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流动式论文-章春笋,邢达

连续流动式论文-章春笋,邢达

导读:本文包含了连续流动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毛细管,薄膜加热器,连续流动式PCR,微流控装置

连续流动式论文文献综述

章春笋,邢达[1](2007)在《连续流动式PCR微流控装置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基于薄膜加热器的新型连续流动式PCR微流控装置的设计与制作;讨论了退火温度、PCR反应试剂(引物、Mg2+、dNTPs以及Taq DNA聚合酶)浓度以及PCR溶液的流动速度等对连续流动式PCR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反应试剂影响连续流动式微流控PCR扩增的行为不同于它们影响传统PCR的行为,在较宽的浓度范围内都不会引起非特异性扩增。除此之外,在15 min内能成功对249 bp的人类β-肌动蛋白基因进行扩增,扩增速度比传统PCR快;通过低热容量的薄膜加热器来维持叁个温度区带的恒温,完成33个循环的连续流动式PCR扩增能量消耗小于0.0088 kW.h,比传统PCR仪低得多,新研制的PCR微流控装置有可能成为便携式装置。(本文来源于《激光生物学报》期刊2007年04期)

章春笋,徐进良[2](2006)在《连续流动式聚合酶链式反应生物芯片/微装置中脱氧核糖核酸样品的驱动控制技术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国内外连续流动式聚合酶链式反应生物芯片/微装置中脱氧核糖核酸样品的驱动控制技术进展,主要包括恒流泵(注射泵驱动和蠕动泵驱动)、旋转泵驱动、磁流体动力驱动以及自然对流驱动等。并对这几种驱动方式的优缺点作简要的讨论(引用文献43篇)。(本文来源于《理化检验(化学分册)》期刊2006年12期)

章春笋,徐进良,王建琴,王汉平[3](2006)在《连续流动式聚合酶链式反应微流控装置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连续流动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微流控装置是以低热容量的软薄膜加热器为基础构建3个恒温带,以聚四氟乙烯毛细管微通道为PCR反应体系组建而成。报道了在毛细管微通道中小牛血清蛋白(BSA)动力学表面钝化对PCR扩增的影响,讨论了PCR混合物在毛细管微通道中的流动速度对PCR扩增的影响,在15 m in甚至10 m in内成功扩增了长度为249 bp的人类β-肌动蛋白片断,扩增时间仅10~15 m in,而传统PCR仪则需1~2 h。(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06年08期)

李国昉,李栋,齐玉斌,毛志怀[4](2006)在《连续流动式粮食干燥机的仿人智能控制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经验模型的经典控制方法和现代控制方法不适合应用于多变量、大滞后和非线性粮食干燥过程。为提高粮食干燥的产品品质,根据连续流动式粮食干燥机的工况特点,研制了一种用于连续流动式干燥机的仿人智能控制器。该控制器包括运行控制级和参数校正级,可对出粮水分进行控制。应用M ATLAB对连续干燥机的仿真试验表明,该控制器在超调量、上升时间和调节时间等指标都比常规P ID控制有明显改善,对纯滞后时间的变化适应能力强,为干燥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06年07期)

章春笋[5](2006)在《毛细管基连续流动式PCR微流控装置及微通道内动力学钝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简称PCR)技术是一种发展很快、应用很广的体外核酸扩增技术,在生命科学以及诸多相关领域已经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在微流控技术日益朝生物领域发展的过程中,PCR微流控技术始终是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工作是在对目前PCR微流控装置研究现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两种结构新型的毛细管基连续流动式PCR微流控装置,并对其进行必要的生物化学性能测试。 在基于低热容量的软性薄膜加热器构建的连续流动式PCR微流控装置上,系统评价其温度控制性能和能量消耗,并讨论退火温度、PCR溶液中各反应成分浓度(包括Mg2+、引物、dNTPs、DNA模板以及Taq DNA聚合酶等)、PCR溶液在毛细管微通道中的流动速度、毛细管内表面处理以及可再生等因素对连续流动式PCR扩增的影响,揭示了一系列可贵的连续流动式微流控PCR扩增规律。在基于铜块上螺旋通道的连续流动式PCR微流控装置上,主要从PCR溶液在毛细管微通道中的流动速度、人类基因组DNA模板的初始浓度以及基于分隔流动模型的高通量扩增等叁个方面来测试其性能。在充分利用基于铜块上螺旋通道的连续流动式PCR热循环结构设计的简单性以及加工容易等优点的同时,也揭示了制约该连续流动式PCR热循环速度的主要因素即毛细管的固有尺寸。 最后,在对两种结构的连续流动式PCR微流控装置实验的基础上,系统评价和比较了作为动力学钝化的多种添加剂对毛细管基连续流动式PCR微流控扩增的影响,这些添加剂包括小牛血清蛋白(BSA)、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聚乙二醇(PEG)8000、吐温20(Tween 20)、润湿剂P-40(NP-40)、曲拉通X-100(Triton X-100)、丙叁醇(glycerol)、二甲基甲酰胺(DMF)、二甲亚砜(DMSO)以及甜菜碱等十种。(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06-06-01)

章春笋,徐进良[6](2005)在《连续流动式聚合酶链式反应芯片的设计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PCR的概念以及微型PCR芯片的优点,着重介绍连续流动式PCR(continuousflowPCR)芯片/微装置的一般原理、串行流动及其设计进展。(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05年05期)

章春笋,徐进良[7](2004)在《连续流动式PCR芯片相关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电子机械系统 (microeletromechanicalsystem,MEMS)技术的兴起及其在生物化学领域的广泛应用 ,推动了聚合酶链式反应 (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热循环装置越来越微型化 ,各种PCR微芯片/装置被开发。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MEMS技术的连续流动式PCR(continuous_flowPCR)芯片/微装置的相关技术 ,包括基底材料的选择、通道表面钝化技术、微细加工技术、封接技术以及系统检测技术等 ,最后简单介绍目前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本文来源于《分析测试学报》期刊2004年06期)

汪传喜,江朝富,田兆嵩,孙一平,梁华钦[8](1997)在《连续流动式血细胞分离机治疗性细胞单采术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近两年来应用连续流动式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治疗血液系统疾病41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41例,男22例,女19例,年龄最大74岁,最小16岁,平均49岁。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真红)16例(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1997年07期)

李亚虹,张得俊,李怀龙[9](1996)在《对连续流动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后效应”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连续流动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后效应”的观察解放军262医院李亚虹,张得俊北京冶金医院李怀龙连续流动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缺点是,由于检测样本需依次通过一个共同的管道,一个共同的流动比色池,所以,一个含量很高的样本,会使下一个样本的结果偏高,即所谓“后...(本文来源于《医疗装备》期刊1996年12期)

崔徐江,孙一平,冯肖霞[10](1996)在《连续流动式红细胞单采术治疗红细胞增多症》一文中研究指出连续流动式红细胞单采术治疗红细胞增多症广州血液中心临床输血研究所(510095)崔徐江,孙一平,冯肖霞静脉放血是目前红细胞增多症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其目的是去除大量增生的小细胞低色素性红细胞。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BCS)具有电脑自动控...(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1996年05期)

连续流动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介绍国内外连续流动式聚合酶链式反应生物芯片/微装置中脱氧核糖核酸样品的驱动控制技术进展,主要包括恒流泵(注射泵驱动和蠕动泵驱动)、旋转泵驱动、磁流体动力驱动以及自然对流驱动等。并对这几种驱动方式的优缺点作简要的讨论(引用文献43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连续流动式论文参考文献

[1].章春笋,邢达.连续流动式PCR微流控装置的研究[J].激光生物学报.2007

[2].章春笋,徐进良.连续流动式聚合酶链式反应生物芯片/微装置中脱氧核糖核酸样品的驱动控制技术进展[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6

[3].章春笋,徐进良,王建琴,王汉平.连续流动式聚合酶链式反应微流控装置的实验研究[J].分析化学.2006

[4].李国昉,李栋,齐玉斌,毛志怀.连续流动式粮食干燥机的仿人智能控制器[J].农业工程学报.2006

[5].章春笋.毛细管基连续流动式PCR微流控装置及微通道内动力学钝化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

[6].章春笋,徐进良.连续流动式聚合酶链式反应芯片的设计进展[J].分析化学.2005

[7].章春笋,徐进良.连续流动式PCR芯片相关技术研究进展[J].分析测试学报.2004

[8].汪传喜,江朝富,田兆嵩,孙一平,梁华钦.连续流动式血细胞分离机治疗性细胞单采术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1997

[9].李亚虹,张得俊,李怀龙.对连续流动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后效应”的观察[J].医疗装备.1996

[10].崔徐江,孙一平,冯肖霞.连续流动式红细胞单采术治疗红细胞增多症[J].实用医学杂志.1996

标签:;  ;  ;  ;  

连续流动式论文-章春笋,邢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