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中风的中医诊疗

眩晕中风的中医诊疗

张宏丽(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154007)

【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7-0435-02

【摘要】目的讨论眩晕中风的中医诊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特征与检查结果进行诊断与治疗。结论眩晕中风的治疗原则主要为、养阴益血、益气回阳、活血祛瘀、清热泻火与豁痰开窍。

【关键词】眩晕中风中医诊断治疗

眩晕中风,从来名目繁多,计有:眩晕、真中风、类中风、风痱、偏枯、风懿、白风痱、薄厥、卒中、肝阳、肝火、肝风等名称。

眩晕,《灵枢·口问篇》首发其端,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提出眩晕,并具体论述其临床特征。此外《素问》还认为春脉弦者,为阴虚阳亢,其症可见“令人善忘,忽忽眩晕”。以后诸家宗《黄帝内经》的论述.对眩晕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辨证,治则处方等方面都有发挥。如金元·刘河间以“金衰不能制木”立论,说明木气盛,上冲脑神,神伤不能御形,神形失调是引起本病的内在因素;朱丹溪以“痰挟气虚并火”立论,同样强调痰火阻滞经脉,气血不荣于脑,脑神不能制约全身各部,内环境失调是重要原因。明·张景岳以虚为主论述眩晕;《医学从众录》总结前人经验,提出眩晕之发,“非外来之风”。对认识眩晕,指导临床实际有一定影响。下面将眩晕中风的中医诊断治疗分析如下。

1病因病理

1.1情志失调,损伤心气

忧思恼怒,焦虑烦劳,精神过用,使五志过极,心火暴盛;或肾阴亏损,心肾不交,心气不足;或心气郁结,络脉瘀阻,神形失调,亦可引起本病。

1.2摄生不慎,将息失宜

劳逸不当,将息失宜,经脉不用;或年老体虚,气血亏损,血脉空疏,损伤脑而神形失调,也可引起眩晕。

1.3饮食失宜,脾胃损伤

嗜食膏粱厚味,损伤脾胃,脾虚湿聚,化而为痰,痰涎壅滞,阻滞经隧;或脾胃损伤,湿郁化热,积热于内,灼伤血络,也是引起眩晕的原因之一。

2症候特征

2.1轻症

初起可无明显症候,或仅觉头昏眩晕,腰膝酸软,四肢无力,形神倦怠,失眠心悸,神情躁烦或萎靡。面色苍白或面赤,健忘惊惕,继则眩晕头痛加剧。

2.2重症及危症

眩晕,心悸怔忡,胸闷胸痛,呼吸不利,烦躁易怒,耳鸣目糊,四肢颤抖,手足麻木,皮肤不仁,口干口苦,或口腻而涩,吐痰不爽,胃脘痞满,食欲不振,尿短少而热,或夜尿频多,不能自禁,或小便不利,阳痿遗精,大便秘结,或不畅。危则火迫血行,头痛震摇,或血上“薄于颠顶…目中时见火光”(《金匮翼》眩晕)。或头痛剧烈,眩晕昏蒙,怔忡不已,胸闷气急,呕逆恶心,焦虑悲忧,多惊多怒,躁扰不安。

2.3脉舌征

脉弦或弦紧,或弦曳或弦数,或结代或散涩,或迟虚。舌质淡或淡青,或舌尖红,或见有瘀点,或青紫。苔白或黄,或白厚,或黄干,或少苔,舌如镜面,或光剥。

3诊断

3.1四诊合参

望患者的面色、舌色、神采;望患者形体、如胖瘦、宽窄等。

闻患者的语声,心尖区可闻及收缩区吹风样杂音和主动脉瓣区收缩期杂音,第二心音亢进。

问患者的发病情况,如发病年龄、时间等;问现有症候特征,如精神、睡眠、饮食、寒热、头身、二便等方面情况。

切诊,危重者应仔细分辨有否结代脉,散涩脉等。心浊音界向左扩大。

3.2现代医学诊断参考

测定血压:成人舒张期血压持续在90mmHg以上,收缩期血压持续在140mmHg以上.即可认为血压过高。但最初血压波动很大,逐渐形成持续性高血压。

心电图检查:正常或可见左心室肥大,左心肌劳损。并可见心房纤颤及其他心律失常。

眼底检查:早期可有动脉痉挛性狭窄,渐至管壁硬化,动静脉交叉处压迫现象十分明显,动脉呈纡曲形状,粗细不均匀,具有特殊反光。严重者可见视网膜出血。

3.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脂质测定:血常规正常,或红细胞稍增加,血脂质含量增高。

尿常规及肾功能测定:尿常规正常,非蛋白氮及尿素氮含量增高。

基础代谢测定:左心代偿失调时,基础代谢可增高到+30%~50%。

通过四诊,症见眩晕,或头痛。心悸怔忡,胸闷气短,面红或面色苍白,甚则颤抖,晕厥,脉律失常等,参考现代医学检查,可确立诊断。

4鉴别

4.1与外感头痛鉴别

外感头痛,应有外感症状,如发热恶寒,身痛肢酸,鼻塞声重,脉浮数或浮紧等表证,为时短暂,3~5日不治可愈。

4.2与肾水症鉴别

肾水症(肾炎)除伴有眩晕症状外,先有水肿,水肿始于眼睑,然后再向四肢胸腹蔓延,小便不利或无尿,有风邪外感病史。

4.3与耳目眩运鉴别

内耳眩晕,损害位置在头部内耳及目系,多呈发作性。症见头昏眩晕,眼球震颤,呕吐恶心,耳鸣惊悸,自觉天旋地转,房倒屋转。树木倒转。发作时言语不乱,血压不高。发作后神志清晰,言语自如,无后遗症。

5治疗

5.1养阴益血

滋阴清热,养心益血,增液润燥,活血凉血,潜阳镇静,适用于阴虚患者;若阴虚阳亢者,宜再入清热除烦、镇惊安神之品;阴虚兼气虚者,当酌用益气坚阴之法;阴阳俱虚。应两方兼顾,和调阴阳;危则阴竭阳脱者,益元力挽真阴真阳。

5.2益气回阳

益气回阳,温经通络,燥湿祛痰,养心益脉,适宜于阳虚患者。若脾虚胃弱者,宜佐以健脾益胃;肾阳不足者,温肾回阳之法,也应兼用。

5.3活血祛瘀

活血祛瘀,通脉舒经,适用于血行滞流,脉络闭阻者;血瘀郁久化热者,宜佐以化热之品;兼气滞者,又当理气顺气,以助血行。

5.4清热泻火

清热利尿,除烦镇惊,适用于心火暴盛,尿短赤者;火盛伤津便秘者,治宜泻火通便;灼津为痰者,清化热痰;损伤神明者,清脑安神。

5.5豁痰开窍

燥湿豁痰,通络开窍,适用于痰湿闭阻经隧之症;痰湿中阻者,宜健脾燥湿;痰湿夹气滞者,除湿通络的同时,还当理气导滞。

6眩晕中风的现代意义

眩晕,似现代医学所述之高血压病,中风部分似脑血管意外(见中风诸病)。

高血压,系高级神经活动紊乱所引起的长期持续性血压升高的一种慢性疾患。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了,有下列因素可寻。

6.1高级神经活动障碍

由外界所引起的强烈、反复、长时间的刺激,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致使大脑皮层功能障碍。

6.2肾脏缺血产生肾素

肾素与血液中原有高血压素原作用,产生高血压素,而引起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

6.3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使血管系统各种加压物质的敏感性增强,加速小动脉硬化,使血压升高。

参考文献

[1]李先涛,赖世隆,梁伟雄,王奇,谢红,温泽淮.建立急性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诊断标准的方法学探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李涛;杨春霞.焦虑症中医证候多元分析初步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年02期.

标签:;  ;  ;  

眩晕中风的中医诊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