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受众论文-殷雨轩,史文静

移动受众论文-殷雨轩,史文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移动受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受众参与,提供者,新闻线索,移动新媒体

移动受众论文文献综述

殷雨轩,史文静[1](2019)在《城市移动新媒体创新实践下的受众参与及意义建构——基于甬派“众筹”平台文本分析的认知和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已使媒介深深地嵌入社会生活中。受众在今天被赋予了更大程度的话语权,媒体内容生产呈现新的格局,UGC成为重要生产方式。本文立足于宁波业界的实践案例,试图从地方主流媒体"共享社区"的参与实践中寻找媒体和受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本文来源于《传媒评论》期刊2019年11期)

邝小洁,冯帆,任儒轩,戴月琳[2](2019)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短视频受众中的大学生群体用户画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网络短视频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诞生的新兴传播媒介,不断契合了时代碎片化的发展特征。这种新型媒介在大学生群体中火爆的重要因素是技术推动以及短视频自身传播优势与碎片化时代的结合,通过对短视频的受众群体以及视频传播特点进行研究分析,探讨这种环境下短视频成为大学生接收信息的主要来源,以及观看短视频成为大学生娱乐行为主要方式的原因。(本文来源于《科技与创新》期刊2019年21期)

罗郁然[3](2019)在《用户劳工化:移动互联时代体育受众身份变迁的批判与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媒体时代,受众作为信息生产者和信息接收者处于主动和被动的悬殊地位,而今,移动互联时代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信息传播去制度化、用户是信息的产消者、传播活动呈现出网络结构和互动性这叁个特征使得它给予用户更大的能动性和信息选择权,甚至用户间的传播可以避开传统媒体独立进行。本文以移动互联时代体育受众为研究对象,运用网络民族志、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从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审视被神话的"用户"及其在体育资讯平台虚拟世界中的"参与",引入"数字劳工"的概念和理论,关注移动互联下作为劳工的体育讯息用户的媒介参与形式,探讨如何走上劳工化之路,阐释体育讯息用户与平台间的双向互动逻辑,进一步探究体育讯息用户在劳动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劳动异化问题,并提出对策消解异化、解决问题,为体育讯息用户更好地进行媒介参与提供建议。研究认为,在移动互联时代下,依托网络技术,体育受众实现了向用户身份的转变,并且进一步强化促使用户走向劳工化,文章认为这一过程的形成源于以下几点:首先,移动互联时代下体育讯息用户的商业价值体现,体育讯息用户个人信息和行为信息的商业价值转化;其次,作为劳工的体育讯息用户:时间碎片化与意义的模糊,用户劳动时间趋于弹性化,开始不分时间、不分地点地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沉浸于此,延长并碎片化了生活时间,其间用户既为自己创造意义,也为资本资本创造意义,转变成为信息内容的产消费合一者;最后,情感商品化:体育事件引起社群情感的商业转换,用户的情感极易在文字渲染和群体转发行为中被调动,沦为情感的劳工。究其劳工化原因,文章从体育讯息用户的需求和体育资讯平台针对用户需求给予的满足两方面来阐释,一方面,体育资讯用户休闲娱乐、社交、自我认同和情感诉求的需求动机促使其主动参与体育媒介;另一方面,体育资讯平台营造自由、开放的虚拟空间,满足用户需求的假象,实则运用大数据算法打造技术牢笼实现对用户的层层包围。针对当下体育讯息用户的劳工化现象,笔者提出批判,认为移动互联时代体育讯息用户的劳工化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智能生活的便利以用户个人信息和行为记录的丧失为代价,体育讯息用户在网络上"裸奔",个人隐私多频多渠道泄露;第二,体育资讯平台数字资本的不断累积形成以用户为核心的新型增值产业链,用户的劳动成果受到极大剥削,内容版权保护遭遇障碍;第叁,体育媒体平台的商业化,导致消费性话语倾向,削弱了体育讯息用户的主体性,虚拟民主压制公民真正民主空间的权利;第四,体育资讯平台对内容的泛娱乐化解读,致使用户在数字资本语境下培养和规训中丧失理性思考的能力,精神懒惰,习惯性地守候在娱乐编织的数字化茧房中,作茧自缚。根据存在问题,笔者结合实践提出建议,即体育讯息用户如何参与体育媒介:第一,强化隐私保护,维护数字资产,使用户个人、媒介平台和国家立法叁方面形成合力,有效保护用户隐私,维护数字资产;第二,树立版权意识,占有劳动成果,需要平台制定版权保护规范、可实施措施和鼓励机制,用户则需要提高自身创造、生产内容的能力,不做平台免费劳动力;第叁,提高媒介素养,促进个人发展,把握媒体平台赋予的劳动生产机会和创新创造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积极塑造自身公民主体的价值观,激发自己对公共事务的热情。本文聚焦移动互联时代下专门提供体育资讯和优质内容的媒介平台,研究平台用户"劳工化"参与的过程,从而揭露数字资本主义浪潮下数字劳动与免费劳工背后关于劳动的剥削占有关系和资本逻辑,进一步基于卡茨"使用与满足"理论观察体育讯息用户参与数字劳动的其需求与平台满足良性互动,探讨原因,并批判"劳工化"现象,把脉体育讯息用户"劳工化"现象所产生的问题,最后提出建议,为移动互联时代体育讯息用户的媒介使用提出理性思考。文章认为,平台应平衡资本与运营,避免过度消费化的话语倾向,用户则需要自我觉醒,拒绝在被数字化裹挟的"围墙花园"中受蒙蔽,更新理念,唤醒意识,挖掘互联网蕴藏的民主潜能。当然,我们还需跳脱批判的视角,看到移动互联下被赋权的体育讯息用户参与社群表达的能力的提升,与陌生人友好交流互动的社会文明的进步。(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项姣[4](2019)在《新时代受众需求变化与公共图书馆移动端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大众传播学角度,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基础,客观分析了新时代受众需求变化与媒介选择倾向,从信息载体、内容及服务观念3个方面提出了公共图书馆网络移动端的发展变革路径,并指出公共图书馆不仅要满足受众需求,更要承担起社会价值引领的使命,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科技与经济》期刊2019年14期)

魏春苗[5](2019)在《移动互联网下场景广告中受众需求的演进路径——以百雀羚“白雀鸟语,天然治愈”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互联网让受众随时切换所处场景,不同场景对应不同需求,需求随场景而变。满足目标受众需求是广告活动开展的逻辑主线,因此场景就成为未来广告活动所争夺的重点,场景广告这一形式也应运而生。场景广告以其精准制造需求、受众发现并确认需求、深度沉浸体验成为开展广告活动的新趋势。笔者立足于场景广告这一形式,从受众身处场景广告中的沉浸体验、确认需求到需求被满足的整个过程中探寻受众需求的演进路径,并期待本课题研究成果能为广告从业者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业务开展提供借鉴思路和帮助。(本文来源于《今传媒》期刊2019年07期)

赵思雯[6](2019)在《从“积极受众”到“有限理性”: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受众窘境》一文中研究指出凭借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强力支持,受众能动性有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显着的"解放"。在所谓"技术赋权"的背景下,新媒体技术对受众能动性有了很大延伸。然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多问题,表现在海量信息加剧了"信息—行动比"的失衡,算法推荐容易引发信息操控,对真相的寻找越来越难。从"积极受众"到"有限理性",在追求流量和用户粘性的传播时代里,受众正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窘境。(本文来源于《新闻传播》期刊2019年12期)

张月[7](2019)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要迎合受众还是正面引导? 论主流媒体转型中“分寸感”的把握》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去,传播是媒体的生存方式;如今,人人一部手机,人人渴求信息的同时,人人皆可传播,传播成了大众的娱乐方式。移动互联网时代,当传播依然是传统媒体的生存方式时,媒体该如何改变才能与时代同步,甚至引领时代进而继续保持"主流"的地位?是迎合受众的泛娱乐化需求?还是正视社会现实正面引导受众?抑或是在二者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本文以《江南晚报》为例试论主流媒体转型中"分寸感"的把握。(本文来源于《城市党报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黄河,翁之颢[8](2019)在《移动互联网对网络评论受众注意力分配的影响——基于时间社会学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互联网进一步强化了"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信息传播格局,个体话语权因各类开放社交平台的出现而增强,网络评论信息呈现出爆发增长、日趋过载的态势。与信息过载相对应的是受众注意力的愈发稀缺,从社会学视角来看,注意力分配并不是由个体独立支配的行为,而是组织、制度、技术与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社会问题。文章梳理了社会学对注意力分配的研究范式与研究脉络,以及其与新闻传播学科受众分析的交叉点,基于对中国网络评论受众的调查,总结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评论受众的整体特征与注意力分配的新趋势。(本文来源于《编辑之友》期刊2019年05期)

马文青[9](2019)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媒介依赖表征与原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机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大媒体",无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还是在受众生活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对媒介的依赖现象越来越明显。本文中将透过媒介的"高频化"使用、"器官化"发展、"奴隶性"依赖这叁个方面的表征,深入探析受众媒介依赖的原因,探讨媒介依赖之于受众产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东南传播》期刊2019年04期)

陈丽[10](2019)在《技术装置范式下移动网络广播的受众主体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以更加多样态的形式存在,曾经人们因为物质条件的限制而被分割成许多有形的空间,而现在电子媒介的发展不仅克服了时空的局限,改变了大众传播的交流方式,同时无所不在的媒介装置对人的实践生活和人主体性特征的改变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研究聚焦于移动网络广播,以喜马拉雅FM为研究对象,在伯格曼“装置范式”的理论框架下从人的物理世界、内容世界、生命经验世界叁个层面探究媒介技术对受众主体性的影响。同时辅以场域理论,从技术回归到社会关系网络的整体视域下研究人的主体性在移动网络广播中的特征。研究发现,物理世界中人的主体性是被动的接受状态。技术人工物改变了身体参与实践的方式,消弭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亲身感知,形成人—技间的直接实践体验。在内容世界塑造人的时空场景和节目内容的过程中,人的主体性表现为能动的受限状态。虽然受众可以通过选择、思考、平等对话及想象空间的视觉再现来构建自己声临其境的在场体验,但置于整个移动网络广播场域而言,这种网络狂欢下的主体性虚幻仍然缺乏改变认知、塑造自我的原生性力量。而在生命经验世界的建构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又表现出一种坚韧的弹性和顽强的张力。作为技术人工物的移动网络广播虽然是媒介装置、是商品市场下的产物,但其仍提供给了人们与声音艺术相接触的机会,亦激发了受众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创造力。人机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聚焦物如何从装置本身更偏向日常生活实践是人们需要考量和反思的重点,而技术价值的最终指向应该是人本价值的回归。(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4-10)

移动受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网络短视频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诞生的新兴传播媒介,不断契合了时代碎片化的发展特征。这种新型媒介在大学生群体中火爆的重要因素是技术推动以及短视频自身传播优势与碎片化时代的结合,通过对短视频的受众群体以及视频传播特点进行研究分析,探讨这种环境下短视频成为大学生接收信息的主要来源,以及观看短视频成为大学生娱乐行为主要方式的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移动受众论文参考文献

[1].殷雨轩,史文静.城市移动新媒体创新实践下的受众参与及意义建构——基于甬派“众筹”平台文本分析的认知和反思[J].传媒评论.2019

[2].邝小洁,冯帆,任儒轩,戴月琳.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短视频受众中的大学生群体用户画像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9

[3].罗郁然.用户劳工化:移动互联时代体育受众身份变迁的批判与重构[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4].项姣.新时代受众需求变化与公共图书馆移动端发展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9

[5].魏春苗.移动互联网下场景广告中受众需求的演进路径——以百雀羚“白雀鸟语,天然治愈”为例[J].今传媒.2019

[6].赵思雯.从“积极受众”到“有限理性”: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受众窘境[J].新闻传播.2019

[7].张月.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要迎合受众还是正面引导?论主流媒体转型中“分寸感”的把握[J].城市党报研究.2019

[8].黄河,翁之颢.移动互联网对网络评论受众注意力分配的影响——基于时间社会学的视角[J].编辑之友.2019

[9].马文青.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媒介依赖表征与原因探析[J].东南传播.2019

[10].陈丽.技术装置范式下移动网络广播的受众主体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标签:;  ;  ;  ;  

移动受众论文-殷雨轩,史文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