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政府培育作用,激励,测量指标
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论文文献综述
戴俭慧,董行[1](2019)在《政府培育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作用的测量指标》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在现阶段中国城市,随着社区的不断推进,城市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2015年底,我国城乡基层未登记的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数量至少在30万个以上,实际情况可能高于这一数字,不可否认,在这些组织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培育是客观存在的,然而政府是如何培育的?政府的培育策略和培育行为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如何测量政府培育的作用?国内的相关研究甚少。为了深入探究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成长规律,本研究主要从政府培育的视角入手,通过构建政府激励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理论模型和测量指标,来解释政府培育对城市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成长的作用路径;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方法,论证政府的培育策略对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成长的作用。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构建一个用于解释政府培育对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激励作用的模型;运用问卷调查法对苏州市姑苏区7个街道、75个居委会中的750个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进行调查,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通过回归分析验证政府培育对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成立和发展的正向激励作用。研究结果:1)为了检验政府激励模型,设立了叁个模型模型一(合法性激励):组织成员人数=f(年内参加过多少次街道组织活动,成立以来参加过多少次区级及以上活动,民间力量自发组织成立,政府帮助成立,政府牵头成立);模型二(资源性激励):组织成员人数=f(每年组织从政府获得的资金支持,政府直接提供场地,政府间接协调场地,政府直接派遣人员,政府间接协调人员);模型叁(总激励):组织成员人数=f(年内参加过多少次街道组织活动,成立以来参加过多少次区级及以上活动,民间力量自发组织成立,政府帮助成立,政府牵头成立,每年组织从政府获得的资金支持,政府直接提供场地,政府间接协调场地,政府直接派遣人员,政府间接协调人员)。2)对政府激励作用的进行回归分析形成叁个方程:方程一表示合法性激励对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影响;方程二表示资源性激励对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影响;方程叁表示两种激励对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共同影响。结果显示:第一,在方程一中自变量成立方式中,政府帮助成立和政府牵头成立对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都有显着的贡献,参加街道活动次数以及区级以上活动次数的对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也有显着的贡献,说明合法性激励对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产生了显着的正向激励作用。方程二中,在场地类型和人员类型不显着的情况下,方程整体还得以显着,故说明资金支持这个变量的正向激励作用十分明显,即表示资源性激励也对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产生了显着的正向激励作用。方程叁中,合法性激励和资源性激励在方程中均对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产生了正向激励作用。合法性激励和资源性激励在方程中均对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产生了正向激励作用;自变量资源性激励的指标中,只有政府资金支持这一项的系数显着,其余指标的系数都不显着,该模型总体显着。并且从叁个模型对应的R2可知,模型叁的拟合度劣于模型一,二。第二,在组织成立方式上,政府牵头成立要比政府帮助成立对于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来说更加有优势。第叁,政府的资金支持对于组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第四,场地支持和人员支持并没有对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成长起到显着正向激励作用。研究结论:1)通过所构建的政府激励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理论模型,即合法性激励与资源性激励,解释了目前政府培育对我国城市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成立和发展的作用路径:政府通过提高合法性激励增强了社区居民对于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认可度,通过提高资源性激励弥补了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在成立和发展过程中的物质成本。2)建立了符合政府培育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需要的测量指标,即合法性激励包括参与组织的活动和组织的成立方式两个指标,资源性激励包括资金支持、场地支持和人员支持叁个指标。3)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方法,论证了政府的培育策略(合法性激励和资源性激励)对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成立和发展具有正向激励作用,其次,政府不同的培育行为对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培育效果是不同的,即资源性激励中的政府资金支持对于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培育效果最为显着。合法性激励中的参与政府(街道、区及别以上级别政府)组织的活动对组织的成长效果则排在第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培育中需要提高的是资源性激励中的场地支持能力和人员支持能力。目前政府场地资源还是有限,无法满足社区内各类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活动场地需求,其次政府应当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能力的培养。(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唐新发[2](2019)在《对我国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再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健康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通过对收集的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相关资料进行梳理,寻求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概念、特征和功能,探讨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制约因素,探析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完善举措,为开展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为促进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本文来源于《当代体育科技》期刊2019年11期)
郝雨薇[3](2019)在《关于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生成与发展的社会学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社会学的角度基于人的社会化出发,对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生成与发展进行探析。研究表明,群众参与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行为是个体与组织双向互动的过程,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群众化、基层化和广泛性特点有助于提高其社会影响力并有效发挥小组织在大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因此,在今后发展中,应把握个体需求,提高普及化程度、厘清组织者的角色责任、借助信息网络平台促进发展。(本文来源于《福建体育科技》期刊2019年01期)
张媛[4](2018)在《社会心理学视角下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发性的群众体育组织在我国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过程中已经发挥并将持续发挥重大作用,因此探究群众体育组织自发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原因有着深刻的意义和实践价值。大众体育需求的增长推动了群众体育健身目标取向的多元化,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自发性的群众体育组织能够通过为群众体育提供服务获取"回报",这是群众体育组织自发形成的直接动力。同时在形成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过程中不同人群体育态度、体育价值观的相同或相似是形成组织的重要纽带,在组织作用发挥时通过体育活动、人际交往、感情交流等完善自发性群众组织的基本运作。从根本上来说,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心理特征是从众心理。(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8年22期)
段博文[5](2018)在《网络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是网络体育组织与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相结合的概念。当今社会互联网络已经越来越普及,人与人之间通过互联网的沟通越来越频繁。随着国家经济的腾飞,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经济条件越来越好,群众体育越来越被重视,各式各样的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并形成了众多以网络为交流平台,通过线上的交流,线下进行体育活动的组织。研究以开封市骑行天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网络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发展背景和发展现状,并认识网络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特征,了解网络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发展瓶颈,为引导和促进网络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发展提出可操作性建议。本研究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深入组织内部参与骑行活动,获取真实可靠的研究材料。主要研究结果:经济发展促进群众健身意识觉醒、政府公共体育服务不足、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兴起、互联网带来了大数据时代、网络互动形成社会互动的新模式和开封市特有的区位优势是骑行天下的发展背景;骑行天下以男性骑友为主力军,41-50、51-60这两个年龄段的骑友人数众多,骑行人群分布特征呈橄榄球型;骑友职业分布广泛,文化程度较高,群体骨干多为经验丰富的强驴;骑行动机主要为锻炼身体,女性骑友更倾向于减肥塑形,骑友进入群体渠道多为互相介绍;每周进行3-5次骑行的骑友最多,男性骑友的骑行频率要高于女性骑友的骑行频率;骑友倾向于10-20、20-30km骑行,并倾向于叁五好友骑行,且骑行时间一年以上的骑友更倾向于结伴骑行;骑友骑行过后身体状况明显改善,骑行运动有助于身体健康,骑友们对骑行的心理体验较好;骑行天下组织具有组织性、非营利性、自治性与自愿性、松散性与凝聚性、虚实结合性与边界模糊性、文化传播性和活动方式多样性的特征;本研究中,骑行年数越长,骑友的团队凝聚力就越强;骑行天下面临的发展瓶颈主要有合法地位的缺失、组织活动经费不足、骑友业务水平待提高和网络环境复杂。(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8-06-01)
张博书[6](2018)在《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与地方政府协作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拟通过关注现状寻找答案,选取一个叁线城市的普通自群体育组织的作为个案,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和实地调查法,以公民社会等公共管理理论,资源依赖理论等为理论基础,从组织与政府部门之间的现状产生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困难的角度出发,重点研究自群体育组织的真正诉求,自发群众体育组织与政府部门之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并寻求突破途径。自群组织和地方政府由于政策的支持,理论的支撑和现实中可以互相帮助,有协作的必要性,但是现在全国大部分的自群体育组织于政府基本处于隔离状态,这对组织的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是有害的。如今的现实状态是由于多种困境造成的,首先是政策困境,包括法律法规不完善,双重管理体制的束缚,各种所需机制如沟通机制监督机制均不完善;其次是社会因素,公民的参与意识淡薄,组织在社会上影响力不够都是主要原因;还有组织自身因素,组织合法性缺失、组织内部混乱,组织结构松散目标缺失、筹资渠道单一;最后是经济因素,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对自群组织的政策也不同很容易造成各地区组织发展和协作效应不平衡的情况。带来的现实问题是,组织不被信任和重视,而且很难获得协作的回报;整体来说,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关系现处于恶性循环的状态,急需要从中寻找突破口打破现有状态。从政府角度,应尽可能的为组织提供协作机会,采取直接拨款(补贴或奖金);项目委托,政府采购;税收减免;或其他支持如给予体育指导,人才输送等,同时提高自身人员素质。同时,也要健全沟通机制,建立政府,组织,群众的沟通平台;健全监督机制,更有效筛选,管理,评估社会组织。同时从组织自身角度,也应提高自身筹资能力,向政府、社会、企业寻求合作机会,并提升组织整体能力和人员素质。协作如果能够顺利达成,则是一个双赢的状态,组织能够得到帮助继续发展壮大,政府的公共治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增强。但要注意的是,组织和政府的协作的理想状态是,保持组织的自主性和政府的管控能力的情况下,两者协作效应最大的状态,虽然现在还无法达成这种状态,还需要政府继续加大培育体育社会组织的力度,社会组织本身也提高自己的能力,双方努力,以接近理想协作的状态。(本文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期刊2018-05-10)
于洋[7](2018)在《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发展现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形成是群众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自发的组织过程;是不断增长的大众体育需求与市场或政府供给不足的矛盾产物;随着群众体育的不断发展,就有必要对这种体育活动组织进行研究与讨论,进而发现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形式的特点,进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其组织形式,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本文来源于《田径》期刊2018年04期)
付江平[8](2017)在《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领导者的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是我国不断深化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基础,是推动全民健身走向实效的重要抓手。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形成需要具有凝聚力的领导者,在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中,领导者主要分为热心联络型、组织管理型和技术指导型叁类。要推动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长效发展,需要政府组织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和培育,引导和培育的重点在于引导和培育领导者。充分发挥不同类型领导者在组织中的号召力、凝聚力,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7年33期)
徐传明,贺晓燕[9](2017)在《成都市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发展环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自组织、社会互动相关理论,运用文献法、调查法及观察法,对成都市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发现,制度、经济及科技等外部环境的变迁,为成都市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成都市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系统结构较开放,成员流动性、异质性较强,多无正式的规章制度,主要依靠约定俗成的规范来规制自身行为;传统型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内层结构相对较稳定,新型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互动关系网络也相对较密集。(本文来源于《体育世界(学术版)》期刊2017年09期)
蔡志霞[10](2017)在《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发展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现阶段国情中,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是大众健身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并在大众健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论述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概念和发展概况,分析其社会意义和发展趋势,旨在为自发性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促使其走上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本文来源于《内江科技》期刊2017年07期)
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健康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通过对收集的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相关资料进行梳理,寻求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概念、特征和功能,探讨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制约因素,探析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完善举措,为开展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为促进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论文参考文献
[1].戴俭慧,董行.政府培育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作用的测量指标[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唐新发.对我国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再认识[J].当代体育科技.2019
[3].郝雨薇.关于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生成与发展的社会学思考[J].福建体育科技.2019
[4].张媛.社会心理学视角下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
[5].段博文.网络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D].河南大学.2018
[6].张博书.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与地方政府协作关系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8
[7].于洋.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发展现状研究[J].田径.2018
[8].付江平.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领导者的特征研究[J].科技资讯.2017
[9].徐传明,贺晓燕.成都市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发展环境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7
[10].蔡志霞.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发展的思考[J].内江科技.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