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校园外部环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环境多样性地图,外部交往空间,微气候,优化策略
校园外部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李昆[1](2019)在《基于环境多样性地图的亚热带大学校园外部交往空间微气候评价模型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城市高密度化发展与市中心区域大学校园扩张日益相矛盾的背景下,广州城市中心的大学校园也逐渐表现出高密度化的发展态势。校园物质环境建设密度增大的同时,一些校园环境品质问题和缺陷也日渐显现。外部交往空间是大学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内师生大部分生活交往活动都发生在其中,其空间品质决定了使用者在此的活动意愿。而微气候条件是空间品质的重要影响因素,深刻影响着使用者对于外部空间的使用,尤其是以高温高湿为气候特征的岭南地区。针对现有微气候环境评价方法缺失的现状,本研究希望找到一种快速认知判断外部交往空间微气候环境条件的方法。研究内容总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是阐释背景和研究现状,解释了相关名词概念,阐述了研究方法和框架。第二章通过文献研究归纳概括了外部交往空间的构成要素和影响空间品质的因素,明确微气候环境舒适性的重要性,并引入了柯恩教授模拟分析湿热气候区微气候的方法,即环境多样性地图。第叁章确定了研究对象和研究时段,探讨了环境多样性地图在岭南地区的适应性应用方法,确立了各微气候因子适应性分界阈值,并通过ENVI-met软件建立各区域微气候模拟模型,建立了五个研究区域环境多样性地图,对其境况进行分析评比。第四章提出了通过监控视频观测各区域活动情况的办法,掌握了各场地内人们活动规律信息,并从“活动数量”、“活动行为”和“活动分布”叁个层面对各区域的活动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了这些因素与各区域建筑外部交往空间构成要素的关系。第五章将各研究区域的停留分布与环境多样性地图迭加分析,统计计算了各区域人们对于八种不同微气候类型区的选择度,并将其排序,进一步构建了基于环境多样性地图的外部交往空间微气候环境评价策略。第六章依据外部交往空间微气候环境评价策略,提出了两种提升环境舒适性的应用方式。并在假想条件下在华工校园应用上述策略,对某广场区域进行模拟优化设计。(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孟蕾,张敏[2](2018)在《新建高校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的使用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使用后评价(POE)理论,以新建高校为对象,使用者为主体,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将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评价要素进行系统分层,结合实地调研,通过问卷调查与数据整理,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建立系统的使用后评价模型,为新建高校校园外部空间环境使用后评价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天津城建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戴凤亭,韩曰川[3](2018)在《优化内外部环境,打造生态文明特色校园——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实验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纪实》一文中研究指出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实验小学建于1973年,是一所文化积淀深厚、乒乓球特色鲜明的知名老校。学校在"质量立校、管理强校、科研活校、特色兴校"办学思路的指引下,秉持"尊重、敬畏、师范、实在"的办学理念,逐步形成了"服务、付出、包容、担当"的管理特色与风格。学校加强教师、学生、家长叁支队伍建设,努力打造和谐生态环境,积极创建生态文明特色学校。学理念引领学校和谐发展学校班子上任四年来,不断反思学校(本文来源于《环境教育》期刊2018年12期)
董锦佩[4](2015)在《基于环境行为学的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今,教育领域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行为发展,行为发展的“素质教育”涉及范围很广,其中校园环境对学生行为方式的影响这一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高校新建、扩建现象一浪接一浪,除了解决生源问题,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行为、心理发展能有一个健康、自主、愉快的学习、活动环境。大学在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上被赋予了更多的职责和意义,大学校园建设模式响应了如今的新的时代的需要。因此,营造符合学生行为发展模式、提供满足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校园环境成为共同努力的目标。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就是通过了解、学习环境行为学方面的研究理论,运用到校园环境中,对使用主体的行为模式、心理需求和校园环境之间的影响进行调研。根据实际情况,为校园外部空间改造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在调查中,选择内蒙古大学为研究对象展开调查,通过观察大学生行为模式、了解大学生的行为心理需求,结合调查问卷等一系列的分析总结得出符合大学生行为心理需求的校园环境模式。营造出多功能性、层次丰富的大学校园。(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张越,张宇,熊广莹[5](2014)在《寒地大学校园冬季外部空间环境特点及应对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寒地大学校园在漫长的寒冷期中,室外空间的物理环境舒适性差并且使用效率极低,本文针对寒地大学校园室外空间环境的特殊性进行研究,总结归纳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环境特点,进而从校园规划和设计的角度提出设计策略和手法。研究成果对提升寒地大学校园室外空间的使用效率与舒适性、便捷性,促进寒地绿色校园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论文集——S14绿色校园》期刊2014-03-28)
刘珂鑫[6](2013)在《寒地校园围合式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大学校园建设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在高速建设的背后却为整个校园环境带来了很多隐患:校园建设缺乏地域性思考,校园结构过于趋同;过分追求占地面积,导致校园环境尺度失衡,缺乏亲和力;校园环境细节设计不足,导致校园空间缺乏归属感,失去了应有的校园学术氛围。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在校园建设之初就得到足够的重视,必然会对大学校园人才培养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课题以寒地校园设计研究为依托,探讨校园中围合式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手法,从而希望为寒地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支持。文章首先对寒地校园围合式外部空间环境进行了基本解析,探讨了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然后分析空间环境特征,剖析了寒地校园中出现围合式外部空间环境的优势,以及发展的必要性。最后根据制约条件和优势分析制定了指导设计的基本原则,为深入探讨寒地校园围合式外部空间环境设计提供了基础的理念和明确了研究的方向。文章的核心章节分别研究的是空间形态和环境,一个侧重于研究空间是如何形成的,一个侧重于研究形成合理空间后如何对其内部的环境进行设计。第叁章研究了寒地校园围合环境的空间构成问题,分别对尺度体量、围合方式、朝向布局叁个影响素进行了定性定量的分析,并且利用环境模拟软件对提出的分类进行模拟比对,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的空间建构方式。使建筑空间本身能够合理的应对气候问题,并创造适宜教学交往空间。第四章在基于前一章得出合理空间后,针对于围合环境的设计研究。按照了从外向内的逻辑顺序,分别对界面、场所、景观叁个环境要素进行了逐级逐层的深入分析。并通过设计中对建筑色彩、适宜材料技术、设施布置、植被配置等建筑辅助语言的研究,探讨寒地适用手法。目的在于营造寒地校园围合空间的亲和氛围,提供优质围合空间环境。(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3-11-01)
詹光惠,张建林[7](2012)在《山地校园外部环境景观设计——重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合川校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山地校园及其空间特性,提出了山地校园外环境的特色空间设计原则和具体空间塑造手法,并以重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合川校区外部环境景观设计为例,从校园与山体的关系入手,形成合理的景观序列、功能分区和交通游线系统,并充分利用原有地貌、水体、植物塑造特色外部空间,对山地校园景观构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10期)
周宇健[8](2012)在《当代我国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步入一个新阶段,大学校园建设也相应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新的设计和规划理念为校园带来了新的变化,对校园外部空间环境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对校园外部空间环境与使用者行为之间关系研究的不足以及设计建设周期过短等因素对当代新建大学校园的外部空间环境品质提升产生了负面影响。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不但承担着使用者的各类日常行为功能,也对学生的学习、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当代许多大学实际建成后的外部空间环境的使用结果与理想的设计初衷相比往往有一定的出入和落差。本文以当代新建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环境评价的方法探寻我国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中存在的不足,并试图提出具有一定可行性的优化设计建议。本文首先对大学生心理行为特征进行分析,结合环境心理相关理论,以合肥工业大学翡翠湖校区为例,通过自由访谈问卷对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的需求及环境构成元素进行了系统分类,筛选和提炼出校园外空间环境的评价因子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在校大学生的使用后满意度评价进行研究,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分析了各类环境空间评价项的具体评价结果以及导致各类因子评价优劣的主要原因。通过研究发现,校园的外部空间环境的各项构成因素存在不同的重要性,而其中某些重要因素在设计中容易受到忽略。同时,结合专家权重问卷,提出了“满意饱和度”概念,作为进行外部空间环境质量各项指标改善优先级选择的参考标准,并从生理层面、生态层面和文化层面提出改善和提升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质量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2-04-01)
卞洪滨,邹颖,尚海,张大昕[9](2012)在《基于外部空间整合校园环境——天津大学26教学楼设计的理念与手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天津大学26教学楼位于校园的最南部,由公共教学区和精仪、信息、自动化3个学院共4个部分组成,建筑高度被要求控制在24m以内。作为天大校园中一次性投资建设面积最大的建筑楼群,我们把26教学楼的设计建造当作一次寻求对话、整合校园、强化特色、传承文脉的机会。(本文来源于《建筑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肖扬[10](2010)在《山地环境中的大学校园外部空间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山地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中西方山地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的发展历程,详细阐述了山地大学校园的空间构成要素及设计原则,并提出了山地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策略。文章首先总结了山地大学校园空间的历史演进和影响因素,并分析了当前我国山地大学校园设计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而后对山地大学校园的空间构成要素及空间特征还有户外空间类型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山地大学校园空间的设计原则:因地制宜、灵活布局;因势利导、塑造特色;改造与利用相结合;生态优先、创造宜人山地环境;营造山水美学意境。文章在分析问题部分,较系统地论述了山地大学校园的空间特征,校园户外空间的种类,山地大学户外空间的特色,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山地大学校园空间设计原则。在解决问题部分,本文从山地大学校园的总体布局、外部交往空间、环境景观、建筑形态、人文和地方特色等六个方面具体论述了山地大学校园空间的特色创造。最后通过对四个国内山地大学校园的典例进行分析,对研究内容进行了论证和反思。(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0-03-06)
校园外部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使用后评价(POE)理论,以新建高校为对象,使用者为主体,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将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评价要素进行系统分层,结合实地调研,通过问卷调查与数据整理,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建立系统的使用后评价模型,为新建高校校园外部空间环境使用后评价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校园外部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1].李昆.基于环境多样性地图的亚热带大学校园外部交往空间微气候评价模型优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2].孟蕾,张敏.新建高校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的使用后评价[J].天津城建大学学报.2018
[3].戴凤亭,韩曰川.优化内外部环境,打造生态文明特色校园——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实验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纪实[J].环境教育.2018
[4].董锦佩.基于环境行为学的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
[5].张越,张宇,熊广莹.寒地大学校园冬季外部空间环境特点及应对策略[C].第十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论文集——S14绿色校园.2014
[6].刘珂鑫.寒地校园围合式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7].詹光惠,张建林.山地校园外部环境景观设计——重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合川校区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8].周宇健.当代我国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评价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
[9].卞洪滨,邹颖,尚海,张大昕.基于外部空间整合校园环境——天津大学26教学楼设计的理念与手法[J].建筑学报.2012
[10].肖扬.山地环境中的大学校园外部空间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