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疫病论文-邓小燕

中医疫病论文-邓小燕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医疫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西医论战,疫病书写,王鲁彦,鲁迅

中医疫病论文文献综述

邓小燕[1](2019)在《中医、西医与病人——中西医论战下的疫病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传染病学引发了社会观念的全面变革,对细菌的恐惧成为现代国家社会动员的心理基础。而在中国,细菌环伺的恐惧与列强环伺的恐惧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化知识分子在科学主义正当性之下,不遗余力批判中医的情感动力。本文以中西医论战为背景,以新文学创作中的急性传染病书写为中心,通过对陈大悲、孙伏园、鲁迅、叶圣陶、王鲁彦、许钦文等人相关事件的分析和文本的细读,揭示启蒙主义与科学主义之间的微妙张力在新文学作品中制造的缝隙,同时也呈现传统医学的近代境遇,为从知识角度反思新文学提供个案。(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杨威,王国为,冯茗渲[2](2018)在《五运六气理论指导中医疫病诊疗思路》一文中研究指出五运六气是阐述自然、生命、疾病时空规律的中医经典理论,其对疫病防治的诊疗思路以预知病原病机规律、确立辨证思路为原则,倾向于推演型预测,以降低病邪损害、提高防治措施针对性为目标,区别于现代传染病的监测型预测,具体诊疗方法是通过五运主岁之太过不及、六气司天在泉及主客气变迁、运气加临以及胜复、郁发等理论推导,结合气候、物候、藏象、病候的特征描述,做出自然应时之气、非时之气盛衰及其对人体脏腑之气影响的相应推断,形成有关疫病流行趋势、证候特点、防治原则的推论,进而求证于实际气候、物候、脉象、症状表现及辨证论治的符合情况以修正完善,以趋利避害、纠偏补虚,降低疫病发生与流行。以戊戌(2018年)为例,理论推导上半年寒热交错较剧烈,初春发热温病、春夏之交风寒感冒、夏季外寒内热易发,为防治重点,下半年风湿、燥湿、寒湿依次影响,疫病风险较上半年为轻。(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学术年会会议资料》期刊2018-05-25)

黄玉燕,汤尔群[3](2016)在《浅论中医疫病的叁焦传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医疫病有其独特的传变规律,不能用伤寒、温病的传变规律涵盖,文章以疫病的叁焦传变规律进行说明。此为基于叁焦论述疫病的传变,主要有两种论述。一种为"直行中道,流布叁焦",以喻嘉言《尚论篇》所论为代表,邪多自口鼻而入,首犯中焦,自中焦分别向上下传变,甚者可充斥叁焦;其病性以温热、湿热为主,亦有混杂其他邪气而犯者。另一种则与温病"始上焦,终下焦"的传变规律一致,是自上而下传变。总体而言,多数医家在认识疫病的叁焦传变时,认同"直行中道,流布叁焦"说,有时也结合温病的辨证思路,以温病的"始上焦,终下焦"传变规律、卫气营血传变作为补充。(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6年06期)

尹高云(YUN,GO,WOON)[4](2015)在《中医汗法治疗疫病的文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传统观点认为汗法是中医治病八法之首,是指通过发汗,开泄腠理,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方法。疫病是急性烈性传染性疾病的总称。中国古代称之为疫疠、时行、天行、瘟疫等,在早期中医学典籍中“疫病”的名称就已经多样化了,如“疫”、“疠”、“瘟疫”、“伤寒”、“时气”等,这些名称一直沿用到后世医家的着作中。疫病具有播散迅速、传染性强、病情严重、病死率高的特点,对社会影响重大且一直是人类防治疾病的主要内容。中医学对汗法治疗疫病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具有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本课题的目的在于探索古代中医汗法治疗疫病(即急性烈性传染病)的一般规律,为现代预防和治疗疫病提供文献参考。内容与方法:本研究在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从中医文献学的角度出发,采用中医传统文献学方法,主要对中医汗法治疗传染病的古代文献整理归纳。首先,从疫病源流、瘟疫学派形成、温病学派形成、明清时期不同医家对疫病的认识、古代瘟疫流行情况等方面总结中医学自秦汉以来至明清时期关于疫病的认识方面的文献内容。探讨中医学对疫病病因病机的认识特点。其次,总结历代医家汗法特点,其中以秦汉时期张仲景着作《伤寒论》及明清时期着名医家吴有性《温疫论》等为主要线索,探讨伤寒学派及温病学派运用汗法的不同,并总结温病学派的主要治疗原则。总结多种疫病的源流及证治特点。最后总结各代医家,各个学派运用汗法治疗疫病的特点,总结分析汗法治疗疫病的适应症及禁忌症。通过以上分析研究,探讨中医学采用汗法治疗疫病的普遍规律及应用方法。结果:1.汗法适用于疫病早期,伤寒学派主要在疫病的表证阶段使用汗法。2.汗法与下法等比较,在治疗疫病时具有临床效果好,副作用少等优势。结论:汗法适用于疫病表证阶段的治疗,并且表现出疗效好、副作用小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期刊2015-07-07)

胡慧良[5](2015)在《历代中医疫病治则治法的文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历代医家和着作疫病治则治法的系统整理,把握并还原疫病治疗的历史全貌,重点研究疫病治则方面的系统理论,在治则下整理相关治疗方法,在治则治法上得出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系统性理论,为疫病的研究与治疗提供思路与方法。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历代对疫病治疗有突出贡献的医家和着作,结合核心期刊,重点挖掘、梳理先秦两汉、晋唐、宋金元、明、清代至民国时期疫病的治则,在治则下整理疫病的治法,并分析、汇总疫病的治则治法,从系统性、理论性和临床指导性上完善疫病的治则治法。结果:1.历代医家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将扶正祛邪奉为疫病治疗的圭臬,疫病的具体治法方药都是扶正祛邪这一最高治则下的发展与完善。2.叁因制宜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疗疫病的原则性与灵活性,对于疫病的有效治法都是根据天时地理因素与人的体质特点等综合之后提出的正对之法。3.寒温一统是中医疫病学发展的趋势,历代医家从临床实践出发,沟通寒温学说,使寒温由分而合,相互促进,融会贯通,呈现螺旋式的上升。4.疫病多表现为表里同病的特点,单用解表,则在里之邪难去,仅治其里,则在表之邪不解,故须表里双解,使病邪得以分消。5.升降相因旨在通过升阳中之清阳,降阴中之浊阴,恢复人体正常的升降功能,到达辟邪而靖疫,定乱以致治的目的。6.阳明经是伤寒六经传变与温病卫气营血、叁焦传变的汇通点,在疫病的治疗上独重阳明,截断扭转是可行可法的。7.现阶段治疗疫病过用清热解毒,滥用寒凉有其历史沿革,但这与中医的辨证论治理念相背,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结论:在扶正祛邪这一总治则的指导下,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用寒温一统的战略视野谋划全局、以表里双解为纬、以升降相因为经、立足独重阳明这一中心,整体调节,多靶点治疗。建立病性治疗上寒温一统、病位治疗上表里双解、病势治疗上升降相因、传变治疗上独重阳明的疫病辨证论治体系或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浙江中医药大学》期刊2015-05-01)

曹雷,苏颖[6](2015)在《基于五运六气理论对中医疫病流行的现代研究概况》一文中研究指出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通过天地、自然、气候、物候等周期性变化,阐释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变化规律,同时对疫病的防治具有着重要价值。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体生命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愈加被人们重视,尤其是SARS、禽流感等疫情后,五运六气理论在疫病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气候与疫病发病的关系被众多学者高度关注,相继从不同角度开展研究。(本文来源于《山西中医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黄玉燕[7](2014)在《浅论中医疫病的表里传变(之二)——表里分传》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医疫病的表里传变着眼于表里关系进行论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表入里传变,另一类是表里分传。表里分传的传变规律较为复杂,病性可能为湿热。邪自口鼻而入后首犯半表半里,邪气伏留,发病时可有出表与入里两种趋势,病程可分初起、中期、后期叁阶段。中期因邪气使表里之气不通,伏邪一时不能透尽,故有先表而后里、先里而后表等多种传变方式,称为"表里九传"。因医家对表、里、半表半里认识不同,对其阐述稍有差异。"表里九传"为总结诸多病例得出,对于个体而言,以何种方式传变则是因人而异。治疗时要抓住疫邪本身,根据其传变规律决定治法。(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4年03期)

李董男[8](2014)在《晋隋唐时期中医疫病相关概念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晋隋唐时期,人们对疫病的传染性、流行性特征认识更加明确,诸多疫病相关概念逐渐明晰,主要争论集中于叁个问题:伤寒与温病的关系,伏邪与新感的关系,以及伤寒与时行的关系。这一时期,疫病概念主要包含在伤寒、温病、时行、天行、疫疠等相关论述中。温病概念虽仍涵括于广义伤寒范围之内,但已有医家从概念、因机、发病、传变、治法等方面对狭义伤寒与温病进行区分。温病是由伏邪引起,还是感受冬温之气、感而即发,也得到了王叔和、巢元方等的阐发。时行乃感受非时之气、疫疠之气等发病,因其流行性或传染性,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4年02期)

黄玉燕[9](2014)在《浅论中医疫病的表里传变(之一)——由表入里》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医疫病有其独特的传变规律,不能用伤寒、温病的传变规律涵盖。疫病的表里传变着眼于表里关系进行论述,可分为由表入里与表里分传两类。由表入里传变是自《内经》而始,人们对外感病传变的基本认识之一。在一些医家发现疫病传变与伤寒不同,而又未能提出较为详细的新的传变规律时,有时概言由表入里传变。由表入里传变中的逐日入胃传变,其病情凶险,传变迅速,病机以热为主,寒性温性之邪均可有此传变规律。(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4年02期)

黄玉燕[10](2014)在《中医疫病传变规律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疫病有多种独特的传变规律,可概以六经传变、表里传变、叁焦传变、十二经传变、卫气营血传变等。疫病的六经传变包括逐日循经传变与六经表里传变;表里传变包括一般由表入里传变、逐日入胃传变与表里分传;叁焦传变包括"直行中道,流布叁焦"与"始上焦,终下焦";十二经传变主要以疫疹类热疫的以胃为中心传于十二经为代表;卫气营血传变借鉴温病传变规律,常为自营血分发出的逆传。本文对各类传变规律在发病时的病位、病性与传变趋势进行了简要介绍。临床应先把握邪气性质,确定其一般传变规律,再分析正邪相争情况,把握其病情传变程度与变局。(本文来源于《中医杂志》期刊2014年02期)

中医疫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五运六气是阐述自然、生命、疾病时空规律的中医经典理论,其对疫病防治的诊疗思路以预知病原病机规律、确立辨证思路为原则,倾向于推演型预测,以降低病邪损害、提高防治措施针对性为目标,区别于现代传染病的监测型预测,具体诊疗方法是通过五运主岁之太过不及、六气司天在泉及主客气变迁、运气加临以及胜复、郁发等理论推导,结合气候、物候、藏象、病候的特征描述,做出自然应时之气、非时之气盛衰及其对人体脏腑之气影响的相应推断,形成有关疫病流行趋势、证候特点、防治原则的推论,进而求证于实际气候、物候、脉象、症状表现及辨证论治的符合情况以修正完善,以趋利避害、纠偏补虚,降低疫病发生与流行。以戊戌(2018年)为例,理论推导上半年寒热交错较剧烈,初春发热温病、春夏之交风寒感冒、夏季外寒内热易发,为防治重点,下半年风湿、燥湿、寒湿依次影响,疫病风险较上半年为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医疫病论文参考文献

[1].邓小燕.中医、西医与病人——中西医论战下的疫病书写[J].文艺理论研究.2019

[2].杨威,王国为,冯茗渲.五运六气理论指导中医疫病诊疗思路[C].第十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学术年会会议资料.2018

[3].黄玉燕,汤尔群.浅论中医疫病的叁焦传变[J].时珍国医国药.2016

[4].尹高云(YUN,GO,WOON).中医汗法治疗疫病的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

[5].胡慧良.历代中医疫病治则治法的文献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5

[6].曹雷,苏颖.基于五运六气理论对中医疫病流行的现代研究概况[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5

[7].黄玉燕.浅论中医疫病的表里传变(之二)——表里分传[J].时珍国医国药.2014

[8].李董男.晋隋唐时期中医疫病相关概念辨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4

[9].黄玉燕.浅论中医疫病的表里传变(之一)——由表入里[J].时珍国医国药.2014

[10].黄玉燕.中医疫病传变规律探讨[J].中医杂志.2014

标签:;  ;  ;  ;  

中医疫病论文-邓小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