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动热管换热器论文-夏侯国伟,张俊杰,龙葵,马锐,张苗

脉动热管换热器论文-夏侯国伟,张俊杰,龙葵,马锐,张苗

导读:本文包含了脉动热管换热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板式脉动热管,回收,传热,多相反应

脉动热管换热器论文文献综述

夏侯国伟,张俊杰,龙葵,马锐,张苗[1](2018)在《用于空调能量回收的板式脉动热管换热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脉动热管换热器在空调系统排风能量回收中的换热效率,提出了一种新型并联槽道板式脉动热管及由其组成的换热器。首先对单片热管在空调排风夏季工况下的能量回收情况进行了传热性能实验研究,影响因素包括槽道当量直径、充液率、工质种类、风速、风温、微倾角;然后对一组由7片热管顺排形成的板式脉动热管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进行了计算。研究表明:新型板式脉动热管的适用工质为R141b,最佳充液率为25%;传热性能随新风温度及风速的升高而增强,新风、排风温差小于6℃时热管不启动;随风速增加,换热量增加,但换热效率有所降低;给定工况下板式脉动热管散热器的换热效率为44.1%;微倾角可使空调能量回收系统在保证良好换热效率的同时实现换季不换向,热管安装宜采用+2°左右的微倾角。(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8年08期)

曹魏佳[2](2015)在《脉动热管换热器传热性能及工程应用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业科技的发展,相关行业及工业领域热设备工作的安全性及效率提高会面临很多新问题。一方面,随着集成度的提高,电子元器件尺寸越来越小,导致单位面积热负荷越来越高,使得传统散热方式很难满足要求;另一方面,随着节能压力的加大,低温余热回收的温差越来越小,使得传统换热设备很难达到目的。因此,传热过程的强化以及新型高效换热设备,越来越受到关注。脉动热管具有体积小、传热性能优良等特点。本文针对脉动热管的传热性能,通过对脉动热管可视化实验观测、气-液脉动热管换热装置传热性能实验研究,进而设计和开发了气-液脉动热管换热器。可视化实验观测方面:通过搭建可视化实验台,观测不同充液率脉动热管的流向、流型以及气泡的生长和消失过程,进而分析其传热性能。结论如下:(1)充液率影响脉动热管的正常启动及运行。充液率为87.3%的脉动热管所需启动温度较高,振荡幅度稳定但是较为缓弱;充液率为19.7%的脉动热管所需启动温度较低,虽能正常启动,但因充液率过低,难以形成循环,不利于热量传输;充液率为60.2%的脉动热管启动温度在两者之间,但振荡幅度最剧烈。从振荡幅度和启动温度来看,更优于充液率为47.5%的脉动热管。(2)从流型上来看,当脉动热管加热温度较低时,管内以塞状流为主;当脉动热管达到相应温度时,塞状流会过渡到环状流,管内会以环状流为主。传热性能实验研究方面:设计了由20根“U”形翅片管组成的气-液脉动热管换热实验装置,并搭建了实验台,对其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论如下:(1)热源温度对脉动热管工作性能影响较大。热源温度为45℃时开始启动,温度在60℃到80℃之间达到最佳运行状态。(2)实验结果分析表明:气-液脉动热管换热实验装置的传热性能优良,当量导热系数远远大于铜管。脉动热管换热器设计方面:在气-液脉动热管换热装置传热性能实验研究基础上,设计和开发了由80根“U”形翅片管组成的气-液脉动热管换热器,并对其设计方法、设计思路、设计步骤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本文来源于《长春工程学院》期刊2015-12-20)

田军,唐亚平,沈忠良[3](2013)在《脉动热管与纳米流体技术在换热器上应用的研究现状及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阐述脉动热管与纳米流体技术在提高换热器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现有研究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未来的强化换热技术中,脉动热管技术、纳米流体技术以及这2种技术的结合使用,将是强化换热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能源研究与管理》期刊2013年03期)

韩雅芳[4](2013)在《脉动热管及其换热器传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脉动热管是一种新型高效的传热元件,具有传热特性好、结构简单、外型小、适应性强等众多优点,目前已被应用于空调余热回收、微电子冷却、干燥及太阳能集热器等众多领域。本文针对应用于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的脉动热管展开研究,在对其传热特性进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一套针对10t蒸汽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的脉动热管换热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模型的建立,通过fluent模拟二维换热器截面各参数的变化情况,分析换热器内部流场分布。首先,在实验方面,根据其应用背景设计了脉动热管并搭建实验台,通过实验的方法分析热管的结构及运行参数(倾斜角度、加热功率、充液率及冷却能力)对其传热特性的影响。通过对比不同工况下热管的热阻及蒸发端和冷凝端的温度分布可发现:以水为工质、内径为3mm、厚度为0.6mm的铜质热管,其最佳充液率在55%左右,水平放置的热管仍能正常工作,但其热阻与竖直放置的热管相比较大,随加热功率的增大,倾斜角度对热阻的影响逐渐减小。随冷却水流量的增加,热管热阻呈增大趋势,但与其他因素相比其影响较小。其次,探讨了脉动热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方法,以传统重力热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为依据,结合脉动热管自身特点,给出了脉动热管换热器的设计流程,并针对10t蒸汽锅炉烟气余热回收设计了一套脉动热管换热器。最后,对脉动热管换热器建立二维数值模型并进行模拟分析。通过不同的管束排列方式及密度、流体入口速度及入口温度对换热器内管束间对流换热的影响,考察了换热器的结构及流体参数对其整体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热管叉排排列方式的换热效果优于顺排;随管排间距的增大,换热器压损出现先减小后缓增的趋势,流体进出口温差也随之降低;当烟气入口温度一定时,随入口速度的减小,出口温度减小,同时存在速度限值使得出口温度较低且不出现结露现象;当控制出口温度一定时,随烟气入口温度的增大,对应的烟气入口速度限值减小。综上所述,脉动热管作为一种节能技术应用于锅炉烟气余热回收不仅具有普通热管所不具备的优势,在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系统中起到降低烟气温度并预热锅炉给水的目的,从而提高了锅炉的热效率,降低了锅炉能耗。(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期刊2013-06-01)

林天轮,杨洪海,周亚素,甘长德[5](2011)在《空调用脉动热管换热器的最小启动温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加工脉动热管式换热器一台,对其应用于夏季工况空调系统排风余冷回收进行了初步试验,定量分析了脉动热管换热器的最小启动温差。结果表明,该新型装置可以启动运行,并回收能量。其最小启动温差为2.0℃,说明其在实际应用中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建筑热能通风空调》期刊2011年03期)

李惊涛,李志宏,韩振兴,刘石[6](2009)在《脉动热管流型的电容层析成像识别及热管换热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高速摄像和电容层析成像技术,对脉动热管进行了可视化测量研究.从流型和流向两方面分析了脉动热管的运行机理和传热特性.根据受力分析对脉动热管的结构进行了改进.结果表明:脉动热管存在3种不同流型,即塞状流、环状流以及两者共存的混合流,其对应的影响因素、运行特性与传热强度也不同;从流动方向来看,脉动热管内工质的流动可分为脉动流和循环流;对脉动热管的改进说明改变脉动热管流道的对称性和均衡性有利于循环流的形成和维持.(本文来源于《动力工程》期刊2009年01期)

韩洪达[7](2008)在《应用于空调余能回收的脉动热管换热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脉动热管是伴随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高效传热元件,具有结构简单、传热性能卓越等优点。设计合理的脉动热管的传热特性不受重力场或极少受重力场的影响。本课题在综合分析现有文献基础上,对脉动热管的应用领域进行了拓展,将其应用于空调排风系统的余能回收。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方面:(一)参照重力热管换热器的设计原则,对脉动热管换热器进行了初步的设计,搭建了相应的试验台。首先对脉动热管换热器的最小气动温差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风速在2.2-2.8m/s范围时,夏季工况下的最小启动温差是4℃,冬季倒置状况下的最小启动温差是9℃。其次,对影响换热器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对换热器热回收效率的影响远大于迎面风速的影响。(二)将本实验与Mostafa A的重力热管换热器实验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者的总体传热特性相似。蒸发段气流温度在30-35℃之间时,脉动热管的启动温差更小,传热综合性能优于重力热管。实验中脉动热管换热器的体积为重力热管换热器体积的89%,所消耗的铜量是重力热管换热器的54%。在空调排风系统能量回收中脉动热管显示出了较大的应用潜力。(叁)脉动热管换热器在倒置状况低负荷运行时,重力场对其热回收效率影响比较大,随着蒸发段热负荷以及冷热气流温差的增大,重力场对换热效率的影响越来越小。(四)用总投资费用法对上海地区某商场排风系统安装脉动热管换热器进行能量回收后的经济估算表明,安装脉动热管换热器后,每年可节约商场空调机组电量363.1×10~3KW·h、节省电费22.4万元。设备的投资回收年限为1.88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08-12-01)

脉动热管换热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工业科技的发展,相关行业及工业领域热设备工作的安全性及效率提高会面临很多新问题。一方面,随着集成度的提高,电子元器件尺寸越来越小,导致单位面积热负荷越来越高,使得传统散热方式很难满足要求;另一方面,随着节能压力的加大,低温余热回收的温差越来越小,使得传统换热设备很难达到目的。因此,传热过程的强化以及新型高效换热设备,越来越受到关注。脉动热管具有体积小、传热性能优良等特点。本文针对脉动热管的传热性能,通过对脉动热管可视化实验观测、气-液脉动热管换热装置传热性能实验研究,进而设计和开发了气-液脉动热管换热器。可视化实验观测方面:通过搭建可视化实验台,观测不同充液率脉动热管的流向、流型以及气泡的生长和消失过程,进而分析其传热性能。结论如下:(1)充液率影响脉动热管的正常启动及运行。充液率为87.3%的脉动热管所需启动温度较高,振荡幅度稳定但是较为缓弱;充液率为19.7%的脉动热管所需启动温度较低,虽能正常启动,但因充液率过低,难以形成循环,不利于热量传输;充液率为60.2%的脉动热管启动温度在两者之间,但振荡幅度最剧烈。从振荡幅度和启动温度来看,更优于充液率为47.5%的脉动热管。(2)从流型上来看,当脉动热管加热温度较低时,管内以塞状流为主;当脉动热管达到相应温度时,塞状流会过渡到环状流,管内会以环状流为主。传热性能实验研究方面:设计了由20根“U”形翅片管组成的气-液脉动热管换热实验装置,并搭建了实验台,对其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论如下:(1)热源温度对脉动热管工作性能影响较大。热源温度为45℃时开始启动,温度在60℃到80℃之间达到最佳运行状态。(2)实验结果分析表明:气-液脉动热管换热实验装置的传热性能优良,当量导热系数远远大于铜管。脉动热管换热器设计方面:在气-液脉动热管换热装置传热性能实验研究基础上,设计和开发了由80根“U”形翅片管组成的气-液脉动热管换热器,并对其设计方法、设计思路、设计步骤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脉动热管换热器论文参考文献

[1].夏侯国伟,张俊杰,龙葵,马锐,张苗.用于空调能量回收的板式脉动热管换热器[J].化工进展.2018

[2].曹魏佳.脉动热管换热器传热性能及工程应用技术研究[D].长春工程学院.2015

[3].田军,唐亚平,沈忠良.脉动热管与纳米流体技术在换热器上应用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能源研究与管理.2013

[4].韩雅芳.脉动热管及其换热器传热特性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

[5].林天轮,杨洪海,周亚素,甘长德.空调用脉动热管换热器的最小启动温差研究[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11

[6].李惊涛,李志宏,韩振兴,刘石.脉动热管流型的电容层析成像识别及热管换热特性[J].动力工程.2009

[7].韩洪达.应用于空调余能回收的脉动热管换热器的研究[D].东华大学.2008

标签:;  ;  ;  ;  

脉动热管换热器论文-夏侯国伟,张俊杰,龙葵,马锐,张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