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两个鲜枣新品种

引进两个鲜枣新品种

一、介绍两个鲜食大枣新品种(论文文献综述)

李丹阳[1](2020)在《偃师市葡萄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战略方针因地制宜,不断深化,其中“产业兴旺”则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唯有产业兴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问题,使农村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偃师葡萄产业是偃师地区为之自豪的特色农业产业,被列为偃师市支柱农业产业,为农村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对农民增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进一步推进偃师葡萄产业的发展,本文对此展开研究。为保证数据真实可靠,笔者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并结合与特色农业产业相关的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以及产业链理论等,对偃师葡萄产业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归纳总结了偃师葡萄产业的现状和优势条件。此外,笔者从农业产业化的视角出发,对偃师葡萄产业在产业链、新业态、品牌建设、融资渠道等多方面的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得出目前仍存在的一些问题:企业的研发能力薄弱,精深加工产品市场占有率低;未彻底打开线上线下协同售卖的方式进行销售;区域品牌的知名度有待提高;产业融资渠道过于单一等。针对偃师葡萄产业目前所面临的一些问题,笔者对澳大利亚葡萄产业集群、法国波尔多地区的葡萄分级制度、衡水市的设施葡萄发展以及通化市葡萄酒的发展进行经验借鉴,提出一些促进偃师葡萄产业发展的对策: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提升企业研发水平;投入资金建设设施葡萄园区,引入新品种,提高葡萄市场竞争力;充分利用葡萄庄园、葡萄酒堡来带动新型农业新业态、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融合,更好地推进“农旅一体化”;加强子品牌建设力度,推动区域品牌更好地走出去;拓宽产业融资渠道,通过企业强强联合、龙头企业担保融资、基金会担保融资等方式解决产业在发展中遇到的资金瓶颈问题。通过提出这些措施,以期促进偃师葡萄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纪志伟[2](2019)在《基于全产业链视角下河北省枣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全产业链视角下枣产业的发展是指枣产业各环节进行有效衔接、促进产业融合的发展方式,通过协调枣产业间的多个经营主体,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利益关系和时空布局形成的,以产品或服务为对象,以消费者为导向,以资本和技术为纽带,以价值增值为目标,从枣产品全产业链的源头做起,涵盖了枣类种植与枣产品加工分销及物流、品牌推广等多个环节。以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推动枣产业发展,有利于提升枣农的经济利益,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推动枣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检索的方法,收集了全产业链视角下枣产业发展各环节相对应的数据,对河北省枣产品的分类、产业布局、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进行梳理,分析了全产业链视角下河北省枣产业发展的现状,并提出河北省枣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其次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全产业链视角下河北省枣产业各个环节与整体发展水平之间的关联程度;再次,通过实地调研,梳理枣产业龙头企业全产业链发展实际情况,为河北省枣产业发展提供宝贵经验借鉴,最后提出全产业链助推河北省枣产业发展对策建议。通过分析发现:第一,全产业链视角下河北省枣产业的生产环节是枣产业发展的基础,加工环节是枣产业发展的核心,流通环节是枣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对枣产业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进行有效把控,推动枣产业高质量发展;第二,针对全产业链视角下枣产业各环节发展存在的产品结构不合理、深加工能力弱、品牌化程度低等问题,提出要培育良种,保障枣产品的质量,合理运用先进的生产加工技术,实行精加工,保证产品多样化发展,完善各环节信息交流,提升河北省枣产品市场占有率;第三,利益协调机制是沟通枣农和各经营主体间的桥梁,而在全产业链链条上,枣产业龙头企业起到主导作用,通过利益共享,让枣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枣农充分参与,促进各环节有效衔接,实现互利共赢。本文的创新点有两个方面,一是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全产业链视角下河北省枣产业发展,选取合适的指标数据,找出影响河北省枣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全产业链视角下河北省枣产业发展各环节发展与整体发展水平的关联程度;二是基于全产业链视角下对河北省枣产业各环节发展和衔接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并通过实地调研,对河北省禾木丽园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案例分析和经验借鉴,最后提出发展对策。

张昊[3](2019)在《宁夏红枣种质资源调查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枣(Ziziphus jujuba Mill)为鼠李科枣属植物,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类果树,目前有900多个品种。我国枣树种质资源丰富,但错标率高,限制了枣树研究者之间信息和材料的共享,阻碍了枣树种质资源在育种中的应用。本试验通过对宁夏地区的实地勘察,调查并统计了宁夏地区主要枣种质资源的品种数量和分布情况,并通过文献查阅、表型性状分析等方法对宁夏地区的枣种质资源进行研究,同时对红枣数据库中的EST序列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SNP)位点开发,对宁夏红枣种质资源进行基因型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宁夏地区现有114个红枣品种,其中85%的品种来自外省。现有品种的果实用途广泛,主要包含鲜食、制干、干鲜兼用、蜜枣制作和观赏等用途。常见的枣树病害中,枣疯病的感病品种最多,有8个,占总品种的14.91%;在抗病品种中枣缩果病的抗病品种最多,有17个,占总品种的 14.81%。2.61个枣品种的10个性状变异系数范围为14%~36%,均值为23%。除叶形指数外果实纵径与其他8个性状均成极显着正相关,而其他性状之间关系复杂。主成分分析中前3个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3.78%可以作为枣表型性状的综合指标,根据表型性状可将61个品种分为3个类群,第Ⅱ类群的综合性状最优。3.在114个枣品种中,多态性SNP标记存在较高的同义错标率,共检出17个重复组。4.基于贝叶斯模型的群体分层显示了两个种质组,其核心成员之间存在显着差异(Fst=0.16)。5.从192个SNPs中筛选出96个高质量的SNPs,可对枣树品种进行准确品种鉴定。6.运用纳米流控陈列技术对宁夏地区采集到的枣树种质进行指纹识别,为准确鉴定枣树品种提供高质量的SNP图谱。

张萍[4](2019)在《不同处理对鲜食枣采后裂果的影响》文中提出枣是我国特有经济果树及重要木本粮食树种,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裂果是鲜枣常见的生理性病害。鲜枣在储藏期间易产生果实开裂,严重影响枣果品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本研究以湖南省祁东县新丰果业有限公司紫冲种植基地为试验地,以’中秋酥脆枣’为试验材料,用H2O2、Ca(NO3)2、NaCl和ABA对枣果进行浸泡处理,统计分析裂果方式、裂果率、裂果指数、转红指数、吸水率、果实硬度、丙二醛等指标的相关性;采用考马斯亮蓝法、试剂盒的方法,测定枣果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及水通道蛋白酶活性,荧光定量PCR测定水通道蛋白基因mRNA的表达量,并分析它们与裂果率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枣裂果方式主要以纵裂和环裂为主,不规则列占有比例较小。黑暗环境下能够显着降低裂果率、裂果指数和转红指数。综合光照和黑暗环境,l%NaCl处理的裂果率和裂果指数最低,是最佳防裂果的处理。光照环境下,仅1%NaCl处理和0.25mg/L ABA处理的转红指数高于对照。黑暗环境下转红指数波动较大,且普遍低于光照环境的转红指数。光照环境下,吸水率最低的是0.01%NaCl处理;而黑暗条件下,吸水率最低的是1%NaCl处理;黑暗环境下吸水率普遍高于光照环境的吸水率。光照条件下,90mg/LCa(NO3)2处理的果实硬度最大,且Ca(NO3)2处理的平均果实硬度最大;黑暗条件下,仅120mg/LCa(NO3)2处理的果实硬度大于对照处理;黑暗条件下果实硬度普遍高于光照环境条件下果实硬度。2.不同裂果方式之间的相关性多为负值,其中纵裂和环裂的相关性达到显着水平。光照条件下,纵裂+环裂与裂果率显着相关,与裂果指数和转红指数相关性达到极显着水平;黑暗环境下,纵裂+环裂仅与裂果指数达到极显着水平。光照条件下,裂果率与裂果指数、吸水率、转红指数呈正相关,且与裂果指数的相关性达到极显着水平,与转红指数的相关性达到显着水平;但与果实硬度呈负相关。黑暗条件下,裂果率与裂果指数达到极显着水平,相关性系数为0.85,呈正相关;裂果率与果实硬度、吸水率、转红指数均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着。3.所有处理组丙二醛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光照条件下,H2O2处理组的平均丙二醛含量最低,且丙二醛含量与裂果率呈负相关,相关性不显着。在黑暗环境条件下,Ca(NO3)2处理组的平均丙二醛含量低于其他处理组,但0.005%H2O2处理的丙二醛含量最低,且丙二醛含量与裂果率呈正相关,相关性不显着。4.光照条件下果皮和果肉相对电导率具有较好的协调性,但黑暗环境条件下,果肉与果皮的相对电导率随处理溶液浓度的变化而不同。所有处理组的果皮电导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ABA处理组的果皮和果肉相对电导率平均值低于其他处理组,0.4mg/LABA处理的果皮相对电导率最低,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0.01%H2O2处理的果肉相对电导率最低,与对照组差异显着;黑暗环境下,所有处理组的相对电导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NaCl处理的果皮的相对电导平均值低于其他处理组,0.1%NaCl处理的果皮相对电导率最低,与对照组差异显着,Ca(NO3)2处理的果肉的相对电导率平均值低于其他处理组,0.01%NaCl和0.4mg/LABA处理的果肉相对电导率最低,与对照相比均达到显着水平。5.ABA处理的角质层厚度平均值大于其他处理。光照条件下,裂果率与角质层厚度、皮下层厚度和表皮厚度呈正相关,与表皮层厚度呈负相关,但均达不到显着水平。表皮层厚度与皮下层厚度呈正相关,达到极显着水平,相关系数为0.96。黑暗条件下,裂果率与角质层厚度、皮下层厚度和表皮厚度的均呈正相关,与表皮层厚度呈负相关,但均未达到显着水平。皮下层厚度与表皮厚度相关系数为0.95,达到显着水平。6.ABA处理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平均值大于其他处理组,其中0.1mg/LABA处理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光照环境下水通道蛋白酶活性普遍低于黑暗环境下水通道蛋白酶活性。在光照条件下,Ca(NO3)2处理的水通道蛋白酶活性普遍弱于其他处理组;在黑暗环境下,H202处理的水通道蛋白酶活性普遍低于其他处理,0.005%H202处理的水通道蛋白酶的活性最低,与对照相比达到显着水平,降低了46.2%。综合光照和黑暗环境,裂果率与水通道蛋白酶活性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2;与可溶性蛋白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08,但均达不到显着水平。7.光照环境下水通道蛋白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普遍低于黑暗环境下水通道蛋白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光照会抑制水通道蛋白基因mRNA的表达。光照环境下,ABA处理的的水通道蛋白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普遍低于其他处理。水通道蛋白酶基因mRNA表达量与裂果率成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着。在黑暗环境下,NaCl处理的水通道蛋白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普遍低于其他处理,水通道蛋白基因mRNA表达量与裂果率成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着。

葛宏[5](2019)在《枣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ZjTCP6、ZjTCP16基因的遗传转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枣(Ziziphus jujuba)是鼠李科(Rhamnaceae)植物,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是第一大干鲜兼用的果树。我国对枣树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历史,主要在枣树种质资源的调查、描述、收集、评价等方面。建立枣种质资源管理平台能够为枣种植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本文通过对河南地区枣种质资源收集,采用嫁接的方法建立了枣种质资源圃,使用种质资源管理系统平台,根据《枣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对资源圃的种质资源进行调查,调查数据录入系统记录,为枣资源的共享提供有利的平台。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对’蜂蜜罐’和’灰枣’进行了离体保存。枣疯病是枣树在栽培过程中常常发生的,由植原体侵染而导致的一种病害,也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植原体是一种缺乏细胞壁的植物致病菌,寄生于受感染植物的韧皮部筛管内。TCP(TEOSINTE BRANCHED 1/CYCLOIDEA/PCF)转录因子是植物发育和形态发生的特异性调控因子,有研究表明,TCP转录因子在植物植原体感染时具有防御作用。本文通过遗传转化的手段,在枣疯病病苗中过表达进行基因功能验证,为枣疯病发生机理和防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濮阳市、永城市双桥镇、灵宝市、新郑市枣树研究所实施开展实地调查工作,共收集到40个品种的100余份种质资源,采用嫁接的方式建立了枣种质资源圃。(2)对收集到的’蜂蜜罐’与’灰枣’进行了离体保存体系构建,对比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萌芽率、增殖系数、平均苗高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种胚为外植体的’蜂蜜罐’枣使用GA3进行处理,在GA3为1.0 mg/L的条件下,萌芽率最高为91.2%,以’灰枣’的茎段作为外植体材料,萌芽率最高为92.5%,其生长调节剂组合是MS+KT 2.0 mg/L+NAA 0.3 mg/L;以MS+6-BA 2.0 mg/L+IAA 0.1 mg/L处理的增殖系数最大;在平均苗高中,以6-BA 1.0 mg/L+IAA 0.5 mg/L的组合上的平均苗高为最高。(3)建立了枣种质资源信息化管理平台,数据库由7个模块组成,共包含96个字段。对种质资源圃保存的鲜食、制干、观赏、兼用四种类型用途的枣品种进行不同性状的调查,调查性状包括果肩性状、梗洼深度、果实横经、果实大小、叶片形态、叶片光泽等23个性状,利用种质资源管理系统平台和作物表型分析系统对调查的数据信息录入系统,共得到700组性状调查数据,122组性状图片记录,为逐步建立完善枣种质资源信息平台奠定基础。(4)建立了枣疯病苗再生体系。对比了不同外植体来源,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和浓度对枣疯病苗萌芽率、增殖系数、平均苗高和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休眠枝条水培芽比大田带病茎段成活率高,萌芽率最高的生长调节剂组合为MS+KT2.0 mg/L+NAA0.1 mg/L,增殖培养基的最适组合为MS+6-BA 2.0 mg/L+NAA 0.3 mg/L,壮苗培养基为MS+KT 2.0 mg/L+NAA0.3 mg/L,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 0.5 mg/L。对继代3~5次的组培病苗中植原体进行PCR检测表明,植原体稳定寄生在再生苗体内。建立的枣疯病苗组培体系,可以体外保存枣疯病植原体。(5)开展了枣TCP转录因子ZjTCP6和ZjTCP16的遗传转化。根据前期对TCP转录因子家族在枣疯病过程发生过程的表达分析,筛选出与枣疯病发生相关的ZjTCP6和ZjTCP16两个转录因子,并对感染植原体的枣组培苗进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通过侵染发病植株茎段,进行不同时间的共培养处理,发现不同的共培养时间对枣的遗传转化效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以共培养3 d时的转化效率最高,通过对筛选培养得到的幼苗进行PCR鉴定,得到ZjTCP6和ZjTCP16的PCR阳性植株。论文研究的结果为开展枣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以及枣疯病发生机理和防治研究提供参考。

冯潜[6](2019)在《宁夏旱区制干红枣新品种引进筛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地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区,为丰富本地红枣的制干品种,试验以5年生的同心圆枣作为砧木,统一采用高接换头的嫁接模式,分别嫁接7个不同制干品种红枣的1年生枝条,并以同心圆枣作为对照,观测不同制干品种红枣的物候,以及测量和研究各个品种红枣的生长性状、光合基础性性状、果实性状,并对红枣的不同指标的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7个不同制干品种的红枣的萌芽均在4月中下旬,壶瓶枣的萌芽期最早,圆铃枣的萌芽期最晚;展叶期均集中在4与下旬至5月中上旬;相枣最早进入到始花期;圆铃枣的坐果期最早,但同心圆枣的成熟期最早,且各品种的坐果期持续时间最长;各品种的红枣均在10月中上旬开始落叶,并在10月中下旬结束落叶;各个制干品种的年生育期差距不大,其中金谷大枣的年生育期最长为181天,其次为同心圆枣、壶瓶枣、相枣、临黄1号、圆铃枣,年生育期最小的为板枣171天。2.7个不同制干品种红枣的生长指标中,同心圆枣作为乡土品种,在树高和冠幅的指标中,都明显优于其它品种;临黄1号的最大主枝长、最大主枝粗、新梢生长量指标中的数值都大于对照同心圆枣,说明临黄1号的成枝力较强,圆铃枣在这3个指标中数值最小,说明枝条的生长能力相对于其它品种较弱。3.7个不同制干品种红枣的光合基础指标中,临黄1号的叶长、叶宽、叶重、叶面积的指标中,均大于其它品种,且分别比同心圆枣高出了 20.40%、21.74%、55.69%、47.49%;圆铃枣的叶绿素含量最大,同心圆枣的叶绿素含量最低,且不同品种间均与同心圆枣存在差异性显着,但在光合速率的测定中,所有品种均小于对照。4.在不同红枣品种的果实中,同心圆枣的单果重、果肉重最大,分别为17.23g、16.235g,圆铃枣的最小,分别为5.33g、4.883g,且各品种的可食率均在90%以上,最大的为金谷大枣,可达到 95.75%。5.对7个不同制干品种红枣的23项指标采用归一化的方法进行数据标准化,避免不同计量单位对最终得分造成影响,再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CA)筛选出主要的主成分因子,最终得出各个制干品种的综合评价得分。通过研究结果表明,前4项主成分的特征根大于1,且累积贡献率达95.23%,即可以反映出红枣原始指标的大部分信息,并得出最终综合评价得分的排序为:临黄1号>金谷大枣>壶瓶枣>同心圆枣>板枣>相枣>圆铃枣。

张佳林[7](2018)在《河北省枣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枣树原产于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是我国第一大干果树种和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果树之一,位居干果年产值第一。河北省是产枣大省,在全国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栽种面积、产量、品种数量都处于前列,尤其是河北沧州地区,是金丝小枣的主要种植基地,而且拥有全国最大的枣交易市场,是商品枣生产、加工、流通、贮藏基地。在河北太行山区、环渤海盐碱区,枣产品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50%以上,枣产业的发展对河北省产业扶贫、农民增收、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但近年来河北省枣生产大省地位的受到新疆、山西等地区的冲击,河北省枣生产发展面临着形势严峻的竞争压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河北省枣产业的生产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对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扩宽农民增收渠道,河北省枣的生产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河北省枣生产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系统分析了河北省枣生产发展的现状,纵向对河北省枣产量、面积、单产的变动趋势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与全国及其主产省的枣产量、面积、单产等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分析与其他省份枣生产异同的原因,指出河北和其它主产省份存在的差异,发现不同主产省份枣生产状况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构建比较优势指数对河北省枣生产比较优势与其他水果进行了比较优势分析,从成本收益方面分析枣成本构成及收益状况。对影响河北省枣生产的因素进行分析,主要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分析了各个影响因素对产量的关联度,运用AHP对各个影响因素影响程度分析。最后针对河北省枣生产存在的问题,对河北省枣生产发展提出较为科学合理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发现:我省枣无论干重、鲜重和种植面积均在全国排名第二位,仅次于新疆,而单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主产省份比较中低于新疆单产水平;河北省枣的成本收益中物质消耗占主要部分,物质成本较高,但呈逐年降低趋势;河北省枣价格偏低,市场竞争力较弱;河北省枣与主要水果相比,在部分地区具有比较优势且具有差异性;发现农用机械总动力和枣的生产价格和产量的关联度最强;运用AHP分析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发现市场竞争、自然因素对枣的生产影响最大。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首次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对河北省枣与其他主要水果作物进行了比较优势分析;并运用灰色关联度和AHP方法对河北省枣生产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准确找出了枣生产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为河北省枣生产健康持续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符东南,章建明,欧阳辉,余珍,符士,朱博[8](2017)在《鲜食枣的栽培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通过对中国枣品种的区划分析,探讨枣品种栽培的历史、地缘关系与品种分布,指导江西省等南方多雨的丘陵山区枣树栽培品种选育目标的确定。优化江西南城县麻姑鲜枣品种作为南方新品种标准化栽培技术的研究,实现鲜食枣品种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

王德,熊仁次,吴翠云,高疆生[9](2016)在《枣品种选育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枣树已发展成我国生态经济林的一个优势树种,具有显着地经济和生态效益。而优良枣品种的选育是发展枣产业的前提,本文就目前枣品种选育现状进行了综述,主要介绍了品种选优、实生选种、单株选育、芽变育种、杂交育种、倍性育种及生物技术在枣树育种上的特点及趋势。

刘隋赟昊[10](2016)在《新优枣品种引进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引进新疆的多个优良枣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引进品种的树体和果实生物学特征;优质鲜食品种的筛选与评价;优质制干品种的筛选与评价。结果如下:(1)大白铃枣、林檎枣、苹果枣以及鲁枣2号、陕西面枣和新乐大枣的树势较强。鲁枣2号与鲁枣5号在枣头生长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具有较强萌枝力。各品种在股吊数、果吊比、枣吊长和丰产性等树体经济性状方面的变异系数均超过20%,属强变异性,说明各品种在生殖生长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性。(2)多个枣品种果实的单果重、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型指数、可食率,果核的核纵径、核喙长、核横径、核侧径、单核重、核型指数等11项数量性状后发现,果核数量性状在品种间的变异性比果实大,利用果核的数量性状对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48个枣品种可划分成7组,果核和果实形态在分组间呈现大核、大果,大核、中果,中核、中果,中核、小果,小核、小果的组合变化,表明其具有完全不同的遗传背景。(3)对比分析薄皮枣、苹果枣等21个鲜食枣品种发现:成熟最早的品种为鲁枣1号,最晚的是大白铃。丰产性较好的品种为:大白铃、苹果枣、大丹枣、延川白枣和鲁枣1号。果实品质较优品种为:苹果枣、大丹枣、延川白枣、鲁枣1号和蜂蜜罐枣。综合分析认为苹果枣、大丹枣、鲁枣1号和延川白枣作为鲜食品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4)对比分析引进新疆的30个制干枣品种发现:完熟期最早的品种为新乐大枣,最晚的是万荣楼疙瘩枣。果实品质综合评价较优的品种为:新郑大枣、轱辘枣、金丝1号、驴粪蛋、鲁枣12号。综合分析各品种的单株产量以及果实品质,认为新郑大枣、轱辘枣、驴粪蛋、鲁枣5号和鲁枣4号能够较好地适应新疆气候和立地条件,并且具有较优的丰产性和果实品质,可以进一步作为中试制干品种进行栽培推广。

二、介绍两个鲜食大枣新品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介绍两个鲜食大枣新品种(论文提纲范文)

(1)偃师市葡萄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3.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研究思路
        2.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可能的创新点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特色农业
        2.产业融合
    (二)相关理论基础
        1.农业产业化理论
        2.产业链理论
三、偃师市葡萄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偃师市葡萄产业发展的基础
        1.自然条件良好适宜
        2.地理区位优越便捷
        3.社会资源发展支持
        4.政府政策引导支持
    (二)偃师葡萄产业发展的总体概况
        1.葡萄种植规模较大
        2.产业链条逐步延伸
        3.品牌影响力逐渐加强
        4.产业综合效益较好
        5.产业组织化程度日益提高
    (三)偃师葡萄各环节发展现状
        1.种植环节发展状况
        2.加工环节发展状况
        3.销售环节发展状况
    (四)偃师市葡萄产业供需现状分析
        1.数据来源与样本分析
        2.偃师市葡萄产业需求现状
        3.偃师市葡萄产业供给现状
四、偃师市葡萄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一)偃师市葡萄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链条延伸不足
        2.农业新业态发展水平低
        3.区域品牌知名度不高
        4.产业发展支撑力量薄弱
    (二)偃师市葡萄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1.科研创新和技术改造不足
        2.农业新业态投入力度较小
        3.区域品牌建设力度有待加强
        4.产业发展缺乏人才和资金支持
五、国内外葡萄产业发展实践经验借鉴
    (一)澳大利亚依靠产业集群助力产业发展
    (二)法国波尔多依靠分级制度助力产业发展
    (三)衡水市依靠设施葡萄助力产业发展
    (四)通化市依靠葡萄酒助力产业发展
六、促进偃师市葡萄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积极延伸偃师葡萄产业链条
        1.加大对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力度
        2.建立“互联网+”偃师葡萄营销体系
    (二)大力推进农业新业态发展
        1.建设集种植+采摘、观光于一体的葡萄庄园
        2.加大资金支持智慧农业等农业新业态
    (三)加强区域品牌建设力度
        1.加大政府+媒体的宣传力度
        2.强化产品包装设计
    (四)加大产业现代化建设支撑力度
        1.实施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2.多方位拓宽产业融资渠道
七、结论与展望
    (一)简短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调查问卷
致谢
个人简历

(2)基于全产业链视角下河北省枣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枣产业
        2.1.2 产业链和全产业链
        2.1.3 枣产业全产业链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规模经济理论
        2.2.2 产业结构理论
        2.2.3 交易费用理论
3 全产业链视角下河北省枣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河北省枣类品种与产业结构
        3.1.1 河北省枣类品种
        3.1.2 河北省枣产业产业结构布局
    3.2 河北省枣产业生产现状
        3.2.1 河北省枣产业生产规模情况
        3.2.2 河北省枣产业成本收益情况
    3.3 河北省枣产业加工现状
        3.3.1 河北省枣加工业产业政策支持情况
        3.3.2 河北省枣加工业的产业布局情况
        3.3.3 河北省枣加工业生产情况
    3.4 河北省枣产业流通现状
        3.4.1 河北省枣产业市场销售情况
        3.4.2 河北省枣产品价格变动情况
    3.5 全产业链视角下枣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5.1 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较低
        3.5.2 深加工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
        3.5.3 流通链条不健全
        3.5.4 标准化和品牌化程度较低
        3.5.5 产业链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
        3.5.6 产业化龙头组织带动能力不足
4 全产业链视角下河北省枣产业关联性实证分析
    4.1 灰色关联度分析原理
    4.2 灰色关联度分析模型构建
    4.3 数据的选取和处理
        4.3.1 数据选取
        4.3.2 数据处理
    4.4 结果分析
        4.4.1 生产环节
        4.4.2 加工环节
        4.4.3 流通环节
5 全产业链视角下枣产业发展案例研究
    5.1 禾木丽园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概况
    5.2 禾木丽园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枣产品发展模式
    5.3 禾木丽园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产业链的构建
        5.3.1 全产业链构建
        5.3.2 产品研发
        5.3.3 产品生产
        5.3.4 产品加工
        5.3.5 产品流通
        5.3.6 综合效益评价
    5.4 启示
        5.4.1 实行产业多元化,拓展全产业链
        5.4.2 发挥企业核心优势,延伸全产业链
        5.4.3 完善全产业链,保质保量获双赢
        5.4.4 产业扩张灵活化,各环节充分协调
6 全产业链助推河北省枣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6.1 切实保障枣产业全产业链条完整
    6.2 全面提升枣产业生产和组织化水平
    6.3 着力提高枣产业加工环节建设
    6.4 充分保证枣产业流通环节畅通
    6.5 大力加强枣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6.6 打造枣产业全产业链品牌
    6.7 积极完善枣产业全产业链利益协调机制
    6.8 努力构建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
7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中文详细摘要

(3)宁夏红枣种质资源调查及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2 枣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2.1 枣种质资源的起源与分布
        1.2.2 枣种质资源的调查
        1.2.3 枣种质资源的品种分类
        1.2.4 枣树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研究
    1.3 分子标记在种质资源中的应用
        1.3.1 SSR标记
        1.3.2 ISSR标记
        1.3.3 AFLP标记
        1.3.4 SNP标记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材料
        2.1.2 表型调查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测量方法
        2.2.3 DNA提取
        2.2.4 DNA质量检测
        2.2.5 通过数据挖掘发现枣树SNP标记
        2.2.6 SNP(单核苷酸多态性)的验证
    2.3 数据分析
        2.3.1 种质资源调查统计
        2.3.2 表型性状分析
        2.3.3 品种鉴定分析
        2.3.4 群体结构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红枣种质资源调查分析
        3.1.1 原产地分析
        3.1.2 果实用途分析
        3.1.3 病害分析
    3.2 61个枣品种表型性状分析
        3.2.1 表型性状变异性分析
        3.2.2 表型性状相关性分析
        3.2.3 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
        3.2.4 聚类分析
        3.2.5 类群表型性状差异性分析
    3.3 数据挖掘和SNP开发
    3.4 SNP分子标记的应用
        3.4.1 枣品种鉴定
        3.4.2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3.4.3 主坐标分析(PCoA)和聚类分析
        3.4.4 亲缘关系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枣种质资源表型性状
        4.1.2 SNP标记的挖掘与开发
        4.1.3 利用SNP标记进行枣树品种鉴定
        4.1.4 改良枣树品种亲本鉴定
        4.1.5 枣品种鉴定的核心SNP标记集
        4.1.6 不同种质组间的遗传关系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不同处理对鲜食枣采后裂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枣
        1.1.1 枣资源情况
        1.1.2 枣的分布与区划
        1.1.3 鲜食枣研究概况
    1.2 裂果研究进展
        1.2.1 裂果概况
        1.2.2 裂果的机理研究
        1.2.3 防止开裂的措施
    1.3 水通道蛋白研究进展
        1.3.1 水通道蛋白的发现
        1.3.2 植物水通道蛋白研究概述
    1.4 枣树水通道蛋白基因及内参基因的确定
        1.4.1 枣树水通道蛋白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1.4.2 枣树水通道蛋白内参基因的确定
    1.5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与意义和技术线路图
        1.5.1 课题来源
        1.5.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与主要实验设备
        2.1.3 主要实验药品及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处理方案
        2.2.2 裂果率统计
        2.2.3 枣果形态观察
        2.2.4 枣果实表皮相对电导率测定
        2.2.5 枣果实表皮石蜡切片制作
        2.2.6 枣果皮水通道蛋白酶活性测定
        2.2.7 枣果皮水通道蛋白表达差异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处理对采后枣裂果的影响
        3.1.1 不同处理对采后枣裂果方式的影响
        3.1.2 不同处理对采后枣裂果率的影响
        3.1.3 不同处理对采后枣裂果指数的影响
        3.1.4 不同处理对采后枣果转红指数的影响
        3.1.5 不同处理对采后枣果吸水率的影响
        3.1.6 不同处理对采后枣果实硬度的影响
        3.1.7 相关性分析
    3.2 不同处理对采后枣果实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3 不同处理对采后枣果皮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3.4 不同处理对枣果表皮结构的影响
    3.5 不同处理对采后枣果皮水通道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3.5.1 不同处理对采后枣果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5.2 不同处理对采后枣果皮水通道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3.5.3 不同处理采后枣果皮水通道蛋白酶活性与裂果率相关性分析
    3.6 不同处理对枣水通道蛋白表达差异的影响
        3.6.1 总RNA提取结果
        3.6.2 枣水通道蛋白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比较
        3.6.3 不同处理采后枣果皮水通道蛋白酶基因表达量与裂果率相关性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不同处理对采后枣果实形态指标的影响
    4.2 不同处理对采后枣果实丙二醛的影响
    4.3 不同处理对采后枣果实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4.4 不同处理对采后枣果实表皮结构的影响
    4.5 不同处理对采后枣果实水通道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4.6 不同处理对采后枣果实水通道蛋白表达差异的影响
5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5)枣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ZjTCP6、ZjTCP16基因的遗传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枣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1.1 枣的特点和重要价值
        1.1.2 枣种质资源的分布
        1.1.3 枣种质资源研究
        1.1.4 枣种质资源的评价
        1.1.5 枣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和保存
        1.1.6 枣种质资源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
    1.2 枣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2.1 营养器官组织培养
        1.2.2 愈伤组织培养
        1.2.3 胚培养
    1.3 果树遗传转化的研究概况
        1.3.1 枣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1.3.2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2. 枣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信息化管理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枣种质资源收集
        2.2.3 枣种质资源圃的建立
        2.2.4 枣种质资源离体保存体系构建
        2.2.4.1 培养基的配制
        2.2.4.2 外植体消毒
        2.2.4.3 不同生长调节剂组合对萌芽率的影响
        2.2.4.4 不同生长调节剂组合对增殖系数与苗高的影响
        2.2.5 枣种质资源信息化管理
        2.2.5.1 枣种质资源信息化管理平台搭建
        2.2.5.2 数据库的建立
        2.2.5.3 二维码标签制作与田间应用
        2.2.5.4 数据信息的采集管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枣种质资源收集
        2.3.2 枣种质资源圃保存
        2.3.3 枣种质资源试管保存
        2.3.3.1 不同外植体来源的筛选
        2.3.3.2 不同生长调节剂组合对萌芽率的影响
        2.3.3.3 不同生长调节剂组合对增殖系数与平均苗高的影响
        2.3.4 枣种质资源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
        2.3.4.1 种质资源信息化管理平台构成
        2.3.4.2 枣种质资源数据库的建立
        2.3.4.3 二维码标签田间应用
        2.3.4.4 枣种质资源性状调查管理
    2.4 小结与讨论
3. ZjTCP6、ZjTCP16对枣疯病苗的遗传转化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1.1 植物材料
        3.2.1.2 仪器设备
        3.2.1.3 主要试剂
        3.2.1.4 主要培养基的配制
        3.2.2 枣疯病苗再生体系构建
        3.2.2.1 外植体的处理
        3.2.2.2 启动培养
        2.2.2.3 继代培养
        3.2.2.4 生根培养
        3.2.2.5 植原体PCR检测
        3.2.3 枣疯病苗遗传转化
        3.2.3.1 枣叶片RNA的提取
        3.2.3.2 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
        3.2.3.3 ZjTCP6和ZjTCP16的基因克隆
        3.2.3.4 PCR产物的检测及回收
        3.2.3.5 ZjTCP6和ZjTCP16的基因测序及过表达载体构建
        3.2.3.6 外植体的准备
        3.2.3.7 农杆菌培养和活化
        3.2.3.8 农杆菌介导的ZjTCP6、ZjTCP16基因转化
        3.2.3.9 PCR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枣疯病苗再生体系建立
        3.3.1.1 不同来源外植体的筛选
        3.3.1.2 不同生长调节剂配比对萌芽率的影响
        3.3.1.3 不同生长调节剂配比对增殖系数与平均苗高的影响
        3.3.1.4 不同生长调节剂配比对生根效率的影响
        3.3.1.5 组培苗植原体检测
        3.3.2 ZjTCP6和ZjTCP16对枣疯病苗的遗传转化
        3.3.2.1 基因克隆
        3.3.2.2 过表达载体及转化农杆菌鉴定
        3.3.2.3 共培养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
        3.3.2.4 ZjTCP6、ZjTCP16的转化
        3.3.2.5 PCR检测
    3.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附录一
附录二

(6)宁夏旱区制干红枣新品种引进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试验地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及设计
    2.3 物候期的观测
    2.4 指标的测定与方法
    2.5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分析
    3.1 不同制干品种红枣物候期的比较
    3.2 不同制干红枣品种的生长性状的比较
    3.3 不同制干品种红枣的光合基础性状的比较
    3.4 不同制干红枣品种的果实性状的比较
    3.5 不同红枣制干品种的综合评价
第四章 讨论及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河北省枣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1.5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1.5.1 枣的概念界定
        1.5.2 产业概念界定
        1.5.3 特色产业概念界定
    1.6 研究的理论依据
        1.6.1 资源禀赋理论
        1.6.2 比较优势理论
        1.6.3 竞争优势理论
2 河北省枣生产发展现状分析
    2.1 河北省枣生产规模及变动趋势分析
        2.1.1 产量变动分析
        2.1.2 面积变动分析
        2.1.3 单产变动分析
    2.2 河北省枣与其他主要水果比较优势分析
        2.2.1 比较优势相关测算指标
        2.2.2 河北省枣比较优势分析
    2.3 河北省枣在全国的生产地位
        2.3.1 种植面积及单产与全国比较分析
        2.3.2 产量与全国比较分析
        2.3.3 枣主产省份产量对比
        2.3.4 枣主产省份种植面积对比
        2.3.5 枣主产省单产状况对比
    2.4 河北省枣空间布局及品种分析
        2.4.1 河北省枣生产区域布局
        2.4.2 河北省枣生产集中度
        2.4.3 河北省枣品种及品质分析
    2.5 河北省枣生产市场条件
    2.6 河北省枣生产存在的问题
        2.6.1 品种结构单一,品质有待提升
        2.6.2 单产产量偏低,生产布局不合理
        2.6.3 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规模化生产进度缓慢
        2.6.4 生产管理和组织程度较低
        2.6.5 深加工发展缓慢,缺乏相应的人才
        2.6.6 其他主产省份大枣产业的竞争威胁
3 河北省枣生产成本收益变化及比较分析
    3.1 河北省枣生产成本变动分析
        3.1.1 河北省枣生产成本构成分析
        3.1.2 河北省枣产值分析
    3.2 河北省枣生产收益变动分析
        3.2.1 河北省枣成本收益分析
        3.2.2 河北省枣与其他主要水果收益比较分析
    3.3 河北省枣价格变动分析
        3.3.1 枣价格变动分析
        3.3.2 河北省枣与其他主产省份价格比较分析
4 河北省枣生产影响因素分析
    4.1 河北省枣生产的影响因素
        4.1.1 外部环境因素
        4.1.2 内部因素
    4.2 河北省枣生产影响因素关联度分析
        4.2.1 关联度方法概述
        4.2.2 计算河北省枣生产关联度
        4.2.3 灰色关联度结果分析
    4.3 河北省枣生产影响因素AHP分析
        4.3.1 层次分析法原理
        4.3.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和选取
        4.3.3 评价的程序与操作方法
        4.3.4 一致性检验结果
        4.3.5 结果分析
5 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强化政府职能,政策引领产业发展
        5.2.2 推行产业化生产,提高枣品质
        5.2.3 加强科学技术推广,提高枣规模标准化生产
        5.2.4 借鉴其他省先进生产经验
        5.2.5 加强龙头企业建设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详细摘要

(8)鲜食枣的栽培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枣树的栽培历史
2 我国枣树的栽培区划
    2.1 北方鲜食枣的栽培区划[1, 6-11]
        2.1.1 黄河中下游流域冲积土栽培亚区:
        2.1.2 黄土高原丘陵栽培亚区:
        2.1.3 西北干旱地带河谷丘陵栽培亚区:
    2.2 南方鲜食枣的栽培区划[1, 6-20]
        2.2.1 江淮河流冲积土栽培亚区:
        2.2.2 南方丘陵栽培亚区:
        2.2.3 云贵川栽培亚区:
3 国外的枣树栽培概况
4 江西及南城县枣树的栽培概况

(9)枣品种选育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枣树的选择育种
    1.1 地方品种选优
    1.2 实生选种
    1.3 单株选育和芽变育种
2 杂交育种
3 倍性育种
4 生物技术在枣育种上的应用
    4.1 分子育种
    4.2 离体培养研究
    4.3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4.4 枣品种选育的特点及展望

(10)新优枣品种引进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枣树的生物学特性
    1.2 关于引种的“气候相似”理论
    1.3 树木自身对引种的适应性
    1.4 气候环境因素等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1.5 枣树对引种地区环境因子的需求以及新疆独特的自然条件优势
    1.6 枣引种历史及发展现状
    1.7 新疆枣产业存在的问题
    1.8 枣果实品质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1.9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引种地区域介绍
    2.2 引种资源圃介绍
    2.3 观测与试验方法
    2.4 数据处理方法
第3章 引进品种树体生物学特征
    3.1 结果与分析
    3.2 讨论与小结
第4章 引进品种果实与果核生物学性状研究
    4.1 结果与分析
    4.2 讨论与小结
第5章 优良引进品种的物候期发生规律
    5.1 结果与分析
    5.2 讨论与小结
第6章 优良引进品种的树体经济性状分析与评价
    6.1 结果与分析
    6.2 讨论与小结
第7章 优良引进品种的果实品质分析与评价
    7.1 结果与分析
    7.2 讨论与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介绍两个鲜食大枣新品种(论文参考文献)

  • [1]偃师市葡萄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李丹阳.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1)
  • [2]基于全产业链视角下河北省枣产业发展研究[D]. 纪志伟.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4)
  • [3]宁夏红枣种质资源调查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 张昊. 宁夏大学, 2019(02)
  • [4]不同处理对鲜食枣采后裂果的影响[D]. 张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5]枣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ZjTCP6、ZjTCP16基因的遗传转化[D]. 葛宏.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6]宁夏旱区制干红枣新品种引进筛选研究[D]. 冯潜. 宁夏大学, 2019(02)
  • [7]河北省枣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张佳林. 河北农业大学, 2018(01)
  • [8]鲜食枣的栽培研究进展[J]. 符东南,章建明,欧阳辉,余珍,符士,朱博. 现代园艺, 2017(03)
  • [9]枣品种选育的研究进展[J]. 王德,熊仁次,吴翠云,高疆生.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16(03)
  • [10]新优枣品种引进与评价[D]. 刘隋赟昊.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引进两个鲜枣新品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