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循环论文-周涛,蒋壮,耿雷

氮循环论文-周涛,蒋壮,耿雷

导读:本文包含了氮循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氮氧化物排放,大气硝酸,活性氮循环,氮同位素

氮循环论文文献综述

周涛,蒋壮,耿雷[1](2019)在《大气氧化态活性氮循环与稳定同位素过程:问题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中氧化态活性氮主要包括氮氧化物(NOX=NO+NO2)和硝酸等。NOX的循环过程会影响臭氧和羟基自由基的浓度,进而影响大气氧化能力。NOX的氧化终端产物硝酸是颗粒污染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干湿沉降过程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氮稳定同位素(δ15N)在大气活性氮循环,示踪区域和全球活性氮排放、传输和沉降等研究方面都展现出了一定的潜力。回顾目前用δ15N研究NOX排放和大气活性氮循环的现状,从NOX的产生机制和收集分析方法等方面讨论NOX源δ15N数据的不确定性及原因,分析NOX和硝酸在大气转化和传输过程中氮同位素的分馏效应和影响等,最后讨论用δ15N示踪NOX排放的可能性和问题。虽然目前用δ15N量化示踪排放源还存在比较大的不确定性,但是δ15N可以有效地示踪大气活性氮循环和转化过程。在此基础上,有望利用大气化学传输模型,结合同位素观测数据和分馏机制,对区域和全球大气活性氮循环过程中的同位素效应进行综合评估,提高用δ15N研究大气氧化态活性氮来源以及循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9期)

何为媛[2](2019)在《湖泊生态系统氮循环途径及发生条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氮循环是湖泊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湖泊的物质能量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湖泊生态系统的氮循环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包括矿化作用、生物同化作用、硝化和反硝化、氨挥发、厌氧氨氧化、生物固氮、沉积物吸附解吸等过程。氮在水体中的持留往往还与碳循环相关,特别在冬季,除了受温度、pH值等参数影响外,还与氧化还原程度等条件相关。因此,在控制湖泊水体中含氮浓度时,要综合考虑影响氮循环过程的多因子,以保证氮循环过程完整、湖泊水质良好及湖泊生态系统功能健康。(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期刊2019年25期)

廖李容,王杰,张超,刘国彬,宋籽霖[3](2019)在《禁牧对半干旱草地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和氮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黄土高原云雾山不同禁牧(0、7、18、27和35年)草地为对象,研究禁牧对不同土层(0~10、10~20、20~40和40~60 cm)土壤氮循环微生物功能基因(nifH、amoA-AOA、amoA-AOB、narG、nirK、nirS和nosZ)丰度的影响,并分析了土壤氮循环微生物功能基因与土壤氮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放牧相比,禁牧35年提高了nifH和amoA-AOB的基因丰度,分别增加了67.8%和17.6%;禁牧降低了nirK基因丰度.表层土壤(0~10 cm)nifH、narG和nirS基因丰度显着高于深层土壤(20~40和40~60 cm),表明nifH、narG和nirS基因具有表聚效应.禁牧提高了土壤氮储量,在27年时0~60 cm土层土壤氮储量最高(20.96 mg·hm~(-2)),说明27年可能为最适禁牧年限.nifH、amoA-AOA和amoA-AOB基因丰度与氮储量具有显着线性关系,表明含有这些基因的微生物对于提高土壤氮储量具有重要作用.土壤全氮、容重以及速效磷含量是影响土壤氮循环基因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土壤氮循环过程及退化草地的恢复提供了科学参考.(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田雨佳,马占霞,张学炜[4](2019)在《奶牛产业链氮循环与环境减排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旨在立足国内奶牛养殖业生产现状,结合国际先进经验,探讨我国奶牛养殖过程中"饲料-畜禽-粪尿"产业链中氮高效利用的措施规划与氮减排的技术机理、研究进展及可行性探索。提出饲料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及终端调控过程中,各环节关键点的有机结合,探讨全产业链饲喂管理减排技术在氮管理中的应用和可行性,分析各环节在提高氮利用效率及减少氮排放的效率及作用效果,为今后奶牛场氮减排技术方法提出指导性意见及建议。旨在为降低我国奶牛养殖行业各环节氮的损失,进行氮高效利用方法的探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饲料研究》期刊2019年07期)

[5](2019)在《水稻土碳氮循环关键酶动力学特征及其温度敏感性对外源碳添加的响应机制研究获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亚热带地区气候变化相比于其他地区更为明显。亚热带地区是水稻主产区之一,高强度的人为耕作干扰使水稻土物理化学生物特性与旱地土存在显着差异。已有研究表明水稻土是全球重要的碳汇,但升温造成温室气体(如CO_2和CH_4)排放增加,产生进一步的温室效应,这种正反馈作用不容忽视。(本文来源于《江西饲料》期刊2019年03期)

戴九兰,苗永君[6](2019)在《黄河叁角洲不同盐碱农田生态系统中氮循环功能菌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Illumina Miseq对黄河叁角洲盐碱农田5种典型农作物种植体系土壤中的氨氧化(amoA)和反硝化基因(nirS/nirK)进行测序,研究参与其氨氧化和反硝化过程的功能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结果表明,水稻土壤中的氨氧化和反硝化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与其他4种农田土壤差异显着;土壤电导率、含水率及有效磷是造成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因子。另外,对不同作物种植体系中氨氧化和反硝化过程的优势菌研究表明,在大豆和小麦-玉米轮作中,AOB起主要的氨氧化作用,而在水稻土中是AOA; nirS和nirK型反硝化菌在水稻和大豆农田生态系统中起主要的反硝化作用,但是在不同农田生态系统中其优势菌明显不同。(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余云龙[7](2019)在《治沟造地对陕北黄土丘陵小流域氮循环的影响及内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氮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元素之一,是重要的生源要素。氮循环过程是控制陆地、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多样性、动态和功能的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之一。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逐渐加强,人类输入的氮素已超过自然过程,成为人类营力超过自然营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此外,土地利用的改变,也使得自然生态系统的氮循环受到前所未有的强烈干扰,尤其是大规模人类活动改造地表过程。为揭示人类活动强烈干扰下小流域氮循环的变化,本文以延安“治沟造地”工程为例,分析治理与未治理流域土壤氮素分布、水-氮稳定同位素特征、水化学和水体无机氮含量的时空动态,对比二者的差异,探讨它们的控制因素,从而探索治沟造地对黄土丘陵小流域氮循环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小流域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和全氮空间分布存在显着差异。土地利用、土壤湿度和地形显着影响土壤氮素的空间分布。多种统计分析表明,土地利用、土壤湿度、海拔、平面曲率和汇流面积显着影响土壤硝态氮的空间分布(p<0.05),而土地利用和坡向显着影响土壤铵态氮和全氮的空间分布(p<0.001)。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和全氮储量分别大于14.7 kg ha~(-1)、9.58 kg ha~(-1)和1.89 Mg ha~(-1)的区域被认为是土壤氮的生物地球化学潜在关键点。林地、草地和沟谷被分别确认为是土壤硝态氮、全氮和铵态氮累积的潜在关键点;从坡度角度来看,北坡被确认为是土壤全氮累积的潜在关键点。(2)治理与未治理小流域土地利用显着影响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和全氮含量的垂向分布。由于生物循环作用,两条小流域林地和草地土壤表层硝态氮和全氮含量显着高于土壤深层硝态氮含量(p<0.05),呈浅层分布模式。与林地和草地相比,沟谷由于具有优越的水文条件,因此沟谷中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和全氮的垂向分布呈显着性差异。治理小流域的沟谷经过治沟造地后,地形平整,坡度小,有利于降雨的就地入渗和养分元素的垂向迁移,因此沟谷耕地0-20cm土层硝态氮含量(2.05±0.62 mg kg-1)低于80-10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4.93±1.45 mg kg~(-1)),呈深层累积模式。未治理小流域沟谷,硝态氮横向迁移强烈,但0-20cm土层铵态氮含量(5.16±0.87 mg kg~(-1))低于80-100 cm土层铵态氮氮含量(8.15±2.22 mg kg~(-1)),呈深层累积模式,这可能与未治理沟谷土壤深部氨化作用的增强有关。(3)治理与未治理大流域地表水硝态氮的氮稳定同位素范围为0.9‰到15.4‰,氧稳定同位素范围为-0.2‰到27.1‰,主要来源于硝态氮肥、土壤铵态氮和有机废弃物的转化,而地下水硝态氮的氮稳定同位素范围为0.63‰到17.9‰,氧稳定同位素范围为-4.7‰到7.8‰,主要来源于土壤铵态氮和有机废弃物的转化。相比未治理流域地表水(硝态氮的氧同位素均值6.6±5.8‰),治理流域地表水(硝态氮的氧同位素均值12.4±7.2‰)有更多的硝态氮肥输入,然而,地下水硝态氮的来源无显着性差异。在丰水期,地下水存在反硝化和异化还原作用,在枯水期和平水期存在少量的硝化作用。多元统计分析表明,治理流域水库和地表径流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而未治理流域地下水和地表径流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治沟造地对地表水硝态氮和水质产生显着影响,对地下水影响有限。但是,治理流域土地整治与地下水的响应存在滞后性,应持续关注地下水变化趋势。(4)治沟造地对流域地下水的无机氮影响较小,但对地表水无机氮的影响显着,二者差异主要来自水库的影响。枯水期,治理流域水库氨氮浓度(0.11 mg L~(-1))显着低于未治理流域地表径流的氨氮浓度(0.32 mg L~(-1),p<0.05)。整个研究期,治理流域水库硝态氮浓度(丰水期:0.41 mg L~(-1);枯水期:0.52 mg L~(-1);平水期:0.68 mg L~(-1))显着低于未治理流域地表径流硝态氮的浓度(丰水期:1.19mg L~(-1);枯水期:1.25 mg L~(-1);平水期:0.88 mg L~(-1))。另外,和未治理流域相比,由于新造耕地的隔离作用,治理流域地表水体氨氮更少受到生活污水和牲畜排泄物的直接影响。(5)降水事件对治理流域水库氨氮浓度的变化具有显着影响。周时间尺度采样密度下,除少数降雨事件能够迅速增加水库氨氮浓度外,降雨对水库氨氮浓度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周时间尺度上,水库氨氮浓度变化滞后降雨事件1-2周,月时间尺度则滞后1个月;夏季(0.27 mg L~(-1))和秋季(0.26 mg L~(-1))水库氨氮平均浓度比冬季(0.09 mg L~(-1))和春季(0.11 mg L~(-1))平均浓度高,且峰值和波动较大。研究结果表明,降雨通过控制地表径流氨氮浓度和流域内溶解氧水平,从而显着影响流域水库氨氮浓度。综上所述,新造耕地和水库被认为是治沟造地影响流域氮循环的关键点,而降雨事件则是影响小流域氮迁移转化的关键时。(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期刊2019-06-01)

陈琳[8](2019)在《南亚热带红椎人工林土壤氮循环对模拟减雨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降水格局发生了时空改变,季节性干旱不断加剧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土壤氮循环是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碳循环、食物供应和水土保持等生态服务。降水格局变化可能通过改变土壤氮输入、氮转化和氮输出,从而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氮循环,间接对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因此,本研究以南亚热带——红椎(Castanopsis hystrix)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铺设穿透雨减少50%和不减雨(对照)样地,开展连续5年的野外降水控制试验。分别采用凋落物筐和分解袋法、PVC顶盖埋管法和静态箱法,开展减雨条件下凋落物量和分解速率动态变化、土壤氮矿化过程及其作用机制、以及土壤N20与C02排放通量关系研究,揭示南亚热带红椎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氮循环对模拟减雨的响应,为科学制定该地区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森林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对照相比,减雨处理导致2015年枝凋落量和2017年凋落物总量分别显着增加了30%和36%(P<0.05),表明减雨处理显着影响红椎人工林凋落物量,但是存在凋落物组分和年度差异。随着分解时间的增加,凋落叶碳浓度表现出“先下降而后趋于平稳”的变化趋势,凋落叶氮浓度则呈现出“快速上升-平稳-再上升”的变化趋势,可见凋落叶碳、氮养分释放模式存在差异。凋落叶分解两年后,减雨处理对凋落叶分解系数、残留率、碳浓度以及碳/氮比值的影响均不显着(P>0.05),尽管减雨处理的凋落叶分解系数绝对值比对照低25%,凋落叶质量损失50%和95%所需要的时间分别比对照高32%和33%。(2)减雨处理对红椎人工林的铵态氮、总氮、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净氨化速率和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影响均不显着,但湿季,减雨处理导致0-10 cm土壤净硝化速率比对照显着提高了 136%;干季,减雨处理导致10-20 cm土壤净硝化速率比对照显着降低了 125%。通过干季和湿季对土壤水分的影响,进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别是丛枝菌根真菌,以及土壤净氮硝化速率,使红椎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氮循环发生了改变。另外,减雨处理下红椎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解耦合,土壤硝态氮、可溶性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是影响红椎人工林湿季0-10 cm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因子。(3)减雨处理显着提高了湿季土壤CO2排放通量,比对照提高了 39%,然而未改变红椎人工林土壤N20排放通量,土壤CO2通量与N2O通量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CO2排放通量与5 cm土壤温、湿度呈二元线性正相关,土壤N20排放通量与5 cm土壤温、湿度的一元和二元线性关系均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6-01)

员东丹[9](2019)在《全球降雪理化因子分布特征与雪水微生物氮循环》一文中研究指出氮化合物是大气降水中的主要无机污染物,大气降雪对冬季湿沉降的贡献超过了90%,然而大气降雪中氮化合物的重要性和贡献,以及相关微生物氮循环过程在大气降雪中的作用目前还不清楚。本研究收集了2016年和2017年的两年共27个大气降雪样品,其中80%的样品来自中国,运用理化分析、分子生物学技术和~(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结合湿沉降机理分析和统计学分析研究了主要污染因子和微生物氮循环过程。(1)主成分分析表明,SO_4~(2-)、Ca~(2+)、Mg~(2+)、K~+、颗粒物浓度和颗粒物体积平均粒径为第一主成分,氮化合物(NH_4~+、NO_2~-、NO_3~-)为第二主成分;根据主成分得分值将样点划分为叁类,得分值越高表示污染越重,采样点的空气质量指数(AQI值)也符合这一规律。(2)通过中和因子分析、富集因子分析、水同位素(δ~(18)O和δD)分析,结果表明此研究中收集的雪水是未受污染的大气降雪,符合离子平衡;确定了主要阴离子污染源SO_4~(2-)和NO_3~-是人为来源,主要阳离子Ca~(2+)、Mg~(2+)、K~+是土壤来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一致,SO_4~(2-)对污染负荷的贡献率(61%)高于NO_3~-(29%);同一纬度的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样点水同位素比率相似,证明海洋对降雪污染的影响很小。(3)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微生物氮循环过程的基因丰度,包括氧化过程(好氧氨氧化、厌氧氨氧化、亚硝酸盐氧化)和还原过程(反硝化、硝酸盐异化还原成氨(DNRA)),功能基因的分子定量分析显示,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的丰度较高,且AOB丰度始终大于AOA。然而,其他氮循环过程中的基因丰度均低于检测限。(4)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测定微生物转化率表明,上述五个过程的潜在活性很低,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基本保持一致。综上所述,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氮循环过程并不是造成中国新鲜降雪污染的主要生物过程。(本文来源于《吉林建筑大学》期刊2019-06-01)

苗永君[10](2019)在《黄河叁角洲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细菌和氮循环功能菌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叁角洲是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渤海入海口处淤积而形成。该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直接受到海潮侵袭和海水侧向补给,加之蒸发性气候和不合理灌溉等农业生产活动形成了大面积典型的滨海盐碱土,在土地资源稀缺的今天,这些土地是我国极其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在黄河叁角洲开发过程中,大量的自然湿地土地转变成农田或林地,而这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会对土壤中的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功能产生一定影响。此外,该地区近二叁十年来新开垦的盐碱农田,土壤氮素本底值和容纳量低,土壤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在农田开发利用过程中,过量的氮肥投入使得多余的氮肥形成面源污染物,进入盐碱农田生态系统,降低氮肥利用率和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同时,也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威胁。因此,了解该地区参与土壤氮循环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掌握在不同农业生态系统中起主要氮循环作用的菌对该地区合理施用氮肥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为此本文首先对来自黄河叁叁叁角洲地区的自然湿地、林地和农业用地叁种上地利用类型的共计38个土壤样品进行细菌16SrRNA lllumina Miseq测序和PICRUSt功能预测分析,比较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差异及其驱动因素,同时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细菌群落功能的影响,;其次对采自五种黄河叁角洲地区典型农业生态系统(小麦-玉米轮作、棉花、大豆、果蔬和水稻)的22个土壤样品进行氮循环功能基因(amoA.nirS,niK和nifH)mumina Miseq测序,研究了不同农业生态系统中氮循环功能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以及试图找出在不同农业生态系统中,起主要氮循环作用的菌。(1)对自然湿地、林地和农业用地土壤细菌多样性、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研究α多样性分析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中细菌多样性差异显着,其中农业用地显着大于自然湿地和林地,自然湿地的细菌多样性最低。β多样性分析表明,自然湿地中土壤细菌群落的组成与林地和农、业用地差异明显,而土壤因子总氮、有机质、电导率、十壤含水量和阳离子交换量等理化因子可以解释差异的23.6%、20.6%、18.7%、17.4%和8.2%;土壤重金属含量(铜、铬和锌)等对差异也有贡献,重金属铜、铬和锌分别可以解释差异的11.7%、11.0%和7.3%;自然湿地与离子耦合转运体和孢子形成相关的基因相对丰度明显高于农业用地和林地;而其氧化磷酸化基因丰度又显着低于另外两者。(2)对五种农业生态系统土壤中参与氮循环的功能微生物的研究水稻土壤参与氮循环的功能微生物群落结构显着区别于其他四种,土壤含水量和电导率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因素;其中土壤含水率分别解释了氨氧化、反硝化以及固氮功能微生物群落差异的45.4%,21.6%和54.2%;土壤电导率分别解释了氨氧化和反硝化功能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的15.3%和13.7%。氨氧化古菌(AOA)Mitrosopumilus在果蔬土壤,氨氧化细菌(AOB)Nitrosospira和Nitrosovibrio在小麦-玉米轮作和大豆土壤中的氨氧化过程起主导作用,而在水稻土壤氨氧化过程中,AOB Roseateles,Nitrosomonas和AOA Candidantus Nitrosocosmicus,Candidatus_Nitrosotenuis起主导作用。NNirS型反硝化菌Azoarcus和Pseu以及mronas以及nirK型反硝化菌RRhzobium和Alcaligenes是水稻土壤中反硝化作用的主导微生物,在大豆土壤中反硝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微生物是 nirS型 Rhodanobacfer,Rubrivivax,Cupriavidus,Azospirillum,Magnetospirillum 和 nirK 型 Ensifer,Bradyrhizobium,Chelativorans,Rhodopseudomonas,Sinorhizobium,和 Chelatococcus。大豆土壤中的Paraburkholderia,Azotobacter,Ideonella,Agrobacterium,Rhizobium,Burkholderia,Skermanella,Geobacter,Azospirillumm,Pseudacidovorax,Dechloromonas和 Azoarcus在固氮反应中发挥主导作用,而水稻土壤中固氮作用的主导菌为Desufuromonas,Azospira,Pseudommonas,Braadyrhizobium,Leptolyngbya,Sideroxydans,Desulfovibrio,Desufobulbus和Pelobacter和 RDA(Redundancy analysis)结果显示,RDA前两轴分别解释氨氧化、反硝化以及固氮作用主导菌差异的59.85%、43.88%和48.36%。本文结果为有效地预测土地利用对黄河叁角洲的生态系统服务和稳定的影响提供了依据,为该地区合理施用氮肥提供了相关的微生物机制和数据,有助于该地区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7)

氮循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氮循环是湖泊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湖泊的物质能量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湖泊生态系统的氮循环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包括矿化作用、生物同化作用、硝化和反硝化、氨挥发、厌氧氨氧化、生物固氮、沉积物吸附解吸等过程。氮在水体中的持留往往还与碳循环相关,特别在冬季,除了受温度、pH值等参数影响外,还与氧化还原程度等条件相关。因此,在控制湖泊水体中含氮浓度时,要综合考虑影响氮循环过程的多因子,以保证氮循环过程完整、湖泊水质良好及湖泊生态系统功能健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氮循环论文参考文献

[1].周涛,蒋壮,耿雷.大气氧化态活性氮循环与稳定同位素过程:问题与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19

[2].何为媛.湖泊生态系统氮循环途径及发生条件分析[J].南方农业.2019

[3].廖李容,王杰,张超,刘国彬,宋籽霖.禁牧对半干旱草地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和氮储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

[4].田雨佳,马占霞,张学炜.奶牛产业链氮循环与环境减排研究进展[J].饲料研究.2019

[5]..水稻土碳氮循环关键酶动力学特征及其温度敏感性对外源碳添加的响应机制研究获进展[J].江西饲料.2019

[6].戴九兰,苗永君.黄河叁角洲不同盐碱农田生态系统中氮循环功能菌群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9

[7].余云龙.治沟造地对陕北黄土丘陵小流域氮循环的影响及内在机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2019

[8].陈琳.南亚热带红椎人工林土壤氮循环对模拟减雨的响应[D].广西大学.2019

[9].员东丹.全球降雪理化因子分布特征与雪水微生物氮循环[D].吉林建筑大学.2019

[10].苗永君.黄河叁角洲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细菌和氮循环功能菌群研究[D].山东大学.2019

标签:;  ;  ;  ;  

氮循环论文-周涛,蒋壮,耿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