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模拟降雨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荒漠草地,降雨变化,地表植被,生产力
模拟降雨量论文文献综述
吴珂,徐文轩,杨维康[1](2019)在《模拟短期降雨量变化对准噶尔荒漠植物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展准噶尔荒漠植物群落对未来降雨量变化的响应机制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气候变化对荒漠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有助于准确评价荒漠生态系统各项健康指标并预测其演变趋势,对荒漠草地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以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缘荒漠植被为研究对象,2016—2017年在生长季(4—9月)开展不同梯度的人工增减雨试验(减雨60%、减雨30%、自然对照、增雨30%、增雨60%),分析了群落物种组成、多样性、盖度及生产力对生长季不同降雨量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减雨样地物种数量偏少,假木贼的优势明显,增雨样地内物种较多,且绢蒿的优势度明显增加;样地内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特别是一年生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随降雨量增加呈上升趋势,且各处理间差异显着(p<0.05);随降雨量增加,灌木盖度、多年生草本植物盖度,以及植物群落总盖度与降雨量呈明显正相关(p<0.05),一年生草本植物盖度与降雨量无相关性;总地上生物量随降雨量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当降雨增加30%时,地上生物量达到最大值。其中,多年生草本植物表现出与总地上生物量同样的变化趋势,灌木生物量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且在增雨60%时达到最大值,一年生草本植物没有明显变化规律。本研究表明,降雨量减少不利于准噶尔荒漠草地,与极端的60%降雨量增加相比,正常年际30%的降雨量增加更有利于准噶尔荒漠植物群落维持物种多样性的维持和提高群落生产力的提高。(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李水秀[2](2019)在《模拟降雨量改变对松嫩草地N_2O通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变暖对全球及区域降水格局的影响越来越引起科学家们的重视。降雨量改变作为降水格局变化的表现之一,也愈发受到关注。N_2O是温室气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吸收大气中的长波辐射,对臭氧层造成破坏,并且长期保存在大气层中,对未来全球增温趋势造成巨大影响。草地土壤是全球N_2O产生的一个重要来源,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但降雨量改变对草地土壤N_2O通量的影响程度和潜在作用机制尚不明晰。本实验以东北松嫩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控制降雨实验方法,设置降雨量梯度为:增加降雨量50%(+50%)、30%(+30%),自然降雨对照处理(0%),减少降雨量30%(-30%)、50%(-50%)和70%(-70%)。采用静态暗箱进行气体样品的收集,研究降雨量改变对草地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N_2O通量的影响。得到以下结果:(1)降雨量变化处理显着影响地上生物量。2017年和2018年,+50%降雨量处理的地上生物量最大,-70%降雨量处理的地上生物量最小。两个实验年份,降雨处理未显着影响地下生物量,增加降雨量处理的地下生物量整体大于减少降雨量处理,但差异不显着。地上生物量存在年际变化,2018年地下生物量高于2017年,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2017年生长季前期降雨量少,且后期出现极端降雨事件,抑制植物地下生物量形成。2017年,各降雨量处理间根冠比无显着差异;2018年,降雨处理显着影响根冠比,减少降雨量处理的根冠比显着高于增加降雨量的处理。(2)不同降雨量处理显着影响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随降雨量的减少而显着增加。增加降雨量显着提高了土壤铵态氮含量,减少降雨量提高了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降雨量有利于土壤有效氮的积累,但不同降雨量处理间无显着差异。土壤总氮和总碳呈现出随降雨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松嫩草地土壤净矿化速率与净硝化速率较低,降雨量的变化对其无显着影响。增加降雨量显着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与生物量氮(MBN),说明良好的土壤水分条件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2017年与2018年,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土壤铵态氮含量、土壤硝态氮含量、总碳、总氮、MBC和MBN均具有相同的季节变化趋势。(3)不同降雨量处理下,土壤N_2O通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年平均通量差异显着。2017年与2018年,全年最大通量均出现在7月份。2017年,N_2O通量在+30%降雨量处理下显着高于+50%与-70%的降雨量处理。2018年,土壤N_2O通量随降雨量的增加而显着增加。2017年与2018年,不同降雨量处理下,土壤含水量、土壤铵态氮含量、土壤硝态氮含量、MBC和MBN与N_2O通量正相关,土壤pH值与N_2O通量负相关。降雨量变化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活性间接影响土壤N_2O通量。本研究结果表明,松嫩草地地上生物量对降雨量改变响应敏感。两年的实验发现,N_2O通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并且N_2O年均通量随降雨量增加而显着增加。未来降雨格局改变可能通过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活性,进而影响草地土壤N_2O通量。因此,本实验结果对研究降雨格局变化下草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性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苏莹,陈林,李月飞,宋乃平,杨新国[3](2019)在《模拟不同降雨量对猪毛蒿种子萌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猪毛蒿对水分变化的响应及适应规律,以猪毛蒿为试验材料,利用光温自动控制的培养箱,通过种子库萌发试验,研究不同降雨量情况下荒漠草原优势物种猪毛嵩种子萌发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降雨量的增加,土壤种子库中猪毛蒿种子的萌发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当日降雨量为3 mm时,萌发数量显着高于其他降雨条件(P<0.05);日降雨量与萌发指数的关系为y=-0.073 8×(1-3.499~x)(R~2=0.979 3,P<0.01),表明降雨量的增加有利于提高猪毛蒿种子的萌发速度,当日降雨量为1.0 mm时,就能打破种子的休眠,使得猪毛蒿进行萌发;当日降雨量为2.0、2.5、3.0 mm时,猪毛蒿种子的萌发最高峰早于日降雨量为1.0、1.5 mm;萌发后期,每盆中生存的猪毛蒿幼苗维持在2~4株。综上所述,日降雨量为1.0 mm时,是猪毛蒿的种子进行萌发的最小降雨阈值,且降雨量对于土壤种子库中猪毛蒿种子的萌发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陈丽茹,李秧秧[4](2018)在《柠条锦鸡儿种子生产和活力对模拟降雨量改变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降雨操纵试验(自然降雨、降雨增加45%和减少50%),研究了在降雨量改变第3年柠条锦鸡儿种子生产和活力对模拟降雨量改变的响应。结果表明,柠条锦鸡儿生长对增水和干旱均有显着响应;柠条锦鸡儿开花结荚和种子性状对增水无显着响应,但增水处理的单位枝长结荚数和结荚率、单位枝长种子数量、单粒种子重量及种子活力显着高于干旱处理。干旱显着降低了单位枝长种子数量、产量和种子活力(种子萌发后出苗率、株高和幼苗含氮量显着降低),表明干旱对种子生产的影响大于增水处理,提示生产上应尽可能用正常降雨年份的种子进行幼苗培育。(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杜柯柯,文静,詹晓燮[5](2018)在《CAPM模型在降雨量模拟预测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通过对CAPM模型的改造,并结合降雨量的数据特征建立数据模拟,用于甘肃河西绿洲灌区降雨量的模拟分析。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降雨量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一定的规律,同时,由于随机因素的影响,降雨量的多少出现波动。虽然CAPM模型预测出的数据在个别月份具有一定误差,但若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应用该模型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信息与电脑(理论版)》期刊2018年04期)
种培芳,刘晟彤,姬江丽,李毅[6](2018)在《模拟CO_2浓度升高和降雨量变化对红砂生物量分配及碳氮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荒漠优势植物红砂2年生苗木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和开顶式CO_2控制气室模拟CO_2浓度变化(350μmol/mol和700μmol/mol)研究了红砂生物量分配及碳氮特征对降水变化减少30%、减少15%、自然降水、增加15%和增加30%(-30%、-15%、0、15%、30%)的响应。结果表明:(1)CO_2浓度上升显着性的促进红砂地上茎叶和地下的根生物量,降雨量增加或减少也显着性的促进或抑制了这一作用;CO_2倍增时,红砂的地上生物量在降水增加30%时平均增加了61.28%(P<0.05),而根生物量在降水增加或减少30%时均分别增加了84%(30%)和3.21%(-30%),这种响应导致红砂根冠比在降水减少时大于降雨量增加时,CO_2倍增显着地抑制了这一作用。(2)CO_2浓度上升显着性地促进了红砂根、茎、叶中的碳含量,显着性地抑制了红砂根、茎、叶中氮含量,降雨量增加或减少也显着性的促进或抑制了这一作用;这种响应导致红砂根、茎、叶的C/N在降雨减少30%时增加80.22%(根)、103.02%(茎)和199.88%(叶)(P<0.05),在降雨增加30%时增加24.99%(根)、30.27%(茎0)和104.45%(叶)(P<0.05),CO_2浓度倍增显着性地促进了这一作用。(3)以上结果表明,未来全球CO_2浓度升高时,在降雨量增加地区红砂因充足的碳源和水分而得以恢复;在降雨减少的地区,CO_2的升高对降雨减少造成的干旱胁迫有一定的补偿作用,红砂则以较高的根冠比来维持其在荒漠生态系统中地位。(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姬江莉[7](2017)在《模拟CO_2浓度升高及降雨量变化对荒漠植物红砂的生理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未来全球CO_2浓度升高和降雨变化势必会对植物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研究CO_2浓度升高及降雨变化对红砂生理特性的影响对红砂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同一批民勤种源2年生实生苗为试验材料,利用开顶式CO_2控制气候室,研究了不同降水条件(+30%、+15%、0、-15%、-30%)和不同CO_2浓度(350μmol·mol-1、550μmol·mol-1、700μmol·mol-1)及其协同作用对红砂生物量等生长参数、光合特性、膜脂过氧化程度、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旨在揭示荒漠植物红砂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及降雨量变化的的生理响应机制,以期为荒漠生态系统响应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红砂的株高、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随降雨增加而增加,CO_2浓度升高对任何降雨条件下的红砂株高、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有促进作用,且在700μmol·mol-1CO_2浓度及降雨增加30%条件下的作用最显着,但CO_2浓度升高并没有减缓因降雨量减少而引起的干旱胁迫对红砂的负面影响。降雨增加或减少均使红砂根生物量增加,且降雨增加对红砂根系发育的促进作用大于降雨减少对红砂的调节作用,CO_2浓度升高会进一步促进该作用,长期的CO_2增加则会对红砂产生驯化作用。2、降雨增加对红砂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及胞间CO_2浓度均有显着升高作用,但对水分利用效率则表现为降低作用。CO_2浓度增加可显着提高红砂的光合速率,短时(6月份,熏气1个月)高浓度CO_2下红砂光合能力对水分的适应性较广,但长时(8月份,熏气3个月)高CO_2浓度会导致红砂光合能力下降,出现光合适应现象。CO_2浓度升高可导致红砂的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下降,但降水的增加可抑制这种作用,对其有一定的补偿作用。CO_2增加会显着提高红砂的水分利用效率,降雨越少则显着促进了这一作用,尤其是在降雨减少30%时作用更为显着,但长期CO_2作用会使这种效应有所减小。3、降雨量增加,红砂叶片chla、chlb、chl(a+b)含量及Fm、Fv/F_o、Fv/Fm均呈上升的趋势,均在降雨增加30%时达到最大,chla/b和F_o则在降雨减少30%时达到最大。CO_2浓度升高显着提高了红砂叶片chla、chlb、chl(a+b)含量以及F_o值,降雨量增加进一步增强了该作用;chla/b、Fm、Fv/F_o、Fv/Fm的值在高浓度CO_2呈降低趋势。长期高CO_2浓度处理下红砂叶绿素光系统Ⅱ的结构遭到破坏,植物叶片光合能力下降,出现了光适应现象。4、降雨增加对红砂的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有显着降低作用,而渗透调节物质对任何降雨条件均表现出正效应,且降雨减少时的增加幅度均大于降雨增加时的增加幅度。CO_2浓度升高对红砂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均有增加作用,对丙二醛(MDA)有降低趋势,且这几个指标随着熏气时间延长(8月份)对CO_2浓度变化表现出逐渐适应现象。可以看出,CO_2浓度升高对水分胁迫所造成的氧化损伤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李睿芳[8](2016)在《多伦县降雨量时间序列的随机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971~2002年的降雨量资料为依据,利用相关知识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多伦县降雨量时间序列进行了模拟。利用年资料建立随机模型,根据时间序列的自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比较建立了一阶平稳的AR(1)模型。通过模型模拟出了服从偏态分布的降雨量序列,并通过误差分析得出了由AR(1)模型模拟的大量序列都较符合预报要求,故此模型在实际中可以对水文时间序列进行偏态模拟。(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6年18期)
向元彬[9](2016)在《模拟氮沉降和降雨量改变对华西雨屏区常绿阔叶林土壤碳氮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后期,人类实现了氮元素从发现到可以控制全球固氮速率的转变过程。目前,中国已成为叁大氮沉降区域之一,仅次于欧洲和北美。就目前来说,氮沉降问题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各种生态系统的特征和过程均由于氮沉降的增加而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全球和区域尺度的降水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引起降雨量增加或减少的不平衡,且季节变化大,导致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降雨量增大,亚热带地区降水量下降,南半球的降水量均增大。降雨是土壤水分最主要的来源,它能改变土壤通气条件,增加土壤湿度,对地表凋落物和土壤有机质分解、土壤酶活性、植物根系、微生物和植被群落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对地下物理生物化学过程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氮沉降的持续增加和降水格局的改变势必会对森林生态系统过程造成影响。本研究以华西雨屏区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定位模拟氮沉降和降雨量改变,研究了华西雨屏区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关键过程和特征对模拟氮沉降和降雨的响应,试验设置氮沉降和降雨2个因素,共6种处理,即对照(CK:Comparison)、氮沉降15gNm-2·a-1(N:Nitrogen deposition)、减雨10%(R:Water reduction)>增雨10%(A:Water addition)、氮沉降15gNm-2·a-1减雨10%(NR:Nitrogen deposition and water reduction)、氮沉降15gNm-2·a-1+增雨10%(NA:Nitrogen deposition and water addition),每种处理重复3次,共18个处理。主要结果如下:1.华西雨屏区常绿阔叶林土壤各土层有机碳含量表现为夏季较高,春冬季较低,0-10cm土层有机碳含量高于10-20cm土层。从各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平均值来看,0-1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低顺序表现为:R<NR<CK<A<N<NA;10-20cm土层表现为:R<NR<A<CK<NA<N。模拟氮沉降和增雨促进了华西雨屏区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的累积,模拟减雨抑制了土壤有机碳的累积。常绿阔叶林0-10cm土层土壤C/N值显着高于10-20cm,土壤C/N值随土层加深而呈现出增加的趋势。降雨使土壤C/N降低,增雨使土壤C/N增高。同一氮沉降条件下,增雨处理增加了土壤TOC的含量,减雨处理减少了土壤TOC的含量;同一降雨条件下,氮沉降增加土壤TOC的含量。氮沉降和降雨对DOC和MBC含量产生显着影响(P<0.05),对LC含量影响不显着(P>0.05);其交互作用对TOC、DOC、MBC和LC含量影响不显着(P>0.05)。2.华西雨屏区常绿阔叶林土壤无机氮的变化范围介于14.66-18.37 mg·kg-1之间。各处理0-10cm土层的NH4+-N和N03--N含量均高于10-20cm土层。模拟氮沉降促进了华西雨屏区常绿阔叶林土壤无机氮的累积,并使土壤pH值降低;增雨抑制了土壤无机氮的累积。氮沉降处理的土壤NH4+-N与N03-N相关性显着。各处理的土壤硝态氮、铵态氮与全氮、有机质、含水量之间均存在显着相关性。同一氮沉降条件下,增雨处理降低了各土层NH4+-N和N03--N的含量;同一降雨条件下,氮沉降增加了各土层NH4+-N和N03--N的含量。氮沉降和降雨对NH4+-N和N03--N含影响显着(P<0.05)。其交互作用对土壤NH4+-N和N03--N含量的影响不显着(P>0.05)。3.氮沉降和增雨抑制了华西雨屏区常绿阔叶林土壤呼吸速率,减雨促进了土壤呼吸速率。减雨使华西雨屏区常绿阔叶林土壤呼吸年通量增加了576 g·m-2,而模拟氮沉降和增雨使土壤呼吸年通量分别减少了726和803 g·m-2。CK、N、R、A、NR和NA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的Q1o值分别为2.77、2.44、3.18、2.39、2.58和2.22,表明减雨增加了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模拟氮沉降和增雨降低了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模拟温度和湿度与土壤呼吸速率间回归方程分析表明,土壤水分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较小。模拟氮沉降和增雨处理减少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含量,减雨处理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含量。模拟氮沉降和降雨对土壤CO2释放的影响未表现出明显的交互作用。4.华西雨屏区常绿阔叶林各土层微生物总量季节变化明显,表现为秋冬季较高,春夏季较低。0-10cm土层的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均高于10-20cm土层。各土层中细菌占有绝对优势,放线菌次之,真菌所占微生物数量比例最小。在0-20cm土层,CK、R、A、N、NR和NA处理的土壤微生物总量平均值分别为6.44、7.27、4.98、5.42、5.43和4.81 cfu·g-1-106,表现为:R>CK>NR>N>A>NA,R处理的土壤微生物总量比CK增加了12.89%;而A、N、NR和NA处理比CK减少了22.67%、15.84%、15.68%和25.31%。减水处理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总量,模拟氮沉降和增水处理使土壤微生物总量减少。同一降雨处理下,模拟氮沉降使土壤微生物总量减少。同一氮沉降处理下,减雨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总量,增雨减少了土壤微生物总量。氮沉降和降雨对表层土壤微生物总量和细菌数量产生显着影响(P<0.05),其交互作用对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不显着(P>0.05)。5.华西雨屏区常绿阔叶林6种土壤酶活性均为上层土壤(0-10cm)大于下层土壤(10-20cm),且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纤维素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夏季较高;蔗糖酶和脲酶活性秋季较高;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冬季较高。模拟氮沉降和降雨量改变未改变土壤酶活性原有的垂直分布格局。总体上看,模拟氮沉降抑制了蔗糖酶、过氧化物酶、纤维素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促进了脲酶、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减雨使土壤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减雨使土壤中脲酶、酸性磷酸酶、壤蔗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增加,增雨使土壤中脲酶、酸性磷酸酶、壤蔗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降低。模拟氮沉降对土壤酶产生了显着的影响(P<0.05)。模拟氮沉降和降雨量改变对华西雨屏区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未表现出明显的交互作用。6.华西雨屏区常绿阔叶林凋落叶分解较快,凋落枝分解较慢;凋落物夏季分解较快,其他季节分解较慢。经过24个月的分解后,凋落叶和枝的质量残留率分别为38.03%和80.42%,凋落叶分解50%需要的时间为1.48a,比枝短5.58 a。各处理凋落物叶分解系数表现为:k(A)>k(CK)>k(NA)>k(N)>k(R)>k(NR),凋落枝质量残留率表现为:N>NR>R>NA>CK>A。模拟氮沉降、减雨和增雨处理的凋落叶分解50%分别需要1.86、2.35和1.36 a,凋落枝分解50%分别需要8.97、7.93和6.38 a。各处理凋落叶分解95%需要6.01~11.55 a,凋落枝分解95%需要26.93~38.04a。同一氮沉降条件下,增雨促进凋落叶分解,减雨抑制凋落叶分解;同一降雨条件下,氮沉降抑制凋落叶分解。氮沉降或降雨对凋落物的分解产生显着影响(P<0.05),其交互作用影响不显着(P>0.05)。可见,在氮沉降持续增加和降雨格局改变的背景下,增雨促进了华西雨屏区常绿阔叶林凋落物的分解,氮沉降和减雨抑制了凋落物的分解,模拟氮沉降和降雨对凋落物的分解交互作用表现不明显。7.试验期间,华西雨屏区常绿阔叶林凋落叶各处理C、N、P浓度分别在345.68-478.53 g·kg-1,5.86-9.56 g·kg-1、0.42-1.15g·kg-1之间波动。模拟氮沉降和减雨处理使常绿阔叶林凋落叶C、N和P浓度增加,增雨使C、N和P浓度减少。华西雨屏区常绿阔叶林凋落叶各养分元素年释放速率大小表现为:N<C<P。各处理C和N均为直接释放模式,P表现为富集—释放模式。模拟氮沉降和减雨抑制了常绿阔叶林凋落叶C、N和P的释放,增雨促进了常绿阔叶林凋落叶C、N和P的释放。C、N和P元素残留率与干物质残留率相关性显着(P<0.5)。经24个月的分解后,各处理C/N值表现为:NA<N<CK<R<A<NR;N处理使C/N值减少了4.25%, R和A处理使C/N值分别增加了1.13%和4.02%。氮沉降和降雨对凋落叶C、N和P元素的释放产生显着影响(P<0.05);其交互作用对凋落叶N和P元素的释放产生显着影响(P<0.05),对C元素的释放影响不显着(P>0.05)。(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6-05-01)
刘玉英,李卓琳,韩佳育,穆春生[10](2015)在《模拟降雨量变化与CO_2浓度升高对羊草光合特性和生物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羊草作为欧亚大陆草原东缘干旱半干旱区域的优势种,现生产力已逐年降低。为明确未来降雨量变化和CO2浓度升高对羊草草地变化的影响,我们模拟3个降雨量梯度(正常降雨量40%)和两个CO2浓度(380±20,760±20μmol/mol)进行了光合特性与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降雨量变化和CO2浓度的交互作用显着影响羊草的净光合速率等光合特性,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而不影响地上生物量。在目前CO2浓度时随着降雨量的增加,以及在CO2浓度升高时的降雨量由低降雨量增至正常降雨量,羊草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地上、地下及总生物量均显着增加,但在CO2浓度升高,降雨量由正常降雨量增至高降雨量时上述指标无显着变化。根冠比在目前CO2浓度时差异不显着,在CO2浓度升高下低降雨量时显着增加。在降雨量相同条件下,CO2浓度的升高使胞间CO2浓度、水分利用效率显着增加,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着降低。低降雨量时CO2浓度升高对羊草净光合速率和生物量的促进作用显着高于正常降雨量和高降雨量,而高降雨量时CO2浓度升高对羊草生物量没有促进作用。以上结果暗示着在目前CO2浓度下,随着降雨量的增加,羊草生物量随之增加,在未来CO2浓度升高的背景下,高降雨量年份对生物量的积累并无显着的促进作用,CO2浓度升高可以补偿低水分条件对多年生根茎型禾草——羊草生长发育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模拟降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全球变暖对全球及区域降水格局的影响越来越引起科学家们的重视。降雨量改变作为降水格局变化的表现之一,也愈发受到关注。N_2O是温室气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吸收大气中的长波辐射,对臭氧层造成破坏,并且长期保存在大气层中,对未来全球增温趋势造成巨大影响。草地土壤是全球N_2O产生的一个重要来源,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但降雨量改变对草地土壤N_2O通量的影响程度和潜在作用机制尚不明晰。本实验以东北松嫩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控制降雨实验方法,设置降雨量梯度为:增加降雨量50%(+50%)、30%(+30%),自然降雨对照处理(0%),减少降雨量30%(-30%)、50%(-50%)和70%(-70%)。采用静态暗箱进行气体样品的收集,研究降雨量改变对草地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N_2O通量的影响。得到以下结果:(1)降雨量变化处理显着影响地上生物量。2017年和2018年,+50%降雨量处理的地上生物量最大,-70%降雨量处理的地上生物量最小。两个实验年份,降雨处理未显着影响地下生物量,增加降雨量处理的地下生物量整体大于减少降雨量处理,但差异不显着。地上生物量存在年际变化,2018年地下生物量高于2017年,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2017年生长季前期降雨量少,且后期出现极端降雨事件,抑制植物地下生物量形成。2017年,各降雨量处理间根冠比无显着差异;2018年,降雨处理显着影响根冠比,减少降雨量处理的根冠比显着高于增加降雨量的处理。(2)不同降雨量处理显着影响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随降雨量的减少而显着增加。增加降雨量显着提高了土壤铵态氮含量,减少降雨量提高了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降雨量有利于土壤有效氮的积累,但不同降雨量处理间无显着差异。土壤总氮和总碳呈现出随降雨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松嫩草地土壤净矿化速率与净硝化速率较低,降雨量的变化对其无显着影响。增加降雨量显着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与生物量氮(MBN),说明良好的土壤水分条件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2017年与2018年,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土壤铵态氮含量、土壤硝态氮含量、总碳、总氮、MBC和MBN均具有相同的季节变化趋势。(3)不同降雨量处理下,土壤N_2O通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年平均通量差异显着。2017年与2018年,全年最大通量均出现在7月份。2017年,N_2O通量在+30%降雨量处理下显着高于+50%与-70%的降雨量处理。2018年,土壤N_2O通量随降雨量的增加而显着增加。2017年与2018年,不同降雨量处理下,土壤含水量、土壤铵态氮含量、土壤硝态氮含量、MBC和MBN与N_2O通量正相关,土壤pH值与N_2O通量负相关。降雨量变化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活性间接影响土壤N_2O通量。本研究结果表明,松嫩草地地上生物量对降雨量改变响应敏感。两年的实验发现,N_2O通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并且N_2O年均通量随降雨量增加而显着增加。未来降雨格局改变可能通过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活性,进而影响草地土壤N_2O通量。因此,本实验结果对研究降雨格局变化下草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性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模拟降雨量论文参考文献
[1].吴珂,徐文轩,杨维康.模拟短期降雨量变化对准噶尔荒漠植物群落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9
[2].李水秀.模拟降雨量改变对松嫩草地N_2O通量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9
[3].苏莹,陈林,李月飞,宋乃平,杨新国.模拟不同降雨量对猪毛蒿种子萌发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9
[4].陈丽茹,李秧秧.柠条锦鸡儿种子生产和活力对模拟降雨量改变的响应[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8
[5].杜柯柯,文静,詹晓燮.CAPM模型在降雨量模拟预测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8
[6].种培芳,刘晟彤,姬江丽,李毅.模拟CO_2浓度升高和降雨量变化对红砂生物量分配及碳氮特征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8
[7].姬江莉.模拟CO_2浓度升高及降雨量变化对荒漠植物红砂的生理特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7
[8].李睿芳.多伦县降雨量时间序列的随机模拟[J].绿色科技.2016
[9].向元彬.模拟氮沉降和降雨量改变对华西雨屏区常绿阔叶林土壤碳氮特征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6
[10].刘玉英,李卓琳,韩佳育,穆春生.模拟降雨量变化与CO_2浓度升高对羊草光合特性和生物量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