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古汉语诗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认知隐喻,意象,诗歌,翻译
古汉语诗歌论文文献综述
刘譞[1](2017)在《认知隐喻理论视域下古汉语诗歌意象翻译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理论关注隐喻的修辞学研究,莱考夫和约翰逊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其进行了解释,主张隐喻是深入人们头脑的思维方式,而非单纯的语言现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意象是一首诗歌的核心成分,一篇优秀的诗歌译作必须处理好诗中意象隐喻的翻译。阐释了认知隐喻与诗歌意象的关系,并结合具体译作,从认知视角分析了古汉语诗歌意象隐喻的英译方法。(本文来源于《武夷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钟锐[2](2016)在《古汉语诗歌隐喻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在诗歌翻译中,隐喻的翻译尤为重要。但由于不同的文化和心理等因素,两种语言中隐喻的使用会有一定的差异,这也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本文从本体、喻体关系角度和中英意象对应角度对隐喻进行分类,并提出对应的四种翻译方法:保留原隐喻、转隐喻为明喻、替换原隐喻和阐释隐喻。(本文来源于《英语广场》期刊2016年10期)
常蕾[3](2015)在《从诗歌翻译理论探讨古汉语诗歌中迭词的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古汉语诗歌中迭词的翻译不容易把握,这些迭词不仅可以增加诗歌的外在形式美和音乐美,同时还是表现诗歌内在感情的重要载体,在翻译过程中只有对其充分把握才能更好表达出诗歌的内涵。诗歌翻译中有不同的理论,也有不同的翻译方法,本文对诗歌翻译中直译法和意译法以及其他的翻译方法做了介绍,这些翻译方法合理利用能对诗歌中迭词的翻译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5年30期)
陈春雷,刘增库[4](2013)在《中古汉语基本方位词语义研究——以中古诗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古时期是汉语方位词语义发展的关键时期,从中古诗歌基本方位词的语义状况来看,这一时期人们对方位意义的认识日渐成熟,基本方位词的语义有明显的虚化趋势。与先秦比较而言,中古方位词具有语义虚化程度更高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方位词的意义抽象化更突出,引申意义更丰富两方面。中古时期方位词的常态使用,方位词的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固定化是促使中古基本方位词语义虚化程度更高的两个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池州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宋玥洁[5](2012)在《意义解释法在古汉语诗歌诗性隐喻中的应用研究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与国际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灿烂文化和伟大文明的对外传播已经成为一项必要而紧迫的任务。诗歌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语言结晶,将诗歌原汁原味地在译入语中表现出来,对于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隐喻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思维方式以及语言之中,诗歌当中更是如此。普遍存在于语言之中的隐喻,在汉语里也广泛存在。作为汉语诗歌的一个重要语言特征,诗性隐喻的翻译在中国古代诗歌翻译过程中极为重要。本报告以几首唐代绝句的翻译为例,讨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诗性隐喻的常见翻译方法,并举例详细阐述了其中的意义解释法及其应用。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以实验法和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本报告选取了20首唐朝绝句作为翻译对象,在翻译过程中尤其重视其中诗性隐喻的翻译。针对诗性隐喻,主要采取了以下叁种翻译方法:第一,译为隐喻;第二,译为明喻;第叁,意义解释。本篇翻译报告从这20首绝句当中选取了四首及其译文作为讨论素材,着重说明了意义解释法在诗性隐喻翻译中的具体适用情况。(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李世胜[6](2012)在《图形语义表述与古汉语诗歌表意中的形意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文字语言作为载体的古代汉语诗歌和与图形形象作为载体的图形设计,其间在表述上存在着固有的联系。意境转换成诗意,诗意再转换成形象,形象又进一步细化的转换过程,为古代汉语诗歌表意与图形的语义表述提供了一套简单易行的操作模式。形象与形象间的构合并不是无目的的,而是以定向意义的框架范围作为前提,在这方面,图形语义场作用尤为明显。(本文来源于《鄂州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胡艳彬[7](2011)在《古汉语诗歌中的非范畴化现象及其英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文学翻译领域,诗歌翻译始终是最具挑战性的核心部分。古汉语诗歌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精髓,蕴含了浓郁的文化信息。译者百家争鸣,对古诗翻译有不同的理解和角度,因此也形成了多种翻译流派,但诗歌翻译的本质是审美的翻译。不可否认的是,意境美始终是中国古诗的灵魂,这也是连接各种流派的共同点。本文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非范畴化来讨论古诗中意境的表达方式并提出新的翻译原则,即非范畴化范畴对等。非范畴化是语言变化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语言研究层面,非范畴化可定义为:在一定的条件下,范畴成员逐渐失去范畴特征的过程。范畴成员在非范畴化后、重新范畴化之前处于一种不稳定的中间状态,即在原有范畴和即将进入的新范畴之间存在着模糊的中间范畴,这类中间范畴丧失了原有范畴的某些典型特征,同时也获得了新范畴的某些特征;在认识方法层面,非范畴化是一种思维创新方式和认知过程。(刘正光, 2006: 61-62)就阅读所及,目前国内外学者将非范畴化理论系统用于探讨古汉语诗歌及其英译方面的相关文献凤毛麟角,只有刘正光教授在2008年发表过一篇题为《非范畴化与汉语诗歌中的名词短语并置》的文章,探讨了古汉语诗歌中名词短语并置的非范畴化认知机制。本文运用非范畴化理论来进一步理解古汉语诗歌,重点讨论了古诗词语非范畴化的种类,包括语音、语义、词性、结构和连贯性;同时对古诗词语非范畴化的动因、本质属性及意义进行探讨,总结出古诗中发生非范畴化的词语往往是古诗的精髓之处或点睛之笔,因此翻译中能否体现其非范畴化的动态过程显得十分重要;最后提出新的翻译原则—非范畴化的范畴对等,包括层次性、距离性和动态性对等,指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对应法和创造法,构建出相应的翻译模式。本文的意义在于将非范畴化、古汉语诗歌及翻译叁者有机结合起来,拓展非范畴化的研究领域,促进非范畴化理论的发展,加深对古诗的理解,了解古诗的精髓所在。同时针对古诗词语非范畴化的本质属性,提出新的翻译原则,达到有效传达古诗意象神韵之目的。(本文来源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1-12-01)
胡冬青,李青霜[8](2010)在《顺应理论对古汉语诗歌翻译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顺应论的角度探讨了古汉语诗歌的翻译。论述了语境顺应、结构客体顺应和动态顺应在古汉语诗歌翻译中的表现。古汉语诗歌翻译是译者与原文和读者间的一个动态顺应过程。(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0年24期)
吴耀武,杨凡[9](2010)在《意象的社会——文化内涵与古汉语诗歌的归化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古汉语诗歌中的意象及其社会-文化内涵对于成功的归化翻译实践无疑是关乎重大且大有裨益的。其最重要的意义即在于,恰当的意象-内涵联系能够激发出理解所涉及诗歌所需要的恰当感情。对于诗歌这样的抒情艺术,"心领神会"是阅读经验中最令人愉悦的部分。而对于归化翻译来说,让读者可以对译本"心领神会"亦是自身终极目标的实现。基于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and de Sausure)和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的相关理论,本文试图证明诗歌中意象的社会-文化内涵在对汉语古诗的英语翻译---尤其是在作者所倾向的归化译法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并且通过基于此理念所进行的翻译实践来表明其应用价值与效果。(本文来源于《大家》期刊2010年16期)
陈姝慧[10](2010)在《从诗歌翻译理论看古汉语诗歌中迭词的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文字十分考究,意蕴要求深远并极富音韵美感的古汉语诗歌中,最常见的便是迭词。相对应地在种类繁多的英语复合词中,也有一种叫"迭声词"(reduplicated words)的复合词,多用于口语中,翻译迭词的工作是困难的,但这不意味着迭词不可翻译。在一些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灵活运用各种译法,仔细推敲便可使译文更加理性。迭词的译法有许多,如直译、意译、意象翻译等。(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中旬刊)》期刊2010年05期)
古汉语诗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在诗歌翻译中,隐喻的翻译尤为重要。但由于不同的文化和心理等因素,两种语言中隐喻的使用会有一定的差异,这也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本文从本体、喻体关系角度和中英意象对应角度对隐喻进行分类,并提出对应的四种翻译方法:保留原隐喻、转隐喻为明喻、替换原隐喻和阐释隐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古汉语诗歌论文参考文献
[1].刘譞.认知隐喻理论视域下古汉语诗歌意象翻译探究[J].武夷学院学报.2017
[2].钟锐.古汉语诗歌隐喻翻译[J].英语广场.2016
[3].常蕾.从诗歌翻译理论探讨古汉语诗歌中迭词的翻译[J].青年文学家.2015
[4].陈春雷,刘增库.中古汉语基本方位词语义研究——以中古诗歌为例[J].池州学院学报.2013
[5].宋玥洁.意义解释法在古汉语诗歌诗性隐喻中的应用研究报告[D].东北师范大学.2012
[6].李世胜.图形语义表述与古汉语诗歌表意中的形意转换[J].鄂州大学学报.2012
[7].胡艳彬.古汉语诗歌中的非范畴化现象及其英译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
[8].胡冬青,李青霜.顺应理论对古汉语诗歌翻译的启示[J].文教资料.2010
[9].吴耀武,杨凡.意象的社会——文化内涵与古汉语诗歌的归化翻译[J].大家.2010
[10].陈姝慧.从诗歌翻译理论看古汉语诗歌中迭词的翻译[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