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疾病严重程度指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疾病严重程度,体征指标,显着相关,BMI
疾病严重程度指数论文文献综述
陶慧玲[1](2019)在《男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臂肌围和体质量指数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联》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作为一种系统性疾病,有大量肺外不良影响。营养不良是导致COPD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此外,营养不良也有助于加重病情~([1])。因此,在处理COPD患者时应该评估营养不良。其中体质量和体质量指数(BMI)是2种评估COPD患者营养状况最简单的方法。但是BMI不够特异,肥胖患者也可以出现营养不良~([2])。而测量人体体征指标也是一种简单易行评估营养不良的方法。测定特定身体部位如肱叁头肌皮褶厚度(triceps skinfold thickness,TSF)可用来评估身体脂肪量~([3])。此外,肌肉质量可采用中臂肌围(mid-arm muscle circumference,MAMC)来估计。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估男性COPD患者体征指标(BMI、(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与临床》期刊2019年11期)
李鑫琪[2](2019)在《体质指数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疾病进程及严重程度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被定义为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疾病,发病原因主要是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细菌移位,肠腔内免疫失衡,其主要分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不确定性结肠炎(Uncertain colitis)。IBD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现有的研究表明其可能是由于饮食、遗传、环境及机体自身免疫因素引起。目前对于UC的研究成为热点,UC的临床表现多样,但是以黏液脓血便、腹泻、腹痛和里急后重感为主要临床表现。UC通过慢性炎症反应来影响整个消化道,可能会导致体重以及营养状态的下降,但是目前有研究表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与超重(overweight)和肥胖(obesity)是伴行的,这与传统的观念相反。肥胖,目前已经被证实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银屑病(psoriasis)等,而UC也被定义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肥胖会对UC以及其它自身免疫学疾病的进程和治疗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些研究表明脂肪细胞产生一些促进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介导体内的慢性炎症反应是肥胖以及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相关性的机制之一;另外也有研究表明肥胖以及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体内均存在肠道菌群失调也使二者之间有着潜在的相关性。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和肥胖症都是研究的热点,但是目前关于二者之间相关性的研究国内外文献鲜少报道,本文通过收集157例按照2017年ECCO欧洲循证共识(ECCO,European Crons and Colitis Organisation)《关于炎症性肠病的临床实践指南》确诊的UC患者,根据目前世界卫生组织统一推荐使用的标准即体质指数(BMI,body mass index,)对患者进行分类,进一步总结每一BMI值阶段的UC患者的临床特征,从而为肥胖与溃疡性结肠炎二者之间存在相关性提供一定的依据,进一步为溃疡性结肠炎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思路。目的: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明确,临床诊断及治疗相当困难,目前关于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因素的研究甚多,本研究以肥胖及超重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出发点,通过收集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01—2018.12期间确诊的初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根据其BMI值进行分类,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各个BMI值阶段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现超重及肥胖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影响,对不同BMI阶段值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做出客观评价,为临床医生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有望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取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01—2018.12期间收治的按照2017年ECCO欧洲循证共识(ECCO,European Crons and Colitis Organisation)《关于炎症性肠病的临床实践指南》确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本次研究的患者共157例。根据其住院患者的营养测评单中的体质指数(BMI)对患者进行分组,BMI小于18.5被定义为低体重组,BMI在18.5-23.9之间被定义为正常体重组,BMI在24-27.9之间被定义为超重组,BMI大于或者等于28被定义为肥胖组。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统计资料、合并症情况、病情严重程度、实验室指标、临床生活质量、用药情况及住院时间,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进一步总结每一BMI阶段的UC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超重及肥胖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疾病进程及病情严重程度所产生的影响。结果:1.基线资料的比较:共收集了157例UC患者,有15例(9.55%)的为低体重、32例(20.38%)为正常体重、54例(34.39%)为超重,56例(35.67%)为肥胖;其中入选的患者最大年龄为78岁,最小年龄为29岁,总体平均年龄为(49.87±9.38)岁;其中男性患者有79例,占总数比例的50.3%,女性患者有78例,占总数比例的49.7%。4组间患者的性别分布比例、年龄分布、吸烟史、饮酒史等基线资料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患者疾病时间及实验室指标的比较:4组患者之间的疾病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组UC患者的疾病时间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增加;4组患者之间CRP及ESR值是否高于正常值的比例存在显着差异(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后发现,正常体重组、超重组、肥胖组的UC患者其CPR高于正常值的比例均高于低体重组;随着体重的增加,ESR高于正常值的患者比例也逐渐增多;4组UC患者之间的CRP值及ESR值也存在显着差异(P<0.05),患者的CRP值及ESR值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升高。3.合并症的比较:4组UC患者之间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的患病比例均存在差异(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超重和肥胖组的UC患者的高血脂和糖尿病比例高于低体重和正常体重组;正常体重组的UC患者高血脂和糖尿病患病比例高于低体重组;4组间UC患者高血压的发病比例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增多(P<0.05)。4.不同BMI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比较分析:4组间UC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存在显着差异(P<0.05),低体重和正常体重组的UC患者全部为轻度和中度患者;超重及肥胖组的UC患者多以中度和重度患者为主;肥胖组UC患者以重度患者为主;同时行Spearman相关分析得出UC患者的BMI值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明显的相关性。5.不同BMI组患者用药情况的比较分析:4组间UC患者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情况存在差异(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之后发现,超重和肥胖组的UC患者其糖皮质激素应用比例高于低体重和正常体重组,正常体重组的UC患者的糖皮质激素应用比例高于低体重组;4组患者的免疫抑制剂应用比例和联合两药比例随体重增加均呈现升高趋势(P<0.05)。6.不同BMI患者组间简短生活质量评分(IBDQ)的比较:4组间患者的IBDQ得分均存在差异(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4组间UC患者的肠道状况、全身状况、情感功能、社交情况四个维度的IBDQ得分及总分水平随体重增加呈降低趋势(P<0.05)。7.不同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生活质量评分(IBDQ)的比较:轻度、中度、重度的UC患者的组间生活质量总分及各个维度得分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3组的各个维度IBDQ得分及总分水平随病情严重程度的加重呈现降低趋势。8.对UC患者生活质量研究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在校正其他混杂因素的情况下肥胖是UC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与非肥胖的UC人群相比,肥胖的UC人群的生活质量得分呈现下降趋势。结论:1.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随着BMI值的增加,UC患者的疾病时间也随之延长;超重以及肥胖的UC患者其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临床合并症的发生率更高,更应关注及密切随访超重及肥胖的UC患者,注意其临床合并症的发生;患者的BMI值与病情严重程度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超重及肥胖可能会对UC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产生影响。2.超重及肥胖的UC患者有更高的CRP及ESR水平,并且可能更需要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来维持治疗;肥胖是UC患者生活质量的一项独立影响因素,肥胖的UC患者有着更低的生活质量得分。(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饶利,吴海燕,王红,李丽娜[3](2019)在《预后营养指数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早期评估价值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预后营养指数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急诊入院的STEMI且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术的患者共544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资料,利用入院时血浆白蛋白和淋巴细胞计数计算预后营养指数(PNI),并依据PNI将患者分为PNI0分组(PNI原始分数≥45分,n=232)和PNI1分组(PNI原始分数<45分,n=312)。同时计算反映STEMI患者严重程度的Gensini积分和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评分(GRACE评分),Pearson相关分析PNI原始分数与Gensini积分和GRACE评分的相关性,利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PNI(原始分数≥45分、原始分数<45分,分别赋值为0、1)对Gensini积分、GRACE评分与的影响。结果 PNI1分组患者比PNI0分组患者有更高的年龄、心率、白细胞计数、叁酰甘油、心肌肌钙蛋白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LVEF,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NI1分组Gensini积分和GRACE评分高于PNI0分组[(88±41)分vs.(66±27)分,(115±27)分vs.(121±23)分,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NI原始分数与Gensini积分(r=-0.253,P=0.003)、GRACE评分(r=-0.361,P=0.015)均呈低度负相关。多因素线性回归显示,PNI是Gensini积分和GRACE评分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PNI是STEMI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但能否作为STEMI患者早期危险评估的有效工具仍需要更多验证。(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陈静,丁会[4](2018)在《BODE指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BODE指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COPD患者189例,平均年龄(64±11)岁,其中女97例,男92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BODE指数4项指标,通过查阅病历登记患者性别、年龄、住院天数、发病年限等。根据患者BODE指数评分分为,BODEⅠ级0~2分为A组;Ⅱ级3~4分为B组;Ⅲ级5~6分为C组;Ⅳ级7~10分为组。结果各组住院天数、发病年限、急性加重次数、PO_2、PCO_2、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BODE指数可以评估COPD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8年23期)
郑怀玉,李名巧[5](2018)在《体重指数与支气管扩张症患者肺功能及疾病严重程度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支气管扩张症患者肺功能及疾病严重程度关系,为患者病情评估及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以我院2014年7月—2017年2月就诊的461例支气管扩张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分析。按照患者BMI,将其分别纳入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及肥胖组,比较各组患者肺功能及疾病严重程度,并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计算BMI与支气管扩张症患者肺功能及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低体重组FVC、FVC%、FEV1、FEV1%、FEV1/FVC及深吸气量均低于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重组FVC、FEV1/FVC与肥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重组MMRC评分、CRP、ESR、影像学分级均低于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重组MMRC评分与肥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BMI与影像学分级呈负相关(r=-0.617,P<0.05),与其他指标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支气管扩张症中低体重患者肺功能较差、疾病严重程度更高,重视营养支持有望改善患者预后质量。(本文来源于《现代仪器与医疗》期刊2018年01期)
李丽红,徐丹蕾,林杨闯[6](2017)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严重程度对胎儿心脏Tei指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的严重程度对于胎儿心脏Tei指数(TI)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在该院建卡或住院治疗的HDCP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HDCP严重程度分为HDCP组(42例),子痫前期轻度组(34例),子痫前期重度组(22例),并在同期门诊孕妇中随机选取健康者40例为对照组,利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各组胎儿右房前后径(LAD)、右室舒张末期内径(LVD)、左右心室射血分数(EF)、E/A比值等,计算并比较各组胎儿右房、右室前后径及TI。结果子痫前期重度组胎儿右房及右室前后径大于对照组,EF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CP各组TI较对照组均有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CP组和子痫前期轻度组胎儿右心室TI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左室TI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痫前期重度组胎儿左右心室TI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排除胎儿宫内生长受限(IUGR)的患者后,HDCP组和子痫前期轻度组胎儿左右心室T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痫前期重度组右心室TI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HDCP严重程度越高,胎儿心脏TI越高,变化较心脏结构变化指标更敏感,而且推测IUGR可能是HDCP胎儿心功能异常发展到严重阶段的标志。(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保健》期刊2017年23期)
陈静[7](2016)在《BODE指数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BODE指数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发病年限、住院天数、出院后1年内急性加重次数、住院次数、C反应蛋白(CRP)、动脉氧分压(PO_2)、二氧化碳分压(PCO_2)的相关性。分析BODE指数与COPD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为临床医生在评估COPD病情严重程度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呼吸内科的COPD患者189例,平均年龄(64±11)岁,其中男92例,女97例。诊断标准符合2015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创议防治指南;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BODE指数4项指标,通过查阅病历登记患者性别、年龄、户籍、吸烟史、住院天数、发病年限等。计算患者BODE指数评分:BODE I级(0-2分);II级(3-4分);III级(5-6分);IV级(7-10分)根据BODE评分数值将入组的189例患者分为四组:A组:0-2分;B组:3-4分;C组:5-6分;D组:7-10分;再根据FEV1%预计值将患者分为3组:I组:(50%≤FEV1%<80%预计值);II组:(30%≤FEV1%<50%预计值);III组(FEV1%<30%预计值)。记录患者发病年限、此次住院天数、住院期间动脉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追踪出院后1年内的急性加重次数及住院次数。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1)以BODE指数分组,各组间PO_2、PCO_2、CRP、住院天数、发病年限、急性加重次数、住院天数,P<0.05,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2)以FEV1%分组,各组间PO_2、PCO_2、CRP、发病年限、急性加重次数,P<0.05,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住院天数、住院次数组间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BODE指数与PO_2负相关,与CRP、急性加重次数、住院次数、PCO_2、住院天数、发病年限正相关。FEV1与动脉氧分压正相关,与PCO_2、CRP、急性加重次数、发病年限负相关,与住院天数、住院次数无相关性。结论:(1)BODE指数可能可以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病情的严重程度。(2)BODE指数可能可以预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预后。(3)与单纯应用FEVl相比,BODE指数是一项更好的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严重程度的新指标。(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5-01)
郝娥娥,关键,许西琳,高岩,张中宏[8](2016)在《新疆维吾尔族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与体重指数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包括临床症状、气流受限严重程度、急性加重风险)与其体重指数(BMI)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门诊及住院COPD患者110例,分别对其临床症状、气流受限严重程度、急性加重风险进行评估分级,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COPD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与体重指数的相关性。结果:COPD患者的肺功能分级越高,体重指数越低,二者呈显着负相关(r=-0.583,P<0.05);COPD患者的呼吸困难分级越高,体重指数越低,二者呈显着负相关(r=-0.673,P<0.05);不同肺功能分级和呼吸困难分级COPD患者的体重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患者的急性加重风险越高,其体重指数越低,二者呈显着负相关(r=-0.461,P<0.05);高风险组COPD患者的体重指数显着低于低风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疆维吾尔族COPD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其体重指数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BMI越低,其病情越重。(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6年01期)
亓倩[9](2015)在《支气管扩张症患者体重指数与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与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探索BMI能否预测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住院风险及死亡风险。方法1.本研究为纵向研究,选取从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山东省4家叁甲综合性医院收治、经胸部高分辨率CT确诊为支气管扩张症的患者,随访至2014年4月。分析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一般资料、BMI、病因学及临床指标(包括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影像学病变分布范围、痰微生物学、外周血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等),并通过随访记录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急性加重次数、住院次数及生存时间。2.按照BMI将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分为4组:低体重组(BMI< 18.5 kg/m2)、正常体重组(18.5 kg/m2< BMI< 25 kg/m2)、超重组(25 kg/m2≤ BMI< 30 kg/m2)及肥胖组(BMI≥ 30 kg/m2),比较4组患者在临床指标、急性加重次数及生存时间等方面的差异。3.建立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支气管扩张症患者住院次数的因素。4.建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索预测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死亡风险的因素。结果1.本研究共收治339例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女性患者例数多于男性(197例vs142例),平均年龄为56.0±13.5岁,BMI平均为21.9±4.1 kg/m2。特发性支气管扩张症最常见(204例,60.2%)。240例(70.8%)患者的肺功能异常,主要是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136例,56.7%),118例(34.8%)患者存在呼吸衰竭。179例(52.8%)患者的痰培养阳性,其中最常见的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138例,占病原菌总数的77.1%)。2.339例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平均每年急性加重次数为1.7±1.5次,随访期间共有43例(12.7%)患者死亡。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第1年、第2年、第3年及第4年的累积生存率依次为94%、86%、81%及73%。3.4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低体重组(97例,28.6%)、正常体重组(173例,51.1%)、超重组(55例,16.2%)及肥胖组(14例,4.1%)。与其他3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相比,低体重组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具有较低的用力肺活量、一秒率和深吸气量(P<0.05),具有较多的急性加重次数(P<0.05),具有较高的外周血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P<0.05),具有更广泛的影像学病变分布范围(P<0.05),并且具有更高的铜绿假单胞菌培养阳性率(P<0.05)。4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生存曲线有统计学差异(χ2=31.67,P<0.001),低体重组患者的死亡率显着高于其他3组患者(χ2=35.16,P<0.001)。4.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BMI、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及支气管扩张症病史年数是影响支气管扩张症患者住院次数的主要因素(回归方程决定系数R2=0.58)。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BMI与其住院次数呈负相关关系(标准化回归系数b'=-0.26,P<0.001),而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b'=0.44,P<0.001)、红细胞沉降率(b'=0.15,P=0.007)、C-反应蛋白(b'=0.14,P=0.014)和支气管扩张症病史年数(b'=0.08,P=0.039)均与其住院次数呈正相关关系。5.根据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5个主要指标可以独立预测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死亡风险,包括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深吸气量、年龄、BMI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50mmHg),死亡风险增加[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 RR)=2.1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0.99-4.59];深吸气量降低,死亡风险增加(RR=0.1895% CI:0.05-0.65);年龄增加(≥55岁),死亡风险增加(RR=7.70,95% CI:1.79-33.26);低BMI (BMI<18.5kg/m2),死亡风险增加(RR=0.48,95% CI:0.27-0.85);以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下降,死亡风险增加(RR= 0.96,95% CI:0.93-0.99)。结论支气管扩张症患者中低体重者占28.6%,低BMI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具有较低的用力肺活量、一秒率和深吸气量,低BMI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具有较高的铜绿假单胞菌培养阳性率,低BMI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有较高的住院次数和死亡率;BMI可以作为预测支气管扩张症患者住院风险及死亡风险的因素之一。目的支气管扩张症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病因多样,不同病因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有所区别,然而目前关于支气管扩张症病因的大样本研究较少。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山东地区汉族人群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病因分布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从2010年1月至2014年8月,于山东地区4家叁甲综合性医院纳入经胸部高分辨率CT确诊为支气管扩张症的成人患者,行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检测、曲霉抗原皮肤点刺试验、糖精试验、自身抗体检测及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等辅助检查,结合病史及辅助检查鉴别病因,并且比较不同病因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特点的差别。结果1.共收治476例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全部为汉族人,特发性(314例,66.0%)是支气管扩张症最常见的病因;其次为结核后支气管扩张症(76例,16.0%)。其他少见病因包括感染后支气管扩张症(18例,3.8%)、免疫缺陷(18例,3.8%)、变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19例,4.0%)、风湿性疾病(21例,4.4%)、原发性纤毛不动综合征(4例,0.9%)、溃疡性结肠炎(2例,0.4%)、胃食管反流病(1例,0.2%)、异物机械性支气管阻塞(1例,0.2%)、肺隔离症(1例,0.2%)及先天性肺发育不良(1例,0.2%)。2.变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患者的年龄小于其他病因患者(P<0.05),而不同病因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性别构成无统计学差异(P>0.05)。3.支气管扩张症最常见的累及部位是左肺下叶(318例,66.8%),而结核后支气管扩张症较易累及肺上叶(P<0.05)。最常见的影像学类型为柱状支气管扩张症(233例,48.9%),而静脉曲张样支气管扩张症较易见于结核后支气管扩张症和变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P<0.05)。4.不同病因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肺功能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病因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痰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病因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过去1年抗菌药物治疗次数、过去1年住院次数和支气管扩张症严重性指数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山东地区汉族人群支气管扩张症患者中特发性最常见,其次为结核后,而感染后和免疫缺陷不常见。不同病因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影像学分布和类型有所区别,而不同病因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肺功能指标、痰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及疾病严重程度均无统计学差异。(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5-04-10)
马毓,白婷迪娜,李勍,朱沂[10](2010)在《踝臂指数与新疆维吾尔族脑梗死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踝臂指数与新疆维吾尔族脑梗死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测量踝臂指数,对脑梗死严重程度进行分型,随访患者出院后6个月内再发脑梗死事件的情况。结果 125例新疆维吾尔族脑梗死患者中,ABI异常者39例(占31.2%);ABI正常组和异常组患者比较,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BI异常率在脑梗死轻、中、重型患者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脑梗死病情加重,ABI值逐渐降低(P<0.01),而中、重型患者ABI值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观察ABI异常患者出院后6个月内再发脑梗死事件增多(χ~2=71.667,P<0.001);年龄、糖尿病、高血压和ABI异常是脑梗死患者再发卒中事件的危险因素(年龄OR值5.850,P=0.024;糖尿病OR值9.651,P=0.026;高血压OR值9.766,P=0.014;ABI异常OR值8.836,P=0.023)。结论在新疆维吾尔族脑梗死患者中,随着病情加重,ABI异常者逐渐增多,ABI值逐渐降低;ABI异常患者容易卒中复发。(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创新》期刊2010年27期)
疾病严重程度指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被定义为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疾病,发病原因主要是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细菌移位,肠腔内免疫失衡,其主要分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不确定性结肠炎(Uncertain colitis)。IBD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现有的研究表明其可能是由于饮食、遗传、环境及机体自身免疫因素引起。目前对于UC的研究成为热点,UC的临床表现多样,但是以黏液脓血便、腹泻、腹痛和里急后重感为主要临床表现。UC通过慢性炎症反应来影响整个消化道,可能会导致体重以及营养状态的下降,但是目前有研究表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与超重(overweight)和肥胖(obesity)是伴行的,这与传统的观念相反。肥胖,目前已经被证实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银屑病(psoriasis)等,而UC也被定义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肥胖会对UC以及其它自身免疫学疾病的进程和治疗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些研究表明脂肪细胞产生一些促进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介导体内的慢性炎症反应是肥胖以及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相关性的机制之一;另外也有研究表明肥胖以及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体内均存在肠道菌群失调也使二者之间有着潜在的相关性。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和肥胖症都是研究的热点,但是目前关于二者之间相关性的研究国内外文献鲜少报道,本文通过收集157例按照2017年ECCO欧洲循证共识(ECCO,European Crons and Colitis Organisation)《关于炎症性肠病的临床实践指南》确诊的UC患者,根据目前世界卫生组织统一推荐使用的标准即体质指数(BMI,body mass index,)对患者进行分类,进一步总结每一BMI值阶段的UC患者的临床特征,从而为肥胖与溃疡性结肠炎二者之间存在相关性提供一定的依据,进一步为溃疡性结肠炎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思路。目的: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明确,临床诊断及治疗相当困难,目前关于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因素的研究甚多,本研究以肥胖及超重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出发点,通过收集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01—2018.12期间确诊的初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根据其BMI值进行分类,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各个BMI值阶段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现超重及肥胖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影响,对不同BMI阶段值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做出客观评价,为临床医生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有望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取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01—2018.12期间收治的按照2017年ECCO欧洲循证共识(ECCO,European Crons and Colitis Organisation)《关于炎症性肠病的临床实践指南》确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本次研究的患者共157例。根据其住院患者的营养测评单中的体质指数(BMI)对患者进行分组,BMI小于18.5被定义为低体重组,BMI在18.5-23.9之间被定义为正常体重组,BMI在24-27.9之间被定义为超重组,BMI大于或者等于28被定义为肥胖组。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统计资料、合并症情况、病情严重程度、实验室指标、临床生活质量、用药情况及住院时间,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进一步总结每一BMI阶段的UC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超重及肥胖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疾病进程及病情严重程度所产生的影响。结果:1.基线资料的比较:共收集了157例UC患者,有15例(9.55%)的为低体重、32例(20.38%)为正常体重、54例(34.39%)为超重,56例(35.67%)为肥胖;其中入选的患者最大年龄为78岁,最小年龄为29岁,总体平均年龄为(49.87±9.38)岁;其中男性患者有79例,占总数比例的50.3%,女性患者有78例,占总数比例的49.7%。4组间患者的性别分布比例、年龄分布、吸烟史、饮酒史等基线资料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患者疾病时间及实验室指标的比较:4组患者之间的疾病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组UC患者的疾病时间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增加;4组患者之间CRP及ESR值是否高于正常值的比例存在显着差异(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后发现,正常体重组、超重组、肥胖组的UC患者其CPR高于正常值的比例均高于低体重组;随着体重的增加,ESR高于正常值的患者比例也逐渐增多;4组UC患者之间的CRP值及ESR值也存在显着差异(P<0.05),患者的CRP值及ESR值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升高。3.合并症的比较:4组UC患者之间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的患病比例均存在差异(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超重和肥胖组的UC患者的高血脂和糖尿病比例高于低体重和正常体重组;正常体重组的UC患者高血脂和糖尿病患病比例高于低体重组;4组间UC患者高血压的发病比例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增多(P<0.05)。4.不同BMI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比较分析:4组间UC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存在显着差异(P<0.05),低体重和正常体重组的UC患者全部为轻度和中度患者;超重及肥胖组的UC患者多以中度和重度患者为主;肥胖组UC患者以重度患者为主;同时行Spearman相关分析得出UC患者的BMI值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明显的相关性。5.不同BMI组患者用药情况的比较分析:4组间UC患者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情况存在差异(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之后发现,超重和肥胖组的UC患者其糖皮质激素应用比例高于低体重和正常体重组,正常体重组的UC患者的糖皮质激素应用比例高于低体重组;4组患者的免疫抑制剂应用比例和联合两药比例随体重增加均呈现升高趋势(P<0.05)。6.不同BMI患者组间简短生活质量评分(IBDQ)的比较:4组间患者的IBDQ得分均存在差异(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4组间UC患者的肠道状况、全身状况、情感功能、社交情况四个维度的IBDQ得分及总分水平随体重增加呈降低趋势(P<0.05)。7.不同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生活质量评分(IBDQ)的比较:轻度、中度、重度的UC患者的组间生活质量总分及各个维度得分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3组的各个维度IBDQ得分及总分水平随病情严重程度的加重呈现降低趋势。8.对UC患者生活质量研究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在校正其他混杂因素的情况下肥胖是UC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与非肥胖的UC人群相比,肥胖的UC人群的生活质量得分呈现下降趋势。结论:1.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随着BMI值的增加,UC患者的疾病时间也随之延长;超重以及肥胖的UC患者其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临床合并症的发生率更高,更应关注及密切随访超重及肥胖的UC患者,注意其临床合并症的发生;患者的BMI值与病情严重程度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超重及肥胖可能会对UC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产生影响。2.超重及肥胖的UC患者有更高的CRP及ESR水平,并且可能更需要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来维持治疗;肥胖是UC患者生活质量的一项独立影响因素,肥胖的UC患者有着更低的生活质量得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疾病严重程度指数论文参考文献
[1].陶慧玲.男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臂肌围和体质量指数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联[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
[2].李鑫琪.体质指数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疾病进程及严重程度的影响分析[D].河南大学.2019
[3].饶利,吴海燕,王红,李丽娜.预后营养指数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早期评估价值的初步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4].陈静,丁会.BODE指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
[5].郑怀玉,李名巧.体重指数与支气管扩张症患者肺功能及疾病严重程度关系[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8
[6].李丽红,徐丹蕾,林杨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严重程度对胎儿心脏Tei指数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7
[7].陈静.BODE指数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
[8].郝娥娥,关键,许西琳,高岩,张中宏.新疆维吾尔族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与体重指数的相关性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
[9].亓倩.支气管扩张症患者体重指数与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5
[10].马毓,白婷迪娜,李勍,朱沂.踝臂指数与新疆维吾尔族脑梗死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J].中国医学创新.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