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第一类抗冻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冰晶,抗冻蛋白,多层界面模型,界面层结构
第一类抗冻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谢文静[1](2011)在《第一类鱼抗冻蛋白对冰晶生长界面层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抗冻蛋白(Antifreeze Proteins, AFPs)是一类能抑制冰晶生长的特殊蛋白质,它能够非依数性地降低冰晶生长点温度,但对冰晶熔点的影响很小,从而导致水溶液的熔点和冰点之间出现差异,这种现象称为热滞现象(Thermal Hysteresis)。由于抗冻蛋白特殊的抗冻性质,使其在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以及生物化学等研究领域受到很大的关注。研究人员陆续从海洋鱼类、陆地昆虫、植物、细菌和真菌等各类生物体中分离得到多种不同类型的抗冻蛋白,并测定了它们的氨基酸序列和空间结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由于抗冻蛋白分子的冰晶结合面与冰晶表面有特异的亲和性,溶液中的抗冻蛋白分子能沿特定的方向选择吸附冰晶的某些晶面,这一过程也是产生热滞现象的关键一步。冰晶在抗冻蛋白溶液中生长的形态与其在纯水中自由生长形态不同。根据冰晶生长理论,在一定的生长驱动力作用下,界面生长机制和动力学规律决定了冰晶生长的形态,而界面生长机制和动力学规律决定于冰水界面的微观结构,所以抗冻蛋白溶液中冰晶生长的形态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抗冻蛋白使冰晶表面微观结构发生了改变。本文从大分子溶液热力学性质出发得到了结合抗冻蛋白后冰晶表面微观平衡结构的变化,并讨论了这种变化对冰晶生长形态的影响。根据冰晶在水溶液中生长的基本热力学性质,应用多层界面模型,分别得到了冰晶在纯水中与抗冻蛋白溶液中生长界面层的吉布斯自由能。由冰晶生长界面层的吉布斯自由能分析了冰晶在叁种不同第一类鱼抗冻蛋白分子溶液中热平衡状态下生长界面层的微观平衡结构,发现冰晶在抗冻蛋白溶液中生长时与其在纯水中生长时界面层层数有明显变化,结合抗冻蛋白后冰晶的生长界面层由粗糙界面转变为光滑界面,并讨论了结合抗冻蛋白后冰晶生长界面层微观平衡结构的变化对冰晶生长形态的影响。为理解冰晶在抗冻蛋白溶液中和在纯水中有不同的生长习性和生长形态这一实验事实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1-05-25)
谢文静,刘俊杰,李前忠[2](2011)在《第一类鱼抗冻蛋白对冰晶生长界面层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冰晶在水溶液中生长的基本热力学性质,应用多层界面模型,分别得到了冰晶在纯水及抗冻蛋白溶液中生长界面层的吉布斯自由能。由冰晶生长界面层的吉布斯自由能,分析了冰晶在叁种不同第一类鱼抗冻蛋白分子溶液中,热平衡状态下生长界面层的微观平衡结构,发现冰晶在抗冻蛋白溶液中生长与其在纯水中生长相比,界面层结构有明显变化,结合抗冻蛋白后,冰晶的生长界面由粗糙界面向光滑界面转变;并讨论了结合抗冻蛋白后,冰晶生长界面层微观平衡结构的变化对冰晶生长形态的影响。为理解冰晶在抗冻蛋白溶液及纯水中有不同的生长习性和生长形态这一实验事实,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生物物理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栗丽芬,梁希侠,李前忠[3](2010)在《第一类抗冻蛋白与冰晶相互作用能的简单计算(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类抗冻蛋白分子上的苏氨酸或缬氨酸对其在冰晶表面的吸附起主要作用,在此观点的基础上,认为抗冻蛋白分子在冰晶表面的吸附依赖于这些氨基酸上的甲基与冰晶的vander Waals相互作用,从理论上计算了第一类抗冻蛋白分子与冰晶的相互作用能,给出了几种第一类抗冻蛋白分子与冰晶的相互作用能.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栗丽芬[4](2010)在《第一类抗冻蛋白的统计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实验条件的不断完善,人们陆续从海洋鱼类、陆地昆虫、植物、细菌和真菌等各类生物体中分离得到多种不同类型的抗冻蛋白,并测定了它们的基因序列和结构.这些蛋白质不仅具有丰富的结构信息,而且具有特殊的抗冻性质,这样使得抗冻蛋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从而对它们的研究在很多领域备受关注,从分子生物学到生物物理学到化学领域,从渔业海洋学到生态学再到生物进化领域,近年来还引起了商业团体的兴趣.本文利用统计热力学的理论,建立了适用于解释第一类抗冻蛋白热滞活性的统计力学模型.在不计入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近似下,用溶液格点模型详细讨论了链状蛋白质分子溶液的热力学性质;在此基础上,计入蛋白质分子与水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讨论了第一类抗冻蛋白溶液的热力学性质;理论计算了第一类抗冻蛋白分子与冰晶的相互作用能;进一步研究了计入抗冻蛋白分子在冰晶表面的吸附方向性后的统计力学模型.获得的主要结果有:一、利用统计热力学的基本理论,建立了适用于解释第一类抗冻蛋白热滞活性的统计力学模型,计算了几种第一类抗冻蛋白的热滞温度随浓度的变化曲线.计算过程中,分别给出了抗冻蛋白分子吸附前后冰晶表面系统的配分函数及自由能,同时,认为抗冻蛋白分子在冰晶表面的吸附方式与理想气体表面吸附方式相同.给出了热滞温度与覆盖度的关系表达式,并计算了几种第一类抗冻蛋白的热滞温度,并且与已有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理论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统计力学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抗冻蛋白的热滞活性;抗冻蛋白化学势的增加会导致热滞温度的升高,抗冻蛋白与冰晶间的相互作用能明显影响热滞温度.二、利用统计热力学理论和溶液格点模型,在不计入分子间相互作用影响的初级近似下,讨论了链状蛋白质分子溶液的热力学性质.结果表明,溶液的吉布斯函数随蛋白质分子浓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吉布斯函数的最小值随蛋白质分子链长增加而向其浓度小的方向移动;溶液吉布斯函数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蛋白质分子的化学势随其浓度增加而增加;当溶液浓度很低时,蛋白质分子化学势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当超过一定浓度时,蛋白质分子化学势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作为该理论的应用,计算了第一类抗冻蛋白分子的化学势.将计算结果与理想溶液模型结果比较发现,即使浓度很低,抗冻蛋白溶液也不能简单地用理想溶液模型描述.叁、计入蛋白质分子与水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详细讨论了第一类抗冻蛋白溶液的热力学性质.结果发现,溶液的吉布斯函数随浓度的变化先降低,而后很快升高;溶液中第一类抗冻蛋白分子的化学势随浓度增加而增大,水分子的化学势随抗冻蛋白分子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从而使得溶液的吉布斯函数先降低后升高.同时,还分析了加入抗冻蛋白分子使得溶液冰点温度的降低即依数效应.计算给出的冰点温度降低值很小,在讨论溶液性质及抗冻蛋白热滞活性时通常被忽略,这表明抗冻蛋白的抗冻机理以非依数效应为主.四、鉴于抗冻蛋白分子与冰晶间的相互作用能对热滞温度有重要影响,理论计算了抗冻蛋白分子与冰晶的相互作用能.计算中,假定与冰晶有相互作用的只是处于某些位置的氨基酸基团,且为Van der Waals相互作用,同时计入相邻基团间排斥相互作用的影响.以几种第一类抗冻蛋白为例,计算了蛋白质分子与冰晶的相互作用能.结果发现,第一类抗冻蛋白与冰晶的相互作用能与他们的丙氨酸(或苏氨酸)上的甲基的个数有关,同时,与这些氨基酸与冰晶的距离也有关系,甲基的个数越多,相互作用能越大,与冰晶的距离越大,相互作用能越小.五、进一步改进统计力学模型,计入蛋白质分子在冰晶表面吸附时的取向,重新计算了第一类抗冻蛋白分子的热滞活性.结果表明,计入吸附方向性后的热滞温度略小于不考虑吸附方向性的结果,这是由于计入吸附方向性后的覆盖度较原来小造成的.抗冻蛋白分子的化学势及其与冰晶的相互作用能的大小影响其在冰晶表面的覆盖度,进而影响热滞温度的大小.计入吸附方向性的统计力学模型可以更好的解释第一类抗冻蛋白的热滞活性,故吸附方向性不能忽略.(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0-03-29)
刘俊杰,李前忠[5](2007)在《第一类鱼抗冻蛋白分子对冰晶表面平衡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冰晶生长理论,在一定的生长驱动力作用下,冰晶界面生长机制和动力学规律决定于冰晶界面的微观结构.从大分子溶液热力学性质出发,得到了结合抗冻蛋白后冰晶表面微观平衡结构的变化,并讨论了这种变化对冰晶生长形态的影响.结果显示抗冻蛋白造成冰晶表面微观平衡结构改变,是抗冻蛋白溶液中冰晶生长的形态与纯水中冰晶生长的形态有显着区别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2期)
刘俊杰,李前忠[6](2003)在《第一类抗冻蛋白HPLC-6溶液中冰晶表面局部曲率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冰水相变平衡条件,按已知的HPLC-6分子的空间结构的特点,并结合HPLC-6分子在冰晶表面具体的吸附模式,得到了冰晶表面局部的曲率半径与吸附于冰晶表面的HPLC-6分子在冰晶表面的覆盖度之间的函数关系,这个结果对定量计算HPLC-6分子的热滞活性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3年04期)
第一类抗冻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冰晶在水溶液中生长的基本热力学性质,应用多层界面模型,分别得到了冰晶在纯水及抗冻蛋白溶液中生长界面层的吉布斯自由能。由冰晶生长界面层的吉布斯自由能,分析了冰晶在叁种不同第一类鱼抗冻蛋白分子溶液中,热平衡状态下生长界面层的微观平衡结构,发现冰晶在抗冻蛋白溶液中生长与其在纯水中生长相比,界面层结构有明显变化,结合抗冻蛋白后,冰晶的生长界面由粗糙界面向光滑界面转变;并讨论了结合抗冻蛋白后,冰晶生长界面层微观平衡结构的变化对冰晶生长形态的影响。为理解冰晶在抗冻蛋白溶液及纯水中有不同的生长习性和生长形态这一实验事实,提供了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第一类抗冻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谢文静.第一类鱼抗冻蛋白对冰晶生长界面层结构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1
[2].谢文静,刘俊杰,李前忠.第一类鱼抗冻蛋白对冰晶生长界面层结构的影响[J].生物物理学报.2011
[3].栗丽芬,梁希侠,李前忠.第一类抗冻蛋白与冰晶相互作用能的简单计算(英文)[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4].栗丽芬.第一类抗冻蛋白的统计力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
[5].刘俊杰,李前忠.第一类鱼抗冻蛋白分子对冰晶表面平衡结构的影响[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6].刘俊杰,李前忠.第一类抗冻蛋白HPLC-6溶液中冰晶表面局部曲率的变化[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