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劳动就业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与劳动就业》,劳动就业,效应研究
劳动就业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熊爱华[1](2019)在《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动对劳动就业的影响效应研究——《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与劳动就业》书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状况事关社会能否稳定和经济能否健康发展。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更是一个难题。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都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山东财经大学王东霞撰写的专着《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与劳动就业》由经济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运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影响就业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田凤玲[2](2018)在《我国劳动就业档案影响因素及其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劳动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过程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实际解决当前我国劳动就业存在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强化对劳动就业影响因素的分析,针对影响因素所形成的效应进行探究分析,对于整体上推动当前我国劳动就业工作的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办公室业务》期刊2018年03期)
田志林[3](2016)在《中国电子商务的劳动就业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一世纪以来,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贸易模式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全新的观念,并以巨大的冲击力影响着企业经营、产业结构、资本投资、物流运输等一系列深刻变革,同时也对劳动力市场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与作用。从而,关于电子商务的研究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探求,但现有文献极少直接将电子商务与劳动就业归于同一分析框架下来研究电子商务的劳动就业效应。鉴于此,本文首先在相关文献综述与理论机理分析的基础上,以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为参照,并根据自身研究特点进行修改,得到符合研究内容的实证模型。其次,将电子商务发展分为发展水平和发展效率两个维度,分别采用岭回归的计量方法估计了电子商务发展对被解释变量失业率的作用方向。最后,从就业角度,分析了电子商务与劳动就业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再用基于VAR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测度了电子商务发展对劳动就业总量变化的影响程度。具体而言,本文中国电子商务的劳动就业效应研究可以展开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章对涉及到的相关概念、研究背景、意义、思路及结构框架等内容进行阐述。第二章则回顾整理了与电子商务及劳动就业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并对此进行简要述评。第叁章以交易成本理论和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为研究基础,力求更好地探究出电子商务对劳动就业的影响机理。第四章对我国电子商务及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并阐述了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第五章首先在研究假设下,以经济发展水平、工资水平和城镇化水平为控制变量,以失业率为被解释变量,分别构建了以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和电子商务发展效率为解释变量的实证模型,并采用岭回归的计量方法估计出电子商务对失业率的作用方向。其次,从就业角度,在单位根检验基础上,利用协整与格兰杰因果关系判别得到了电子商务与劳动就业间的因果关联。最后,笔者测度了电子商务发展对劳动就业总量变动的影响程度。第六章结合发展现状与实证分析结果归纳本文研究结论,阐释相关启示与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尽管我国的电子商务交易额逐年递增并已成为当下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中国电子商务的结构与格局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其次,从电子商务对失业率影响的岭回归估计结果来看,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高低与失业率变动几乎没有任何关联,而电子商务发展效率的提高则能有效降低失业率;最后,从就业角度来看,电子商务发展是劳动就业总量发生变化的原因,具体而言,本文认为电子商务发展效率会将自身受到的冲击传递给劳动就业总量,并产生积极的正向促进作用,而劳动就业对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脉冲响应不太敏感。整体来看,电子商务发展与劳动就业之间是正向关联的,即电子商务发展能有效促进劳动力市场繁荣。结合本文理论及实证分析结果,笔者尝试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服务业的优势,形成促进就业量增加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并使之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制度性安排;我国政府应加快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和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改良电子商务发展基础环境,提升电子商务发展效率;着力推动快递业与电子商务市场的协同发展;支持完善电子商务服务业竞争结构;加大对西部地区的电子商务政策扶持及帮扶力度。(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期刊2016-03-01)
潘志远[4](2014)在《我国劳动就业影响因素及其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归纳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就业的相关文献,对影响劳动就业因素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评述,并分析了影响劳动就业的八个因素的传导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2000-2012年31各省的相关数据测算了国内就业的差异,并运用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对影响劳动就业的各个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对中国劳动就业现状分析中,本文认为政府解决就业政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中国就业规模持续增加,就业结构也不断优化。虽然我国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但是中国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劳动力市场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城镇失业人口规模不断增大,就业结构矛盾依然存在,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现象严重。此外,通过对地区就业现状的分析表明,东部地区就业人数比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就业人数都要高,且在就业人数增长率方面东部地区也是最高的,地区间的就业差异在增大。本文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路线,综合运用比较分析法以及实证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运用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实证方法探讨了影响劳动就业因素及其效应。研究发现:财政支出、城镇化率、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化率、人均可支配收入、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对就业均存在显着影响,其中,城市化率、技术进步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劳动就业存在负向的影响效应,而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化率、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外商直接投资对劳动就业存在正向的促进作用。从各地区就业差异的固定系数来看,东西部地区差异较为明显。(本文来源于《山东财经大学》期刊2014-05-10)
罗琦[5](2013)在《盼头 干头 赚头》一文中研究指出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2012年,我区在圆满完成3年职教攻坚任务基础上,又启动实施了新一轮深化职业教育攻坚五年计划。近年来,围绕全区14个千亿元产业和1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升级,我区职业教育紧紧抓住“职教园区对接产业园区,学校对接企业,(本文来源于《广西日报》期刊2013-08-02)
赵利,潘志远[6](2013)在《劳动就业的影响因素及其效应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就业问题历来是国内外经济学家关注的重点。经济增长、经济结构、技术进步是影响就业的叁个重要因素。经济增长影响就业的观点主要有叁个思路: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具有带动效应;经济增长减少了劳动就业;中国经济增长带动劳动就业存在动态效应。经济结构影响就业的观点体现在产业结构演变对就业有促进作用、产业结构演变抑制了劳动就业以及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存在非均衡性等叁个方面。对于技术进步影响就业,学者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一是技术进步对就业有积极的作用;二是技术进步对就业以替代作用为主;叁是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是双重的;四是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微小,二者关系不明显。(本文来源于《山东财政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田素华,胡一立[7](2012)在《企业类型与制造业部门FDI进入的劳动就业效应——基于我国省区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07年以前,进入我国的FDI主要投入到了制造业部门。进入我国制造业部门的FDI主要投入到了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6个部门。本文以我国省区面板数据为基础,在控制其他劳动需求因素和劳动供给因素以后,实证分析了制造业部门FDI进入对我国劳动就业影响的结构特征。结论显示,制造业部门FDI进入当年可显着地促进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年度劳动就业数量的增加,但会使第一产业劳动就业数量显着减少。(本文来源于《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阎敏,郭婷[8](2012)在《FDI对中国劳动就业的影响效应实证研究——基于面板VAR模型的动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国内的外商投资企业经营逐步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化,FDI的就业创造效应受到质疑,学者们的研究结论也不尽一致。本文选取了1998-2010年中国引进外商投资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VAR方法就FDI对中国劳动就业的影响效应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FDI在短期内对中国的劳动就业具有负向直接效应,但是能够通过拉动国内投资、促进经济增长,进而间接地推动内资企业就业的增加。该结论为中国政府通过继续扩大引进外资来改善中国劳动就业的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统计与信息论坛》期刊2012年07期)
蔡碧良,韩峰,曹十芙[9](2011)在《劳动就业及其空间效应——对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省际劳动就业存在显着的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依赖性,而且邻近省域就业的溢出效应和空间依赖性对本省具有正向影响,但各地区经济结构的不断趋同使得空间溢出效应远小于空间依赖性。在影响省域劳动就业的因素中,技术进步、市场化水平和政府财政支出有显着影响,工资水平、工业化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并不是很显着,人口城镇化水平由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性对就业的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王文甫[10](2010)在《公共教育支出对劳动就业效应的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在匹配模型中,分别引进政府的教育支出和公共投资支出,讨论了它们对就业影响的两种情形。一是只考虑教育支出的情形,建立模型分析发现:政府的教育支出与就业之间是个倒"U"形的关系;二是考虑教育支出和公共投资支出的情形,由模型分析得出结论是:政府的教育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例与就业之间也有一个倒"U"形的关系。(本文来源于《统计与决策》期刊2010年05期)
劳动就业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劳动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过程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实际解决当前我国劳动就业存在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强化对劳动就业影响因素的分析,针对影响因素所形成的效应进行探究分析,对于整体上推动当前我国劳动就业工作的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劳动就业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熊爱华.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动对劳动就业的影响效应研究——《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与劳动就业》书评[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田凤玲.我国劳动就业档案影响因素及其效应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8
[3].田志林.中国电子商务的劳动就业效应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6
[4].潘志远.我国劳动就业影响因素及其效应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4
[5].罗琦.盼头干头赚头[N].广西日报.2013
[6].赵利,潘志远.劳动就业的影响因素及其效应研究综述[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3
[7].田素华,胡一立.企业类型与制造业部门FDI进入的劳动就业效应——基于我国省区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
[8].阎敏,郭婷.FDI对中国劳动就业的影响效应实证研究——基于面板VAR模型的动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2
[9].蔡碧良,韩峰,曹十芙.劳动就业及其空间效应——对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
[10].王文甫.公共教育支出对劳动就业效应的理论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
标签:产业结构变动; 《技术进步; 产业结构变动与劳动就业》; 劳动就业; 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