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自动着舰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动态递归神经网络,自适应滑模控制,航母运动,舰尾流扰流
自动着舰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朱齐丹,杨智博,鲁鹏,马宇[1](2019)在《基于动态递归神经网络的自动着舰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舰载机在终端进场过程中受航母运动和舰尾流扰流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很难实现对航迹的精确控制,容易导致舰载机复飞和着舰事故这一问题,基于动态递归神经网络设计了自适应滑模控制器,并将其应用于舰载机纵向自动着舰系统.首先该控制方法采用动态递归神经网络实现未知非线性函数的逼近,可以及时有效地处理终端进场过程中由不确定环境因素引起的偏差扰动,保证舰载机沿理想下滑道安全进场;然后通过滑模面和自适应律的设计保证了控制器的稳定性和鲁棒性.通过仿真结果证明了该设计可以实现对理想下滑道的快速精确跟踪,减小了舰载机着舰偏差,提高了控制精度,最终实现了舰载机安全进场着舰.(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9期)
王璐[2](2019)在《固定翼无人机自动着舰飞控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无人机进场着舰危险性较高、难度较大,海上着舰环境复杂多变,着舰过程中的飞行控制系统作为自动着舰系统的内环,具有控制飞机姿态保持飞机平稳下滑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针对国内某型固定翼无人机进行飞行控制系统的研究和设计工作。首先,构造固定翼无人机六自由度全量非线性模型;并提出最小能量函数法,对无人机着舰阶段各个状态量进行配平,验证平衡态时各个状态量稳定性较好,精确度较高,能够满足着舰要求。其次,针对固定翼无人机设计自动驾驶仪。将无人机配平状态做为非线性模型线性化的基准状态,应用小扰动线性化方法对无人机非线性模型进行线性化,确定控制对象。对无人机自动驾驶仪由内而外设计其回路结构,并进行参数整定,验证设计驾驶仪对阶跃信号的响应状态。然后,针对固定翼无人机的本体特性,设计了维持迎交恒定的进场动力补偿装置。在最小能量函数配平法的基础上对配平方法进行改进,应用无人机非线性模型寻找多组平衡状态,研究其速度阻力曲线,证明该固定翼无人机需要设计进场动力补偿装置。对无人机维持迎交恒定的进场动力补偿装置进行结构设计和参数整定。对高度变化率进行单位阶跃输入,验证完成该设计工作后,整个飞控系统的响应曲线。最后,分析无人机着舰过程可能面对的随机干扰风,根据军标MIL-HDBK-1797提取出自由大气紊流和舰尾随机紊流,验证本文设计的无人机飞控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抗住着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干扰。在风场下,利用遗传算法对无人机飞控系统进行参数寻优。最后与扰流场下寻优前的飞控系统响应对比,验证参数寻优后系统具备更强的抑制紊流的能力。(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9-01-01)
杨柳青,甄子洋,邢冬静,江驹[3](2018)在《舰载无人机自动着舰自适应控制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使舰载无人机在系统参数未知的情况下能精确跟踪着舰下滑轨迹,设计了基于状态反馈输出跟踪的自动着舰自适应控制系统。状态反馈输出跟踪控制器的参数采用模型参考自适应的方法更新,该控制结构能精确跟踪指令信号,从而使输出信号收敛于参考输出信号。使用MATLAB软件进行了数值仿真,结果表明,自动着舰自适应控制系统可保证高精度的轨迹跟踪,符合着舰规范。(本文来源于《飞行力学》期刊2018年06期)
张杨,吴文海,汪节,汤芳芳[4](2018)在《舰载无人机自动着舰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自动着舰系统整体闭环设计问题,将全自动着舰(ACLS)的引导与控制系统结合,建立了舰/机大闭环系统模型,系统地对大闭环系统进行了仿真验证;并且在仿真中考虑了甲板扰动,设计了甲板补偿器和预估器,加入了引导雷达噪声误差并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舰载无人机全自动着舰系统分析方法对于理论分析和实际应用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飞行力学》期刊2018年04期)
赵荣,王立新,徐王强[5](2017)在《小型飞机自动着舰系统设计准则适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进行自动着舰系统(ACLS)设计时,美军标AR-40A是目前较为常用的参考设计准则,但该准则的要求主要针对F/A-18等Ⅳ类飞机提出,并未说明在应用于Ⅰ类飞机自动着舰系统设计时的适用性。为研究AR-40A在Ⅰ类飞机自动着舰系统设计时的适用性,针对某型飞机及其尺寸缩比率为4的缩比机进行了全自动着舰系统设计。通过飞机-航母-大气环境综合仿真,选取着舰效果较好的全自动着舰系统设计结果,通过对其频域特性曲线分析对比,验证了AR-40A在Ⅰ类飞机自动着舰系统设计中的适用性。通过原型机、缩比机、F/A-18叁者的频域特性对比,提出了AR-40A在应用于小型飞机自动着舰系统设计时应进行的低频段、中高频段划分及幅值、相角带宽频率等关键边界要求的修改建议,拓展了该准则的适用范围。(本文来源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崔德龙,郁健萍,李梓衡[6](2016)在《无人机自动着舰导引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精确的导引信息对无人机自动着舰至关重要。依据联合精密进场降落系统(JPALS)的基本原理,设计了一种基于ARM处理器、MEMS传感器以及GPS接收机的相对导引系统。在分析了无人机进近、着舰阶段对导航参数需求的基础上,阐述了相关信息的计算原理。试验结果表明,姿态角精度优于0.2°,垂向高度误差小于0.2m,基线测量精度优于0.6m。该系统满足无人机自动着舰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探索 创新 交流(第7集)——第七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上册)》期刊2016-10-31)
高丽,吴文海,梅丹,曲志刚[7](2016)在《舰载机自动着舰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提高着舰精度,针对具有舰尾流扰动、参数不确定以及非线性干扰的着舰控制问题,设计L1自适应增广控制器。该控制器具有分段连续自适应律,用于补偿着舰纵向内回路中存在的舰尾流干扰和不确定性的不利影响。将其应用到舰载机自动着舰纵向控制系统。仿真结果表明:L1自适应控制器能够处理参数不确定性等不利情况,并且具有抑制稳态尾流的能力,实现了自动着舰轨迹精确跟踪控制。(本文来源于《兵工自动化》期刊2016年03期)
张智,李佳桐,邹盛涛,邱兵[8](2015)在《舰载机自动着舰模糊控制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舰载机全自动进场着舰优化过程,由于在舰载机线性小扰动模型整定的控制系统中,参数不能随飞行状态的改变而调整,系统鲁棒性不强。为解决上述问题,针对自动驾驶仪和自动油门两个环节设计了模糊控制器,构成自动着舰模糊控制系统。模糊控制器的输入是下沉率,迎角、法向过载反馈信号,而其结构参数可根据所设计的模糊规则集实时调整。对设计的模糊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后发现,与传统H-dot指令模式的自动着舰控制系统相比,模糊控制系统能明显地改善系统超调,并且对舰尾气流扰动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15年09期)
郑峰婴,龚华军,甄子洋[9](2015)在《基于积分滑模控制的无人机自动着舰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无人机着舰这一特殊环境,为克服系统摄动、未建模动态及各种环境干扰因素的不良影响,从工程实现易行性出发,提出一种新的积分滑模着舰飞行控制方法,避免其受传统积分切换函数滑模控制方法的应用限制,并采用自适应模糊系统抵消外界干扰带来的误差,逼近滑模控制器中的切换项,从而有效降低舵面的抖振。搭建自动着舰综合仿真平台,以国外现役某小型舰载无人机为例,仿真结果表明,该自动着舰系统能较好地克服各种因素的影响,实现无人机安全着舰,着舰性能符合要求。(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期刊2015年07期)
黄得刚,章卫国,邵山,王志刚,张秀林[10](2014)在《舰载机自动着舰纵向控制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航空母舰在大海上以一定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时,海浪激励舰体作叁自由度摆动运动,同时伴有低空大气紊流和舰尾流的干扰,使得舰载机着舰的环境十分恶劣,这样对自动着舰控制系统提出了极大的挑战.针对这一特殊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指令滤波积分反步滑模控制方法,首先该方法采用指令滤波处理反步的计算膨胀问题,然后引入滑模控制来解决外界扰动和匹配不确定性问题.考虑到降低滑模控制引起的抖动,本文利用高阶滑模控制的思想,在传统的反步方法上增加了一个附加虚拟控制状态方程,将控制器的最终输出作用在一个积分器上,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滑模控制的抖动,还可以利用反步方法处理不匹配不确定性问题.最后在理论上证明了所提出方法的全局稳定性,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控制理论与应用》期刊2014年12期)
自动着舰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无人机进场着舰危险性较高、难度较大,海上着舰环境复杂多变,着舰过程中的飞行控制系统作为自动着舰系统的内环,具有控制飞机姿态保持飞机平稳下滑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针对国内某型固定翼无人机进行飞行控制系统的研究和设计工作。首先,构造固定翼无人机六自由度全量非线性模型;并提出最小能量函数法,对无人机着舰阶段各个状态量进行配平,验证平衡态时各个状态量稳定性较好,精确度较高,能够满足着舰要求。其次,针对固定翼无人机设计自动驾驶仪。将无人机配平状态做为非线性模型线性化的基准状态,应用小扰动线性化方法对无人机非线性模型进行线性化,确定控制对象。对无人机自动驾驶仪由内而外设计其回路结构,并进行参数整定,验证设计驾驶仪对阶跃信号的响应状态。然后,针对固定翼无人机的本体特性,设计了维持迎交恒定的进场动力补偿装置。在最小能量函数配平法的基础上对配平方法进行改进,应用无人机非线性模型寻找多组平衡状态,研究其速度阻力曲线,证明该固定翼无人机需要设计进场动力补偿装置。对无人机维持迎交恒定的进场动力补偿装置进行结构设计和参数整定。对高度变化率进行单位阶跃输入,验证完成该设计工作后,整个飞控系统的响应曲线。最后,分析无人机着舰过程可能面对的随机干扰风,根据军标MIL-HDBK-1797提取出自由大气紊流和舰尾随机紊流,验证本文设计的无人机飞控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抗住着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干扰。在风场下,利用遗传算法对无人机飞控系统进行参数寻优。最后与扰流场下寻优前的飞控系统响应对比,验证参数寻优后系统具备更强的抑制紊流的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动着舰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朱齐丹,杨智博,鲁鹏,马宇.基于动态递归神经网络的自动着舰系统设计[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王璐.固定翼无人机自动着舰飞控系统设计[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9
[3].杨柳青,甄子洋,邢冬静,江驹.舰载无人机自动着舰自适应控制系统设计[J].飞行力学.2018
[4].张杨,吴文海,汪节,汤芳芳.舰载无人机自动着舰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J].飞行力学.2018
[5].赵荣,王立新,徐王强.小型飞机自动着舰系统设计准则适用性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7
[6].崔德龙,郁健萍,李梓衡.无人机自动着舰导引系统设计[C].探索创新交流(第7集)——第七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上册).2016
[7].高丽,吴文海,梅丹,曲志刚.舰载机自动着舰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J].兵工自动化.2016
[8].张智,李佳桐,邹盛涛,邱兵.舰载机自动着舰模糊控制系统设计[J].计算机仿真.2015
[9].郑峰婴,龚华军,甄子洋.基于积分滑模控制的无人机自动着舰系统[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5
[10].黄得刚,章卫国,邵山,王志刚,张秀林.舰载机自动着舰纵向控制系统设计[J].控制理论与应用.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