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施氏呼吸论文-王梦玫

陈施氏呼吸论文-王梦玫

导读:本文包含了陈施氏呼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陈-施呼吸,左室射血分数,循环时间

陈施氏呼吸论文文献综述

王梦玫[1](2016)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陈—施氏呼吸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不同病因器质性心脏病的主要并发症和终末阶段,其合并有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生率较高且预后不良,国内很少有关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陈-施氏呼吸相关性的分析报道。目的本课题共分为叁个部分。(1)探究纳入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陈-施氏呼吸的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2)研究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陈-施氏呼吸患者心功能严重程度与陈-施氏呼吸特征性指标之间的关系;(3)研究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陈-施氏呼吸是否具有遗传易感性。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4年4月--2014年10月就诊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所有患者应用RESMED便携式睡眠监测系统ApneaLink Plus进行监测,根据睡眠监测结果进行分组:单纯慢性心力衰竭组(不合并睡眠呼吸暂停)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陈-施氏呼吸组。(1)计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陈-施氏呼吸的发生率,探究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陈-施氏呼吸的相关危险因素;(2)根据患者多导睡眠图中发生陈-施氏呼吸的典型波形图计算每名患者发生陈-施氏呼吸有关的一系列特征性参数如循环时间、呼吸暂停时间、通气时间的平均值,探究左室射血分数与之是否存在相应关系;(3)分别留取两组病例的血液样本进行HSPB7基因rs1739843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探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陈-施氏呼吸是否具有遗传易感性。结果(1)在109例入选的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中合并有陈-施氏呼吸的发病率为35.8%;(2)两组间年龄、性别、BMI、腰围等无统计学差异(P>心.05),而扩张型心肌病、房颤的发生率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陈-施氏呼吸组明显高于单纯慢性心力衰竭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陈-施氏呼吸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与陈-施氏呼吸特征指标循环时间呈负相关;(4)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陈-施氏呼吸组患者HSPB7基因rs1739843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分型与正常对照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本研究中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陈-施氏呼吸的发病率为35.8%;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陈-施氏呼吸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低碳酸血症、扩张型心肌病、房颤等;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陈-施氏呼吸可能具有遗传易感性。(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6-03-01)

高兆芳[2](2009)在《叁种气道正压通气对心力衰竭患者陈—施氏呼吸的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与匹配伺服通气(ASV)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陈-施氏呼吸(CSR)的疗效区别。方法:选择存在睡眠期CSR的稳定期CHF患者14例,经四晚的整夜多导睡眠监测,其中一晚为治疗前,其余叁晚分别经CPAP, BiPAP和ASV治疗时。比较治疗前、CPAP、BiPAP和ASV治疗时睡眠呼吸及睡眠结构和质量相关参数。结果:与治疗前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 (35.32±4.18)、微觉醒指数(MAI)(30.25±5.53)和最低脉氧饱和度(MiniSpO2) (86.64±6.13%)相比,CPAP、BiPAP、ASV叁种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时AHI明显降低(P<0.01),分别为(8.94±1.94)、(5.09±1.26)和(1.34±0.56),且不同治疗期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MAI亦明显降低(P<0.01),分别为(9.95±1.97)、(5.93±1.25)和(1.99±0.69)且不同治疗期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MiniSpO2显着升高(P<0.01),分别为(86.64±6.13)%、(91.00±1.11)%和(93.36±0.84)%。与治疗前的Ⅰ+Ⅱ期睡眠比率(74.44±2.63)%和慢波睡眠比率(7.49±1.69)%相比,CPAP、BiPAP、ASV叁种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时的Ⅰ+Ⅱ期睡眠比率显着降低(P<0.01),分别为(67.85±2.0)5%,(62.31±2.07)%和(57.61±2.37)%,而慢波睡眠比率显着增高(P<0.01),分别为(14.48±3.38)%、(19.52±3.57)%和24.17±3.60%(P<0.05),且不同治疗期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PAP、BiPAP与ASV治疗均可显着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SR的AHI和MAI,并且可改善睡眠结构,但以ASV治疗的疗效最为显着。(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09-06-30)

肖高辉,顾蕾,席新蕊,单晓宇,黄席珍[3](2007)在《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2例慢性充血性心衰合并陈—施氏呼吸患者经验总结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比较两种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合并陈—施氏呼吸患者效果。选取我院2例慢性充血性心衰合并陈—施氏呼吸患者,针对患者病情给予患者常规治疗,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压力支持自动伺服通气(Autoset CS)以及 BilevelPAP 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的 RR(呼吸频率)、HR(心率)、血气变化情况(pH、PaO_2、PaCO_2、SaO_2)、SBP、DBP、 LVEF 等情况。同时注意观察病人接受治疗后的不良反应,例如:局部皮肤损伤、鼻炎、明显腹胀、气压伤、误吸、低血压等。采用压力支持自动伺服通气(Autoset CS)治疗陈—施氏呼吸(CSR)显示出不仅有睡眠质量的提高、白天嗜睡的减轻及认知度的改善,而且心衰病人的左室射血分数及心功能都有明显改善。另外采用 BilevelPAP 经鼻无创通气治疗陈—施氏呼吸(CSR)其参数设定 IP 通常为10.0cmH_2O;EP 通常为6—8cmH_2O 既可。吸气时间(I-slope)较治疗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参数有所延长, 通常为0.5—0.6秒;呼气时间(E-slope)较治疗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参数有所减少,通常为0.3秒。压力支持自动伺服通气(Autoset CS)治疗陈—施氏呼吸(CSR)采用自动调节的伺服通气运算(ASV),提供一种全新的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形式,更及时完全地控制 CSR。BilevelPAP 经鼻无创通气治疗陈—施氏呼吸(CSR)其参数设定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参数设定显着的不同。(本文来源于《全国睡眠呼吸障碍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7-10-01)

华于静[4](1996)在《缺血性中风患者的陈—施氏呼吸》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对32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呼吸类型及动脉氧饱和度进行了监测。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19~89岁,平均年龄64岁,所有患者均无心肺功能障碍及服用镇静药史。8例偏瘫,11例轻偏瘫,3例单瘫,10例发音困难和共济失调,其中4例以后有偏身感觉减退。头颅CT示左侧幕上病变10例,右侧12例,幕下10例,所有病例的头颅CT均未显示出血及穿通幕疝。观察所有患者的胸、腹壁运动及动脉氧饱和度至少1小时,并以20例年龄相当的无心脑血管疾病者作对照。结果表明:中风患者均有轻度的呼吸急促(18.6次/分),22例幕上病变患者中13例(59%)10例幕下病变患者中4例(40%),出(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期刊1996年02期)

陈施氏呼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比较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与匹配伺服通气(ASV)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陈-施氏呼吸(CSR)的疗效区别。方法:选择存在睡眠期CSR的稳定期CHF患者14例,经四晚的整夜多导睡眠监测,其中一晚为治疗前,其余叁晚分别经CPAP, BiPAP和ASV治疗时。比较治疗前、CPAP、BiPAP和ASV治疗时睡眠呼吸及睡眠结构和质量相关参数。结果:与治疗前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 (35.32±4.18)、微觉醒指数(MAI)(30.25±5.53)和最低脉氧饱和度(MiniSpO2) (86.64±6.13%)相比,CPAP、BiPAP、ASV叁种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时AHI明显降低(P<0.01),分别为(8.94±1.94)、(5.09±1.26)和(1.34±0.56),且不同治疗期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MAI亦明显降低(P<0.01),分别为(9.95±1.97)、(5.93±1.25)和(1.99±0.69)且不同治疗期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MiniSpO2显着升高(P<0.01),分别为(86.64±6.13)%、(91.00±1.11)%和(93.36±0.84)%。与治疗前的Ⅰ+Ⅱ期睡眠比率(74.44±2.63)%和慢波睡眠比率(7.49±1.69)%相比,CPAP、BiPAP、ASV叁种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时的Ⅰ+Ⅱ期睡眠比率显着降低(P<0.01),分别为(67.85±2.0)5%,(62.31±2.07)%和(57.61±2.37)%,而慢波睡眠比率显着增高(P<0.01),分别为(14.48±3.38)%、(19.52±3.57)%和24.17±3.60%(P<0.05),且不同治疗期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PAP、BiPAP与ASV治疗均可显着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SR的AHI和MAI,并且可改善睡眠结构,但以ASV治疗的疗效最为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陈施氏呼吸论文参考文献

[1].王梦玫.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陈—施氏呼吸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武汉大学.2016

[2].高兆芳.叁种气道正压通气对心力衰竭患者陈—施氏呼吸的疗效比较[D].南京医科大学.2009

[3].肖高辉,顾蕾,席新蕊,单晓宇,黄席珍.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2例慢性充血性心衰合并陈—施氏呼吸患者经验总结及分析[C].全国睡眠呼吸障碍学术会议论文集.2007

[4].华于静.缺血性中风患者的陈—施氏呼吸[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96

标签:;  ;  ;  ;  

陈施氏呼吸论文-王梦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