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车间无线通信论文-陈伟,施国梁

车车间无线通信论文-陈伟,施国梁

导读:本文包含了车车间无线通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车间通信,无线数据传输,动静态性能,STC单片机

车车间无线通信论文文献综述

陈伟,施国梁[1](2011)在《基于CC1101的车间无线通信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无线通信技术在车间通信方面的不断发展,提出了一种车间无线数据交换系统并对其动静态性能做出研究,为其能够在车辆碰撞预警中应用做好前期的理论和试验研究。该系统是以单片机STC12C5a60S2为微处理器,基于无线收发芯片CC1101的通信模块系统。对其工作原理和工作方式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其软硬件设计,阐述了通信模块的接口实现过程,并在硬件测试中验证了所设计的系统在静态及低速动态环境中性能良好。(本文来源于《通信技术》期刊2011年12期)

刘学[2](2010)在《基于智能交通安全的车—车间无线通信系统传播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汽车化速度的加快,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毫无例外地承受着不断加剧的交通问题的困扰。在此背景下,为了缓解经济发展带来的交通运输方面的压力,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各国都加大了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建设的力度。车—路和车—车之间的无线通信系统作为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的重要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该系统主要是在相邻的车辆之间,或者在车辆和路边的基础设施之间交换、提供与驾驶安全相关的信息,扩大司机的视野,从而帮助司机实现安全驾驶,减少城市交通伤亡。本文首先概述了智能交通系统;介绍了针对车辆通信网络的IEEE 802.11p标准、IEEE 1609标准,及车辆通信网络的组成;然后介绍了基于这些标准下的车—车间安全通信的无线传播范围要求;并介绍了车—车间无线安全通信的相关模型;通过对一个已知模型的修改,得到了一个新的车—车间无线通信传播模型并对新模型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新模型不仅满足车—车间无线通信安全要求,而且与实际交通场景更为接近,因此对进一步研究车—车间无线通信有积极作用。最后,车—车间无线通信作为新兴的研究方向,必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文章列出了新模型未解决的一些问题,同时也指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0-06-08)

王哲[3](2009)在《交通流中的车—车间无线通信系统的通信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基于移动自组织网络的车-车间无线通信系统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车-车间无线通信系统作为智能交通系统新兴的研究方向,对改善交通和提高行车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各国研究的热点课题。当前的研究人员主要是从通信协议的角度研究车-车间通信自组织网络的各层协议算法,进而分析车-车间通信自组织网络的通信性能。然而在实际交通网络中,由于道路上的车辆是否具备通信能力是随机的、车辆处于高速行驶状态以及车辆的加速、减速等动作会造成拓扑结构的快速变化,这使得很难在远距离两装备车辆间维持一个稳定的通信链路,因而有必要研究动态变化的交通流对通信性能的影响。本文结合交通流理论和NS-2,假设道路上的车辆是否具备通信能力是随机的,其概率由交通流的渗透率决定,进而研究动态变化的交通流对通信性能的影响,为车-车间通信系统软件和硬件的实现提供一定价值的参考。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第2章介绍交通流基本理论,这些理论是构建均匀交通流通信场景和激波通信场景的基础,并指出研究特殊激波场景下通信的意义。2)第3章以交通流理论和连通性模型为基础,分析不同交通流密度、不同通信范围和不同渗透率下的信息传递的成功概率。3)第4章从分层的角度分析车-车间通信自组织网络的协议架构。4)第5章在简单通信场景中,利用NS-2分析信息传递的吞吐量和端到端延迟。在动态交通流场景中,本文提出一种不同于连通性模型的蒙特卡洛仿真模型,通过NS-2构建均匀交通流通信场景和激波通信场景,进而对两个通信场景进行蒙特卡洛仿真试验,研究不同交通流密度、不同通信范围和不同渗透率下的信息传递的吞吐量和端到端延迟。通过与连通性模型做比较,得到了良好的评估效果。仿真结果表明两种模型可以互为补充,能更好的分析车-车间通信自组织网络的通信性能。最后,对全文工作进行总结,并指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09-05-01)

车车间无线通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汽车化速度的加快,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毫无例外地承受着不断加剧的交通问题的困扰。在此背景下,为了缓解经济发展带来的交通运输方面的压力,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各国都加大了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建设的力度。车—路和车—车之间的无线通信系统作为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的重要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该系统主要是在相邻的车辆之间,或者在车辆和路边的基础设施之间交换、提供与驾驶安全相关的信息,扩大司机的视野,从而帮助司机实现安全驾驶,减少城市交通伤亡。本文首先概述了智能交通系统;介绍了针对车辆通信网络的IEEE 802.11p标准、IEEE 1609标准,及车辆通信网络的组成;然后介绍了基于这些标准下的车—车间安全通信的无线传播范围要求;并介绍了车—车间无线安全通信的相关模型;通过对一个已知模型的修改,得到了一个新的车—车间无线通信传播模型并对新模型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新模型不仅满足车—车间无线通信安全要求,而且与实际交通场景更为接近,因此对进一步研究车—车间无线通信有积极作用。最后,车—车间无线通信作为新兴的研究方向,必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文章列出了新模型未解决的一些问题,同时也指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车车间无线通信论文参考文献

[1].陈伟,施国梁.基于CC1101的车间无线通信系统设计[J].通信技术.2011

[2].刘学.基于智能交通安全的车—车间无线通信系统传播模型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

[3].王哲.交通流中的车—车间无线通信系统的通信性能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

标签:;  ;  ;  ;  

车车间无线通信论文-陈伟,施国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