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向性指标论文-崔志刚

倾向性指标论文-崔志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倾向性指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岩石力学,室内试验,岩爆倾向性,评价指标

倾向性指标论文文献综述

崔志刚[1](2019)在《基于室内试验的岩爆倾向性评价指标及其分类》一文中研究指出岩爆现象直接威胁地下洞室施工人员、设备的安全,影响工程进度。目前,通常采用室内试验的方法对岩石的岩爆倾向性进行判断。针对目前岩爆倾向性评价指标繁多的现象,对现有岩爆倾向性评价指标按获取方法分为叁类:①应力-应变曲线;②强度特性;③综合指标。同时,针对黑龙江荒沟抽水蓄能电站地下洞室开挖区可能存在岩爆现象的问题,采用岩爆倾向性指数W_(et)对地下厂房处岩石进行岩爆倾向性评价,结果表明该处岩石具有轻微岩爆倾向性。(本文来源于《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文集2019》期刊2019-10-23)

吴学明,王苏健,张天军,黄耀光,黄克军[2](2019)在《煤层冲击倾向性评价的新指标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煤岩微元强度的韦伯分布假设和连续介质损伤力学理论,建立单轴压缩下考虑残余强度的损伤统计本构模型,修正了动态损伤应变计算式,结合损伤因子、损伤速率和损伤加速度研究了煤样的损伤演化规律和煤层冲击倾向性的评价指标,并利用最小二乘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反演得到反映实验曲线的本构方程,且验证了其正确性。结果表明:考虑残余强度的损伤统计本构模型能较好地反映煤岩峰值强度后的应力-应变曲线的变化趋势和残余强度特征点,并可得到损伤速率的最大值;修正后的动态损伤应变在间接表征冲击倾向性实验的动态破坏时间时可不再受加载方式的限制;提出的盈余能指数变化率指标可综合衡量盈余能、峰后破坏过程损耗的应变能、动态破坏时间的变化情况,衡量煤层冲击倾向性;以最大损伤速率、修正后的动态损伤应变和盈余能指数变化率构成的指标体系可作为评价煤层冲击倾向性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天军,包若羽,王乾,羽玥[3](2019)在《煤层冲击倾向性指标体系研究及实验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煤层冲击倾向性指标存在的局限性,基于考虑残余强度的损伤统计本构模型,从损伤因子、损伤速率和损伤速率加速度3个角度分别研究峰值强度点、损伤速率最值点、损伤速率加速度最值点处的损伤规律,对残余强度和动态损伤应变进行了修正,提出了新的煤层冲击倾向性指标—盈余能指数变化率,建立冲击倾向性指标体系,并开展冲击倾向性实验对新指标体系合理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考虑残余强度的损伤统计本构模型能较好地反映煤岩体峰值强度后应力—应变曲线变化趋势及残余强度特点,得到峰值强度点、损伤速率最值点和损伤速率加速度最值点处的损伤规律及损伤速率最大值表达式;根据修正后动态损伤应变的力学意义得到动态损伤应变与动态破坏时间关系式,采用动态损伤应变来表征动态破坏时间,从而使冲击倾向性实验不再受加载方式的限制;采用盈余能指数变化率指标可综合衡量盈余能、峰后破坏过程损耗应变能、动态破坏时间的变化情况;由最大损伤速率、动态损伤应变、盈余能指数变化率构成的新冲击倾向性指标体系更为有效和全面,为准确评价煤层冲击倾向性工作提供新方法.(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李少刚,张广辉,邓志刚[4](2019)在《瓦斯对冲击倾向性能量指标影响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瓦斯对煤冲击倾向性能量指标的影响,基于含瓦斯煤的受力特点,建立含瓦斯煤样气-固耦合控制方程,并植入COMSOL数值模拟软件,开展瓦斯对弹性能量指数和冲击能量指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伴随瓦斯压力的增加,煤样中塑性应变区域扩大,且塑性应变程度有所增加,煤样储存弹性应变能的能力下降;煤样变形破坏过程中消耗能量增加,煤样完全破坏后盈余能量减少,导致冲击能量指数和弹性能量指数降低;瓦斯弱化了煤的冲击倾向性,在含瓦斯煤层冲击倾向性鉴定和冲击危险性评价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瓦斯对煤冲击特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煤矿安全》期刊2019年06期)

杨杰,黄声树,孙海涛,田成林[5](2019)在《不同冲击倾向性型煤的制取及其力学指标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岩石叁轴试验机在不同成型压力下制取得到具有不同冲击倾向性的型煤。为了验证型煤的冲击倾向性,对所制得型煤进行了单轴压缩试验,引入考虑时间效应的冲击能量速度指标W_(ST)对制取的型煤进行冲击倾向性判别。结果表明,依据冲击能量速度指标W_(ST)判别型煤的冲击倾向性简便、快捷且具有更高的可靠度;成型压力对型煤冲击倾向性影响较大,依据现有配比得出70 MPa与90 MPa成型压力下制得的型煤不具有冲击倾向性,而100 MPa及120 MPa成型压力下制得的型煤具有中等冲击倾向性,研究结论可为后期冲击-突出复合型动力灾害的相似模拟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煤炭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付玉凯[6](2018)在《基于剩余能量释放率指标的组合煤岩体冲击倾向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准确评价矿井冲击危险性,在分析顶板、煤层及底板试样物理力学参数演化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组合煤岩体力学模型,并确定了组合体稳定破坏和失稳破坏的临界条件。建立了冲击倾向性评定标准,当剩余能量释放率V_T<10时,为无冲击倾向性;当10≤V_T<20时,为弱冲击倾向性;当20≤V_T时,为强冲击倾向性。结果表明:组合煤岩体能量释放速度指标与旧指标相比,其测试简单,结果唯一,可以很好地评级煤体冲击危险性。(本文来源于《煤矿安全》期刊2018年09期)

沈云鸽,王德明,朱云飞[7](2018)在《不同自燃倾向性煤的指标气体产生规律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自燃倾向性煤的自燃指标气体变化规律,提高对煤早期自燃预测预报的准确度,采用程序升温实验系统,得到内蒙古褐煤、神东长焰煤、河南气煤及枣庄焦煤4种不同变质程度煤的氧化时间随温度的变化关系,以及指标气体浓度在煤氧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自燃倾向性最高的褐煤应以CO和乙烯作为煤自燃早期预报的首选指标气体;易自燃的长焰煤应采用乙烯和烯烷比为主、以CO为辅的煤自燃判定指标;自燃倾向性较低的气煤应以乙烯和烯烷比作为煤自燃预报指标;CO是自燃倾向性最低的焦煤的最佳自燃预报指标气体。(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期刊2018年04期)

王岗,潘一山,肖晓春,吴迪,丁鑫[8](2016)在《煤体冲击倾向性指标与煤体破裂电荷关系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完善冲击地压灾害的预测判据,在单轴压缩条件下,通过试验研究煤体冲击倾向性指标K与煤体破裂产生的电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应力峰后电荷脉冲数减少或累积电荷量减少,K值增大,煤样冲击倾向性增强;随着应力峰后电荷变化率增大,K值增大;煤样K值越大表示相应工程地质煤岩体的临界塑性区深度与临界荷载越小,冲击地压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可将应力峰后电荷特征相关参数作为煤体冲击倾向性强弱及冲击地压发生难易程度的初步判定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张辛亥,白亚娥,李青蔚,马腾[9](2016)在《基于活化能指标研究不同变质程度烟煤的自燃倾向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以活化能指标判定不同煤的自燃倾向性,选取了4种不同变质程度烟煤煤样,通过煤自燃性升温实验,并结合公式计算得出不同温度时刻煤样氧化的耗氧速率;运用化学反应动力学原理计算出煤样的表观活化能。研究结果表明:以表观活化能表征煤自燃倾向性,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若不同变质程度煤样的指前因子变化不大,则变质程度越高,煤表观活化能越大,煤越不易自燃;若不同变质程度煤样的指前因子变化较大,则需要综合考虑指前因子和表观活化能来判断煤自燃倾向性。煤的指前因子越大且表观活化能越小,表征煤越易自燃;反之,煤的指前因子越小且表观活化能越大,表征煤越不易自燃。(本文来源于《矿业安全与环保》期刊2016年01期)

宋朝阳,纪洪广,孙利辉[10](2015)在《煤岩冲击倾向性指标试验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地总结了煤岩冲击倾向性研究新进展,主要内容包括:煤岩冲击倾向性的概念、冲击倾向指标的建立及其物理意义、冲击倾向性指标的宏细观研究、煤岩组合模型的冲击倾向性、煤岩水理特性对煤岩冲击倾向性的影响、不同冲击倾向性煤岩的声热电磁波效应的研究及其煤岩冲击破坏的前兆信息识别的探讨,以及对煤岩冲击倾向性的一些新认识。分析得出目前的研究新进展主要建立在试验与唯象认识,下一步研究要转变思路,建立从唯象描述到机理分析及理论构建,并运用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表征煤岩冲击机理将成为重中之重。并提炼出煤炭开采中冲击倾向性研究需要解决的5个方面的科学问题:全面衡量煤岩冲击能力,建立考虑地质赋存环境的宏观冲击倾向性指标并进行定量分析;建立基于煤岩矿物成分、细观结构的冲击倾向性细观评价指标体系及判别准则;组合煤岩模型的冲击倾向性试验的合理创新;探求地球物理信息变化与冲击倾向性之间的关系及量化分析方法;建立基于冲击危险前兆信息的多参量综合监测预警及防治体系,指出煤岩冲击倾向性研究方面仍然需进行大量的基础试验、现场实测及理论研究工作。(本文来源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S2期)

倾向性指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煤岩微元强度的韦伯分布假设和连续介质损伤力学理论,建立单轴压缩下考虑残余强度的损伤统计本构模型,修正了动态损伤应变计算式,结合损伤因子、损伤速率和损伤加速度研究了煤样的损伤演化规律和煤层冲击倾向性的评价指标,并利用最小二乘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反演得到反映实验曲线的本构方程,且验证了其正确性。结果表明:考虑残余强度的损伤统计本构模型能较好地反映煤岩峰值强度后的应力-应变曲线的变化趋势和残余强度特征点,并可得到损伤速率的最大值;修正后的动态损伤应变在间接表征冲击倾向性实验的动态破坏时间时可不再受加载方式的限制;提出的盈余能指数变化率指标可综合衡量盈余能、峰后破坏过程损耗的应变能、动态破坏时间的变化情况,衡量煤层冲击倾向性;以最大损伤速率、修正后的动态损伤应变和盈余能指数变化率构成的指标体系可作为评价煤层冲击倾向性的新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倾向性指标论文参考文献

[1].崔志刚.基于室内试验的岩爆倾向性评价指标及其分类[C].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文集2019.2019

[2].吴学明,王苏健,张天军,黄耀光,黄克军.煤层冲击倾向性评价的新指标体系[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9

[3].张天军,包若羽,王乾,羽玥.煤层冲击倾向性指标体系研究及实验验证[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李少刚,张广辉,邓志刚.瓦斯对冲击倾向性能量指标影响的数值模拟[J].煤矿安全.2019

[5].杨杰,黄声树,孙海涛,田成林.不同冲击倾向性型煤的制取及其力学指标测定[J].煤炭技术.2019

[6].付玉凯.基于剩余能量释放率指标的组合煤岩体冲击倾向性研究[J].煤矿安全.2018

[7].沈云鸽,王德明,朱云飞.不同自燃倾向性煤的指标气体产生规律实验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8

[8].王岗,潘一山,肖晓春,吴迪,丁鑫.煤体冲击倾向性指标与煤体破裂电荷关系试验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

[9].张辛亥,白亚娥,李青蔚,马腾.基于活化能指标研究不同变质程度烟煤的自燃倾向性[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6

[10].宋朝阳,纪洪广,孙利辉.煤岩冲击倾向性指标试验研究进展[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5

标签:;  ;  ;  ;  

倾向性指标论文-崔志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