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林业工程建设推行项目法施工问题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林楷葵[1](2020)在《对林业工程建设推行项目法施工问题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环境管理,特别是林业工程方面。然而,对于如今的国内的林业工程来说,仍然有着十分严重的问题。同时,随着国家的不断深化改革,其他建筑业转换机制的实施,市场异常活跃,这也给林业工程基础设施带来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机遇,林业建设改革势在必行。项目法建设的实施规范了林业建设企业的行为。林业工程建设的改革必须依靠项目法制建设。本文以林业项目建设和项目法建设的实施为主题,并提出了对策。
曹青春[2](2018)在《对林业工程建设推行项目法施工问题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林业工程由于其自身条件限制多年来存在管理松散,经营封闭,偏离市场,经济效益差,工程质量不佳等问题。与此同时,随着国家深化改革的实施,其他建筑行业转换机制,市场异常活跃,这也为林业工程基础建设带来了新的思路,提供了新的机遇,林业建设改革势在必行。项目法施工的推行规范了林业施工企业的行为,林业工程建设改革必然依靠项目法施工,文章将对林业工程建设推行项目法施工问题作为话题探讨,并提出对策。
刘青芳,王洪海[3](2014)在《青海省退耕还林工程监理工作探讨》文中认为简述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实施工程监理的必要性、必然性,对退耕更还林工程监理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具体措施。
郭建新[4](2010)在《造林绿化工程“三制管理”之我见》文中指出为了加强对造林绿化工程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国家林业局为了规范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招投标活动,强化招投标工作的管理,提高营造林质量,确保营造林成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林业生产实际,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招投标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造林绿化工程实行"三制"管理已势在必行。
徐龙[5](2010)在《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林业生态工程的公共物品特征,国家投资一直是其建设的主导形式。其中,投资管理体制是影响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关键与核心。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影响,我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滞后于国家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影响和制约了林业生态建设。因此,探索建立符合林业生态工程特点、科学合理的投资管理体制,已成为理论和实践的迫切需求。本文的研究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并得出了以下研究结论:第一,对林业投资管理体制演变过程的研究表明:随着林业分类经营模式的改革,商品林投资主体已经形成多元化格局,其经营模式也不同程度的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但林业生态工程的投资管理体制依然在一定程度上沿用传统的“基数法”管理模式,较之计划经济时期没有明显的改变。只是在管理权限上强化了国家综合部门计划资金管理职能,弱化了部门管理职能,明显表现出“一放一收”的特征。第二,对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特征研究表明:相对其他工程而言,林业生态工程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特征。其中,自然属性将导致投资管理的不可控性加大;社会属性将导致诸如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因素对投资效果的潜在威胁更加明显;而经济属性中的公共物品特征将导致投资管理中可供选择的激励和约束等市场工具明显缺乏。第三,显然对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的演变过程和其投资管理特征的研究,还不足以构成构建合理投资管理体制的有效依据。为此本文以三北防护林为重点,对目前中国“五大”林业生态重点工程的投资管理体制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和全面评价。这一研究表明:在投资结构方面,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势有所加强,但政府主导投资的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变;在投资总体规模上,林业生态工程呈现快速、持续上升趋势,但单位投资增长并不明显;在投资管理上,虽然明确责任到省,但由于宏观管理体制的原因,林业生态工程的责任主体实际处于虚置状态;在投资规划与决策方面,尚未建立起十分有效地科学规划与决策机制。第四,划分了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建设阶段。结合林业生态工程实践,研究确定了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建设五个阶段,分别是:投资前期准备阶段、投资实施阶段、竣工验收阶段、竣工后管护阶段与后评估阶段,明确了不同投资建设阶段的特点与任务。第五,构建了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建立了林业生态工程长效投入保障机制,主要包括建立林业生态工程稳定的投资渠道、将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纳入公共财政范畴、鼓励引导社会资金进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等;提出了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组织管理结构模式,研究确立了中央和省级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中心的组织管理系统应按矩阵式设置;提出了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管理的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监理制构建的框架与建议等。第六,提出了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内部控制机制的构建。研究确定了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内部控制的主体是建设单位、政府与社会,客体是经济业务与投资管理活动;提出了投资前期准备阶段、投资实施阶段、竣工决算阶段投资内部控制的重点架构;提出了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建设五个阶段与内部控制体系八要素可以构成一个包括四十个点的矩阵等。
孙景波[6](2009)在《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为我国生态环境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前中国生态建设进入“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构建林业生态和产业体系,不断满足社会对林业工程多样化需求,是历史赋予林业的使命。林业生态建设不仅关系到我国林业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实现,更关系到我国的生态安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黑龙江省是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大省,自1978年国家开始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以来,黑龙江省就十分重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工作。新时期如何进一步改善黑龙江省的生态状况,搞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是黑龙江省而临的重要挑战,因此,研究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策略与对策,对提高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林业生态工程为研究对象,采用了全面调查与比较研究相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系统研究相结合、座谈研讨与现状分析相结合研究的方法。最终得出结论:黑龙江省未来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发展特点将体现在:(1)可持续发展理论将成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指导原则;(2)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目标方针将更加明确;(3)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原则将更加丰富;(4)科教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角色将得到强化;(5)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将受到进一步重视;(6)与林业生态工程相关的法规建设将得到加强;(7)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森林生态工程建设将得到加强;(8)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速度将加快;(9)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力度将加强;(10)重点水源区林业生态建设将获得重视;(11)森林公园建设力度将加大。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基本原则为:(1)坚持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效益优先的原则;(2)坚持生态体系建设与产业体系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3)坚持总体推进与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4)坚持区域合作与突出特色相结合的原则;(5)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6)坚持人才培养与大胆使用相结合的原则;(7)坚持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原则;(8)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的原则。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战略重点是:(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2)退耕还林(草)工程;(3)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和五期工程;(4)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5)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6)森林经营工程;(7)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8)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工程。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1)为建立布局科学、结构合理、生态完备、功能完善、效益显着的林业生态网络体系和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提供保障;(2)为实现林业和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证;(3)为促进涵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的生态主导型产业体系的形成,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提供支撑;(4)为推进林业全行业技术升级,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提供贮备;(5)为拓宽广大农民群众和林区人民增收致富途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总体布局与重点建设区域具体包括:(1)西部松嫩平原地区(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2)东部三江平原区(位于黑龙江省东部);(3)北部大、小兴安岭区(位于黑龙江省北部);(4)南部长白山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5)中部丘陵漫岗区(位于黑龙江省中部);(6)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工程布局。提出了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对策与建议:(1)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加强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领导;(2)因地制宜,统筹安排,搞好并完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及区域内部规划;(3)增加投入,加大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及其研究的支持力度;(4)加速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努力打造一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5)加快科技体制创新,建立新型林业科技创新机制,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强大科技动力;(6)加大研究与推广力度,不断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新良种、新技术、新成果;(7)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和林木种苗与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提高示范辐射效应;(8)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9)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质量和水平;(10)建立森林生态效益长效补偿机制,实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社会化;(11)制订和完善政策、措施和法规,加强宣传力度,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12)推进林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激活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内在动力;(13)抓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配套工程,巩固和扩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成果。
倪筱琴[7](2009)在《林业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动力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将“动力机制”的概念和分析框架引入高职院校发展机理研究中,从动力源的角度探索研究林业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需要创造的环境条件以及相应的制度设计和管理体制变革。主要有:(1)运用理论分析方法,梳理了林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探讨了林业高职院校的基本属性和定位、廓清了动力机制的基本内涵;通过分析林业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外部动力源及动力机制系统,提出了林业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动力机制的基本架构,构建了林业高职院校发展动力机制模型。(2)运用比较分析和实证研究方法,以美国、澳大利亚、德国、中国台湾地区的高职院校为对象,分别对其发展动力机制进行深入剖析,归纳出三种典型动力机制类型;选择国内四所林业高职院校为案例,总结和分析了其动力机制的共性与个性特征。(3)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提出,支持性、倾向性的外部政策环境是林业高职院校成功发展的基础;先进和科学的办学理念及定位是林业高职院校成功发展的灵魂;产学合一是林业高职院校成功发展的重要特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林业高职院校成功发展的要旨;适需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林业高职院校成功发展的重要内涵;特色发展,多元发展是林业高职院校成功发展的重要前提;构建终身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是林业高职院校成功发展的重要保障。
吴卫红[8](2008)在《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全过程监管体系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投资全过程的监管体系进行了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阐明了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监管的理论框架。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监管的主要理论有委托代理、政府失灵和监管理论。正是因为存在多重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人和被委托人所追求的目标的差异决定了“监督政府”和“政府监督”是构建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监管体系的关键,决定了社会公众作为委托人的监督权利和政府作为委托人对营造林项目相关单位的监管。“政府失灵”理论启示,有必要通过监管根除寻租和腐败,实现政府投资效益的最大化。监管理论指明本文研究的监管体系所涉及的具体范围。(2)对国内外营造林项目的监管进行梳理,指明监管方向。本文对建国以来我国的营造林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指出各阶段营造林项目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经过分析得出我国营造林项目投资效率比较低的结论,从问题和效率的角度指出加强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监管的必要性。对国外营造林项目宏观、微观监管方法进行了分析整理,为建立我国营造林项目的科学监管体系提供经验借鉴。(3)设计了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全过程监管指标体系。本文针对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的投资前期、投资期和投资后期的全过程设计了状态层、描述层和操作层共41个指标。其中,投资前期设计了6个描述层指标,11个操作层指标;投资期设计了7个描述层指标,25个操作层指标;投资后期设计了3个描述层指标和6个操作层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根据专家问卷的结果确定各状态层、描述层指标的权重,设计了各指标的评分标准,根据权重和标准分别明确了投资前期、投资期和投资后期以及整个项目全过程的监管指数,以对具体项目的运作情况进行评价。根据这套指标体系可以对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实现动态、全方位的监管。(4)构建了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全过程监管模式。论文在遵循《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指导原则下,分析现有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构建了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投资前期、投资期、投资后期和全过程的监管模式。所构建的监管模式有几个特点:借鉴国外经验,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的专门监管机构,对国家出资项目实现独立监管;对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管,构建的监管模式涵盖项目的全过程,同时在监管体系中加入社会公众、媒体的监督,实现全方位监管;在监管模式中,强调利用中介机构的力量实现高效率、专业化监管;强调责任追究原则,在监管模式中对相关责任人要交纪检、监察部门或司法机关处理。在全过程监管模式中强调职责分工要明确,对国家相关部门和林业部门等的职责进行界定,以提高监管效率。指出为实现监管目的,需要的相应支持手段。包括要制定一套项目监管的法规制度;要设立相关的监测系统,对项目建设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评价;对项目参建单位及其人员的业绩、信誉等实行动态评分管理制度等。(5)对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的监管指标进行案例分析。论文以北京市门头沟区2006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的营造林项目为例,对本文设计的营造林项目投资期的监管指标进行应用。
殷建强,温煜[9](2005)在《加强造林质量管理 提高森林培育质量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就建立造林质量控制平台,完善工程技术、改革工程管理和强化森林经营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做到“六个突破”,实现“六个转变”,逐步提高贵州省造林质量和森林培育质量的措施.
董晖[10](2005)在《中国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是在中国生态建设进入“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林业以生态工程推进生态建设的发展时期、政府投资在林业生态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背景下,以中国林业生态工程项目为对象,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在林业生态工程20多年实践的基础上,以构建政府投资林业生态工程造林项目管理模式为核心展开全面系统地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比较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最终得出如下基本结论。 第一,建立了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基础。以造林为主的林业生态工程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环境基础,是以植被建设为手段,以保护、改善和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为目标的生态系统恢复工程。其项目管理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生态经济学、公共财政学、项目管理、参与式发展等理论。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阐述了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和特点,丰富了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的内涵。 第二,在对国内外林业生态工程管理模式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找出了现行国内林业生态工程存在的管理问题,深刻剖析了存在管理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得出了今后政府投资林业生态工程引入市场机制和项目管理机制,按项目进行管理的必要性。 第三,构建了以项目主体为中心,以项目决策体系、项目实施体系和项目监督评价体系全方位结合,以系统的目标管理、全面的过程管理和动态的控制管理为运行机理的“三系三管一主体”的政府投资林业生态工程造林项目管理模式。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又多角度、分层次重点研究了中央、省和县级项目主体的设置。 第四,构架了项目业主实施项目微观管理必须坚持以组织管理系统为核心,以计划管理系统、采购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资金管理系统为支持,以技术推广与培训管理系统、环境保护管理系统和信息监测管理系统为保障,以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为手段的完整项目实施体系。 第五,提出了今后加强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管理的政策及制度建议,主要有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度、完善林业项目咨询市场、推行全方位的工程监理制度、实施全面的招标投标制度、建立投资项目监督评价制度、探索开放式的项目申请机制等。
二、对林业工程建设推行项目法施工问题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林业工程建设推行项目法施工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对林业工程建设推行项目法施工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林业建设企业的现状与问题 |
1.1林业建筑企业的状况 |
1.2市场竞争等外部因素 |
1.3林业建筑企业内部因素 |
2 林业施工企业推行项目法施工的对策 |
2.1 深化公司产权制度改革,提高建筑生产能力 |
2.2 加强人员培训 |
2.3 按照项目法管理的内在规律全面实施公司制度改革 |
3 结语 |
(2)对林业工程建设推行项目法施工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依据 |
2 林业施工企业现状及问题 |
2.1 林业施工企业的现状 |
2.2 市场竞争等外部因素 |
2.3 林业建设施工企业内部因素 |
3 林业施工企业推行项目法施工的对策 |
3.1 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提高施工生产能力 |
3.2 加强人员培训 |
3.3 坚持多种形式 |
3.4 根据项目法管理的内在规律, 全面实施企业体制改革 |
3.5 保证在现代企业制度形势下职工能够拥有自己的资本金 |
4 推行实施项目法施工的意义 |
(3)青海省退耕还林工程监理工作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实行退耕还林工程监理制的必然性 |
1.1 项目化管理的需要 |
1.2 规范化管理的需要 |
1.3 有利于提高建设项目管理水平 |
1.4 有利于提高工程建设质量, 加快工程建设速度 |
1.5 有利于充分发挥工程投资效益 |
1.6 有利于促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前期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
2 退耕还林工程实行监理制的必要性 |
2.1 基于公正原则 |
2.2 基于特殊性原则 |
2.3 基于公平的原则 |
2.4 基于公开的原则 |
3 退耕还林工程实行监理制的可行性 |
3.1 体制改革及政策的支持 |
3.2 人才及技术的支持 |
3.3 实践及经验的支持 |
4 退耕还林工程监理的具体做法 |
4.1 落实政策的特殊性 |
4.2 坚持“三控、二管、一协调”的基本原则 |
4.3 严格控制退耕还林材料的质量 |
4.4 遵循植物生长规律, 掌握苗木栽植时间 |
4.5 完善退耕还林工程竣工验收资料的整理 |
4.6 控制退耕还林工程质量 |
4.7 控制投资重点 |
4.8 进度控制 |
4.9 合同管理 |
4.1 0 开展协调工作 |
(4)造林绿化工程“三制管理”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一、三制管理的意义 |
1. 适应生态环境建设形势。 |
2. 充分发挥工程投资效益。 |
3. 适应市场经济管理体制。 |
二、造林绿化工程项目的三制管理 |
1. 造林绿化工程的项目法人制。 |
2. 造林绿化工程项目招投标制。 |
3. 造林绿化工程监理。 |
(5)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和研究综述 |
2.1 基本概念 |
2.1.1 生态工程与林业生态工程 |
2.1.2 林业投资与林业投资管理体制 |
2.1.3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与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 |
2.2 林业生态工程的特征 |
2.2.1 林业生态工程的自然范畴特征 |
2.2.2 林业生态工程的社会范畴特征 |
2.2.3 林业生态工程的经济范畴特征 |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1 制度经济学理论 |
2.3.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3.3 内部控制理论 |
2.3.4 公共选择理论 |
2.3.5 委托—代理理论 |
2.4 相关研究综述与评价 |
2.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2.4.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3.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演进及变革趋势 |
3.1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进程 |
3.1.1 中国政府投资管理体制的演进过程 |
3.1.2 林业投资管理体制的演进过程 |
3.2 林业投资管理体制与宏观经济体制的关系 |
3.2.1 林业投资管理体制的类别 |
3.2.2 林业投资管理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
3.2.3 林业投资管理体制与金融体制的关系 |
3.3 中国林业投资管理体制的变革趋势 |
3.3.1 中国政府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最新要求 |
3.3.2 林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最新要求 |
3.3.3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的变革趋势 |
3.4 林业生态工程属性对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的影响 |
3.4.1 自然属性对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的影响 |
3.4.2 社会属性对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的影响 |
3.4.3 经济属性对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评价 |
4.1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实践与投资概况 |
4.1.1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实践 |
4.1.2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概况 |
4.2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主体与结构 |
4.2.1 投资主体 |
4.2.2 投资结构 |
4.2.3 投资规模 |
4.2.4 责任主体 |
4.3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规划与决策 |
4.3.1 投资规划 |
4.3.2 投资立项决策 |
4.3.3 投资风险约束 |
4.4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与标准 |
4.4.1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计划管理机制 |
4.4.2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资金管理机制 |
4.4.3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项目管理机制 |
4.4.4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标准机制 |
4.5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监督与调控 |
4.5.1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审计机制 |
4.5.2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效益评价与调控机制 |
4.6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动力与控制机制 |
4.6.1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动力机制 |
4.6.2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内部控制机制 |
4.7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4.7.1 组织管理存在着责任管理建设主体不明确的问题 |
4.7.2 规划管理存在着建设目标不科学且缺乏操作性的问题 |
4.7.3 计划管理存在着投资下达时效性差的问题 |
4.7.4 项目管理存在着项目管理流于形式的问题 |
4.7.5 资金管理存在着投资效益相对较低的问题 |
4.7.6 工程评估与评价存在着投入产出缺乏评估标准和评价体系的问题 |
4.7.7 工程建设管理部门缺乏组织实施和管理工程建设的手段 |
4.8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存在问题产生的根源 |
4.8.1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严重滞后 |
4.8.2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没有实行项目管理 |
4.8.3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建设忽视过程管理 |
4.8.4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缺乏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机制 |
4.9 本章小结 |
5.国外林业生态工程实践及主要国家林业生态建设投资管理 |
5.1 国外林业生态工程实践 |
5.2 国外主要国家林业建设投资管理 |
5.2.1 美国林业建设投资与管理 |
5.2.2 英国林业建设投资与管理 |
5.2.3 日本林业建设投资与管理 |
5.2.4 法国林业建设投资与管理 |
5.2.5 印度林业建设投资与管理 |
5.2.6 国外林业生态建设投资管理的共性与特性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建设阶段划分与实施影响研究 |
6.1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建设阶段划分 |
6.1.1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前期准备阶段 |
6.1.2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实施阶段 |
6.1.3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竣工验收与决算阶段 |
6.1.4 林业生态工程竣工后管护阶段 |
6.1.5 林业生态工程后续评估阶段 |
6.2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实施的影响因素 |
6.2.1 投资决策的影响因素 |
6.2.2 实施主体的影响因素 |
6.2.3 目标群体的影响因素 |
6.3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风险分析 |
6.3.1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多目标管理风险 |
6.3.2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决策风险 |
6.3.3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实施风险 |
6.3.4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项目监督评价风险 |
6.4 本章小结 |
7.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构建 |
7.1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实施体系构建的理论分析与基本框架 |
7.1.1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构建的制度选择 |
7.1.2 政府在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建设中具有局限性 |
7.1.3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解决"政府失灵" |
7.1.4 构建科学合理的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 |
7.2 建立科学有效的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决策机制 |
7.2.1 明确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决策主体 |
7.2.2 健全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决策原则 |
7.2.3 确定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决策程序 |
7.2.4 确定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决策内容 |
7.3 建立林业生态工程投入保障机制 |
7.3.1 建立林业生态工程稳定的投入渠道 |
7.3.2 把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纳入公共财政重点支持范畴 |
7.3.3 细化和完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财政投入政策 |
7.3.4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
7.3.5 完善林业基金制度 |
7.3.6 建立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筹资机制 |
7.3.7 完善有利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投资优惠政策 |
7.4 建立林业生态工程科学有效的投资组织管理机制 |
7.4.1 组织管理的重要性 |
7.4.2 影响组织管理结构设计的因素 |
7.4.3 建立组织结构模式 |
7.5 建立科学有效的林业生态工程投资项目管理机制 |
7.5.1 项目和项目管理的概念和特征 |
7.5.2 坚持的方针和原则 |
7.5.3 实行"三制"管理制度 |
7.5.4 投资计划直接到项目建设单位 |
7.5.5 明确建设单位前期和管理经费 |
7.6 建立科学有效的林业生态工程资金管理机制 |
7.6.1 国库资金集中支付制 |
7.6.2 资金使用报帐制 |
7.6.3 资金使用监督管理机制 |
7.7 建立科学有效的林业生态工程投资质量管理机制 |
7.7.1 完善林业生态工程投资质量管理考核内容 |
7.7.2 建立投资质量全过程管理制度 |
7.8 建立科学有效的林业生态工程投资成本管理机制 |
7.8.1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成本管理的分析 |
7.8.2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成本管理的原则 |
7.8.3 提高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投资标准,实行动态管理 |
7.9 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与评价机制 |
7.10 本章小结 |
8.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内部控制机制构建 |
8.1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内部控制的目标与原则 |
8.1.1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内部控制的主体 |
8.1.2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内部控制的客体 |
8.1.3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 |
8.1.4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内部控制机制构建原则 |
8.1.5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内部控制组成要素 |
8.2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内部控制机制构建的重点与环节 |
8.2.1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内部控制环境 |
8.2.2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前期准备阶段的内部控制 |
8.2.3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实施阶段的内部控制 |
8.2.4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竣工验收与决算阶段的内部控制 |
8.3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的信息沟通与内部监督 |
8.3.1 信息与沟通 |
8.3.2 投资管理内部监督 |
8.4 本章小结 |
9.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在三北工程中的应用 |
9.1 三北工程的主要内容 |
9.1.1 三北工程实施范围与期限 |
9.1.2 三北工程任务目标 |
9.2 三北工程实施效果与问题分析 |
9.3 新型投资管理体制在三北工程中的应用 |
9.3.1 建立科学决策机制 |
9.3.2 建立组织保障机制 |
9.3.3 建立投入保障机制 |
9.3.4 建立项目管理机制 |
9.3.5 建立质量管理机制 |
9.3.6 建立资金管理监督机制 |
9.3.7 建立监督评价与核查验收机制 |
9.4 本章小结 |
10.研究结论 |
10.1 结论 |
10.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0.3 研究的不足之处 |
10.4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个人简介 |
在读期间成果清单 |
致谢 |
(6)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林业生态工程兴起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
1.1.2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是我国林业发展的战略要求 |
1.1.3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是黑龙江省林业发展历史性转变的需要 |
1.1.4 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是新时期实现黑龙江省林业发展转变的需要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2 黑龙江自然环境分析 |
2.1 地貌 |
2.1.1 山区 |
2.1.2 平原 |
2.2 气候 |
2.3 土壤 |
2.4 植被特征 |
3 国外重点林业生态工程 |
3.1 美国"罗斯福工程" |
3.2 加拿大"绿色计划" |
3.3 前苏联"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 |
3.4 法国"林业生态工程" |
3.4.1 法国"林业生态工程"实施背景 |
3.4.2 法国"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 |
3.4.3 法国"林业生态工程"实施效果 |
3.5 北非五国的"绿色坝工程" |
3.6 菲律宾"全国植树造林计划" |
3.6.1 菲律宾"全国植树造林计划"实施背景 |
3.6.2 菲律宾"全国植树造林计划"的实施 |
3.6.3 菲律宾"全国植树造林计划"实施效果 |
3.6.4 菲律宾"全国植树造林计划"实施措施 |
3.7 韩国"治山绿化计划" |
3.7.1 韩国"治山绿化计划"实施背景 |
3.7.2 韩国"治山绿化计划"的实施 |
3.7.3 韩国"治山绿化计划"实施效果 |
4 中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 |
4.1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
4.2 退耕还林(草)工程 |
4.2.1 工程规划 |
4.2.2 建设成效 |
4.3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
4.3.1 工程建设进展 |
4.3.2 工程建设成效 |
4.4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
4.4.1 沿海防护林成效 |
4.4.2 沿海防护林面临的挑战 |
4.5 三北防护林体系生态工程 |
4.5.1 发展历程 |
4.5.2 建设成就 |
4.5.3 教训 |
4.6 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
4.6.1 工程规划 |
4.6.2 工程进展 |
4.7 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
4.7.1 工程规划 |
4.7.2 工程效果 |
4.8 全国湿地保护工程 |
4.8.1 工程规划 |
4.8.2 工程进展 |
4.8.3 工程效果 |
5 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5.1 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现状 |
5.1.1 黑龙江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
5.1.2 黑龙江省退耕还林(草)工程 |
5.1.3 黑龙江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
5.1.4 黑龙江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及湿地保护工程 |
5.1.5 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科学研究 |
5.2 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6 黑龙江省与国内主要省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对比研究 |
6.1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 |
6.2 森林公园建设 |
6.3 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 |
6.4 湿地保护工程建设 |
6.5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经验 |
6.6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
7 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未来发展趋势 |
7.1 可持续发展理论将成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指导原则 |
7.2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目标方针将更加明确 |
7.3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原则将更加丰富 |
7.4 科教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角色将得到强化 |
7.5 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将受到进一步重视 |
7.6 与林业生态工程相关的法规建设将得到加强 |
7.7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森林生态工程建设将得到加强 |
7.8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速度将加快 |
7.9 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力度将加强 |
7.10 重点水源区林业生态建设将获得重视 |
7.11 森林公园建设力度将加大 |
8 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 |
8.1 总体指导思想 |
8.2 战略指导方针 |
8.3 基本原则 |
8.4 战略目标 |
8.5 战略重点 |
8.6 主要任务 |
8.7 总体布局与重点建设区域 |
8.8 技术途径 |
9 加快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
9.1 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加强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领导 |
9.2 因地制宜,统筹安排,搞好并完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及区域内部规划 |
9.3 增加投入,加大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及其研究的支持力度 |
9.4 加速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努力打造一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 |
9.5 加快科技体制创新,建立新型林业科技创新机制,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强大科技动力 |
9.6 加大研究与推广力度,不断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新良种、新技术、新成果 |
9.7 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和林木种苗与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提高示范辐射效应 |
9.8 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 |
9.9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质量和水平 |
9.10 建立森林生态效益长效补偿机制,实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社会化 |
9.11 制订和完善政策、措施和法规,加强宣传力度,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
9.12 推进林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激活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内在动力 |
9.13 抓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配套工程,巩固和扩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成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林业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动力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章 林业高职院校发展背景 |
2.1 林业教育的发展历史 |
2.1.1 高等农林教育初创与形成阶段 |
2.1.2 高等农林教育的本土化阶段 |
2.1.3 现代农林教育的发展 |
2.1.4 高等农林教育发展的经验总结 |
2.2 林业高职院校发展现状分析 |
2.2.1 林业高职院校发展不平衡 |
2.2.2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 |
2.2.3 专业与课程建设没有形成特色 |
2.2.4 师资队伍的数量、结构影响教学质量和水平 |
2.2.5 办学经费不足,财政拨款所占比例下降 |
第3章 林业高职院校发展动力机制的理论研究 |
3.1 林业高职院校的基本属性及定位 |
3.1.1 高等职业教育内涵 |
3.1.2 高等职业教育类型、层次及表现形式 |
3.1.3 林业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属性 |
3.2 林业高职院校发展动力机制的基本内涵与结构 |
3.2.1 动力机制的基本内涵 |
3.2.2 动力机制的结构组成 |
第4章 高职院校发展动力机制的国际比较研究 |
4.1 美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
4.1.1 美国高职教育发展与变革 |
4.1.2 美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
4.2 澳大利亚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
4.2.1 澳大利亚高职教育发展与变革 |
4.2.2 澳大利亚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
4.3 德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
4.3.1 德国高职教育发展与变革 |
4.3.2 德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
4.4 台湾地区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
4.4.1 台湾地区高职教育发展与变革 |
4.4.2 台湾地区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
4.5 部分国家及地区高职院校发展动力机制的比较研究 |
4.5.1 高职院校发展的核心动力因素的比较研究 |
4.5.2 高职院校发展的动力机制类型的比较研究 |
4.5.3 对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启示 |
第5章 林业高职院校发展动力机制的实证研究 |
5.1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动力机制的实证研究 |
5.1.1 基本情况 |
5.1.2 发展机遇及办学经验 |
5.1.3 对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动力机制的探索 |
5.2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动力机制的实证研究 |
5.2.1 基本情况 |
5.2.2 发展机遇及办学经验 |
5.2.3 对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动力机制的探索 |
5.3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动力机制的实证研究 |
5.3.1 基本情况 |
5.3.2 发展机遇及办学经验 |
5.3.3 对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动力机制的探索 |
5.4 浙江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动力机制的实证研究 |
5.4.1 基本情况 |
5.4.2 发展机遇及办学经验 |
5.4.3 对浙江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动力机制的实证探索 |
第6章 林业高等职业院校成功发展的探索与创新 |
6.1 发展的基础——外部政策环境 |
6.1.1 专项经费的倾向性支持 |
6.1.2 人才引进的优惠性政策 |
6.1.3 多校合作联盟的平台搭建 |
6.1.4 扩大生源的助学政策 |
6.2 发展的灵魂——先进和科学的办学理念及定位 |
6.2.1 先进的办学理念 |
6.2.2 科学的办学定位 |
6.3 发展的重要特征——产学合一 |
6.3.1 产学合一的办学机制 |
6.3.2 产学合一的主要内容 |
6.3.3 产学合一的重要举措 |
6.3.4 产学合一的机制创新与制度保证 |
6.4 发展的要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 |
6.4.1 专业设置必须适应第一产业人才的社会需求 |
6.4.2 林产工业与一产、三产的协同发展 |
6.4.3 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 |
6.5 发展的重要内涵——适需的人才培养模式 |
6.5.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 |
6.5.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 |
6.6 发展的重要前提——特色发展、多元发展 |
6.6.1 延伸性特色发展 |
6.6.2 多功能拓展办学 |
6.6.3 区域化、集约化、多元化的发展 |
6.7 发展的重要保障——构建终身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
6.7.1 终身教育服务平台的构建 |
6.7.2 开展林业行业、企业培训的典型内容 |
6.7.3 开展林农培训的典型内容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重点总结 |
7.1.1 界定林业高职院校的基本属性与定位 |
7.1.2 揭示林业高职院校发展动力机制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
7.1.3 林业高职院校发展动力机制的类型比较和论证 |
7.1.4 提炼林业高职院校成功发展的动力机制 |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7.2.1 本研究主要的聚焦点 |
7.2.2 本研究主要的创新点 |
7.2.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8)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全过程监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选题的原因 |
1.2.1 选取“营造林项目”研究的原因 |
1.2.2 选取“政府投资”研究的原因 |
1.2.3 选取“监管体系”研究的原因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4.1 政府投资项目的含义 |
1.4.2 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的含义 |
1.4.3 全过程的含义 |
1.4.4 研究范围的具体确定 |
1.5 相关研究进展 |
1.5.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1.5.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技术路线 |
1.6.3 研究的方法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监管的理论基础 |
2.1 委托代理理论 |
2.1.1 委托代理理论溯源及内涵 |
2.1.2 委托代理中存在的问题 |
2.1.3 委托代理问题的制衡 |
2.1.4 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
2.2 “政府失灵”理论 |
2.2.1 公共选择理论下的政府失灵内涵 |
2.2.2 政府失灵的原因分析 |
2.2.3 政府失灵的对策分析 |
2.2.4 政府投资中的“政府失灵”及原因 |
2.3 监管理论 |
2.3.1 监管的语义辨析 |
2.3.2 监管的范围界定 |
2.3.3 本论文对监管的涵义界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内外营造林项目的发展及其监管 |
3.1 我国营造林项目的建设历程及其监管 |
3.1.1 计划经济时期的营造林建设及其监管(1950~1981) |
3.1.2 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的营造林建设及其监管(1982~1991) |
3.1.3 转向市场经济时期的营造林建设及其监管(1992~) |
3.2 国外营造林项目的宏观监管及其经验借鉴 |
3.2.1 发达国家对营造林宏观监管的特点 |
3.2.2 发展中国家对营造林宏观监管的特点 |
3.2.3 国外营造林宏观监管的经验借鉴 |
3.3 国外营造林项目的微观监管及其经验借鉴 |
3.3.1 美国营造林项目微观监管的经验 |
3.3.2 国外着名营造林项目监管的经验借鉴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全过程监管体系设计 |
4.1 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监管体系设计的框架 |
4.1.1 监管体系设计的总体要求和原则 |
4.1.2 监管体系设计的基本框架 |
4.2 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监管指标设计 |
4.2.1 监管指标设计的原则 |
4.2.2 指标监管的目标 |
4.2.3 监管指标设计的方法 |
4.2.4 监管指标设计的层次 |
4.3 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全过程监管模式设计 |
4.3.1 现行监管模式 |
4.3.2 现行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 |
4.3.3 全过程监管模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投资前期的监管研究 |
5.1 投资前期进行监管的原因 |
5.1.1 投资前期工作的必要性 |
5.1.2 投资前期工作的重要性 |
5.1.3 投资前期监管的重要性 |
5.2 投资前期监管应考虑的内容 |
5.2.1 投资前期的决策程序 |
5.2.2 投资前期的工作内容 |
5.3 投资前期的管理现状及其分析 |
5.3.1 投资前期的管理现状 |
5.3.2 存在问题对监管的启示 |
5.4 投资前期的监管指标体系研究 |
5.4.1 投资前期监管指标设计 |
5.4.2 监管指标权重 |
5.4.3 投资前期监管指标评分标准 |
5.4.4 投资前期监管评价模型 |
5.5 投资前期的监管模式研究 |
5.5.1 投资前期的现有决策模式 |
5.5.2 投资前期的监管模式构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投资期的监管研究 |
6.1 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投资期的监管内容 |
6.1.1 林业项目管理的现实需要监管 |
6.1.2 投资期的监管内容解析 |
6.2 组织监管应考虑的问题 |
6.2.1 营造林项目组织管理的特点 |
6.2.2 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与监管的关系 |
6.3 质量监管应考虑的问题 |
6.3.1 质量管理的现状 |
6.3.2 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与监管的关系 |
6.4 进度监管应考虑的问题 |
6.4.1 进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6.4.2 进度管理影响因素及其与监管的关系 |
6.5 资金监管应考虑的问题 |
6.6 采购监管中要考虑的问题 |
6.6.1 采购管理的内容 |
6.6.2 招投标监管应考虑的方面 |
6.6.3 合同制监管应考虑的方面 |
6.6.4 监理制监管应考虑的方面 |
6.7 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投资期的监管指标 |
6.7.1 投资期监管指标设计的基础 |
6.7.2 投资期监管指标的设计 |
6.7.3 投资期监管指标权重的确定 |
6.7.4 投资期监管指标评分标准 |
6.7.5 投资期的监管评价模型 |
6.8 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投资期的监管模式 |
6.8.1 现有的监管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
6.8.2 投资期监管模式的重新构建 |
6.9 本章小结 |
第7章 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投资后期的监管研究 |
7.1 投资后期监管范围的界定 |
7.1.1 投资后期监管期间的界定 |
7.1.2 投资后期监管内容的界定 |
7.2 投资后期监管指标体系 |
7.2.1 监管指标设计的基础 |
7.3.2 监管指标的设计 |
7.3.3 监管指标的权重确定 |
7.3.4 投资后期监管指标评分标准 |
7.3.5 投资后期的监管评价模型 |
7.4 投资后期的监管模式 |
7.4.1 现有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 |
7.4.2 投资后期监管模式设计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全过程监管体系 |
8.1 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全过程监管指数 |
8.2 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全过程监管模式 |
8.2.1 监管对象 |
8.2.2 监管主体 |
8.2.3 监管中的职责分工 |
8.3 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全过程监管的基础 |
8.3.1 监测管理 |
8.3.2 信息管理 |
8.3.3 法律完善 |
8.3.4 中介协助 |
8.4 全过程监管体系说明 |
8.4.1 全过程监管体系总结 |
8.4.2 全过程监管体系设计的理论依据 |
8.5 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监管成本的考虑 |
8.5.1 监管成本的内容 |
8.5.2 监管成本优化的可行做法 |
8.6 相关建议 |
8.6.1 提高造林投入,实现质量标准 |
8.6.2 加强后续监管,巩固造林成果 |
8.6.3 改进营造林资质的管理和审批 |
8.7 本章小结 |
第9章 案例分析 |
9.1 项目简介 |
9.1.1 项目区情况简介 |
9.1.2 项目建设内容 |
9.2 投资期监管指标计算 |
9.3 投资期的监管指数及其评价 |
9.3.1 监管指数 |
9.3.2 监管结果分析与评价 |
9.4 本章小结 |
第10章 结论与讨论 |
10.1 结论 |
10.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9)加强造林质量管理 提高森林培育质量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贵州省营造林及质量管理的现状 |
2 造林质量问题形成的原因 |
3 加强造林工程管理的思考 |
3.1 林业工程实施及管理的六个突破 |
(1) 造林工程投资工程化突破 |
(2) 项目资金工程化管理突破 |
(3) 工程造林质量工程化管理突破 |
(4) 工程实施监督制度化突破 |
(5) 服务指导经常化突破 |
(6) 造林工程管理信息化突破 |
3.2 林业工程实施及管理六个转变 |
(1) 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 |
(2) 由结果管理向过程管理转变 |
(3) 由单一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和数量转变 |
(4) 由计划型向合同制转变 |
(5) 由传统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 |
(6) 由手工统计型向计算机信息化管理转变 |
4 提高营造林工程质量的思考 |
4.1 创建质量控制平台[6] |
(1) 制订和完善有关营造林工程质量管理办法 |
(2) 积极培育林业市场 |
(3) 实行营造林全过程监理管理 |
4.2 建立营造林工程项目招投标制度 |
4.3 建立和完善营造林工程质量监理制度 |
4.4 建立造林资金管理报账制 |
4.5 建立林业重点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制度 |
4.6 强化森林经营活动 |
(10)中国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与评价 |
1.4 研究的基本框架和内容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研究的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的界定 |
2.1.1 管理的定义和特点 |
2.1.2 项目的定义和基本要素 |
2.1.3 项目管理的涵义 |
2.1.4 生态工程的内涵 |
2.1.5 林业生态工程与传统造林经营的区别 |
2.1.6 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 |
2.1.7 本论文研究范围的界定 |
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
2.2.1 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市场失灵”的存在 |
2.2.2 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的政府投资属性 |
2.2.3 政府投资林业生态工程项目“政府失灵”的存在 |
2.3 项目管理理论 |
2.3.1 项目管理是管理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学科 |
2.3.2 项目管理科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
2.3.3 国际惯例市场化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
2.4 参与式发展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3 国内外林业生态工程管理模式研究 |
3.1 国外林业生态工程管理模式研究 |
3.1.1 美国政府投资造林项目管理模式 |
3.1.2 国外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管理带来的启示 |
3.2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发展历程 |
3.2.1 林业生态工程发展阶段 |
3.2.2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分析 |
3.2.3 林业生态工程营造林情况分析 |
3.2.4 现行林业生态工程管理经验 |
3.3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管理模式的发展 |
3.3.1 传统造林管理模式 |
3.3.2 国家补助性质的工程造林管理模式 |
3.3.3 以世界银行为代表的项目管理模式 |
3.3.4 按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管理模式 |
3.4 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比较分析 |
3.4.1 项目发展周期比较 |
3.4.2 项目管理理念比较 |
3.4.3 项目管理过程比较 |
3.5 林业生态工程存在的管理问题研究 |
3.5.1 整合前林业生态工程存在的管理问题 |
3.5.2 整合后林业生态工程存在的管理问题 |
3.6 林业生态工程存在管理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
3.6.1 工程参与方责任义务没有合理划分 |
3.6.2 工程没有按项目进行管理 |
3.6.3 工程建设的市场化外部运行机制没有建立 |
3.7 本章小结 |
4 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构建 |
4.1 项目管理模式的特点及其在项目周期中的体现 |
4.1.1 项目管理模式的特点 |
4.1.2 项目管理模式在项目周期各时点的体现 |
4.2 项目管理模式的构建 |
4.2.1 项目主体的确定 |
4.2.2 项目决策体系 |
4.2.3 项目实施体系 |
4.2.4 项目监督评价体系 |
4.3 项目管理模式的运行机理 |
4.3.1 系统的目标管理 |
4.3.2 全面的过程管理 |
4.3.3 动态的控制管理 |
4.4 本章小结 |
5 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实施体系 |
5.1 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实施体系的构架 |
5.2 项目核心管理系统 |
5.2.1 项目组织管理系统 |
5.2.2 项目计划管理系统 |
5.2.3 项目采购管理系统 |
5.2.4 项目质量管理系统 |
5.2.5 项目资金管理系统 |
5.3 项目支持管理系统 |
5.3.1 项目技术推广与培训管理系统 |
5.3.2 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系统 |
5.3.3 项目信息监测管理系统 |
5.4 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 |
5.4.1 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
5.4.2 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特点 |
5.4.3 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结构 |
5.4.4 项目管理信息化技术参考模型 |
5.4.5 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应用模型 |
5.4.6 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创建方案 |
5.5 本章小结 |
6 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综合效益计量评价指标体系 |
6.1 建立项目综合效益计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6.1.1 项目综合效益计量原则 |
6.1.2 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的基本原则 |
6.2 项目综合效益计量评价的内容 |
6.3 项目综合效益计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6.3.1 基本指标 |
6.3.2 分析指标 |
6.3.3 主体指标 |
6.4 项目综合效益计量评价案例 |
6.4.1 项目经济效益评价 |
6.4.2 项目生态效益评价 |
6.4.3 项目社会效益评价 |
6.5 本章小结 |
7 完善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管理的政策和制度建议 |
7.1 完善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管理的必要性 |
7.1.1 完善项目管理是林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
7.1.2 完善项目管理是林业适应市场化改革的客观需要 |
7.2 完善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管理的政策和制度建议 |
7.2.1 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度 |
7.2.2 完善林业项目咨询市场 |
7.2.3 推行全方位的工程监理制度 |
7.2.4 实施全面的招标投标制度 |
7.2.5 建立投资项目监督评价制度 |
7.2.6 探索开放式的项目申请机制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8.1 研究的基本结论 |
8.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四、对林业工程建设推行项目法施工问题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对林业工程建设推行项目法施工问题探讨[J]. 林楷葵. 农家参谋, 2020(13)
- [2]对林业工程建设推行项目法施工问题探讨[J]. 曹青春.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8(08)
- [3]青海省退耕还林工程监理工作探讨[J]. 刘青芳,王洪海. 宁夏农林科技, 2014(06)
- [4]造林绿化工程“三制管理”之我见[J]. 郭建新. 河南科技, 2010(16)
- [5]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研究[D]. 徐龙. 北京林业大学, 2010(09)
- [6]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D]. 孙景波. 东北林业大学, 2009(01)
- [7]林业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动力机制的研究[D]. 倪筱琴. 南京林业大学, 2009(01)
- [8]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全过程监管体系研究[D]. 吴卫红. 北京林业大学, 2008(12)
- [9]加强造林质量管理 提高森林培育质量的思考[J]. 殷建强,温煜.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5(04)
- [10]中国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D]. 董晖. 北京林业大学,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