕北减贫提出以下七点对策建议:(1)健全市场化的资源产权制度;(2)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3)健全财政税收体制;(4)改革资源收益分配体制;(5)强化企业社会责任;(6)加大投资力度;(7)完善补偿机制。(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1-06-30)

苏振锋,张媛媛[8](2011)在《陕北资源富集地区规避“资源诅咒”的对策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西部大开发以来,由于资源的开发利用,陕北经济迅速增长。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资源诅咒"的迹象。文章在分析陕北资源富集地区可能产生"资源诅咒"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规避"资源诅咒"的对策和建议。(本文来源于《理论导刊》期刊2011年06期)

高岩辉[9](2009)在《陕北资源富集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广泛而复杂的劳动力转移研究中,经济和社会因素一直是学者关注的核心因素,环境因素处于边缘地位。然而,现实中地理环境复杂、人文基础多样、发展水平不一,围绕人口迁移的各因素的重要性随研究对象及地方背景而改变。陕北地区人地关系复杂,受资源开发和退耕还林工程以及其他经济活动的影响,该地区人地关系变动剧烈。这种变化,一方面区使得该区域资源环境条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可能从边缘地位上升到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使得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和空间上的成功转移对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从决策与尺度的关联性入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从条件、过程、影响叁方面总结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践研究,并从地理学传统开始,分析资源、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及资源富集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本论文以陕北地区为例,遵循“背景—表现—解释—政策导向”的路线,对陕北资源富集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尝试将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因素纳入一个框架,利用多来源数据资料(普查资料、问卷调查、统计数据等)的分析比较,对陕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特征与模式进行总结,从不同尺度上解释陕北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形成,并提出政策建议。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陕北地区是生态脆弱区、资源富集区与贫困区的重迭,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生态问题交织在一起,区域发展的系统性与复杂性非常突出,在这类地域系统中,不仅社会经济主要特征的形成和变化受资源、环境因素的直接影响,人类活动的职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及其变化亦与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关联密切。(2)当前陕北农村劳动力转移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特征为外出劳动力规模小、外出率低、自发性强、兼业现象明显、从业质量低、本地城市吸纳能力小等。影响劳动力转移的一些现代化因素(如正规部门、教育、政府组织等)的作用尚不明显。从产业和地区流向看,陕北农村劳动力转移集中在本县地域内的传统第叁产业和建筑业,从事制造业和远距离从业人员比重小。陕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殊性在于外出流向和从业结构,以及这种结构背后的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因素起到的塑造作用。(3)个人素质、家庭条件、社区状况都影响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城乡收入差异和家庭经营收入在成本收益比较中影响最大;在整体的区域背景之下,初中文化程度的转移劳动力占多数,相对于资源型经济占主导的区域经济结构来说,个体人力资本不能满足产业结构转换的需要;以家庭、邻里为主的传统关系有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获取工作信息,地方政府主导的基层关系网络则是通过劳务输出、技能培训等途径促进劳动力转移,并在资源的开采过程中积极争取地方利益,起到积极作用。(4)区域结构决定了就业机会供给数量、结构和空间分布。在原有薄弱的经济基础之上,资源主导的产业结构与以农业为主的就业结构之间的偏离日益加剧,成为区域最大的结构性问题,这一结构性错位从就业岗位供给的角度决定了从农业、农村转移出的劳动力集中于区内建筑业和传统第叁产业,而非现代制造业。结构化问题在空间上表现为城乡结构中城市缺少能自我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基础,吸纳能力难以提高。(5)资源环境及其变化是改变区域结构的主要动力。自然生产条件决定了农业生产条件及其空间差异,所造成的空间分隔是劳动力迁移的障碍,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迁移的动力;生态环境治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了巨大的推力,在一定期限内也提供了时间和经济上的保障,但其本身并不产生就业岗位;资源开采直接吸纳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数量较少,其主要作用是塑造了对劳动力转移有利有弊的经济空间。(6)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多而复杂,同一因素既可能产生直接的影响,也可能产生间接的影响,可能存在正向的促进作用,也可能产生阻碍作用。在这复杂的背景之下农民做出是否转移,转移到何处的决策。作者认为,区域特征使得陕北地区农村居民个人选择受到约束,而超越个人和家庭尺度的因素主导了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形成。最后,作者比较了不同模式的适用性,提出了陕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战略,并提出,从高端劳务输出、特色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建设入手,拓展就业空间,缓解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造成的矛盾;从减少交通、政策阻碍入手,促进要素流动、集聚,解决城乡结构矛盾,形成有自我持续发展能力的经济中心和合理的空间经济格局;围绕农民等主体,解决个体与区域就业环境对接中的技术、信息等问题。本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作者尝试从尺度出发梳理劳动力转移理论,并将个人、家庭、社区、区域不同尺度与经济、社会、环境因素相结合,构建了资源富集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分析框架,发现并总结了陕北地区农村劳动力“本地化-跳跃式”转移模式及其动力机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论文的主要结论和分析框架对理解西部资源富集地区和落后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09-06-30)

王建康[10](2009)在《资源富集区高速发展下的隐忧及其战略调整——以陕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能源矿产资源旺盛的市场需求推动下,近年来资源富集区普遍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陕北作为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已经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但在高速发展之下,存在利益关系失衡、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失衡、产业结构失衡、所有制结构失衡等一系列突出矛盾。资源富集区只有积极转变增长方式,以优化结构为主线,才能充分利用资源开发红利期,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跨越、和谐跨越、高效跨越、持续跨越式发展。(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2期)

陕北资源富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分析陕北资源富集区特殊的经济结构和生态环境现状,采用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和CVM法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恶化程度进行货币化评估。研究结果表明,陕北地区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94亿元;环境污染损失占据主要份额,生态破坏损失在2004年后开始逐渐降低,虽然生态环境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其绝对值仍偏高;区域工业污染严重,生活和养殖等分布式污染逐渐上升,使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较大压力,区域经济运行质量亟待提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陕北资源富集论文参考文献

[1].高元.能源新常态下规避“资源诅咒”与构建新型城镇化路径——以陕北能源富集区为例[J].城市规划.2015

[2].李瑞,胡留所,L·G·Melnyk.生态环境经济损失评估:生态文明的视角——以陕北资源富集区为例[J].财经论丛.2015

[3].封建民,郭玲霞,李晓华.基于景观格局的陕北资源富集区生态脆弱性评价——以陕西省神木县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15

[4].詹璐璐.陕北资源富集区环境保护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5].黄钢,黄慧娟,高文冰,喻晓琳.陕北安塞-靖边-吴旗地区地下水富集规律及资源评价[J].地下水.2014

[6].曾加,窦鹏娟.资源富集区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略论——以陕北能源矿区为例[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

[7].魏燕妮.陕北资源富集型贫困的制度成因与对策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

[8].苏振锋,张媛媛.陕北资源富集地区规避“资源诅咒”的对策探析[J].理论导刊.2011

[9].高岩辉.陕北资源富集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D].西北大学.2009

[10].王建康.资源富集区高速发展下的隐忧及其战略调整——以陕北为例[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标签:;  ;  ;  ;  

陕北资源富集论文-高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