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阶层分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创意阶层,异质性,区域环境,经济增长
阶层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余文涛,吴士炜[1](2019)在《基于异质性视角的创意阶层区域分布的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劳动者"雇佣—被雇佣"二元角色差异,将创意阶层区分为技能型(即受雇型)与创业型(即自我雇佣型)两种类别。构建理论与计量模型,采用2003—2013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从经济因素、创新环境、人文环境、制度环境、生态环境等5个方面探讨异质性创意阶层区域分布的决定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对于处在创新链后端的创业型创意阶层而言,其对区域经济环境、政治纠偏环境、人文环境具有显着的依赖性,但是对创新环境、知识产权制度、生态环境等因素却不够敏感;而对于处在创新链前端的技能型创意阶层而言,其对区域创新环境、生态环境、知识产权制度表现出显着的依赖性,但可能由于受资源错配和劳动力本地效应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与开放的人文环境没能起到显着的激励作用。研究力图从理论和经验两方面完善创意阶层的概念体系,进而为区域人才竞争战略提供启示。(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张开志[2](2018)在《中国居民家庭财富跨代转移、中等收入阶层代际分布形成与税收调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财富跨代转移和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的税收调节研究”(15BGY132)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富跨代转移是一种经济行为,在中国伦理背景下普遍发生。中等收入阶层代际分布形成和变动是一个经济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本文旨在验证税收如何调节财富跨代转移行为和中等收入阶层代际分布形成和变动,以期拓展中等收入阶层研究的影响因素。本文基于经济学公平、效率和自由叁大目标的相关理论基础,统计分析居民家庭财富跨代转移现状和中等收入阶层代际分布现状,阐述现行税制对财富跨代转移和中等收入阶层的调节现状,采用CHARLS微观数据实证分析税收作用下的财富跨代转移对中等收入阶层代际分布的影响机制,进一步测度税收调节的财富跨代转移差异对中等收入阶层代际福利变化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1)评述财富跨代转移调节中等收入代际分布的相关理论,评述税收调节财富跨代转移的相关理论,构建税收调节财富跨代转移和中等收入阶层代际分布形成的理论模型;(2)统计并比较分析居民家庭财富跨代转移现状;界定中等收入代际分布内涵,测度中等收入阶层代际分布;测算KP累进指数并比较分析中等收入阶层税负代际分布现状;(3)理论分析中国现行税制对财富跨代转移行为和代际收入分层的调节现状;(4)基于非对称短面板模型和面板二值选择模型考察不同类型财富跨代转移值对父代不同收入阶层和子代不同收入阶层形成和变动及代际收入阶层匹配的影响;(5)基于工具变量法验证税收调节的财富跨代转移对中等收入阶层代际分布的影响机制,通过Blinder-Oaxaca分解模型分析税收调节的财富跨代转移差异对中等收入阶层代际福利差异的贡献度。主要研究结论:(1)中国居民家庭财富跨代转移结构、规模及影响因素呈动态多维复合特征;(2)中等收入阶层结构同一时点上呈现提升趋势且代际、城乡之间速度差异显着;(3)现行税制调节居民家庭收入分配不支持“中等收入阶层”形成;(4)财富代际转移因转移过程中主体的异质性和转移方式的不同而福利效应不同;(5)个人所得税在“财富跨代转移影响中等收入阶层形成”机制中功能凸显;(6)不同税种调节财富跨代转移对中等收入阶层代际福利的贡献度差异较大。主要政策建议:(1)公共政策应关注低收入阶层和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固化问题;(2)完善健全有助于调节财富跨代转移机制实现的复合性税收制度体系;(3)改革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以激励中等收入阶层培育和中等收入阶层比重提升;(4)有效市场应鼓励财富代际流动更应该鼓励智力和教育的代际传承。(本文来源于《内蒙古财经大学》期刊2018-06-01)
胡功臣,胡倩[3](2016)在《城市社会阶层的空间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城市不同居住环境的居住地进行全面的考察,了解其中居民的社会阶层结构,研究其分布状况和分布规律,并试图从经济学、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进而对城市规划制定及规划管理提出几点建议。(本文来源于《工程建设与设计》期刊2016年09期)
李君甫,李阿琳[4](2016)在《北京社会空间分化与隔离:基于社会阶层分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的长表数据对北京社会阶层的区位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北京的社会空间分化为明显的中心、半边缘和边缘3个地带。从地区(街道、乡镇)尺度看,边缘地带的乡镇是底层社会空间,城区、城乡结合部和郊区的卫星城地区(街道、乡镇)都是阶层混居的社会空间,社会隔离表现为封闭的住宅小区与周边棚户区及老旧住宅并存的总体混居与局部隔离的形态;而城乡之间的社会隔离远远大于都市区内部的社会隔离。(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金山[5](2014)在《海南黎族社会阶层分布及社会流动状况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对500户黎族家庭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海南黎族的社会阶层分布呈明显的倒丁字形结构。尽管绝大多数受访者对自身所处的社会阶层和收入不满,但仅有12.8%的人有流动经历。黎族的代内流动以低阶层间流动为主,所处社会阶层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者流动率越低。其中上升流动率仅为29.7%,半数以上为下降流动。黎族的代际流动渠道严重不畅,主要原因在于子辈中接受高中以上教育者比例与父辈相比不升反降。提高黎族的受教育水平,改善就业环境,增强其不断流动与向上发展的愿望和进取心,是提高黎族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连新民[6](2014)在《从走基层到“最美”系列报道看电视新闻中社会阶层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电视新闻是面向公众传播信息,但它日常的信源和传播对象却不能涵盖社会大众。不同的社会人群在电视新闻中有着不同的表现。为了提高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和提升人文关怀,我们必须看清楚电视新闻中的社会阶层分布。(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4年03期)
陈光金[7](2013)在《不仅有“相对剥夺”,还有“生存焦虑”——中国主观认同阶层分布十年变迁的实证分析(2001—2011)》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01年、2006年、2008年和2011年的四次全国综合社会调查(CSS)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到,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认同分布结构总体上呈现一种不稳定的浅底U型变动趋势。但是,不同社会阶层或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认同的变化存在着较为显着的差异,客观社会经济地位相对较高的社会阶层或群体的主观社会经济地位认同在浅底U型曲线左端下降更多,而在该曲线右端上升较慢。关于中国社会主观认同阶层分布,学界以往较多倾向于以"相对剥夺"理论来解释;经过实证研究,"转型期生存焦虑"论题亦是一个重要的补充解释。(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社会科学》期刊2013年05期)
谢慧,周婕[8](2012)在《大城市低收入阶层住区空间分布研究——以武汉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用地不断扩张,城市低收入居住空间的不平衡发展问题越来越突出。通过对武汉市低收入阶层住区的类型、空间分布特征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大规模实地调查,深入了解低收入阶层在选择住房区位过程中的特点和需求,为大城市低收入阶层住区空间发展优化提供对策。(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2年08期)
范晓光[9](2012)在《资源分布、阶层地位与社会 支持基于东亚华人社会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已有研究大多从网络结构角度讨论社会支持,本文基于2006年"亚洲民主动态调查"(Asian Barometer Survey)的数据,从地位结构观角度探讨了东亚华人社会城市居民的社会支持选择。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资源分布格局的华人社会中,阶层结构对城市居民在社会支持选择上的影响存在差异。具体而言,在正式支持和混合支持的选择上,与中国大陆相比,教育地位对港台地区居民选择混合支持的几率有更明显的正向作用;在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的选择上,教育地位对中国大陆居民选择正式支持的几率的正向作用更强。(本文来源于《社会》期刊2012年04期)
张常桦[10](2012)在《西安贫困阶层的城市空间分布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纵深推进,城市居住者的社会分层现象逐渐明显。低保人群、1960年以前出生的退休人群以及外来务工人群作为城市生命周期不可避免的产物,构成了转型期城市更新中的贫困阶层群体。这一阶层由于自身的惯习、社会背景、历史遗留等因素,在城市空间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独特的社会、聚居、就业乃至生活空间的观照,应该成为贫困阶层城市规划研究中的首要任务。论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指明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总结国内外贫困阶层相关研究综述,并介绍论文的研究框架、主要内容及研究重点;第二部分对有关研究概念进行分析和界定,并阐述相关理论,构建研究展开的理论基础;第叁部分结合史料,在贫困阶层历史观照的基础上得出贫困阶层空间结构原型,并运用社会学理论初步探索了贫困阶层的社会空间结构。第四部分界定了西安市贫困阶层的类别和层次,对贫困阶层的聚居空间进行描述,并进行自组织分析。第五部分以劳务市场为载体进行贫困阶层空间分布结构分析。第六部分结合西安保障房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康体休闲体系与城市空间资源进行整合,探讨了西安市城市阶层空间混合的模型和平衡点,从空间层面上探讨阶层城市结构的优化,并结合西安市第四轮总体规划中的主城区用地规划图进行实践验证。第七章总结上述各章节的内容,形成论文的主要结论。研究结论为:中国阶层城市空间分布从古到今都是小范围混合与大范围隔离的空间模式,并形成阶层之间的城市空间博弈关系,贫困阶层处于弱势地位,其聚居、生活、分布等空间更多的凝结着其特有的社会因素。当今西安市阶层混合布局最优平衡区为城市中心点起半径为6-9公里的圈层带,最优平衡点为其间圈层嵌套的扇形部分。(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2-06-30)
阶层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财富跨代转移和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的税收调节研究”(15BGY132)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富跨代转移是一种经济行为,在中国伦理背景下普遍发生。中等收入阶层代际分布形成和变动是一个经济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本文旨在验证税收如何调节财富跨代转移行为和中等收入阶层代际分布形成和变动,以期拓展中等收入阶层研究的影响因素。本文基于经济学公平、效率和自由叁大目标的相关理论基础,统计分析居民家庭财富跨代转移现状和中等收入阶层代际分布现状,阐述现行税制对财富跨代转移和中等收入阶层的调节现状,采用CHARLS微观数据实证分析税收作用下的财富跨代转移对中等收入阶层代际分布的影响机制,进一步测度税收调节的财富跨代转移差异对中等收入阶层代际福利变化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1)评述财富跨代转移调节中等收入代际分布的相关理论,评述税收调节财富跨代转移的相关理论,构建税收调节财富跨代转移和中等收入阶层代际分布形成的理论模型;(2)统计并比较分析居民家庭财富跨代转移现状;界定中等收入代际分布内涵,测度中等收入阶层代际分布;测算KP累进指数并比较分析中等收入阶层税负代际分布现状;(3)理论分析中国现行税制对财富跨代转移行为和代际收入分层的调节现状;(4)基于非对称短面板模型和面板二值选择模型考察不同类型财富跨代转移值对父代不同收入阶层和子代不同收入阶层形成和变动及代际收入阶层匹配的影响;(5)基于工具变量法验证税收调节的财富跨代转移对中等收入阶层代际分布的影响机制,通过Blinder-Oaxaca分解模型分析税收调节的财富跨代转移差异对中等收入阶层代际福利差异的贡献度。主要研究结论:(1)中国居民家庭财富跨代转移结构、规模及影响因素呈动态多维复合特征;(2)中等收入阶层结构同一时点上呈现提升趋势且代际、城乡之间速度差异显着;(3)现行税制调节居民家庭收入分配不支持“中等收入阶层”形成;(4)财富代际转移因转移过程中主体的异质性和转移方式的不同而福利效应不同;(5)个人所得税在“财富跨代转移影响中等收入阶层形成”机制中功能凸显;(6)不同税种调节财富跨代转移对中等收入阶层代际福利的贡献度差异较大。主要政策建议:(1)公共政策应关注低收入阶层和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固化问题;(2)完善健全有助于调节财富跨代转移机制实现的复合性税收制度体系;(3)改革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以激励中等收入阶层培育和中等收入阶层比重提升;(4)有效市场应鼓励财富代际流动更应该鼓励智力和教育的代际传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阶层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1].余文涛,吴士炜.基于异质性视角的创意阶层区域分布的影响因素[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张开志.中国居民家庭财富跨代转移、中等收入阶层代际分布形成与税收调节研究[D].内蒙古财经大学.2018
[3].胡功臣,胡倩.城市社会阶层的空间分布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6
[4].李君甫,李阿琳.北京社会空间分化与隔离:基于社会阶层分布的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5].金山.海南黎族社会阶层分布及社会流动状况调查[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6].连新民.从走基层到“最美”系列报道看电视新闻中社会阶层分布[J].新闻研究导刊.2014
[7].陈光金.不仅有“相对剥夺”,还有“生存焦虑”——中国主观认同阶层分布十年变迁的实证分析(2001—2011)[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
[8].谢慧,周婕.大城市低收入阶层住区空间分布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华中建筑.2012
[9].范晓光.资源分布、阶层地位与社会支持基于东亚华人社会的比较[J].社会.2012
[10].张常桦.西安贫困阶层的城市空间分布结构研究[D].西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