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工具论文-王林

生产工具论文-王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产工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安徽,先秦时期,青铜生产工具,考古学视角

生产工具论文文献综述

王林[1](2019)在《安徽出土先秦青铜生产工具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青铜生产工具作为反映先秦时期社会经济生活状况的重要考古实物材料之一,在先秦时期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青铜工具有其自身独特的形态特征和型式变化,在工具发展过程中是承前启后的过渡阶段,从模仿非金属工具器形中脱胎,进行优化改造,从而开启了铁质工具的形制。但是,作为青铜器重要门类之一的青铜生产工具,其研究与青铜礼乐器和兵器相比较还稍显薄弱,区域性综合研究更不充分。安徽地区多年来的考古实践,发现了大量先秦时期的青铜生产工具,为本地区内先秦青铜生产工具的综合研究提供了坚实的考古学资料保证。目前,专门对本区域内先秦青铜工具整体性、综合性的研究仍是付诸阙如。本文主要利用公开出版的考古发掘报告或简报资料,在传统考古学研究视角下,对安徽地区先秦时期青铜生产工具进行综合研究,包括数量及地域分布统计、类型学分析、年代学分析、埋藏类型及组合关系分析、文化因素分析等,有助于了解先秦时期安徽地区各类青铜工具的发展脉络、地域差别和联系,探讨各区域间文化交流与影响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具有较大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总共分为六章进行论述。第一章,绪论。本章首先对研究的时空范围进行界定,即先秦时期的安徽地区,简略介绍了安徽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先秦时期历史发展概况,随后列举了历年来安徽地区出土的先秦青铜工具。其次,简单论述了青铜生产工具的学术研究史,回顾了安徽地区青铜工具研究的历史,梳理了相关学者的论文和观点。最后,介绍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目的和意义,以及本次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章,器型研究。本章主要对安徽地区出土的每一类先秦青铜生产工具进行类型学分析,运用古文献资料查询和比较分析方法,论述各类工具名称、用途、使用方法等基本情况后,详细描述了铲、斧、镑、镬、耜、锸、锄、耨、镰、刀、削、锯、凿(錾)、错(锉)、锥、钻、鱼钩等17种青铜工具的形态特征,根据形态特征,整理划分出具体的型式。第叁章,分期与年代。本章根据安徽地区出土先秦青铜工具的特点,在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上,对青铜工具的型式和出土点进行年代学分析,并参照原报告的年代判断,将青铜工具划分为五期,即夏代及其之前、商代、西周、春秋至战国初期、战国中晚期。其次,运用数据统计方法,分析各期青铜工具的数量变化特征。最后,探讨每一期青铜工具在形制上的演变关系,以期总结某些较为典型青铜工具的年代范围。第四章,埋藏类型及组合。本章首先考察青铜工具出土地点的类型,总共有墓葬、遗址、窖藏、征集和其他等5种。然后着重对每一期墓葬、窖藏和遗址中的青铜工具出土状态和组合关系进行分析,对每一类型出土点青铜工具的组合关系的特点进行总结。第五章,区域间青铜生产工具的比较。本章主要借鉴考古学文化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安徽地区内皖北、江淮和皖南叁个区域在青铜工具整体数量发展特征、每种类型青铜工具分布情况、青铜工具出土状态及组合分布情况等叁个方面的异同点,认为地区内青铜工具存在区域特征和联系现象。然后将视角扩大,探讨与相邻地区青铜工具在型式上的联系与差别,认为安徽地区先秦时期的青铜工具不仅具有地方特点,还与叁代时期中原地区文化、山东的岳石文化、江浙地区的湖熟文化和吴越文化、楚文化青铜工具有联系。第六章,结语。本章对全文内容及初步研究中的收获进行总结,安徽地区先秦青铜工具数量较多、种类较齐全,经历了兴起、发展、鼎盛和衰退的过程,每一类青铜工具都有其独特特的型式演变情况和过程。墓葬、遗址、窖藏中出土的青铜工具状态和组合各不相同,各种文化因素的交流在青铜工具中也有反映。同时,简单探讨青铜工具在先秦时期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9-05-01)

郭海文,徐家琪[2](2018)在《《奁史·蚕织门》生产工具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桑蚕业、纺织业有着久远的发展历史,曾经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既为古代人民的生活提供了衣着材料,又为人类带来了经济效益,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文明是一种古老灿烂的物质文明。而王初桐所撰的《奁史》,是一部专门辑录古代妇女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类书。其中卷40分为女工和蚕织两部分,共有110条,保存了大量关于古代蚕桑丝织生产劳动的史料。女工部分仅有5条;而蚕织部分则有19条为妇女与蚕的记载,16条为妇女与桑的记载,余下皆为纺织以及织物的相关记载。目前有许多学者对古代以蚕丝和棉麻等为原材料的纺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却鲜少有人利用这部着作来专门研究古代蚕桑生产和纺织生产所使用的工具。(本文来源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论丛》期刊2018年00期)

刘东兴[3](2018)在《郑州大河村遗址仰韶时期生产工具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郑州大河村遗址(1)位于郑州市区东北郊中州大道与连霍高速交叉口东南700米的缓坡上,是一处包含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夏、商时期文化的大型古代聚落遗址。该遗址发现于1964年,先后进行了20余次考古发掘。仰韶文化从产生、发展到消亡,2000多年的全过程在该遗址得到了完整展现。20余次的考古发掘,发现了仰韶文化时期的灰坑、窖穴、墓葬、房基等大量遗迹和陶器、石器、骨(本文来源于《黄河.黄土.黄种人》期刊2018年20期)

侯起秀[4](2018)在《从生产工具看治黄历史阶段划分》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生产工具”划分治黄历史阶段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从而揭示了生产工具与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或者说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基本和主要部分,被用于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之(本文来源于《黄河报》期刊2018-07-10)

王建峰[5](2018)在《殷墟青铜生产工具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殷墟出土的青铜生产工具为研究对象,在全面收集相关考古资料的基础上,首先对青铜生产工具进行类型学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青铜生产工具进行情境分析,了解其功用。其次,考察殷墟青铜生产工具在墓葬类遗存中的组合形式、随葬位置、与墓主性别的关系。再次,根据文化因素的差异,将殷墟青铜生产工具分为商文化传统器和北方文化因素器两群。最后,总结了殷墟青铜生产工具的使用情况。文章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前言简述了文章的研究对象,课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文章的研究目标、方法等。第二部分:类型学研究将殷墟青铜生产工具分为八大类:刀、空首斧、凿、铲、锥、锯、钻、鱼钩,依照器类进行分节论述,首先对该类器物进行类型学的研究,然后进行情境分析,了解其功用。第叁部分:组合关系研究考察殷墟青铜生产工具在墓葬类遗存中的组合形式、随葬位置、与墓主性别的关系。第四部分:分群研究根据文化因素的差异,将殷墟青铜生产工具分为商文化传统器和北方文化因素器两群,并总结了殷墟青铜生产工具的使用情况。第五部分:结语(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雪莲[6](2018)在《西辽河流域的史前生产工具——石磨盘、石磨棒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辽河流域的史前生产工具石磨盘、石磨棒产生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的以采集为主的前农业时期,是北方地区谷物加工的主要工具。石磨盘、石磨棒的分布范围广泛,在中国北部以及蒙古国境内都有出土。(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苑旺[7](2018)在《嫩江流域新石器至夏商周时期生产工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嫩江流域新石器至夏商周时期的考古材料出发,对典型的生产工具进行类型学分析,总结其演变规律,尝试以生产工具为视角考察嫩江流域新石器至夏商周时期的发展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生产工具的制作工艺、出土环境差异以及生产工具反映的生业方式。本文以嫩江流域新石器至夏商周时期的生产工具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第1章,绪论。简要介绍了嫩江流域新石器至夏商周时期的考古简史以及生产工具的研究现状。同时明确了本文研究的空间和时间范围,研究对象以及研究目的和方法。第2章,材料梳理。系统梳理了嫩江流域新石器至夏商周时期的生产工具材料,并对所发现的生产工具的种类、数量进行了统计。第3章,类型学分析。结合本区域已经建立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在不脱离文化属性的基础上,对典型生产工具进行型式划分。并根据生产工具的演变规律及在不同时间刻度上生产工具形态的共性把握,进一步将嫩江流域的7种考古学文化(或类型)整合为四个发展阶段。第4章,生产工具的专题研究。分别探讨了生产工具的质地、制法变化以及工艺流程;居住址与墓葬出土生产工具的组合差异以及随葬生产工具所表现出的性别分工和等级分化;结合嫩江流域发现的动植物遗存分析生产工具所指示的生产活动,反映出的生业方式及其演变进程。第5章,结语。得出结论,引发反思,总结不足。(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4-01)

蔡婧驰[8](2018)在《新型农业科研和生产工具——滑动斧锤简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一种新型农业科研和生产工具——滑动斧锤的结构、使用方法及优点进行了介绍。(本文来源于《农业灾害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梅其君,张莉[9](2018)在《现代农业生产工具在民族地区的传播及其文化影响——以平善苗寨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村寨的现代农业生产工具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任何现代农业技术能否在特定地区推广,都是以它能否与当地文化相适应为前提的,农业生产工具能否被接纳常常是当地人对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后的结果。现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有效利用,改变了传统田间劳作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也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年长者和年轻人之间地位的变化,也导致了一些传统社会分工习惯的变化。(本文来源于《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张蓝水[10](2017)在《辨析于今农业的生产工具变革》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就"生产方式"的政治经济学概念,"农业"的完整内涵,"农业生产工具实现了从人畜力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判断的郑重性、严肃性,评价依据的科学性和正确的计算方法等,这些农业现代化领域十分关切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作者的见解。(本文来源于《农业技术与装备》期刊2017年06期)

生产工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的桑蚕业、纺织业有着久远的发展历史,曾经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既为古代人民的生活提供了衣着材料,又为人类带来了经济效益,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文明是一种古老灿烂的物质文明。而王初桐所撰的《奁史》,是一部专门辑录古代妇女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类书。其中卷40分为女工和蚕织两部分,共有110条,保存了大量关于古代蚕桑丝织生产劳动的史料。女工部分仅有5条;而蚕织部分则有19条为妇女与蚕的记载,16条为妇女与桑的记载,余下皆为纺织以及织物的相关记载。目前有许多学者对古代以蚕丝和棉麻等为原材料的纺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却鲜少有人利用这部着作来专门研究古代蚕桑生产和纺织生产所使用的工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产工具论文参考文献

[1].王林.安徽出土先秦青铜生产工具初探[D].安徽大学.2019

[2].郭海文,徐家琪.《奁史·蚕织门》生产工具考[J].陕西历史博物馆论丛.2018

[3].刘东兴.郑州大河村遗址仰韶时期生产工具的初步研究[J].黄河.黄土.黄种人.2018

[4].侯起秀.从生产工具看治黄历史阶段划分[N].黄河报.2018

[5].王建峰.殷墟青铜生产工具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18

[6].雪莲.西辽河流域的史前生产工具——石磨盘、石磨棒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7].苑旺.嫩江流域新石器至夏商周时期生产工具研究[D].吉林大学.2018

[8].蔡婧驰.新型农业科研和生产工具——滑动斧锤简述[J].农业灾害研究.2018

[9].梅其君,张莉.现代农业生产工具在民族地区的传播及其文化影响——以平善苗寨为例[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8

[10].张蓝水.辨析于今农业的生产工具变革[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7

标签:;  ;  ;  ;  

生产工具论文-王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