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变异规律论文-罗敏强

空间变异规律论文-罗敏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空间变异规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枣树压砂地,土壤肥力评价,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空间变异

空间变异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罗敏强[1](2019)在《枣树压砂地土壤肥力评价及肥力指标空间变异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肥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有效的肥力评价可为压砂地的肥力管理及施肥决策等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利用野外大田试验,选取种植了5年枣树的区域内的土壤为研究样品,选取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全磷、速效磷、速效钾、盐分、土壤pH这8项指标作为肥力评价指标,结合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借助肥力评价方法揭示我国西北特有的压砂地土壤的肥力状况以及其空间变异特征。主要内容如下:(1)运用经典统计学对压砂地0-10cm土层各项肥力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的分布范围为4.25-5.75g/kg,全氮分布在0.17-0.23g/kg之间,参照第二次国家土壤普查分级标准,二者隶属于贫瘠的水平,全磷和速效磷归属于较差水平,速效钾和盐分属于较高水平。p H的分布范围在8.12-9.67之间,表明土壤呈碱性。IFI1的数值变幅是0.23-0.35,IFI2的数值分布范围是0.66-0.84,P_S的数值分布范围是0.63-0.81。其中有机质、全氮、全钾、pH、速效钾的变异系数分别为6.04、5.69、6.41、4.05、6.08%,均属于弱变异;其余的肥力指标的变异系数处于17.38%-38.7%之间,为中等变异。综合肥力指数IFI1、IFI2和P_S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为弱变异。(2)借助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法、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0-10cm土层土壤的肥力进行评价,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最优评价法。结果表明:在雷达图中,隶属度均值表现为速效钾>盐分>全钾>速效磷>全磷>pH>有机质>全氮,分肥力指数均值为速效钾>盐分>全钾>速效磷>pH>全磷>有机质>全氮,排列顺序大致相同。在综合肥力指数IFI1、IFI2和P_S的空间分布图中,压砂地土壤肥力特征在空间上呈现出斑块状,绘制的叁个综合肥力指数的空间分布图相似。利用等距法划分土壤肥力等级,在IFI1、IFI2和P_S分布图中,土壤肥力基本由Ⅱ、Ⅲ、Ⅳ等占据。其中Ⅲ等肥力等级分布最广,分别占整个区域面积的53%、57%、54%。Ⅲ等及以下所占面积最多,分别为64%、69%、67%,可知压砂地整体肥力水平偏低。比较叁种评价方法的结果,发现其结果表现出不一致,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土壤肥力的评价结果准确率较高,达到87.50%。(3)结合地统计学方法和最优评价法准确评价研究区域的土壤肥力状况,并对各肥力指标的空间变异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全氮、全磷和盐分均符合球状模型,其他肥力指标符合指数模型。有机质、全磷和pH的C_0/(C_0+C)分别为0.139、0.021、0.114,均小于0.25,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其他各项肥力指标的C_0/(C_0+C)值在0.418-0.50之间,具有中等空间自相关性。各项肥力指标在研究区域尺度上空间分布复杂、规律不明显。压砂地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2去除一阶趋势后的最优半方差函数模型为球状模型。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2的分布范围为0.66-0.84,在分布图中土壤肥力等级Ⅲ等以下所占的面积为69%,可见砂田的总体肥力水平处于中等偏贫瘠状态。且土壤肥力的空间分布受有机质和全氮分布的影响较大。(4)以有机质为例,结合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法,设置32m×32m、28m×28m、24m×24m、20m×20m和16m×16m 5种采样尺度和4m、8m、12m叁种采样间距研究空间变异的尺度效应。结果表明:对于不同采样尺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在竖直空间上的分布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有机质的含量范围为2.41-5.75g/kg;其变异系数介于3.90%-11.89%之间,变异强度表现为弱变异性。有机质的C_0/(C_0+C)大部分都小于0.25,表现出了强烈的空间自相关。各个土层有机质Moran’s I系数的变化趋势在0-21.33m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少,总的变化范围在-0.548-0.548之间,表明土壤有机质的空间相关性较强。当采样间距增加时,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块金值C_0不断增大,而变异系数CV不受影响。在空间分布图上各土层均出现“凸起”和“凹陷”现象,且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逐渐减少,“凹凸”程度大致相同,随着采样尺度的减少表层土壤有机质分布更均匀,8m为较合理的采样间距。通过比较两种插值方法,土壤有机质的Kriging插值精度最高。(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谢红花,李超,钱晔,李文峰[2](2019)在《云南乌蒙山区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海拔梯度分布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知云南乌蒙山区土壤养分空间分布格局和规律,应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对云南乌蒙山区土壤的酸碱性(pH值)、有机质(SOM)、全氮(TN)、有效磷(AP)、速效钾(AK)含量,进行空间变异分析和海拔梯度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云南乌蒙山区土壤整体呈酸性,绝大部分地区的SOM、TN、AP、AK处于中等或较高水平,各土壤养分呈现中等以上变异性。空间变异分析显示5种养分的最佳拟合模型均为指数模型,pH值、TN空间自相关强烈,空间变异主要受结构性因素影响,SOM、AP、AK具有中度空间自相关,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影响,土壤pH值和各养分含量空间分布均呈斑块状,条带性分布趋势不明显;云南乌蒙山区pH值与海拔整体呈极显着负相关,各养分含量与海拔极显着正相关,但北部、中部、南部相互存在差异,海拔是影响乌蒙山区土壤pH值和养分含量空间异质性的重要结构性因素,但土壤SOM、AP、AK还受随机因素干扰。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从区域尺度上探索山地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的形成机理。(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08期)

宋志超[3](2018)在《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岩成分空间变异及其成矿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东北地区的火山岩的基本成分进行研究有助于使人们对于该区域的火山岩有更为深刻地了解,同时还可以对采矿事业起到一定的帮助,降低采矿风险,更为精准地找到目标矿物,避免由于对定位错误的问题,而延误矿产开采的时间,以达到节省矿产开采成本的目的。东北区域之中的中生代阶段的火山岩内部成分比较复杂,其成分还存在空间变异的情况,这种变异情况增加了对其的研究难度,同时给找寻其成矿规律的工作带去了一些难度,本文根据已有的与该区域的火山岩相关的资料作为研究基础,对其成矿规律以及空间变异情况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8年01期)

李磊,牛德利,谷达华,刘勇[4](2017)在《重庆市主城区居住用地溢价率空间变异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土地溢价率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选择了土地自身特性及竞价企业特性等因素,采用空间统计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GWR)分析的方法,对重庆市主城区居住用地溢价率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经各项修正后,标准宗地的居住用地溢价率空间分布,从新城拓展区域,到传统主城核心区域,再到主城南部依次递减;2)土地出让面积、容积率、土地级别、起始楼面价和竞价企业数量对土地溢价率的影响具有空间不稳定性;3)地块面积越小、容积率越小、土地级别越高,起始楼面价越低,其居住用地溢价率会越高;4)竞价企业数量对居住用地溢价率的正向影响有统计学意义,且在新城拓展区域其影响更明显.该研究成果可应用到最高溢价标准的制定以及差异化土地增值率测算中,为国家宏观调控和地价评估管理等提供决策支撑.(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9期)

杜佩颖[5](2017)在《平原丘陵过渡地带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具有空间自相关性和异质性,同时受到气候、地形、母质等多方面影响因素作用,探究影响因子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机制对田间决策和农业措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平原丘陵过渡区是特殊的地形地貌交错地带,该区域的土壤有机质分布有其特殊的规律,影响因素也较为复杂多变,研究过渡地带土壤有机质变化规律对土壤碳储备和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空间回归模型是土壤有机质预测和定量化信息管理的重要工具。为提高平原丘陵过渡地带土壤有机质预测精度,探究土壤有机质影响因子的空间非平稳性影响,进一步指导田间农业生产,本文以土壤景观定量化模型为理论基础,以地统计模型为工具,通过建立空间线性回归模型,对平原丘陵过渡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了预测,分析了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变异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的空间非平稳性,并进一步通过划分地形地貌区的方法,为平原丘陵过渡区土壤有机质预测提供了方法参考,得到结论如下:(1)通过相关性分析和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得到研究区模型最佳解释变量为:高程、坡度、坡向、有效铁、土壤容重、土壤砾石度、黏粒。在模型选择上,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GWRK)由于其充分考虑了土壤有机质及其影响因子的空间异质性和局部非平稳性,可根据自变量权重的不同选择更适宜的影响因子作为辅助变量,允许对不同的环境变量选择不同的带宽和权重值,从而拥有更好的预测效果,较普通克里格(OK)和回归克里格(RK)具有更好的预测精度。(2)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可以计算各影响因素的权重,由此绘制影响因子系数分布图,从中可以得到各影响因子在不同空间位置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大小和变化规律:高程对东北部影响程度最弱,平原丘陵过渡处所在区域是影响程度最高的区域;坡向朝向太阳辐射多的区域更有利于SOM积累,西部和东部受坡度影响作用最大,从两侧向中部逐渐减小;研究区中西部受有效铁影响作用最大,从此处向南北两侧影响作用逐渐减弱;土壤容重和土壤砾石度影响作用变化规律相似,趋势相反;黏粒对SOM影响作用显着,自西北至东南影响作用逐渐减弱,最高值区位于中西部区域,最低值区位于东南部。由此规律可为针对性采取农业改造措施,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生产提供参考依据。(3)以地形起伏度和高程为综合划分标准,通过计算多尺度计算窗口下的地形起伏度,探究地形起伏度的尺度依赖性,进一步分析邻域面积与地形起伏度之间的变化规律,将地形起伏度增加幅度由大到小的拐点作为最佳统计单元,运用高差显着性变化模型,计算得到最佳统计单元。以高程200m为划分标准之一,开展地形起伏度划分标准试验,以不同层次地形起伏度为划分标准,最终选择地形起伏度65m将研究区划分为平原区、过渡区和丘陵区。对地形划分后的子区域分别建立GWRK模型,精度评价结果显示,与全区域预测相比,平原区预测精度有所上升,在平均误差、均方根误差、不精确度和相关系数方面都有更好的预测效果;过渡区预测精度稍有提高,提高幅度较平原区偏小;丘陵区预测精度与整个区域相比精度略有下降。(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胡优[6](2017)在《宁夏苜蓿地下滴灌水肥效应与喷灌土壤养分水分空间变异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地下滴灌水肥及圆形喷灌机控制区域土壤养分水分空间变异对苜蓿产量影响的问题,采用均匀设计和地统计学等方法,以宁夏红寺堡区为基地,对苜蓿地下滴灌水肥效应与喷灌土壤养分水分空间变异规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为宁夏干旱区首蓿地下滴灌和圆形喷灌机条件下苜蓿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均匀设计试验,摸清了水氮磷钾四因素对苜蓿产量的影响,地下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水、施肥量对苜蓿鲜、干草产量影响显着,其影响规律为灌水量>施钾量>施磷量>施氮量;建立了苜蓿鲜干草产量与各因素的回归模型,得到苜蓿灌水施肥最优组合方案为:灌溉定额165.67 m3.667m-2,纯氮量(N)4.51 kg.667m-2、纯磷量(P205)5.95 kg.667m-2、纯钾量(K20)9.67 kg·667m-2。苜蓿全生育期处理1的鲜草、干草水分生产效率最大分别为7.14、1.90kg·m~(-3);处理2的鲜草、干草水分生产效率最小分别为5.09、1.35 kg·m~(-3)。(2)采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揭示了圆形喷灌机控制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规律。圆形喷灌机喷灌区域内不同土壤深度各养分指标间相关性显着,PH_20、PH_40分别与全盐量Salt_20、Salt_40达到显着负相关(P<0.01);碱解氮AN_20分别与PH_20、PH_40存在显着正相关(P<0.05);AN_40与PH_40存在显着正相关(P<0.05);速效磷AP_20与AP_40存在极显着正相关(P<0.01);速效钾AK_20分别与PH_20、和AP_40相关性达到显着(P<0.05)。0~20 cm 土层 AK、AP、有机质 OM、AN 和 Salt 的空间变程分别为 267.86、96.1、86.21、81.23 和75.59 m。0~20 cm 土层 AN、AP、OM 的块金值比基台值 C_0/(C_0+C)在 11.27%~21.49%之间,均表现出强的空间相关性;PH、Salt、AK的C_0/(C_0+C)比值在30.15%~50.14%之间,表现出中等程度的相关性。20~40 cm 土层Salt、OM的C_0/(C_0+C)比值分别为18.42%和16.41%,表现出强的空间相关性;其余指标在25.57%~39.80%之间,表现出中等程度的相关性。(3)采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揭示了圆形喷灌机控制区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规律。不同土壤深度的土壤含水率相关系数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小,除了 20 cm与100 cm处土壤含水率相关性达到显着水平外(P<0.05),其余不同土层深度之间的土壤含水率相关性都达到了极显着的水平(P<0.01)。土壤含水率变程在43.2~142.2 m之间,随深度的增加有增大的趋势,20 cm、40 cm、60 cm、80 cm、100 cm 土层含水率变程分别为 47.1、43.2、69.3、103.2、142.2 m。土壤含水率的C_0/(C_0+C)∈[10.10%,15.04%]小于25%,具有强的空间相关性。土壤水分空间分布随着灌溉、降雨以及时间的变化而迁移。(4)采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揭示了圆形喷灌机控制区土壤养分水分与苜蓿产量的相关性及苜蓿产量的空间变异规律。苜蓿产量与土壤养分、含水率呈现显着或极显着的关系。第一茬、第叁茬和全生育期苜蓿产量的C_0/(C_0+C)分别为18.16%、11.63%和15.66小于25%,有强的空间相关性;第二茬苜蓿产量C_0/(C_0+C)为47.44%∈[25%,75%],有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圆形喷灌机条件下,第一茬苜蓿水分生产效率最大为7.41 kg·m~(-3),第二茬苜蓿水分生产效率最小为5.58.kg·m~(-3),全生育期苜蓿水分生产效率为6.46kg.m~(-3)。(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7-03-01)

于海蛟,赵树君,崔远来,杜秀文,张绍强[7](2016)在《南方典型水稻灌区肥药及废弃物空间变异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过量施肥、打药以及农田废弃物处理不当等造成的农田面源污染已成为水体恶化的重要成因。农田施肥、打药、秸秆处理以及养殖废弃物处理现状调查分析对于摸清农田面源污染成因、制定合理的肥料养分及农药管理制度、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我国南方6省(区)27个以水稻为主要作物的灌区为背景,调查收集灌区2013年施肥、打药、秸秆、养殖废料等废弃物处理的基础数据,对数据资料进行基础处理后,采用克里金插值方法绘制相关指标的空间分布等值线图,分析了其空间变异规律。结果表明:1南方典型水稻灌区单位面积平均施氮量227.50kg/hm~2,施磷量107kg/hm~2,施钾量135.10kg/hm~2;氮磷钾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单位面积施氮量较高的区域其施磷量、施钾量一般也较高。2农药使用量的空间变异较大,其中广西低毒、中毒、高毒农药使用量同时处于高值区,分别达到2.83、1.20、0.60kg/hm~2。3秸秆处理主要以焚烧、还田为主,平均情况下焚烧率37.64%、还田率45.55%、其他处理率16.81%。广西东部秸秆采用其他处理比例较高(占比50%~70%),其他区域秸秆处理主要以焚烧、还田为主,其他处理所占比例不超过20%。4废弃物处理方面,平均情况下,养殖粪便各处理方式所占比例为:直接农业利用36.24%,生产沼气或有机肥12.03%,其他处理20.69%,无处理30.94%;养殖污水各处理方式所占比例为直接农业利用57.69%,其他处理10.93%,无处理31.38%。养殖粪便直接农业利用的空间分布与养殖污水直接利用的空间分布大体相同,整体呈现湖北、湖南、广西高,江西、江苏、浙江低的分布特征,对粪便采取直接农业利用的区域在处理农业污水时也更倾向采取直接农业利用的处理方式。(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6年08期)

王怡博[8](2016)在《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水位变化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及其空间变异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最重要的物质迁移媒介,是湿地生物组成的决定性因素。水文过程制约着湿地土壤的诸多生物化学特征,影响着湿地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湿地土壤是湿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湿地获取化学物质的最初场所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中介。湿地土壤具有维持生物多样性、分配和调节地表水分、分解固定和降解污染物、保存历史文化遗迹等功能。湿地土壤研究是为湿地恢复,防止湿地退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虽然目前在湿地恢复方面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调查研究,在水位的变化,植被演替对土壤养分空间结构影响的微观研究较少出现尚有待完善。本次试验旨在调查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水文变化与土壤肥力的关系。通过在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沿河岸边选取叁条长为150m垂直于河岸的样带,采样和实验室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每条样带共设置五个采样点,分别是离河岸30m,60m,90m,120m,150m处,地上对各个采样点的植被分布进行采集,地下对各采样点的0-5cm土层,5-10cm土层和10-20cm土层土壤中的有机碳,全氮,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各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布差异性进行研究,部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能够明显的影响土壤养分的含量,沿着水位梯度由高到低的方向,土壤中的有机碳,全氮,速效钾的含量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土壤中全磷的含量则随着演替的变化系数较小,速效磷的含量在土层0-5cm和5-10cm沿着演替的方向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10-20cm土层呈现出随着演替的方向逐渐增加的趋势。(2)在各个采样点的0-10cm土层,土壤碳氮比值随随着采样点的延长而呈现出先平缓后降低再增高又降低的趋势,土壤中的碳氮比最高为10.5,最低值为8.75。在采样点的10-20cm的图层中,土壤中的碳氮比则呈现出相对比较平稳的趋势,差异并不明显,最高值为10.5,最低值为9.7,远低于25,表明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程度高,利于有机质分解且不受氮缺乏的限制,进而使土壤中有效氮含量增加。从各比值上可以看出,离河岸带最远的湿地的土壤碳氮比低于靠近河岸带湿地的土壤碳氮比,说明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土壤随着水分的增加,腐殖化程度在加大,氮矿化能力在增强。并且在整条带空间分布上上层土壤碳氮比低于下层土壤。(3)物种的重要值越高,表明该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就越高,根据个采样点样方中物种重要值的计算结果,判断湿地样方的群落组成.在所采的所有样方中,共有十二中植物,包括芦苇,碱蓬,白茅,蒿草,野豌豆,苦苣菜,大刺儿菜,荷花柳,决明子,罗布麻,野蔷薇,柽柳,侧柏,其中选取记录五中重要的草本植物列图。根据重要值的大小排序为芦苇>白茅>大刺儿菜>蒿菜>苦苣菜>决明子>碱蓬>野豌豆,说明在此湿地区域的芦苇和白茅为优势种,盖度分别为24%,14%,相对频度为17%,和20%。没有出现典型的恢复性植被。本次试验旨在调查郑州黄河湿地植被,含水量的变化与土壤肥力的关系,进一步揭示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恢复形态的内在因素,为以后更健康地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参考,也为其他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6-06-30)

唐学芬,赵文举,李宗礼,郁文[9](2016)在《压砂地土壤盐分空间变异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年限压砂地及裸地不同土层土壤盐分的空间变异特征,为西北干旱地区土壤盐渍化改良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甘肃省景泰县压砂地及裸地不同土层土壤盐分数据为基础,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土壤盐分统计特征值,半方差模拟模型及其拟合参数和等值线分布图。[结果]压砂地土壤盐分均值明显低于裸地,且裸地>老砂地>新砂地>中砂地,裸地与压砂地各层土壤盐分的均值差异较大,且土层Ⅳ(30—50cm)>土层Ⅲ(20—30cm)>土层Ⅱ(10—20cm)>土层Ⅰ(0—10cm);裸地Ⅱ,Ⅲ,Ⅳ层,中砂地各层土壤盐分属于弱变异性,其他各地型各土层土壤盐分都属于中等变异性。裸地Ⅰ,Ⅲ层,新砂地第Ⅲ层,中砂地第Ⅰ层,老砂地Ⅰ,Ⅱ,Ⅲ层土壤盐分半方差函数最佳理论模型为指数模型,裸地第Ⅱ层为线性模型,其他各地型各土层均为球状模型。裸地第Ⅱ层土壤盐分具有弱空间相关性,其余各土层土壤盐分均具有强相关性。试验区土壤盐分北部高于南部,且各土层土壤盐分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空间上的变异性和相关性。[结论]土壤表层压砂能有效减小土壤盐分表聚,抑制土壤次生盐渍化,不同种植年限压砂地不同土层土壤盐分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空间上的变异性和相关性。(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6年03期)

牛真茹,齐硕,吴庭雯,陈鸿汉[10](2016)在《某有色冶炼场地浅层土壤重金属空间变异规律与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历史遗留有色金属冶炼堆渣场地为研究对象,按照网格法分别在0~20 cm、20~50 cm深度处采集土样,综合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方法,研究场地周边浅层土壤特征污染物Zn、Cd的空间变异规律与分布特征。经典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浅层土壤Zn、Cd含量普遍远超于当地背景值,均属中等空间变异性,服从对数正态分布,Zn与Cd之间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性,推测其迁移影响因素具有相似性;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并借助Arc GIS与Surfer软件分别预测浅层土壤不同深度Zn、Cd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0~20 cm处Zn空间相关性较弱且分布不均匀,其空间变异性主要是由降水淋溶渣堆或携带松散废渣沿西北侧较高地势向东南侧地势较低处流动引起;0~20 cm处Cd空间相关性中等,其空间变异特征是由于Zn与Cd的竞争吸附增强了Cd的迁移性所导致的;20~50 cm处Zn、Cd空间相关性均较强且分布均匀,表明浅层低渗透性粘土的阻滞作用显着降低了Zn、Cd含量,而地层岩性、成土母质等自然环境因素对污染物分布影响更大。上述结论可为场地地下水重金属的污染风险评估与污染控制等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6年03期)

空间变异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知云南乌蒙山区土壤养分空间分布格局和规律,应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对云南乌蒙山区土壤的酸碱性(pH值)、有机质(SOM)、全氮(TN)、有效磷(AP)、速效钾(AK)含量,进行空间变异分析和海拔梯度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云南乌蒙山区土壤整体呈酸性,绝大部分地区的SOM、TN、AP、AK处于中等或较高水平,各土壤养分呈现中等以上变异性。空间变异分析显示5种养分的最佳拟合模型均为指数模型,pH值、TN空间自相关强烈,空间变异主要受结构性因素影响,SOM、AP、AK具有中度空间自相关,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影响,土壤pH值和各养分含量空间分布均呈斑块状,条带性分布趋势不明显;云南乌蒙山区pH值与海拔整体呈极显着负相关,各养分含量与海拔极显着正相关,但北部、中部、南部相互存在差异,海拔是影响乌蒙山区土壤pH值和养分含量空间异质性的重要结构性因素,但土壤SOM、AP、AK还受随机因素干扰。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从区域尺度上探索山地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的形成机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间变异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1].罗敏强.枣树压砂地土壤肥力评价及肥力指标空间变异规律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9

[2].谢红花,李超,钱晔,李文峰.云南乌蒙山区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海拔梯度分布规律[J].中国农学通报.2019

[3].宋志超.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岩成分空间变异及其成矿规律[J].科学技术创新.2018

[4].李磊,牛德利,谷达华,刘勇.重庆市主城区居住用地溢价率空间变异规律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5].杜佩颖.平原丘陵过渡地带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7

[6].胡优.宁夏苜蓿地下滴灌水肥效应与喷灌土壤养分水分空间变异规律研究[D].宁夏大学.2017

[7].于海蛟,赵树君,崔远来,杜秀文,张绍强.南方典型水稻灌区肥药及废弃物空间变异规律[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6

[8].王怡博.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水位变化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及其空间变异规律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6

[9].唐学芬,赵文举,李宗礼,郁文.压砂地土壤盐分空间变异规律[J].水土保持通报.2016

[10].牛真茹,齐硕,吴庭雯,陈鸿汉.某有色冶炼场地浅层土壤重金属空间变异规律与分布特征[J].土壤通报.2016

标签:;  ;  ;  ;  

空间变异规律论文-罗敏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