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的卒中危险因素:高甘油三酯(论文文献综述)
陈英道,李海宁,李育英,梁炳松,饶源,陈小玲,张岐平[1](2021)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布特点及支架取栓术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危险因素分布特点及其支架取栓术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AIS和支架取栓术后出血转化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258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支架取栓术后出血性转化(HT)组62例,非HT组196例,对AIS常见危险因素、HT发生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1)经对258例AIS患者的常见危险因素(既往心血管病史、家族性高血压史、脑卒中家族史、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吸烟史、饮酒史、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高尿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进行pearson卡方检验分析,各项常见危险因素均为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各项常见危险因素均为AIS的独立危险因素。(2)经对258例AIS患者支架取栓术后发生HT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其中性别、高血压病史、心房颤动病史、饮酒史、闭塞血管(前循环)、术中推注替罗非班、术后收缩压这几项影响因素,均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性别、高血压病史、心房颤动病史、饮酒史、闭塞血管(前循环)、术中推注替罗非班、术后收缩压,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均为AIS患者支架取栓术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既往心血管病史、家族性高血压史、脑卒中家族史、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吸烟史、饮酒史、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高尿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是AIS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性别、高血压病史、心房颤动病史、饮酒史、闭塞血管(前循环)、术中推注替罗非班、术后收缩压是支架取栓术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临床预防和治疗中应对危险因素进行严密监测和管理。
左迪迪[2](2021)在《长春地区正常体重代谢性肥胖相关问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目前最常用的判断体重是否正常的方法,BMI超标意味着发生心血管疾病相关代谢紊乱的风险增加。但有一部分BMI在正常范围内的人群同样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高血压(high blood pressure,HBP)、高甘油三酯血症等代谢紊乱。这种体重正常的个体发生心血管疾病相关代谢紊乱聚集的现象,称为正常体重代谢性肥胖(metabolically obese normal-weight,MONW)。这部分人群因为体重正常,所以其心血管疾病相关代谢紊乱的风险容易被忽视。目前相关研究较少。目的:1.了解长春市正常体重人群发生心血管疾病相关代谢紊乱(T2DM、HBP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流行病学特点,明确MONW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MONW人群身体成分,了解脂肪分布与代谢紊乱的相关性。2.观察正常体重人群中T2DM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发病率,评价不同指标预测正常体重人群发生T2DM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价值,建立正常体重人群中T2DM和高甘油三酯血症预测模型;建立MONW新的诊断标准。3.评价不同人体测量学指标对MONW的诊断和预测价值,找到可以反映和预测MONW的人体测量学指标。方法:1.第一部分是横断面研究,以长春市40岁以上正常体重人群作为研究对象。第一节采集基本信息和人体测量学指标,进行实验室检测和问卷调查,计算正常体重人群中T2DM、HBP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病率,明确MONW的患病率和基本特点,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找到可能的危险因素。第二节使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进行身体成分分析,了解MONW人群在全身及各部位脂肪分布特点,使用偏相关分析将性别、年龄和BMI设为控制变量,分析不同部位脂肪分布与代谢紊乱的相关性。2.第二部分是队列研究,以长春市40岁以上正常体重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先以非T2DM的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以新发T2DM作为结局指标,对人体测量学指标和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明确可以影响结局的指标,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和计算约登指数明确各指标的最佳切点值,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R软件构建T2DM的预测模型并转化为列线图;绘制模型的ROC和校准曲线,使用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和一致性指数(concordance index,C-index)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使用Bootstrap重采样法(1000次重采样)进行内部验证。再以非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以新发高甘油三酯血症作为结局指标,使用同样的方法建立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预测模型并进行评价和验证。之后通过R软件使用以上两个模型中的预测指标及其切点值建立一个新的模型,可以预测正常体重人群发生T2DM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风险,转换为评分表的形式,通过绘制ROC曲线和计算约登指数明确评分的最佳切点值。该评分系统可作为MONW新的诊断标准。使用净重新分类指数(net reclassification index,NRI)和AUC比较新旧两个标准对T2DM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预测能力。3.第三部分是横断面研究和队列研究。基于上述研究建立的MONW新标准,绘制常见人体测量学指标筛查和预测MONW的ROC,通过AUC找到可以准确反映和预测MONW的指标,并计算指标的最佳切点值。结果:1.第一部分第一节纳入体重正常的研究对象3303人,其中男性931人(28.19%)。在正常体重人群中明确诊断T2DM 726人(21.98%),HBP 1465人(44.35%),高甘油三酯474人(14.35%)。MONW 774人,在正常体重人群中的患病率为23.43%。MONW组BMI、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心率、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P)、餐后2小时血糖(2-hour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PPG)、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 A1c)、空腹胰岛素(fasting serum insulin,FINS)、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the 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insulin resistance,HOMA-IR)、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显着高于正常体重正常代谢(metabolically healthy normal-weight,MHNW)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于MHWN组(p<0.05)。MONW组T2DM患病率45.99%,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43.67%,HBP患病率70.03%,显着高于MHNW组(分别是14.63%,19.07%和36.50%,p<0.001)。每日午休习惯和目前没有工作是MONW的危险因素(p<0.05)。MONW组冠心病、脑卒中、脂肪肝、肾结石、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骨折、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的患病率高于MHNW组(p<0.05)。2.第一部分第二节纳入体重正常的研究对象318人,其中男性107人(33.65%)。MONW 115人(36.16%),其腹部内脏脂肪(visceral adipose tissue,VAT)面积、质量、体积和腹部皮下脂肪(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SAT)面积明显高于MHNW组(p<0.05);VAT面积、质量、体积与代谢紊乱组分数呈正相关(p<0.001)。MONW组躯干、Android部位和全身的脂肪质量(fat mass,FM)、脂肪质量指数(fat mass index,FMI)、脂肪组织百分比(fat mass percent,FM%)均高于MHNW组,而大腿部位的FM、FMI和Gyroid部位的FM%明显低于MHNW组(p<0.05);躯干和Android部位的FM、Android部位的FMI、FM%与代谢紊乱组分数呈正相关,大腿和Gyroid部位的FM、FMI、FM%与代谢紊乱组分数呈负相关(p<0.05)。内脏脂肪与大腿脂肪比(visceral adipose tissue mass to thigh fat mass ratio,VTR)与性别、年龄、BMI、代谢紊乱组分数、FPG、PPG、空腹胰岛素(Fasting serum insulin,FINS)、糖负荷2小时后胰岛素(2-hour postprandial insulin,2h-INS)、空腹C肽(fasting blood C-peptide,FCP)、Hb A1c、HOMA-IR、LDL-C、HDL-C、TG、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肌酐(creatinine,Cr)、尿酸有关(p<0.05)。3.第二部分共纳入正常体重1492人,男性397人(26.61%),人均随访时间2.93年。基线时无T2DM 1133人,无高甘油三酯血症1285人。随访时新诊断T2DM 55人(4.85%),T2DM发病率为1.66人/百人年;新诊断高甘油三酯血症141人(10.97%),高甘油三酯血症发病率为3.74人/百人年。基线时SBP、PPG、Hb A1C、HOMA-IR可以显着影响T2DM的发生,最佳切点值分别是140mm Hg、7.15mmol/l、5.95%和2.3。使用上述指标及其切点值建立T2DM的预测模型、构建列线图。绘制校准图和ROC(AUC=0.80),C-index为0.80(95%CI 0.74-0.86),内部验证C-index为0.79,说明该模型具有中等预测能力。基线时FINS、TG、HDL-C和LDL-C可以影响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发生,其最佳切点值分别为6.00μU/ml、1.45 mmol/l、1.21 mmol/l和2.98 mmol/l。使用上述指标及其切点值建立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预测模型、构建列线图。绘制校准图、ROC(AUC=0.78),C-index为0.78(95%CI 0.74-0.82),内部验证C-index为0.78,说明该模型有中等预测能力。综合以上两个模型,纳入血糖、胰岛素、血压、血脂四方面指标,建立一个正常体重人群发生T2DM和高甘油三酯血症风险的综合模型。转换为评分表形式,最佳切点值为110,即该评分标准以110分为界。高于110分代表未来发生T2DM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风险较大,可以诊断为代谢异常;低于110分代表未来发生T2DM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风险较小,可以诊断为代谢正常。这就是MONW新的诊断标准。对比新标准(AUC=0.63,p<0.001,95%CI 0.584-0.680)与旧标准(AUC=0.58,p=0.003,95%CI 0.525-0.636),并计算新标准的NRI为5.00%>0,说明新标准的准确性高于旧标准。4.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人体测量学指标有WC、BMI、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WHR)和腰高比(waist-to-height ratio,WHt R),近期研究较多的人体测量学指标有人体肥胖指数(body adiposity index,BAI)、人体肥胖腰围指数(body adiposity index-WC,BAI-WC)、身体形态指数(a body shape index,ABSI)、锥度指数(conicity index,CI)、身体圆润指数(body roundness index,BRI)和TMI(tri-ponderal mass index)。首先基于基线数据,利用上述研究中制定的MONW新标准,绘制以上指标筛选MONW的ROC并计算AUC,发现以上各指标均有诊断价值(p<0.05,AUC>0.5),其中诊断能力最强的是WHt R(AUC=0.674,95%CI 0.647-0.702)、BAI-WC(AUC=0.673,95%CI 0.646-0.701)和BRI(AUC=0.665,95%CI 0.637-0.692),其最佳切点分别是0.48,19.19和4.03。然后基于随访数据,绘制以上指标预测MONW的ROC并计算AUC,发现WHt R、BAI、BAI-WC、BRI、CI和TMI有一定预测能力(p<0.05,AUC>0.5)。其中预测能力最强的是BAI(AUC=0.635,95%CI 0.551-0.719)、BAI-WC(AUC=0.617,95%CI 0.531-0.703)和BRI(AUC=0.614,95%CI 0.527-0.701),其最佳切点值分别是27.49、19.57和4.24。结论:1.长春地区40岁以上正常体重人群中T2DM、HBP、高甘油三酯血症和MONW患病率较高。MONW人群的人体测量学指标、代谢紊乱指标、T2DM、HBP和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明显高于MHNW人群。每日午休习惯和目前没有工作是MONW的危险因素。MONW人群的腹部、躯干和Android部位脂肪较多,大腿和Gyroid部位的脂肪较少。VTR与代谢紊乱指标呈正相关。2.使用SBP、PPG、Hb A1C和HOMA-IR及其最佳切点值140mm Hg、7.15mmol/l、5.95%和2.3建立的T2DM预测模型,以及使用FINS、TG、HDL-C和LDL-C及其最佳切点值6.00 u IU/ml、1.45 mmol/l、1.21 mmol/l和2.98 mmol/l建立的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预测模型,都具有中等预测能力。综合以上两个模型,纳入血糖、胰岛素、血压、血脂四方面指标的MONW的评分表,优于目前使用的旧标准。3.诊断MONW能力最强的是WHt R、BAI-WC和BRI,其最佳切点分别是0.48,19.19和4.03;预测MONW能力最强的是BAI、BAI-WC和BRI,其最佳切点值分别是27.49、19.57和4.24。
从祥丰[3](2021)在《中国11省队列人群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和目的脑卒中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在我国,脑卒中已成为疾病负担最重的疾病。目前我国脑卒中现患人数1300万,约占全球脑卒中患者人数的五分之一。我国脑卒中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有研究发现不同地区、性别等特征人群脑卒中发病及患病存在差异。因此,了解不同特征人群脑卒中发病状况,尽早识别脑卒中及其亚型影响因素是脑卒中防控的基础和关键。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证实,年龄、性别、血压水平等是影响脑卒中发生的影响因素。但仍存在一些影响因素,如高血压亚型、糖尿病前期、自评健康等,及影响因素间交互作用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的关系因研究证据不足需要深入分析。脑卒中风险预测模型,能够综合考虑多个影响因素,有效识别脑卒中高风险人群,帮助明确预防重点。但我国基于队列研究的脑卒中风险预测模型仍较少,需要更多队列研究加入。研究目的:(1)利用11省队列数据分析我国不同基线特征人群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2)探索肥胖、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高血压亚型、血脂异常、自评健康影响因素,以及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的关系;(3)建立适宜的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用于高效识别脑卒中高风险人群,为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脑卒中防控模式提供关键技术。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中国成人主要慢性病风险评估体系研究(以下简称“慢病风险评估体系研究”)项目数据。该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基线数据来源于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项目(以下简称“2010年中国慢病监测项目”)。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慢病风险评估体系研究从2010年中国慢病监测项目中选取11个项目省60个监测点(农村监测点35个,城市监测点25个)共36195名非脑卒中患者构建随访队列。2016-2017年对该基线人群进行随访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家庭问卷和个人问卷。结局事件是首发脑卒中,脑卒中亚型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连续性资料描述使用x±s,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进行组间差异比较。分类资料描述采用n(%),采用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比较。使用发病密度描述发病率,发病率置信区间估计使用泊松分布。率之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Cochrane-Armitage方法。利用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敏感性分析时剔除死亡者和第1年内确诊的脑卒中患者,模型调整因素与多因素分析一致。亚组分析交互作用检验采用似然比检验,比较有无交互项模型间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影响因素间交互作用分析包括相乘交互作用和相加交互作用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拟合,本研究风险预测模型预测年限定为6年。根据未发生结局事件人群的风险预测概率值进行风险等级划分。利用AUC和Brier得分评价模型区分度和校准度。AUC>0.7,则模型区分度良好;Brier得分在0-0.25,则模型校准度良好。内部验证采用十折交叉验证。模型展示采用列线图。以上分析均在SAS9.4(SAS Institute Inc.)和R4.0.2(2020-06-22)软件中进行。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研究对象基本情况2010年基线调查36195名研究对象,2016-2017年实际随访27436名研究对象。剔除基线癌症患者、基线腰围缺失者、随访结局缺失者、结局诊断日期错误者、基线BMI和腰围异常者,最终纳入27112名研究对象进入分析。其中死亡者576人(2.1%),男性12259人(45.2%),女性14853人(54.8%)。2.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本研究共发生首次脑卒中事件1333例,其中缺血性脑卒中1128例,出血性脑卒中205例。总人群脑卒中发病率为7.78/1000人年,其中缺血性脑卒中为6.58/1000人年,出血性脑卒中为1.20/1000人年。男性脑卒中发病率为7.73/1000人年,其中缺血性脑卒中为6.36/1000人年,出血性脑卒中为1.37/1000人年。女性脑卒中发病率为7.82/1000人年,其中缺血性脑卒中为6.77/1000人年,出血性脑卒中为1.05/1000人年。男性和女性人群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60岁人群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率最高;农村地区人群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率高于城市地区;东部地区人群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均P<0.05)。3.脑卒中及其亚型影响因素分析肥胖状态与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分别采用BMI、腰围和腰围身高比三个指标评价肥胖状态,超重和肥胖(BMI<24kg/m2为参照)、中心性肥胖Ⅰ期和Ⅱ期(正常为参照)、腰围身高比在0.46~和≥0.50(<0.46为参照)人群脑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 17%(95%CI:3%-32%)和 21%(95%CI:3%-42%)、19%(95%CI:2%-38%)25%(95%CI:10%-42%)、18%(95%CI:-2%-42%)和 33%(95%CI:13%-57%),敏感性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肥胖状态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三个指标评价的肥胖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均增加,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肥胖状态与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未发现肥胖人群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高血压亚型与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以血压正常组为参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组、收缩期合并舒张期高血压组脑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 50%(95%CI:28%-75%)、45%(95%CI:6%-97%)和 125%(95%CI:97%-158%),敏感性分析仅显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43%,95%CI:22%-68%)和收缩期合并舒张期高血压组(119%,95%CI:91%-151%)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高血压亚型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以血压正常为参照,仅发现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39%,95%CI:17%-65%)和收缩期合并舒张期高血压组(108%,95%CI:80%-140%)发病风险增加,敏感性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高血压亚型与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以血压正常组为参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135%,95%CI:54%-257%)、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组(223%,95%CI:72%-506%)及收缩期合并舒张期高血压组(281%,95%CI:166%-445%)发病风险均增加,敏感性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亚组分析中仅发现年龄对高血压和缺血性脑卒中关系存在效应修饰作用(P交互<0.001)。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与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以血糖正常组为参照,糖尿病前期组和糖尿病组脑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4%(95%CI:-10%-20%)和20%(95%CI:4%-40%),敏感性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糖尿病前期组和糖尿病组发病风险分别增加6%(95%CI:-9%-23%)和24%(95%CI:6%-46%),敏感性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亚组分析仅发现年龄(P交互=0.017)和性别(P交互=0.030)对糖尿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存在效应修饰作用。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与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糖尿病前期组和糖尿病组均未发现发病风险增加,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血脂异常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系分析显示,分别以总胆固醇正常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常组为参照,高胆固醇血症组、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组均未发现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风险增加;以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组为参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常组未发现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风险降低;仅发现甘油三脂在1.13~mmol/L组(以<1.13 mmol/L为参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20%(95%CI:6%-35%)和18%(95%CI:4%-35%),敏感性分析结果和亚组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自评健康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系分析显示,仅自评健康差组(自评健康非常好组为参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分别增加 61%(95%CI:17%-121%)、42%(95%CI:2%-97%)和 404%(95%CI:52%-1570%),敏感性分析结果均未发生变化,亚组分析仅发现年龄对自评健康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存在效应修饰作用(P 交互=0.005)。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两两之间交互作用与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糖尿病和高胆固醇血症存在相乘交互作用(P<0.05)和相加交互作用,RERI=1.39(95%CI:0.32-2.47),AP=0.52(95%CI:0.29-0.74),S=5.50(95%CI:1.36-22.36)。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两两之间交互作用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糖尿病和高胆固醇血症存在相乘交互作用(P<0.05)和相加交互作用,RERI=1.50(95%CI:0.30-2.69),AP=0.53(95%CI:0.29-0.76),S=5.22(95%CI:1.35-20.15)。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两两之间交互作用与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未发现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两两之间存在相乘和相加交互作用。4.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建立6年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本研究拟合的风险预测模型为:ln[λ(t|Xi)/λ0(t)]=0.073492934*年龄+0.168407120*文化程度+0.007396615*收缩压+0.013696342*舒张压+0.150932388*糖尿病十0.006669641*腰围+0.432685727*自评健康差。6年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概率值:P=1-0.999947^exp(0.073492934*年龄+0.168407120*文化程度+0.007396615*收缩压十0.013696342*舒张压+0.150932388*糖尿病+0.006669641*腰围十0.432685727*自评健康差)。风险等级:低危风险:<1.5%,一般风险:1.5%-7.9%,中危风险:8%-17.9%,高危风险:>18%。采用十折交叉验证进行模型内部验证,区分度指标AUC和校准度指标Brier得分平均值分别是0.7415和0.0475。研究结论1.我国脑卒中发病率仍较高,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农村地区脑卒中发病率高于城市地区,男女之间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人群发病率高于青年人群,东部地区发病率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应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脑卒中防控措施。2.肥胖人群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均增加。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期合并舒张期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均增加;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收缩期合并舒张期高血压患者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均增加。糖尿病患者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均增加。自评健康差者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均增加。糖尿病和高胆固醇血症对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存在正向相加交互作用。3.建立6年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可作为脑卒中高危人群初筛工具。
徐寒莹[4](2021)在《青年卒中患者的病因及中医证候分型的横断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近年来卒中年轻化趋势愈发明显。受年龄因素影响,青年与老年患者在卒中疾病谱上略有不同,常见危险因素在老年与青年卒中发病中发挥着不同作用,而部分少见的危险因素同样引起重视。因此,对青年卒中病因进行深度挖掘与探究并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对于降低卒中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通过对青年卒中患者的病情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从病因、病史、理化检查、影像学检查、中医证候分型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病因、中医证候分型特点,为临床医生对患者病因的判断提供帮助,了解其病因学特点,以进一步指导青年患者的预防及治疗。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来自长春市内2所三级甲等医院的464例青年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患者经颅脑CT/MRI证实,评估入院时NIHSS评分,并行血常规、血糖、血脂常规、血尿酸等理化检查,以及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超声,部分患者行磁共振血管造影和/或血管造影检查。根据发病类型将464名患者分为缺血性卒中组394例与出血性卒中组70例,对两组患者的性别比、病因、入院时NIHSS水平、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进行分析。根据TOAST分型标准对缺血性卒中组进行病因亚型分析。运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卡方分析、均值比较、方差分析探讨组间患者变量间关系,其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的致病因素,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基本资料:本研究共收集患者464例(男356例,女108例,男女比为3.296)。缺血性卒中组394例(男303例,女91例,男女比为3.330,平均年龄45.05±3.77);出血性卒中组70例(男53例,女17例,男女比为3.118,平均年龄45.59±3.19)。2.危险因素:在总体样本中,高甘油三酯血症(78.8%)、BMI异常升高(68.9%)、高血压(62.8%)为青年卒中的前3位因素。在缺血组中高甘油三酯血症(74.6%)、BMI异常升高(68.5%)、高血压(59.4%)为前3位影响因素;出血组中前3位因素分别为高甘油三酯血症(100.0%)、高血压(80.0%)、BMI异常升高(71.4%)。两组在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混合型血脂异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高血压、吸烟方面差异显着(p<0.05)。3.NIHSS水平:缺血组入院时NIHSS平均分为3.43±3.33,出血组入院时NIHSS平均分为6.26±5.19,出血组入院时NIHSS评分水平显着高于缺血组(p<0.05)。4.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253例(64.2%),前3位因素分别为颈动脉硬化226例(89.3%)、高甘油三酯血症195例(77.1%)、BMI异常升高183例(72.3%);小动脉性卒中或腔隙性卒中92例(23.3%),前3位因素分别为高甘油三酯血症65例(72.2%)、BMI异常升高58例(63.0%)、高血压55例(61.1%);心源性卒中15例(3.8%),前3位因素分别为颈动脉硬化12例(80.0%)、心脏病11例(73.3%)、BMI异常升高8例(53.3%)与高甘油三酯血症8例(53.3%);其他原因所致的缺血性卒中5例(1.3%),前2位因素分别为高甘油三酯血症5例(100.0%),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4例(80.0%);不明原因的缺血性卒中29例(7.4%),前两位影响因素分别为高甘油三酯血症21例(72.4%)、BMI异常增高18例(62.1%)。高血压、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心脏病、颈动脉硬化在TOAST亚型中显示出显着差异(p<0.05)。5.中医证候分型:本研究中共有165名患者进行了中医证候分型,其中缺血组139例,出血组26例。缺血组出现频率最高的证型为风痰阻络证72例(52.8%),出血组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证型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12例(46.2%)。血脂异常、饮酒两项在缺血组中医证候分型中差异显着(p<0.0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出血组中医证候分型中差异显着(p<0.05)。结论:1.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性应更加注重卒中病因的预防。2.脂代谢类疾病在青年卒中发病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青年应制定个性化调脂方案进行针对性预防。3.青年卒中患者整体神经功能损伤以轻中度为主,但出血患者面临着较重的神经功能损伤风险。4.本研究中LAA型最为多见,其次是SAO型,早发性动脉硬化相关危险因素仍是青年群体预防的关键。5.风、火、痰是引发青年卒中的关键要素。青年应充分运用中医特色手段在未病时加强对危险因素的预防与控制。
韩晓宇[5](2021)在《云南省永胜县汉族居民高脂血症患病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汉族居民的高脂血症及临床分型的流行现状,探讨高脂血症患病的影响因素,为改善永胜县汉族居民血脂健康状况及相关地区高脂血症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在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抽取30岁至79岁的汉族居民,共10538人进行电子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血糖、血脂检测。不同人口学特征高脂血症患病率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采用单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及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高脂血症患病率为32.76%(31.85%~33.67%),其临床分型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5.58%(5.13%~6.03%)、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为 18.69%(17.93%~19.45%)、混合型高脂血症患病率为 5.25%(4.82%~5.69%)、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9.43%(8.86%~9.99%)。高脂血症患病率在性别(χ2=3.861,P=0.049)、年龄(χ2=161.206,P<0.001)、婚姻状态(χ2=11.314,P=0.010)、文化程度(χ2=38.479,P<0.001)、职业(χ2=76.816,P<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在性别(χ2=19.863,P<0.001)、年龄(χ2=160.888,P<0.001)、婚姻状态(χ2=25.532,P<0.001)、文化程度(χ2=56.510,P<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农林牧渔劳动者与非农林牧渔劳动者的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0,P=0.919)。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在性别(χ2=9.315,P=0.002)、年龄(χ44.818,P<0.001)、文化程度(χ2=12.886,P=0.012)、职业(χ2=43.091,P<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在婚姻状态分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593,P=0.086)。混合型高脂血症患病率在性别(χ2=5.256,P=0.022)、年龄(χ2=112.971,P<0.001)、婚姻状态(;χ2=13.912,P=0.003)、文化程度(χ2=35.440,P<0.001)、职业(χ2=13.695,P<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在性别(χ2=104.479,P<0.001)、文化程度(χ2=23.062,P<0.001)、职业(χ2=58.979,P<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婚姻状态的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患病率在永北镇和顺州乡两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在永北镇和顺州乡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单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和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均显示出年龄、职业、家庭年收入、睡眠障碍、午睡习惯、打鼾频率、高血压、糖尿病、BMI、中心性肥胖是高脂血症患病的影响因素,文化程度、饮酒频率、饮茶频率在单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中无统计学意义,纳入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中是高脂血症患病影响因素,体力活动、健康自评在单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中是影响因素,纳入到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中无统计学意义。4.通过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高龄是高脂血症患病的危险因素,与30~岁年龄组相比,40~岁(OR=1.293,95%CI:1.028~1.626)、50~岁(OR=1.733,95%CI:1.375~2.184)、60~岁(OR=1.619,95%CI:1.250~2.097)、70~79 岁(OR=1.557,95%CI:1.112~2.182)的高脂血症患病风险高。与未正规上过学相比,文化程度为小学者是高脂血症患病的保护因素(OR=0.872,95%CI:0.762~0.998)。与农林牧渔劳动者相比,工人(OR=1.802,95%CI:1.359~2.390)、家务(OR=1.235,95%CI:1.047~1.456)是高脂血症患病的危险因素。与家庭年收入<12000元的研究对象相比,家庭年收入为12000~19999元(OR=0.815,95%CI:0.678~0.980)、20000~59999 元(OR=0.780,95%CI:0.640~0.951)是高脂血症患病的保护因素。与从不或几乎不喝酒相比,每天喝是保护因素(OR=0.793,95%CI:0.647~0.972)。与不喝茶相比,每天饮茶是保护因素(OR=0.876,95%CI:0.779~0.986)。睡眠障碍是高脂血症患病的危险因素(OR=1.170,95%CI:1.046~1.308)。有午睡习惯是高脂血症患病的危险因素(OR=1.231,95%CI:1.097~1.382)。与无打鼾习惯者相比,经常打鼾是高脂血症患病的危险因素(OR=1.244,95%CI:1.084~1.426)。高血压(OR=1.300,95%CI:1.153~1.465)、糖尿病(OR=1.931,95%CI:1.628~2.290)、中心性肥胖(OR=1.998,95%CI:1.735~2.300)是高脂血症患病的危险因素。与BMI正常者相比,超重(OR=1.473,95%CI:1.279~1.696)、肥胖(OR=1.659,95%CI:1.286~2.140)是高脂血症患病的危险因素,偏瘦(OR=0.529,95%CI:0.412~0.678)是保护因素。[结论]1.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汉族居民高脂血症标化患病率低于2012年全国血脂异常水平,但患病情况仍不容乐观。2.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汉族居民中高脂血症的流行以高TG血症和低HDL-C血症两类临床分型为主。3.在村委会/街道水平上高脂血症患病情况存在聚集性,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比传统单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更具科学性,能够充分考虑数据的层次结构。4.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年收入、饮酒频率、饮茶频率、睡眠障碍、午睡习惯、打鼾频率、高血压、糖尿病、BMI、中心性肥胖是高脂血症患病的影响因素。5.建议通过高脂血症高危人群识别,尽早发现高脂血症患者,鼓励高脂血症患者进行自我健康监测。加强当地居民血脂健康教育,提高对高脂血症危害的认识,支持居民定期进行血脂检测,鼓励高脂血症患者及时就医就诊。
白仁静[6](2021)在《青年与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头颈CTA特征及危险因素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通过对比分析青年与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头颈CTA特征及危险因素方面的差异,旨在为临床对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预防和治疗采取针对性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2020年6月于承德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32例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实验组,收集患者的DWI及CTA影像学资料、临床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偏头痛史)、相关生化指标(包括甘油三酯、胆固醇、尿酸及同型半胱氨酸);随机选取同期就诊的132例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样收集中老年组患者的相应资料。应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头颈CTA特征及危险因素方面的差异。结果:1青年组及中老年组男性患者所占比例均高于女性,青年组男性占76.52%、中老年组男性占64.39%;青年组36~44岁的患者102人,占77.27%。2青年组与中老年组影像特征的比较2.1青年组与中老年组在梗死发生部位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均以基底节区为梗死最好发的部位。2.2青年组单纯颅内血管狭窄的比例高于中老年组(50.76%vs18.10%),青年组单纯颅外血管狭窄、颅内外血管均有狭窄的比例低于中老年组(11.36%vs23.28%、29.55%vs57.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3青年组单纯前循环狭窄的比例高于中老年组(53.03%vs39.39%)、前后循环均有狭窄的比例低于中老年组(29.55%vs47.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及中老年组单纯后循环狭窄的比例相仿(9.09%vs11.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青年组共326处狭窄,大脑中动脉62处,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颈内动脉颅内段(52处)及颈内动脉颅外段(37处);中老年组共955处狭窄,颈内动脉颅内段245处,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颈内动脉颅外段(166处)及颈总动脉分叉处(142处)。2.5青年组以轻度狭窄为主,占65.64%,高于中老年组(53.09%),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中度、重度狭窄所占比例低于中老年组(15.03%vs21.15%、11.66%vs17.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管闭塞的比例相仿(7.67%vs8.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6青年组血管无狭窄、≤2支血管存在狭窄的患者所占比例均高于中老年组(8.33%vs1.52%,60.61%vs14.39%),青年组多支血管存在狭窄的患者所占比例低于中老年组(31.06%vs84.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青年组与中老年组危险因素的比较3.1青年组各危险因素患病率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高血压(61.36%)、高甘油三酯血症(56.06%)、吸烟(51.52%);中老年组各危险因素患病率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高血压(78.03%)、高甘油三酯血症(43.18%)、糖尿病(37.88%)。青年组伴有高甘油三酯血症、吸烟、偏头痛、高尿酸血症的人数所占的比例均高于中老年组(56.06%vs43.18%、51.52%vs35.61%、14.39%vs6.06%、31.82%vs19.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患者所占比例低于中老年组(61.36%vs78.03%、15.91%vs37.88%、9.09%vs 30.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2青年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伴高血压的患者占80.33%,明显高于大脑前动脉供血区(45.83%)、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区(46.88%)、两支及以上血管供血区(40.00%)梗死伴高血压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冠心病、吸烟、饮酒、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偏头痛、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在不同动脉供血区梗死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以男性发病率较高,且36~44岁的青年患病风险明显增高。2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头颈动脉容易发生狭窄的部位、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比例、前后循环狭窄的比例、累及血管的支数和程度、以及不同危险因素患病率方面与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存在差异,提示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可能与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存在一定的差异,尚需前瞻性、大样本的病例对照试验来确认。
刘丝雨[7](2020)在《吉林省成人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随着社会发展,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逐渐升高,识别出高危人群对其进行二级预防能够很好地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可能是一种用来识别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的有用且廉价的筛查工具。本研究以吉林省成人为研究对象,探讨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的流行现状,分析非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组、高甘油三酯组、腹型肥胖组及正常组的心血管疾病检出率的差异,探讨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与不同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对心血管疾病的预测价值。方法:本次研究的数据来自于2018年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数据库。本研究应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吉林省的8个国家监测点中进行调查对象的抽取,经过纳入排除标准的筛选,最终有4752例样本纳入本次研究。现场调查包括问卷调查(一般人口学情况、生活行为方式及健康状况、疾病家族史情况等)、体格检查(血压、身高、体重、腰围等)及实验室检查(血糖、血脂等)。计量资料用?±S的形式描述,计数资料使用频率及百分比进行描述。通过t检验分析各计量资料与各疾病之间的关联,应用卡方检验分析各分类变量与疾病之间的关联。使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与各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调查数据的分析使用IBM 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P<0.05表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4752例研究对象中,心肌梗死患者共有111例,患病率2.34%;心绞痛患者315例,患病率6.63%;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有491例,患病率10.33%;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有44例,患病率0.93%。2.调查对象中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检出1202例,检出率为25.29%;单纯甘油三酯升高者764例,检出率为16.08%;单纯腹型肥胖者1025例,检出率21.57%;正常者1761例,占37.06%。3.单因素分析中,不同表型组研究对象心肌梗死(χ2=19.313)、心绞痛(χ2=25.612)、缺血性脑卒中(χ2=17.731)患病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不同表型组研究对象在出血性脑卒中(χ2=0.586)患病率之间的差异尚不能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4.二元logistic结果表明,在校正了其他影响因素后,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组患心肌梗死的风险为正常组的1.804倍(95%Cl:1.077-3.022,P=0.025),患心绞痛的风险为正常组的1.535倍(95%Cl:1.106-2.130,P=0.010),但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组患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与正常组相比尚不能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吉林省成人心血管疾病中,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率最高,其次为心绞痛与心肌梗死,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率最低。2.吉林省成人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的检出率较高,高于其他国家及国内大部分地区。3.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与心肌梗死、心绞痛的患病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其相关性较单纯甘油三酯增高及单纯腹型肥胖更高。
蒋琳琳[8](2020)在《西藏与新疆地区代谢危险因素与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我国西藏与新疆地区居民代谢危险因素与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LVDD)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西藏和新疆地区慢性心肺疾病现状调查研究”。该研究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5~2016年抽取西藏与新疆地区13个区/县的1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进行慢性心肺疾病调查,包括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对35及以上人群还进行空腹血糖、血脂的实验室检测以及超声心动图的检查。本研究以上述35岁及以上的人群为研究对象。代谢危险因素定义为中心型肥胖/腹型肥胖(CO)、高血糖(HG)、高血压(HBP)、高甘油三酯(HTG)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HDL-C)。在有代谢危险因素的人群中,按照同时具有代谢危险因素个数可分为单一代谢危险因素(Clusteringgroup A,CGA)、聚集数为2(Clustering group B,CGB)和聚集数≥3(Clusteringgroup C,CGC)共3组。根据代谢危险因素成分的不同进行分列共有31种组合。分别描述全部人群、西藏、新疆地区人群代谢危险因素不同聚集数和不同组合的状况,以及全部人群、西藏、新疆地区人群代谢危险因素不同聚集数和不同组合时的LVDD患病率;并以无代谢危险因素人群为参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年龄、性别、居住地海拔、民族、吸烟状况、饮酒、受教育程度、城乡、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计算代谢危险因素各聚集数和各组合的LVDD患病风险。数据分析均采用SAS 9.4统计学软件进行,以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实际纳入分析的研究对象为5,816名,其中西藏地区1,958名,新疆地区3,858名。在全部人群中,无代谢危险因素、CGA、CGB和CGC的人群分别占23.0%、33.4%、29.0%和14.6%;西藏地区分别占该地区总人群的20.6%、34.8%、34.7%和9.9%,新疆地区分别为24.2%、32.8%、26.1%和16.9%。CGA人群中,西藏地区占比最高的为HBP人群(48.2%),新疆地区为CO(43.0%),两地总人群为CO(43.7%);CGB和CGC的各组合中,西藏地区、新疆地区和总人群占比最高的组合均为CO+HBP和CO+HBP+HTG。在代谢危险因素不同成分的31种组合中,西藏地区、新疆地区和全部人群中均为CO+HBP组合占比最高,该组合在这3类人群中所占构成比分别为33.9%、20.1%和24.9%。所有研究对象的LVDD患病率为33.4%,西藏地区为34.1%,新疆地区为33.1%,两地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3)。西藏地区无代谢危险因素、CGA、CGB和CGC人群的LVDD患病率分别为 15.6%、31.0%、44.5%和 46.7%;新疆地区分别为 22.6%、31.7%、40.2%和40.1%;全部人群分别为20.5%、31.5%、41.9%和4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着代谢危险因素聚集数的增加,LVDD患病风险也逐渐升高。在全部人群中,与无代谢危险因素人群相比,CGA、CGB和CGC人群的LVDD患病风险OR(95%CI)分别为 1.513(1.269~1.804)、2.089(1.688~2.585)和 2.093(1.749~2.505);西藏地区分别为 2.072(1.467~2.925)、3.436(2.443~4.832)和 4.344(2.798~6.744);新疆地区分别为 1.546(1.246~1.917)、1.865(1.439~2.416)和 2.086(1.661~2.621)。西藏、新疆地区LVDD患病风险最高的组合分别为HG+HBP(OR=6.226,95%CI:2.111~18.364)和 CO+HBP(OR=2.872,95%CI:2.213~3.728)。结论西藏和新疆地区最主要的代谢危险因素组合均为CO+HBP,西藏地区LVDD患病风险最高的组合为HG+HBP,新疆为CO+HBP,应针对这些高危人群进行重点干预以降低LVDD风险。
罗文[9](2020)在《首发单发性与多发性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及MR特点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比较首发单发性与多发性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及MR特点的差异性,探讨其对临床预防及治疗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到2020年1月于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医院行MRI检查并弥散加权序列提示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表现患者共421例,排除复发性脑卒中145例、患者无法配合MRA检查或是配合差导致MRA图像无法满足诊断要求53例、因头颅创伤颅内肿瘤等其它疾病导致的卒中33例、患者病史或实验室检查资料不足27例,共筛选出163例。其中MRI表现为首发单发性脑卒中患者(A组)92例,平均年龄67.46±13.03岁,其中男性44例、女性48例;MRI表现为首发多发性脑卒中患者(B组)71例,平均年龄69.35±13.06岁,其中男性42例,女性29例。同时对患者病历、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首发单发性与多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MR特点的差异。结果:1.A组中各项危险因素的发生率依次为高血压66.30%、血管异常42.39%、高甘油三酯血症35.87%、吸烟29.35%、糖尿病25.00%、酗酒25.00%、高同型半胱氨酸22.83%。B组中各项危险因素发生率依次为血管异常84.50%、高血压73.24%、酗酒36.62%、吸烟35.21%、糖尿病30.99%、高同型半胱氨酸22.83%、高甘油三酯血症18.31%。其中A、B组之间血管异常、高甘油三酯血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管异常是首发多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2.A、B两组在年龄组构成和高血压等级间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3.MR特点统计结果显示,A组与B组在首发缺血性脑卒中灶部位、面积、血管异常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首发单发性脑卒中与多发性缺血性脑卒中有共同的危险因素,但部分危险因素发生率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血管异常是首发多发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2.首发单发性脑卒中与多发性缺血性脑卒中在年龄组构成及高血压等级分类上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3.首发多发性缺血性脑卒中出现大面积脑卒中的可能性大,而血管异常是导致首发多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对于临床工作中经脑卒中风险量化表筛选出的患者,建议常规使用MRA检查脑血管是否异常,如发现异常但又未发生脑卒中的患者,应该积极的启动二级预防,尽早的干预,阻止或延缓首发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降低首发多发性及大面积脑卒中发生的概率。
夏艳杰[10](2019)在《打鼾与心血管病及其代谢性危险因素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打鼾与心血管病代谢性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TC)血症、高甘油三酯(TG)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症和糖尿病的关系以及对心血管病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参加1998年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ChinaMUCA)的15组人群样本,每个人群整群抽样约1000人,其年龄范围在35-59岁,男女各半,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包括询问研究对象的打鼾情况。基线调查结束后,对其中14组研究人群进行随访(1个研究中心未参加随访研究),最长随访到2015年底。分别根据打鼾频次和打鼾声音强度对研究对象分组,其中根据打鼾频次分为4组,分别为不打鼾、有时(1-2次/周)、经常(3-5次/周)和总是打鼾(6-7次/周);根据打鼾声音强度分为不打鼾、轻度(只是比呼吸音重一点或与说话声大小差不多)、中度(比说话声大)、重度(特别大隔着关闭的门也可以听到),共4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打鼾与心血管病代谢性危险因素的关系,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讨打鼾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ChinaMUCA 1998年基线共调查15573人,应答率为85.1%。横断面分析中有701人因不知道自己是否打鼾,753人拒绝抽血无血标本,8人因未测量身高、体重或腰围而被剔除。最终横断面分析共纳入14111人(其中男性为6697人,女性7414人)。另外在分析打鼾与糖尿病关系时,由于一组人群血糖测定未达到质控要求,进一步剔除该人群1058人后,共计13053人纳入打鼾与糖尿病关系的分析。基线调查结束后对其进行随访,最长随访至2015年底。剔除未参加随访的一组人群944人,10人失访,以及基线已罹患心血管病的136人,最终纳入打鼾与心血管事件(包括冠心病发病或死亡、致死性或非致死性脑卒中以及心源性猝死)关系分析的研究对象为11963人。横断面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打鼾频次组高血压的患病率分别为18.0%(不打鼾组)、28.6%(有时打鼾组)、37.3%(经常打鼾组)和40.9%(总是打鼾组),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趋势检验P<0.001);随着打鼾频次的增加,高TG血症、高TC血症、低HDL-C血症及糖尿病的患病率也明显上升(趋势检验P值均<0.001)。随着打鼾声音强度的增加,心血管病各代谢性危险因素的患病率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趋势检验P值均<0.001),其中高血压的患病率分别为18.0%(不打鼾组)、30.3%(轻度)、35.6%(中度)和43.1%(重度)。调整了年龄、性别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打鼾频次还是打鼾声音强度均与心血管病代谢性危险因素(高血压、高TC血症、低HDL-C血症、高TG血症及糖尿病)显着正相关;进一步调整城乡、教育水平、吸烟、饮酒、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后,打鼾频次及打鼾声音强度与上述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仍呈显着正关联;进一步调整体重指数(BMI)后,打鼾频次及声音强度与高血压、高TG血症、糖尿病的关联仍有显着性。其中与不打鼾者相比,偶尔打鼾、有时打鼾和经常打鼾组的高血压患病风险(OR值及95%CI)分别为1.23(1.11-1.37)、1.50(1.32-1.72)和1.55(1.33-1.81),趋势检验P<0.001;高血压患病风险(OR值及95%CI)在打鼾声音强度为轻、中及重度者分别为1.27(1.15-1.41)、1.46(1.28-1.68)和1.59(1.32-1.90),趋势检验P<0.001。而在进一步调整BMI后,打鼾与高TC血症和低HDL-C血症的关联不再具有显着性(趋势检验P值均>0.05)。前瞻性分析共纳入11963人,中位随访13.9(6.7,15.1)年,共发生心血管事件434(3.6%)例,包括脑卒中事件318例和冠心病事件123例。不打鼾、偶尔打鼾、有时打鼾及经常打鼾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每1000人年2.42、3.30、5.71和5.79。Cox回归分析调整了年龄、性别的(模型1)结果显示,打鼾频次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呈显着正相关;在模型1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城乡、南北、教育水平、吸烟、饮酒(模型2)后,这种关系依然存在。在模型2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别调整超重和肥胖(模型3)、高TC血症(模型4)、高TG血症(模型5)、低HDL-C血症(模型6)或糖尿病(模型8),打鼾频次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呈显着正相关;但在模型2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高血压(模型7),打鼾频次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之间虽仍呈正关联,但未达到显着性水平(趋势检验P值=0.0867);同样在模型2的基础上进一步同时调整超重和肥胖、高TC血症、高TG血症、低HDL-C血症、糖尿病和高血压(模型9),打鼾频次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之间的关联也不存在显着性。以不打鼾组为参照,有时打鼾,经常打鼾和总是打鼾组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HR(95%CI)]分别为0.93(0.72-1.19)、1.25(0.94-1.64)和1.08(0.79-1.46),趋势检验P值=0.2800。打鼾声音强度与心血管事件之间的关系与打鼾频次分析结果类似,其中在模型2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高血压(模型8)的结果显示,打鼾声音强度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呈显着正相关(趋势检验P值=0.0002);在模型2的基础上进一步同时调整超重和肥胖、高TC血症、高TG血症、低HDL-C血症、糖尿病和高血压(模型9),重度打鼾者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虽显着增加(RR=1.41,95%CI:1.02-1.94),但打鼾声音强度与心血管事件的关联趋势未达到显着性水平(趋势检验P值=0.0673)。结论在我国中年人群中,打鼾(包括打鼾频次和打鼾声音强度)与高血压、糖尿病和高TG血症患病风险独立正关联,打鼾与高TC血症和低HDL-C血症也呈显着的正关联,但其关联不独立于BMI。除此之外,打鼾频次及打鼾声音强度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病风险也呈显着正相关,但其关联不独立于高血压等心血管病代谢性危险因素。
二、新的卒中危险因素:高甘油三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的卒中危险因素:高甘油三酯(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布特点及支架取栓术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2)长春地区正常体重代谢性肥胖相关问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附图 |
第1章 绪论 |
综述:正常体重代谢性肥胖的研究现状 |
1.1 MONW概念的提出 |
1.2 MONW诊断标准的演变 |
1.3 MONW患病率 |
1.4 MONW的危险因素 |
1.5 MONW的发病机制 |
1.6 MONW的危害 |
1.7 MONW的防治 |
1.8 总结 |
第2章 长春市MONW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特点分析 |
第1 节 长春市MONW的流行病学调查 |
2.1.1 前言 |
2.1.2 研究方法 |
2.1.3 研究结果 |
2.1.4 讨论 |
2.1.5 小结 |
第2 节 MONW的身体成分特点分析 |
2.2.1 前言 |
2.2.2 研究方法 |
2.2.3 研究结果 |
2.2.4 讨论 |
2.2.5 小结 |
第3章 正常体重人群发生T2DM、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预测模型 |
3.1 前言 |
3.2 研究方法 |
3.2.1 研究对象及纳入、排除标准 |
3.2.2 现场调查 |
3.2.3 统计学方法 |
3.3 研究结果 |
3.3.1 正常体重人群发生T2DM的预测模型 |
3.3.2 正常体重人群发生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预测模型 |
3.3.3 MONW的新的诊断标准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反映和预测MONW的人体测量学指标 |
4.1 前言 |
4.2 研究方法 |
4.2.1 研究对象 |
4.2.2 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查 |
4.2.3 诊断标准 |
4.2.4 计算公式 |
4.2.5 统计学方法 |
4.3 研究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总结 |
5.1 结论 |
5.2 意义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中国11省队列人群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二、资料与方法 |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
1.1 样本量计算 |
1.2 基线调查 |
1.3 随访调查 |
2. 结局事件及相关指标定义 |
2.1 脑卒中结局事件的确定 |
2.2 影响因素指标定义 |
3. 数据库清洗与统计分析 |
3.1 数据库清洗 |
3.2 统计分析 |
4. 质量控制 |
5. 技术路线图 |
三、结果 |
1. 研究对象特征 |
1.1 研究对象基线特征 |
1.2 随访人群与失访人群特征比较 |
2. 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分析 |
2.1 不同性别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 |
2.2 不同年龄、不同地区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 |
2.3 不同文化程度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 |
2.4 不同BMI、腰围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 |
2.5 不同血压情况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 |
2.6 不同血糖情况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 |
2.7 不同血脂情况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 |
2.8 不同生活方式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 |
3. 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影响因素分析 |
3.1 肥胖状态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系 |
3.2 高血压亚型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系 |
3.3 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系 |
3.4 血脂异常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系 |
3.5 自评健康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系 |
3.6 影响因素间交互作用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系 |
4. 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4.1 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
4.2 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内部验证 |
4.3 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展示 |
四、讨论 |
五、创新性和局限性 |
六、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青年卒中患者的病因及中医证候分型的横断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青年卒中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试验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4 问题及局限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5)云南省永胜县汉族居民高脂血症患病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概述 |
2 高脂血症的国内外流行状况 |
3 高脂血症影响因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4 大型流调资料应用多水平模型的必要性 |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材料与方法 |
1 调查对象 |
2 样本含量计算及抽样方法确定 |
3 高脂血症诊断标准 |
4 确定可能的影响因素 |
4.1 设计调查问卷收集的影响因素 |
4.2 体格检查需收集的影响因素 |
4.3 实验室检测需收集的影响因素 |
5 现场调查实施 |
5.1 问卷调查 |
5.2 体格检查收集指标 |
5.3 血液采集及指标检测 |
6 数据整理 |
7 统计分析 |
7.1 人群分布及空间分布描述采用的统计方法 |
7.2 影响因素分析采用的统计方法 |
8 质量控制 |
8.1 调查员培训 |
8.2 现场调查的质量控制 |
8.3 资料整理分析阶段的质量控制 |
9 伦理学问题 |
10 主要技术路线 |
结果 |
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
1.1 人口学特征 |
1.2 经济状况 |
1.3 患病情况 |
2 高脂血症及其临床分型的患病率 |
3 高脂血症及其临床分型的流行特征 |
3.1 人群分布 |
3.1.1 高脂血症的人群分布特征 |
3.1.2 高胆固醇血症的人群分布特征 |
3.1.3 高甘油三酯血症的人群分布特征 |
3.1.4 混合型高脂血症的人群分布特征 |
3.1.5 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人群分布特征 |
3.2 空间分布 |
3.2.1 高脂血症的空间分布特征 |
3.2.2 高胆固醇血症的空间分布特征 |
3.2.3 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空间分布特征 |
3.2.4 混合型高脂血症的空间分布特征 |
3.2.5 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空间分布特征 |
4 高脂血症患病率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4.1 人口经济学特征 |
4.2 生活方式 |
4.2.1 吸烟 |
4.2.2 饮酒 |
4.2.3 饮茶 |
4.2.4 体力活动 |
4.2.5 膳食情况 |
4.2.6 睡眠 |
4.3 健康状况 |
4.4 心理状态 |
4.5 社会支持 |
5 高脂血症患病单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
5.1 人口经济学特征 |
5.2 生活方式 |
5.3 健康状况 |
6 高脂血症患病影响因素的多水平模型分析 |
6.1 两水平空模型 |
6.2 两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
6.2.1 人口经济学特征 |
6.2.2 生活方式 |
6.2.3 健康情况 |
讨论 |
1 高脂血症及其临床分型的流行特征 |
2 高脂血症患病影响因素 |
2.1 单水平与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比较 |
2.2 两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影响因素分析 |
2.2.1 生活方式 |
2.2.2 健康状况 |
3 多水平模型在高脂血症患病研究中的可行性 |
4 高脂血症防治的对策与建议 |
4.1 高危人群识别 |
4.2 患者的自我健康监测 |
4.3 多方协作共同防治高脂血症 |
5 研究创新性与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高脂血症流行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青年与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头颈CTA特征及危险因素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吉林省成人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心血管疾病概述 |
1.2 心血管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
1.2.1 冠心病 |
1.2.2 脑卒中 |
1.3 心血管病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
1.3.1 冠心病 |
1.3.2 脑卒中 |
1.4 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抽样方法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调查内容 |
2.3 诊断标准 |
2.3.1 心肌梗死 |
2.3.2 心绞痛 |
2.3.3 缺血性脑卒中 |
2.3.4 出血性脑卒中 |
2.3.5 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 |
2.3.6 肥胖情况 |
2.3.7 健康状况 |
2.3.8 行为生活方式 |
2.3.9 血脂情况 |
2.4 质量控制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3.1.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情况 |
3.1.2 研究对象的生活行为方式及健康状况 |
3.1.3 研究对象的血脂情况 |
3.1.4 研究对象的疾病家族史情况 |
3.1.5 研究对象的甘油三酯-腰围表型情况 |
3.2 研究对象心肌梗死患病情况 |
3.2.1 不同一般人口学情况的研究对象的心肌梗死患病情况 |
3.2.2 不同生活行为方式及健康状况的研究对象的心肌梗死患病情况 |
3.2.3 不同疾病家族史的研究对象的心肌梗死患病情况 |
3.2.4 不同血脂情况的研究对象的心肌梗死患病情况 |
3.3 研究对象心绞痛患病情况 |
3.3.1 不同一般人口学情况的研究对象的心绞痛患病情况 |
3.3.2 不同生活行为方式及健康状况的研究对象的心绞痛患病情况 |
3.3.3 不同疾病家族史的研究对象的心绞痛患病情况 |
3.3.4 不同血脂情况的研究对象的心绞痛患病情况 |
3.4 研究对象缺血性脑卒中患病情况 |
3.4.1 不同一般人口学情况的研究对象的缺血性脑卒中患病情况 |
3.4.2 不同生活行为方式及健康状况的研究对象的缺血性脑卒中患病情况 |
3.4.3 不同疾病家族史的研究对象的缺血性脑卒中患病情况 |
3.4.4 不同血脂情况的研究对象的缺血性脑卒中患病情况 |
3.5 研究对象的出血性脑卒中患病情况 |
3.5.1 不同一般人口学情况的研究对象的出血性脑卒中患病情况 |
3.5.2 不同生活行为方式及健康状况的研究对象的出血性脑卒中患病情况 |
3.5.3 不同疾病家族史的研究对象的出血性脑卒中患病情况 |
3.5.4 不同血脂情况的研究对象的出血性脑卒中患病情况 |
3.6 不同表型的研究对象心血管疾病的患病情况 |
3.7 研究对象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与心血管疾病患病的关系 |
3.7.1 研究对象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与心肌梗死患病的关系 |
3.7.2 研究对象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与心绞痛患病的关系 |
3.7.3 研究对象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与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的关系 |
第4章 讨论 |
4.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4.2 研究对象心血管疾病的患病情况 |
4.2.1 研究对象心肌梗死的患病情况分析 |
4.2.2 研究对象心绞痛患病情况分析 |
4.2.3 研究对象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情况分析 |
4.2.4 研究对象出血性脑卒中患病情况分析 |
4.3 研究对象的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检出情况 |
4.4 研究对象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检出情况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分析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8)西藏与新疆地区代谢危险因素与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调查方法 |
2.3 质量控制 |
2.4 诊断标准与相关定义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入选与排除对象的基本特征 |
3.2 代谢危险因素的特征 |
3.3 不同代谢危险因素聚集和组合的LVDD患病率 |
3.4 不同代谢危险因素聚集和组合的LVDD患病风险 |
4 讨论 |
4.1 代谢危险因素聚集、组合状况 |
4.2 代谢危险因素聚集和组合与LVDD的关系 |
4.3 代谢危险因素聚集和组合与LVDD的患病风险 |
4.4 研究的局限性 |
4.5 总结与展望 |
5 研究结论 |
基金项目 |
参考文献 |
附录 (本研究相关的主要调查表) |
论文综述 代谢危险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首发单发性与多发性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及MR特点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仪器与方法 |
2.3 风险因素评判标准 |
2.4 脑卒中分类标准、依据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首发单发性与多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
3.2 首发单发性与多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3 首发单发性与多发性缺血性脑卒中在年龄段构成及高血压等级上差异分析: |
3.4 首发单发性与多发性缺血性脑卒中在MR特点分析: |
3.5 病例图像 |
第四章 讨论 |
4.1 首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分析 |
4.2 首发缺血性脑卒中的MR特点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打鼾与心血管病及其代谢性危险因素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调查方法 |
2.3 随访方法 |
2.4 质量控制 |
2.5 相关定义与诊断标准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打鼾频次与心血管病代谢性危险因素的关系 |
3.2 打鼾声音强度与心血管病代谢性危险因素的关系 |
3.3 打鼾频次与心血管事件的前瞻性研究 |
3.4 打鼾声音强度与心血管事件的前瞻性研究 |
4 讨论 |
4.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4.2 打鼾与心血管病代谢性危险因素及心血管疾病的既往研究 |
4.3 本研究与同类型研究的比较 |
4.4 打鼾增加心血管病及其代谢性危险因素的可能机制 |
4.5 本研究的局限性 |
5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四、新的卒中危险因素:高甘油三酯(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布特点及支架取栓术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研究[J]. 陈英道,李海宁,李育英,梁炳松,饶源,陈小玲,张岐平.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21(05)
- [2]长春地区正常体重代谢性肥胖相关问题的临床研究[D]. 左迪迪. 吉林大学, 2021(01)
- [3]中国11省队列人群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 从祥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4]青年卒中患者的病因及中医证候分型的横断面研究[D]. 徐寒莹.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云南省永胜县汉族居民高脂血症患病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 韩晓宇.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6]青年与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头颈CTA特征及危险因素对比分析[D]. 白仁静.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7]吉林省成人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研究[D]. 刘丝雨. 吉林大学, 2020(08)
- [8]西藏与新疆地区代谢危险因素与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D]. 蒋琳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9]首发单发性与多发性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及MR特点的对比研究[D]. 罗文. 成都医学院, 2020(08)
- [10]打鼾与心血管病及其代谢性危险因素的关系研究[D]. 夏艳杰.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