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协调演化论文-苏慧,张仲伍,张兴毅,王伯礼

系统协调演化论文-苏慧,张仲伍,张兴毅,王伯礼

导读:本文包含了系统协调演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EEH),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时空演化,中部地区

系统协调演化论文文献综述

苏慧,张仲伍,张兴毅,王伯礼[1](2019)在《中部地区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的时空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中部地区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进行评估,为该地区生态经济系统治理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基于1992,2000,2008和2016年中部6省GDP数据和Landsat TM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计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以及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EEH),评估其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及时空演化特征。[结果]①1992年以来,中部地区GDP呈现快速增长模式,但增长速度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安徽和江西2省快于其他地区,湖南省增长最为缓慢;②中部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波动上升,呈现良性发展态势,空间分布特征是南部高于北部,西部高于东部;③1992—2016年中部地区EEH值在各省变化较为明显,安徽和湖北省EEH呈现改善趋势,河南省EEH值最高,其余省份改善不明显或有下降趋势。[结论]由于各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差异,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EEH)存在一定差异,可持续发展水平也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异。(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9年04期)

闫绪娴,范玲,樊媛媛[2](2019)在《中国省域生态—灾害—社会系统耦合协调时空分布及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对生态环境—区域灾害—社会经济活动叁者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叁者耦合度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中国31个省份2008—2017年的面板数据,运用投影寻踪—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对其进行时空特征和区域差异演化分析,并得出结论:①中国31个省份2008—2017年间生态—灾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波动较大,整体呈现W型。②全国的生态—灾害—社会系统耦合协调度分布集中且耦合类型特征显着。③61.3%的省份的生态—灾害—社会系统耦合度呈上升趋势。④从空间分布上看,整个东部地区耦合度较好,西南地区耦合度较差。(本文来源于《宏观经济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吕倩,鲍涵,张旭[3](2019)在《旅游经济与交通系统耦合协调演化研究——以中国31个省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以中国31个省区为例,构建测度旅游经济与交通两大系统耦合协调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2007-2017年中国31个省区旅游经济综合发展指数与交通系统综合发展指数,探究其旅游经济系统与交通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演化规律。研究发现:(1)2007-2017年,全国整体与东、中部呈现出"耦合协调趋同"的态势,稳中有降,但2017年有所回升,西部地区大体上微幅上升;(2)省区耦合协调等级空间分异明显,其耦合协调等级变动分为叁个层次:保持不变、等级上升与等级下降;(3)依据旅游经济与交通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将旅游经济与交通系统协调发展类型划分为低协调型、重交通型、高协调型、重旅游型四种,并根据各省区旅游经济与交通协调发展类型的演变轨迹,将其旅游经济与交通系统的耦合协调演化模式分为稳定式与波动式。(本文来源于《上海经济》期刊2019年01期)

陈笑利,陈俊科,余国新,聂春霞[4](2019)在《新疆地区人口—经济—土地系统城镇化耦合协调演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新疆地区2006—2016年人口—经济—土地系统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演化趋势,本研究选取2007—2017年《新疆统计年鉴》数据,构建人口—经济—土地系统城镇化协调度模型,测算耦合度和协调度。结果表明,2006—2016年,新疆地区城镇化人口—经济、人口—土地、经济—土地等二系统以及人口—经济—土地叁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均呈波动上升趋势;二系统耦合度较叁系统高,其中二系统处于"颉顽"向"磨合优化"的过渡阶段,叁系统则处于"颉顽"初水平阶段;系统间协调度均呈波动上升趋势,由最初的严重失调过渡到初级或中级协调。综合而言,新疆地区2006—2016年城镇化发展较慢,系统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整体水平均较低,有待进一步提升。(本文来源于《天津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刘海斌,程玉芳,博庆贺[5](2018)在《分布式组织系统的协调行为建模和仿真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当前分布式组织研究在内容和方法上存在的局限,考虑分布式组织工作的互依性、位置点的地理分隔、个体的协调沟通和学习等特征,着重分析个体的心理和社会属性,然后借助N人猎鹿演化博弈和行为规划理论构建了分布式组织协调运作的计算模型。通过AnyLogic仿真平台实现该多智能体仿真模型。实验结果表明:(1)自我效能对协调行为的演化和任务完成有着显着影响,而组织的协调性对自我效能的作用很小;(2)组织规模一定的条件下,越不对称的组织构成越有益于组织协调实现和任务的完成;(3)在对称性的组织构成下,组织规模显着影响着协调行为的演化和扩散,但是对自我效能影响很弱;(4)低难度的任务带来较高的收益,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促进组织协调行为的演化,进而有益于组织内部形成良性反馈,而高难度任务可能导致组织内部的恶性循环。(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期刊2018年03期)

毕博,陈丹,邓鹏,张娣,诸莉燕[6](2018)在《区域水资源-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演化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资源、能源和粮食是生产生活的基本要素。将3者视为一个相互依赖的系统,水资源-能源-粮食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辽宁省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赋权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及计算方法,对2006-2015年水资源-能源-粮食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时序演化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2006-2015年水资源-能源-粮食系统的整体协调发展能力在波动中不断增长,耦合协调度大致经历了过渡、基本协调2个发展阶段和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3个发展类型,且持续提升的趋势非常明显,但尚未跨入高度协调发展阶段,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8年02期)

单海燕,杨君良[7](2017)在《长叁角区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演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存在交互耦合关系,其相互作用构成了生态经济系统。文章以长叁角核心区16个城市为研究范围,构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改进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2005—2014年长叁角区域生态综合发展指数及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探究长叁角区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演化规律,最后依据经济/生态综合发展指数,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结果表明:2005—2014年,长叁角区域平均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均呈现出一定提升趋势,但部分城市耦合协调度下降幅度较明显,如台州、绍兴等;长叁角区域16市大部分处于勉强协调和中等协调阶段,良好协调型城市甚少,仍然缺少优质协调型城市;2014年,长叁角区域16市高和谐型、重生态型、重经济型以及低和谐型占比分别为0、18.75%、25%以及56.25%。(本文来源于《统计与决策》期刊2017年24期)

武加成[8](2017)在《城市功能演化与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经过短短30多年的发展,义乌已从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县跻身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国际商贸城市。纵观过去的30多年,不难发现义乌的发展是一个城市功能不断更新、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义乌城乡生态系统不断演化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迅速增长,由经济发展引起的自然生态问题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瓶颈。如何在实现城市功能提升的同时,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健康发展成为城市规划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学术领域研究的焦点。城市功能演化与生态系统发展都有各自的发展特点,两者不仅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各自内部机制的制约。本文以浙江省义乌市为例,深入分析了义乌城市发展的历程以及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总结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城市功能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归纳综述城市功能与生态系统服务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和成果,最后阐述论文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以及研究方法和论文特色;第二章主要是相关概念和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城市功能的理论研究和生态系统服务的理论研究,城市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内涵、分类,市功能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关系;城市功能与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足迹理论、罗吉斯蒂增长模型以及生态位理论等理论基础;第叁章:以义乌市为例,主要介绍义乌市概况,深入分析义乌城市发展的过程,义乌城市功能的演化规律,借鉴相关研究方法,对义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定量研究;第四章:构建了义乌城市功能与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发展的评测体系,并运用SPSS软件主成分分析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近20年来义乌城市功能演化与生态系统服务发展的协调度进行了分析评价,针对其发映出来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第五章是论文的总结,针对研究结果提出相关措施,以保证城市功能与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发展。(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7-05-13)

贾颖颖[9](2017)在《区域绿色创新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演化与驱动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资源紧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绿色创新成为代表一个地区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破解发展难题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明确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和协调发展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而绿色创新协调发展作为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和协调发展叁大国家发展理念的结合点,在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资源环境约束严重的新常态下,将起到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区域绿色创新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演化及驱动因素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我国区域绿色创新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系统梳理了现阶段绿色创新研究的热点领域,分析发现目前绿色创新领域的研究缺少对区域绿色创新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缺少一套有效的区域绿色创新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方法体系,缺乏探索区域绿色创新系统协调发展的演化规律和忽视空间效应对区域绿色创新系统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以区域创新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协同论为指导,重点探讨了区域绿色创新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区域绿色创新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差异的时空演变以及区域绿色创新系统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等问题。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包括:(1)构建了区域绿色创新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叁阶段测度模型。从价值链理论出发,将区域绿色创新系统划分为科技研发子系统和成果转化子系统,构建了区域绿色创新系统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区域绿色创新系统特征,构建了由基于基尼系数的投入产出指标转化、基于Theil-TOPSIS的子系统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和基于欧氏距离的协调发展水平测度模型组成的叁阶段区域绿色创新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并对我国2005-2014年的各区域的绿色创新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系统发展度、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都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广东、江苏和浙江在考察期内位列前叁,宁夏和青海则排名最后。(2)研究了区域绿色创新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时空演变特征。通过变异系数和集中度指数等方法,分析了区域绿色创新系统整体的发展情况。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研究了我国区域绿色创新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差异。通过传统马尔科夫链和空间马尔科夫链研究了区域绿色创新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绿色创新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存在显着的空间聚集性,同时发展差异整体上呈现继续缓慢扩大的趋势,出现高水平和低水平趋同俱乐部强化的趋势,同时区域绿色创新协调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趋同特征,且协调发展水平的内部流动性较低,特别是对于高水平和低水平俱乐部而言。(3)构建了区域绿色创新系统协调发展驱动因素的空间计量模型。从技术推动、市场拉动和环境规制推动叁个维度出发对区域绿色创新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进一步将技术推动分为技术引进和政府支持,将市场拉动分为市场需求程度和市场开放程度,将环境规制分为强制命令型、市场激励型和自愿参与型环境规制,分析了这些具体因素对区域绿色创新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驱动机制,并分别选取了国外技术引进、国内技术引进、政府对技术创新的支持、产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等具体8个指标构建了区域绿色创新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面板计量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区域绿色创新系统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地理邻近性对我国区域绿色创新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具有显着正向影响。无论是技术推动因素、市场拉动因素还是环境规制因素对区域绿色创新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期刊2017-05-01)

陈俊科,李红,王锡波,马永仁[10](2016)在《新疆经济-生态-社会系统耦合协调演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水资源视角下的新疆经济-生态-社会系统耦合协调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水资源-经济-生态-社会系统耦合评价指标体系,对2001-2014年水资源-经济-生态-社会系统进行耦合协调性定量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4年新疆水资源-经济-生态-社会系统中的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效益指数极速增长,水资源系统和生态系统效益指数平稳波动;全系统耦合度整体处于颉顽阶段,耦合协调性整体属于勉强协调型,其中耦合度指数值略高于耦合协调度值,并且呈现耦合系统越多,耦合度、耦合协调度越低态势。(本文来源于《节水灌溉》期刊2016年10期)

系统协调演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在对生态环境—区域灾害—社会经济活动叁者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叁者耦合度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中国31个省份2008—2017年的面板数据,运用投影寻踪—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对其进行时空特征和区域差异演化分析,并得出结论:①中国31个省份2008—2017年间生态—灾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波动较大,整体呈现W型。②全国的生态—灾害—社会系统耦合协调度分布集中且耦合类型特征显着。③61.3%的省份的生态—灾害—社会系统耦合度呈上升趋势。④从空间分布上看,整个东部地区耦合度较好,西南地区耦合度较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系统协调演化论文参考文献

[1].苏慧,张仲伍,张兴毅,王伯礼.中部地区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的时空演化[J].水土保持通报.2019

[2].闫绪娴,范玲,樊媛媛.中国省域生态—灾害—社会系统耦合协调时空分布及演化[J].宏观经济研究.2019

[3].吕倩,鲍涵,张旭.旅游经济与交通系统耦合协调演化研究——以中国31个省区为例[J].上海经济.2019

[4].陈笑利,陈俊科,余国新,聂春霞.新疆地区人口—经济—土地系统城镇化耦合协调演化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9

[5].刘海斌,程玉芳,博庆贺.分布式组织系统的协调行为建模和仿真演化[J].系统工程.2018

[6].毕博,陈丹,邓鹏,张娣,诸莉燕.区域水资源-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演化特征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8

[7].单海燕,杨君良.长叁角区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演化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7

[8].武加成.城市功能演化与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7

[9].贾颖颖.区域绿色创新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演化与驱动因素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7

[10].陈俊科,李红,王锡波,马永仁.新疆经济-生态-社会系统耦合协调演化研究[J].节水灌溉.2016

标签:;  ;  ;  ;  

系统协调演化论文-苏慧,张仲伍,张兴毅,王伯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