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易栓状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CIA大鼠,炎症因子,易栓状态
易栓状态论文文献综述
孙幸,任敏敏,倪军,顾蔚,吴蔚[1](2017)在《CIA大鼠炎症因子表达与免疫炎性易栓状态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免疫炎性周围性小关节损伤为主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很多实验已经证明了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RA的静脉血栓的发生危险呈上升趋势。导致RA这种易栓状态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而Ⅱ型胶原诱导型关节炎(collagen typeⅡ-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其发病机制与人类RA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选择CIA大鼠为实验对象,研究炎症因子对其免疫炎性易栓状态的影响。方法:将48只SD(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CIA大鼠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于造模成功后第1、3、5周分叁批处死大鼠经腹腔静脉取血,ELISA法检测大鼠的炎症指标IL-10,IL-6,TNF-α,IFN-γ及血栓指标TF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结果:所有CIA大鼠观察期均出现活动减少、体重增长减慢,初次免疫后第2天足踝、趾出现瘀斑、红肿,第6天起红肿加重,重者皮肤破溃,关节活动障碍伴负重困难;空白对照组无上述表现(图1)。造模成功后第一周起CIA大鼠血清IL-6,TNF-α,IFN-γ促炎因子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抗炎因子IL-10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表1,表2);CIA大鼠模型组观察期血清中TF及血浆VWF水平较空白组均明显升高(p<0.05)(表3)。结论:1、CIA大鼠体内促炎因子IL-6,TNF-α,IFN-γ升高,抗炎因子IL-10水平降低。2、CIA大鼠体内的TF、VWF水平升高。3、CIA大鼠体内的炎症因子与其免疫炎性易栓状态相关。(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摘要汇编》期刊2017-10-26)
蔡心珍,倪军,李邹,沈连军,徐开林[2](2015)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MRL/lpr小鼠免疫炎性易栓状态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检测MRL/lpr狼疮小鼠的外周血CD4~+CD25~+T细胞表达、血浆炎症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以及易栓指标TF和FIB的水平,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免疫调节作用对MRL/lpr小鼠免疫炎性紊乱及易栓状态的修复影响。方法:将25只MRL/lpr小鼠分为对照(C)组、UC-MSC 1次治疗(UT1)组和UC-MSC 3次治疗(UT3)组,给予UT1和UT3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UC-MSC悬液。在SPF环境中饲养,16周后每2周取血分离血浆,采用流式细胞术法检测外周血CD4~+CD25~+T细胞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血浆炎症因子TNF-α、IL-6和易栓指标TF、FIB水平。结果:治疗组第16-18周外周血CD4~+CD25~+T细胞的表达水平上调,至20周后下降并趋于稳定,至第30周时低于对照组;治疗组小鼠16周后血浆TNF-α和IL-6水平下降,至30周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小鼠16周后血浆TF和FIB水平下降,TF水平自18周起明显低于C组(P<0.05~0.01)。结论:UC-MSC可通过其免疫调节作用,修复MRL/lpr小鼠免疫炎性微环境紊乱;UC-MSC有利于MRL/lpr小鼠的免疫炎性易栓状态的修复。(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期刊2015年06期)
顾蔚,徐开林,林传明,张育,孙梅[3](2014)在《UC-MSC联合利妥昔单抗及甲强龙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炎性易栓状态的影响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联合利妥昔单抗(rituximab,美罗华)与甲强龙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免疫炎性易栓状态的干预作用。方法8例SLE患者经肾活检确诊为狼疮性肾炎。予SLE活动指数(SLEDAI积分)评价病情活动程度;流式细胞术(FCM)监测B细胞清除、T细胞亚群及炎症介质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抗心磷脂抗体(ACA)、狼疮抗凝物(LA)水平;以磁珠法检测血凝常规、血浆D二聚体(D-D)、抗凝血酶(AT)等。结果随访第1个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CD19和CD20降至"0";至第3个月全组SLEDAI评分<4分,Th1(IFN-γ)、Th2(IL-4)及CD11b、CD25水平均接近正常;随访至1年上述指标维持在正常值内。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UC-MSC所具有的靶向作用,能有效清除外周血致病性B细胞,恢复Th1/Th2免疫平衡状态,减少炎症因子释放,促进机体免疫重建,恢复凝血-抗凝系统平衡,从而改善机体免疫炎性易栓状态。(本文来源于《血栓与止血学》期刊2014年03期)
董莹,李杰[4](2013)在《榄香烯乳注射液对化疗引起的易栓状态干预作用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1)从改善化疗后易栓状态的角度,揭示活血化瘀治法减轻化疗引起不良反应新的内涵。(2)以榄香烯乳注射液防治化疗引起的易栓状态为切入口,为从祖国传统医学中寻找有效、经济、安全的抗栓药物提供实验依据,为预防和治疗化疗引起易栓状态提供新的方法。方法采用前瞻性、平行对照、分层区组随机临床试验设计方法,共临床观察60例肿瘤患者,其中治疗组30例予化疗+健脾益肾方+榄香烯乳注射液;对照组30例予化疗+健脾益肾方。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血瘀证症状和体征评分,并进行易栓状态指标相关检查。结果 (1)对照组中肿瘤患者化疗后的血瘀证症状加重,体征较前明显,凝血及纤溶指标均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例患者有血栓的形成。(2)治疗组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的血瘀证症状减轻,血小板数量、血小板比容、纤维蛋白原均较化疗前各项指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化疗是造成肿瘤易栓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2)榄香烯乳注射液可防治化疗引起的易栓状态。(本文来源于《肿瘤防治研究》期刊2013年01期)
顾健,林传明,张育,李国青,马莉[5](2012)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利妥昔单抗及甲泼尼龙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炎性易栓状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初步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联合利妥昔单抗及甲泼尼龙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免疫炎性易栓状态的干预作用。女性SLE患者8例,予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本文来源于《第17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2-05-17)
林传明,顾健,孙幸,李慧,马莉[6](2011)在《UC-MSCs移植对CIA大鼠炎症性易栓状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移植对CIA(collagen type□-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血浆D-二聚体(D-D)、血栓调节蛋白(TM)及抗凝血酶-Ⅲ(AT-Ⅲ)的影响作用,探讨UC-MSCs移植对CIA大鼠免疫炎性易栓症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取36只清洁级、5周龄、平均体重(170±5)g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以下4组:包括空白对照组、模型组、UC-MSCs治疗组、SPIO标记UC-MSCs治疗组各9只。采用(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叁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暨“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摘要汇编及学习班讲义》期刊2011-08-11)
董莹[7](2011)在《榄香烯乳注射液对化疗引起的易栓状态(血瘀证)的干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从改善化疗后易栓状态的角度,揭示活血化瘀治则减轻化疗引起的毒副作用的新的科学内涵。2以榄香烯乳注射液在防治化疗引起的易栓状态为切入口,为从祖国传统医学中寻找有效、经济、安全的抗栓药物提供实验依据,为预防和治疗化疗引起易栓状态提供新的方法。方法:采用前瞻性、平行对照、分层区组随机临床试验设计方法。本次临床研究共观察60例,其中治疗组30例予化疗+健脾益肾方+榄香烯乳注射液600mg静脉滴注,连续使用14天;对照组30例化疗+健脾益肾方。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血瘀证症状和体征评分,并进行易栓状态指标相关检查。结果:对照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均较治疗前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量及红细胞压积,血小板数量、血小板比容、纤维蛋白原均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医证候总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0.4%,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6.7%,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中医单项症状疗效比较,对照组血瘀证各项治疗前后证候疗效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瘀证各项治疗前后证候疗效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榄香烯乳注射液对改善血瘀证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和体征有较好疗效。讨论:(1)对照组中肿瘤患者化疗后的血瘀证症状和体征较前加重,凝血及纤溶指标均上升,其中一例患者有血栓的形成。表明化疗是造成肿瘤易栓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2)治疗组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的血瘀证症状和体征减轻,血小板数量、血小板比容、纤维蛋白原均明显下降,表明榄香烯乳注射液可防治化疗引起的易栓状态。(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1-05-01)
石建霞,顾健,何斌,孙梅,马莉[8](2008)在《白血病患者炎症因子、VEGF表达与易栓状态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白血病患者表达炎症因子IL-6、IL-8、IL-10与VEGF的水平与意义。方法以ELISA方法观察30例正常人和47例白血病患者血清IL-6、IL-8、IL-10、VEGF水平。结果初治患者血清IL-6、IL-8、IL-10、VEGF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部分缓解组IL-6、IL-8、IL-10、VEGF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完全缓解时渐趋正常。结论炎症因子与VEGF在白血病不同病期变化,除了肿瘤性病因所致,也与肿瘤性血管内皮损伤有关,导致肿瘤性易栓状态。这些因子可作为观察白血病患者合并高凝状态观察指标。(本文来源于《血栓与止血学》期刊2008年06期)
何斌,顾健,石建霞,孙梅,张育[9](2008)在《VEGF、CD 62P和PMA与SLE患者易栓状态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管新生、血小板活化因子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血小板CD 62P、血小板-单核细胞聚合体(PMA),ELISA法测定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结果SLE活动期VEGF、血小板及炎症细胞的活化水平明显增高(P<0.05),稳定期该类闪子已基本恢复正常水平(P>0.05)。SLE患者治疗后VEGF、血小板及炎症细胞的活化程度抑制,与治疗前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SLE患者处于血栓前状态,易于发生动静脉血栓事件,早期发现临床征象可以及时干预治疗,改善预后。(本文来源于《血栓与止血学》期刊2008年04期)
韩乔燕[10](2008)在《CIA大鼠炎症网络因子与易栓状态关系实验研究及中药干预》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探讨炎症网络因子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免疫炎性血管病变的致病作用与易栓状态关系,课题建立了以Ⅱ型胶原诱导的类风湿性关节炎(collagen typeⅡ-induced arthritis, CIA)大鼠模型,研究CIA大鼠炎症网络与易栓状态关系,并观察中药丹参、小檗碱的干预作用。方法:以Ⅱ型胶原和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 CFA)共同建立CIA大鼠模型。药物组共分5组均于初次免疫次日灌胃给药;CIA模型组每天灌服1.5ml蒸馏水;正常对照组自由饮水。各组大鼠每周进行一次AI评分,于第35天心脏采血,分离血清,予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IL-6、D-D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MMP-9的表达并计算相对含量;处死大鼠后取膝关节进行常规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滑膜CD40。结果:1、Ⅱ型胶原和完全弗氏佐剂诱导大鼠关节炎症状,成功复制出RA动物模型,CIA大鼠出现明显的局部持续关节肿胀、关节活动障碍等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可见滑膜增厚,大量炎症细胞呈弥漫性或局限性浸润,纤维组织增生。2、CIA大鼠血清IL-6、MMP-9、D-D水平明显增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关节滑膜CD40表达明显增加(P<0.05);各药物组上述指标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的减少,AI评分也相应降低。3、药物组大鼠血清IL-6、MMP-9、D-D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和单用小檗碱组(P<0.05),滑膜CD40表达明显降低(P<0.05),关节症状好转,AI评分也相应变化,丹参+MTX组的上述指标明显低于MTX组、丹参组、小檗碱+MTX组(P<0.05)。4、小檗碱+MTX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IL-6、MMP-9、D-D水平及滑膜CD40表达均有所下降(P<0.05),关节症状相应好转。单用小檗碱组比较模型组,对上述指标有一定影响,但未出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IA大鼠发病过程中炎症网络因子释放增高,参与形成RA的免疫性关节和滑膜病变的病理过程,是促进RA发生易栓状态或肢端局部血栓形成的病理基础。2、中药丹参联合MTX治疗改变相关指标疗效显着优于两药单用组。提示丹参有协同MTX的抗免疫炎性作用,可使炎症网络因子水平降低,改善免疫炎性所致的易栓状态。3、小檗碱与MTX联合用药对抑制CIA大鼠炎症网络因子有一定的作用,但低于丹参联合MTX治疗组。单用小檗碱该作用不明显。(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08-05-01)
易栓状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检测MRL/lpr狼疮小鼠的外周血CD4~+CD25~+T细胞表达、血浆炎症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以及易栓指标TF和FIB的水平,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免疫调节作用对MRL/lpr小鼠免疫炎性紊乱及易栓状态的修复影响。方法:将25只MRL/lpr小鼠分为对照(C)组、UC-MSC 1次治疗(UT1)组和UC-MSC 3次治疗(UT3)组,给予UT1和UT3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UC-MSC悬液。在SPF环境中饲养,16周后每2周取血分离血浆,采用流式细胞术法检测外周血CD4~+CD25~+T细胞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血浆炎症因子TNF-α、IL-6和易栓指标TF、FIB水平。结果:治疗组第16-18周外周血CD4~+CD25~+T细胞的表达水平上调,至20周后下降并趋于稳定,至第30周时低于对照组;治疗组小鼠16周后血浆TNF-α和IL-6水平下降,至30周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小鼠16周后血浆TF和FIB水平下降,TF水平自18周起明显低于C组(P<0.05~0.01)。结论:UC-MSC可通过其免疫调节作用,修复MRL/lpr小鼠免疫炎性微环境紊乱;UC-MSC有利于MRL/lpr小鼠的免疫炎性易栓状态的修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易栓状态论文参考文献
[1].孙幸,任敏敏,倪军,顾蔚,吴蔚.CIA大鼠炎症因子表达与免疫炎性易栓状态相关性研究[C].第十二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摘要汇编.2017
[2].蔡心珍,倪军,李邹,沈连军,徐开林.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MRL/lpr小鼠免疫炎性易栓状态的调节作用[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5
[3].顾蔚,徐开林,林传明,张育,孙梅.UC-MSC联合利妥昔单抗及甲强龙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炎性易栓状态的影响作用[J].血栓与止血学.2014
[4].董莹,李杰.榄香烯乳注射液对化疗引起的易栓状态干预作用观察[J].肿瘤防治研究.2013
[5].顾健,林传明,张育,李国青,马莉.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利妥昔单抗及甲泼尼龙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炎性易栓状态的影响[C].第17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
[6].林传明,顾健,孙幸,李慧,马莉.UC-MSCs移植对CIA大鼠炎症性易栓状态的影响[C].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叁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暨“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摘要汇编及学习班讲义.2011
[7].董莹.榄香烯乳注射液对化疗引起的易栓状态(血瘀证)的干预作用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8].石建霞,顾健,何斌,孙梅,马莉.白血病患者炎症因子、VEGF表达与易栓状态关系的研究[J].血栓与止血学.2008
[9].何斌,顾健,石建霞,孙梅,张育.VEGF、CD62P和PMA与SLE患者易栓状态关系研究[J].血栓与止血学.2008
[10].韩乔燕.CIA大鼠炎症网络因子与易栓状态关系实验研究及中药干预[D].扬州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