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血淋巴可溶性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烟夜蛾,滞育,血淋巴,可溶性蛋白
血淋巴可溶性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高玉红,王冬燕,郭线茹[1](2012)在《烟夜蛾滞育蛹和非滞育蛹血淋巴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图谱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考马斯亮蓝法和SDS-PAGE电泳法测定并分析了烟夜蛾滞育蛹和非滞育蛹血淋巴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其组成。结果表明,非滞育蛹在化蛹后至羽化前可溶性蛋白呈现出"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在5日龄时含量最高,而滞育蛹呈现出持续降低的变化趋势;除2日龄雌蛹外,其他日龄滞育与非滞育蛹的雌、雄个体间蛋白质含量均存在显着差异。蛋白质SDS-PAGE电泳图谱表明,滞育蛹与非滞育蛹血淋巴的蛋白组成存在明显差异。推测滞育蛹血淋巴可溶性蛋白含量及组成的变化与其抗寒性有关。(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高亚坤[2](2008)在《两种尸食性蝇类幼虫血淋巴可溶性蛋白组成的时间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石家庄地区夏秋季优势蝇种丝光绿蝇Lucilia sericata和大头金蝇Chrysomya megacephala的生长发育规律,探讨不同温度条件下两种蝇类幼虫体重、血淋巴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及组成随日龄的变化规律,为法医学推断死后间隔时间(PMI)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自然界诱捕两种成蝇,带回实验室连续饲养,取第叁代成蝇作为母代,在生化培养箱内进行发育试验,温度设定为24℃、28℃、32℃,湿度为50%~60%,光周期为12h:12h。以刚孵化的幼虫为0日龄,从1日龄开始取样,每隔24h取样一次,直至50%以上幼虫入土化蛹。体重标本的留取:每次留取不同蝇种的幼虫10头。用80℃的热水烫死后取出用滤纸吸干多余水分,放入70%的甘油酒精中保存。从70%的甘油酒精保存液中取出幼虫标本,用滤纸吸干后用电子天平称取各温度下不同蝇种不同日龄幼虫的体重。血淋巴样品的留取:每次取不同蝇种的幼虫60头,以75%酒精清洗两次,冰蒸馏水清洗数次,用滤纸吸干后放在载玻片上用解剖针小心刺破幼虫的体壁,毛细吸管吸取流出的血淋巴滴入冰浴离心管中,以10000r/min低温离心10min,取出上清液,置于-20℃冰箱保存备用。用722S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不同温度下两种蝇类各日龄幼虫血淋巴蛋白质的吸光度,根据Bradford法计算蝇幼虫血淋巴蛋白质的含量。用SDS-PAGE电泳的方法对血淋巴蛋白进行分离;用FR-980生物电泳图像分析系统对各条蛋白带进行电泳分析;将分析结果用SPSS11.5和EXCEL进行统计分析和作图,处理图片用PHOTOSHOP软件。结果:1两种蝇类幼虫期体重,血淋巴蛋白质含量随发育变化的时间特征各温度条件下幼虫体重在发育初期随着日龄的延长而显着增加,到达最大值后随着日龄的延长而稍有降低。24℃、28℃、32℃下丝光绿蝇幼虫体重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分别为5日龄、4日龄、4日龄;大头金蝇为5日龄、4日龄、3日龄。蝇类幼虫体重随日龄的变化趋势可以用叁项式曲线Y=b0+b1X+b2 X2+b3X3拟合,拟合效果较好。各温度下两种蝇类幼虫血淋巴蛋白质的含量随着日龄的延长而增加,在发育初期增长迅速,某一时间达到最高值后随着日龄的延长有所下降。24℃、28℃、32℃下,丝光绿蝇幼虫血淋巴蛋白质含量达到最大值的时间为5日龄、4日龄、4日龄;大头金蝇为4日龄、4日龄、3日龄。蝇类幼虫血淋巴蛋白质含量随日龄的变化趋势可以用叁项式曲线Y=b0+b1X+b2 X2+b3X3拟合,拟合效果较好。2温度对两种蝇类幼虫体重,血淋巴蛋白质含量变化的影响各温度条件下,蝇类幼虫体重在发育初期随着日龄的延长而显着增加,到达最大值后,随着日龄的延长其体重稍有降低。但幼虫体重达到最大值的时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各温度条件下,蝇类幼虫血淋巴蛋白质的含量在发育初期随着日龄的延长而显着增加,到达最大值后,随着日龄的延长其含量有所降低。但随着温度的升高,蝇类幼虫血淋巴蛋白质含量达到最大值的时间缩短。3两种蝇类幼虫血淋巴可溶性蛋白组成的时间特征24℃、28℃、32℃下,两种蝇类幼虫血淋巴中均出现了13条清晰可见的蛋白带,分别是A带(230KDa)、B带(79KDa)、C带(73KDa)、D带(46KDa)、E带(40KDa)、F带(37KDa)、G带(31KDa)、H带(丝光绿蝇28KDa,大头金蝇27KDa)、I带(丝光绿蝇27KDa,大头金蝇22KDa)、J带(丝光绿蝇22 KDa,大头金蝇18KDa)、K带(丝光绿蝇18KDa,大头金蝇17KDa)、L带(13KDa)、M带(11KDa)。这些蛋白带的蛋白含量随日龄的延长均呈规律性的变化。其中,A带(230KDa),(B+C)带,G带(31KDa)的含量变化差异较为显着。这些蛋白带在幼虫各日龄间含量的差异具有应用于蝇类幼虫日龄推断的价值。对血淋巴可溶性蛋白A带(230KDa)的含量用Y=a+bX直线拟合其与日龄的关系,拟合效果较好。结论:1不同温度条件下丝光绿蝇,大头金蝇幼虫体重随着日龄的延长而增加,到达最大值后有所降低。但随着温度的升高其体重增加的速率加快,到达最大值的时间缩短,到达最大值后,温度越高,其体重下降的越快。2不同温度条件下丝光绿蝇,大头金蝇幼虫血淋巴蛋白质含量随着日龄的延长而增加,到达最大值后有所降低,但随着温度的升高其含量增加的速率加快,到达最大值的时间缩短,到达最大值后,温度越高,其血淋巴蛋白的含量下降的越快。3两种蝇类幼虫血淋巴中均含有13条清晰可见的蛋白带。各条蛋白带随着日龄的延长呈现规律性变化。其中,A带(230KDa),B+C带,G带(31KDa)的含量差异较为显着,具有应用于推断法医学死后间隔时间的价值。(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08-03-01)
王淑慧[3](2008)在《两种尸食性蝇类蛹期血淋巴可溶性蛋白组成的时间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温度下丝光绿蝇(Lucilia sericata)和大头金蝇(Chrysomya megacephala)蛹期血淋巴可溶性蛋白组成及含量的时间特征,为刑事案件中死后间隔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 PMI)的推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河北医科大学校园内以兔内脏诱捕丝光绿蝇和大头金蝇成蝇,带回实验室,在培养箱内连续饲养,以第叁代成蝇作为母蝇开始实验。用新鲜猪肉诱成蝇产卵,将所产新鲜卵移置于猪肉上,分别置于24℃、28℃、32℃的培养箱中饲养,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光周期为12:12小时。当幼虫入土,虫体缩短,对针刺无反应,为蛹期第0天,随机挑取20头,电子天平定时称重,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并对不同温度下两种尸食性蝇类蛹重与日龄的关系进行曲线拟合。收集不同温度下两种尸食性蝇类各日龄蛹的血淋巴,按Bradford比色法测定其A595,利用标准曲线方程计算出样品血淋巴中蛋白质浓度,并对不同温度下各蝇种蛹期血淋巴蛋白质浓度与日龄的关系进行曲线拟合。对不同温度下两种尸食性蝇类各日龄蛹的血淋巴进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胶浓度为12%,积层胶浓度为5%。用FR-980生物电泳图像分析系统对凝胶进行扫描,并分析各蛋白质分子量及含量的变化,选择含量随日龄呈规律性变化的蛋白质作为日龄指标,应用SPSS11.5软件建立不同温度、不同蝇种蛹期各蛋白质含量与日龄的回归模型。结果:1蛹重的变化不同温度下丝光绿蝇和大头金蝇蛹重均随日龄的增加而下降,在蛹初期显着下降,之后下降趋于平缓,至蛹期末期下降加快,以叁次函数曲线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佳;而且温度越高,下降趋势越明显。2蛹期血淋巴蛋白质浓度与日龄的关系不同温度下,丝光绿蝇和大头金蝇蛹期血淋巴蛋白质浓度随日龄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可用线性关系拟合;而且温度越高,下降趋势越明显。建立温度、日龄与蛹期血淋巴蛋白浓度的多元回归模型,表明蛹期血淋巴蛋白质浓度随日龄的增长变化较大。3蛹期血淋巴可溶性蛋白组成的时间特征不同温度下,两种尸食性蝇类各日龄蛹的血淋巴中,都含有丰富的蛋白带,且各蛋白带的含量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呈现一定的规律变化。3.1丝光绿蝇不同温度下,丝光绿蝇各日龄蛹的血淋巴中均出现17条清晰可见的蛋白带,其分子量在13~230KD之间,其中A带(230KD)、D带(85KD)、L带(28KD)、M带(25KD)和N带(20KD)的含量随着日龄的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而且D带是所有蛋白带中含量最高的条带。同时建立了以上各蛋白带含量与日龄的线性回归方程,均有统计学意义。3.2大头金蝇不同温度下,大头金蝇各日龄蛹的血淋巴中均出现15条清晰可见的蛋白带,其分子量在14~230KD之间,其中A带(230KD)、D带(78KD)、G带(38KD)和H带(32KD)的含量随着日龄的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而且D带是所有蛋白带中含量最高的条带。同时建立了以上各蛋白带含量与日龄的线性回归方程,均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对有规律性变化的蛋白带含量进行时间动态分析,建立各蛋白质含量与日龄的线性回归方程,表明血淋巴可溶性蛋白的组成及含量变化可有效用于尸食性蝇类蛹期日龄的推断,并进一步用于PMI的推断。结论:1不同温度下丝光绿蝇和大头金蝇蛹重均随日龄的增加而下降,其中在蛹初期显着下降,之后下降趋于平缓,至蛹期末期下降加快,以叁次函数曲线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佳;而且温度越高,下降趋势越明显。2不同温度下丝光绿蝇和大头金蝇蛹期血淋巴蛋白质浓度随日龄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可用线性关系拟合;而且温度越高,下降趋势越明显。建立了温度、日龄与蛹期血淋巴蛋白浓度的多元回归模型,表明蛹期血淋巴蛋白质浓度随日龄的增长变化较大。3不同温度下,丝光绿蝇各日龄蛹的血淋巴中均出现17条清晰可见的蛋白带,其中A带(230KD)、D带(85KD)、L带(28KD)、M带(25KD)和N带(20KD)的含量随日龄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大头金蝇各日龄蛹的血淋巴中均出现15条清晰可见的蛋白带,其中A带(230KD)、D带(78KD)、G带(38KD)和H带(32KD)的含量随日龄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08-03-01)
朱光辉,叶恭银,胡萃[4](2004)在《巨尾阿丽蝇幼期血淋巴可溶性蛋白组成的时间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梯度SDS-聚丙烯酰胺凝胶(5%~20%)电泳,分析了24℃下巨尾阿丽蝇Aldrichinagra-hami幼虫和蛹期血淋巴可溶性蛋白组成的时间动态.结果表明:血淋巴中共出现12条清晰可见的蛋白带,其分子量范围为11~230kD.各蛋白带的含量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呈一定规律变化,其中a带(230kD)和i带(20kD)的含量在幼虫期呈逐渐增加趋势,在蛹期呈逐渐降低趋势;产卵后3、4日龄幼虫的血淋巴具有独特的蛋白质电泳图谱.(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04年01期)
蔡峻,叶恭银,胡萃[5](2000)在《寄生对菜粉蝶蛹血淋巴中血细胞和可溶性蛋白组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菜粉蝶Pieris rapae蛹被蝶蛹金小蜂Pteromalus puparum寄生后1~4d,血细胞总数、浆血细胞数、颗粒血细胞数和处于分裂期的浆血细胞数均显着高于同期未寄生蛹,而脂血细胞数无明显差异。寄生后12h的寄生蛹与同期未寄生蛹的血淋巴可溶性蛋白浓度相差不大,而在寄生后1~4d,寄生蛹的血淋巴可溶性蛋白浓度明显高于同期未寄生蛹。寄生蛹和未寄生蛹的血淋巴样品电泳凝胶扫描结果表明,寄生蛹和未寄生蛹的蛋白带也有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00年02期)
血淋巴可溶性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石家庄地区夏秋季优势蝇种丝光绿蝇Lucilia sericata和大头金蝇Chrysomya megacephala的生长发育规律,探讨不同温度条件下两种蝇类幼虫体重、血淋巴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及组成随日龄的变化规律,为法医学推断死后间隔时间(PMI)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自然界诱捕两种成蝇,带回实验室连续饲养,取第叁代成蝇作为母代,在生化培养箱内进行发育试验,温度设定为24℃、28℃、32℃,湿度为50%~60%,光周期为12h:12h。以刚孵化的幼虫为0日龄,从1日龄开始取样,每隔24h取样一次,直至50%以上幼虫入土化蛹。体重标本的留取:每次留取不同蝇种的幼虫10头。用80℃的热水烫死后取出用滤纸吸干多余水分,放入70%的甘油酒精中保存。从70%的甘油酒精保存液中取出幼虫标本,用滤纸吸干后用电子天平称取各温度下不同蝇种不同日龄幼虫的体重。血淋巴样品的留取:每次取不同蝇种的幼虫60头,以75%酒精清洗两次,冰蒸馏水清洗数次,用滤纸吸干后放在载玻片上用解剖针小心刺破幼虫的体壁,毛细吸管吸取流出的血淋巴滴入冰浴离心管中,以10000r/min低温离心10min,取出上清液,置于-20℃冰箱保存备用。用722S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不同温度下两种蝇类各日龄幼虫血淋巴蛋白质的吸光度,根据Bradford法计算蝇幼虫血淋巴蛋白质的含量。用SDS-PAGE电泳的方法对血淋巴蛋白进行分离;用FR-980生物电泳图像分析系统对各条蛋白带进行电泳分析;将分析结果用SPSS11.5和EXCEL进行统计分析和作图,处理图片用PHOTOSHOP软件。结果:1两种蝇类幼虫期体重,血淋巴蛋白质含量随发育变化的时间特征各温度条件下幼虫体重在发育初期随着日龄的延长而显着增加,到达最大值后随着日龄的延长而稍有降低。24℃、28℃、32℃下丝光绿蝇幼虫体重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分别为5日龄、4日龄、4日龄;大头金蝇为5日龄、4日龄、3日龄。蝇类幼虫体重随日龄的变化趋势可以用叁项式曲线Y=b0+b1X+b2 X2+b3X3拟合,拟合效果较好。各温度下两种蝇类幼虫血淋巴蛋白质的含量随着日龄的延长而增加,在发育初期增长迅速,某一时间达到最高值后随着日龄的延长有所下降。24℃、28℃、32℃下,丝光绿蝇幼虫血淋巴蛋白质含量达到最大值的时间为5日龄、4日龄、4日龄;大头金蝇为4日龄、4日龄、3日龄。蝇类幼虫血淋巴蛋白质含量随日龄的变化趋势可以用叁项式曲线Y=b0+b1X+b2 X2+b3X3拟合,拟合效果较好。2温度对两种蝇类幼虫体重,血淋巴蛋白质含量变化的影响各温度条件下,蝇类幼虫体重在发育初期随着日龄的延长而显着增加,到达最大值后,随着日龄的延长其体重稍有降低。但幼虫体重达到最大值的时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各温度条件下,蝇类幼虫血淋巴蛋白质的含量在发育初期随着日龄的延长而显着增加,到达最大值后,随着日龄的延长其含量有所降低。但随着温度的升高,蝇类幼虫血淋巴蛋白质含量达到最大值的时间缩短。3两种蝇类幼虫血淋巴可溶性蛋白组成的时间特征24℃、28℃、32℃下,两种蝇类幼虫血淋巴中均出现了13条清晰可见的蛋白带,分别是A带(230KDa)、B带(79KDa)、C带(73KDa)、D带(46KDa)、E带(40KDa)、F带(37KDa)、G带(31KDa)、H带(丝光绿蝇28KDa,大头金蝇27KDa)、I带(丝光绿蝇27KDa,大头金蝇22KDa)、J带(丝光绿蝇22 KDa,大头金蝇18KDa)、K带(丝光绿蝇18KDa,大头金蝇17KDa)、L带(13KDa)、M带(11KDa)。这些蛋白带的蛋白含量随日龄的延长均呈规律性的变化。其中,A带(230KDa),(B+C)带,G带(31KDa)的含量变化差异较为显着。这些蛋白带在幼虫各日龄间含量的差异具有应用于蝇类幼虫日龄推断的价值。对血淋巴可溶性蛋白A带(230KDa)的含量用Y=a+bX直线拟合其与日龄的关系,拟合效果较好。结论:1不同温度条件下丝光绿蝇,大头金蝇幼虫体重随着日龄的延长而增加,到达最大值后有所降低。但随着温度的升高其体重增加的速率加快,到达最大值的时间缩短,到达最大值后,温度越高,其体重下降的越快。2不同温度条件下丝光绿蝇,大头金蝇幼虫血淋巴蛋白质含量随着日龄的延长而增加,到达最大值后有所降低,但随着温度的升高其含量增加的速率加快,到达最大值的时间缩短,到达最大值后,温度越高,其血淋巴蛋白的含量下降的越快。3两种蝇类幼虫血淋巴中均含有13条清晰可见的蛋白带。各条蛋白带随着日龄的延长呈现规律性变化。其中,A带(230KDa),B+C带,G带(31KDa)的含量差异较为显着,具有应用于推断法医学死后间隔时间的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血淋巴可溶性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高玉红,王冬燕,郭线茹.烟夜蛾滞育蛹和非滞育蛹血淋巴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图谱初步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2
[2].高亚坤.两种尸食性蝇类幼虫血淋巴可溶性蛋白组成的时间特征[D].河北医科大学.2008
[3].王淑慧.两种尸食性蝇类蛹期血淋巴可溶性蛋白组成的时间特征[D].河北医科大学.2008
[4].朱光辉,叶恭银,胡萃.巨尾阿丽蝇幼期血淋巴可溶性蛋白组成的时间特征[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4
[5].蔡峻,叶恭银,胡萃.寄生对菜粉蝶蛹血淋巴中血细胞和可溶性蛋白组份的影响[J].植物保护学报.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