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迁移论文-葛善勤

非正式迁移论文-葛善勤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正式迁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活情境,数学对象,加减法,数学模式

非正式迁移论文文献综述

葛善勤[1](2017)在《打通“生活—符号”的通道—— 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双向迁移的实践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着名研究者布兰斯福德(Bransford)领衔创立的"非正式与正式环境学习研究中心"指出,一个人从儿童到成年,学习是在各种正式的与非正式的环境中发生的,以学校为代表的正式教育环境中的学习与校外各场所及日常生活情境中的非正式环境中的学习,两者具有不同特征又相互关联。就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也存在着"正式学习(主要指学校范围内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主要是指发生在正式学习以外的学习)"两种学习方式。教师应以周围世界为源泉,寻找生(本文来源于《江西教育》期刊2017年06期)

魏海波,孙燕群[2](2016)在《员工非正式学习参与的学习迁移效果探究——组织支持感知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增长呈几何级特征,个体和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寻求生存与发展的最佳途径唯有不断地扩展学习能力,寻求更多的学习机会。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非正式学习的重要性日显突出。基于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文章构建了非正式学习参与对学习迁移效果影响的分析框架,并从社会交换的理论视角,分析了组织支持感知在非正式学习参与对学习迁移效果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通过实证检验表明,参与程度和参与形式对学习迁移效果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工具性支持和情感性支持在参与程度和学习迁移效果之间的关系中均具有显着的调节作用;但是二者在参与形式和学习迁移效果之间的关系中不具备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期刊2016年04期)

向华丽[3](2015)在《大城市非正式迁移人口的空间流场特征及其人口结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湖北省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数据为基础,从省际、省内、市内叁个层次对武汉市非正式迁移人口的空间流场及人口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给出了武汉市非正式迁移人口的整体动态与空间流场的全景图象,人口结构分析表明武汉市人口非正式迁移在"低技能、低门槛"岗位上仍存在空间"挤压"效应,迁移的性别选择性在武汉市尤其突出,并在迁入与迁出群体之间形成差异,导致武汉市育龄妇女问题、留守与随流儿童问题更为严重。(本文来源于《人口与社会》期刊2015年01期)

万能[4](2009)在《中国大城市的非正式人口迁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人口迁移也经历着内在机制和外在形态两方面的深刻变革,其突出的表现就是非正式人口迁移规模的不断上升,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成为非正式人口迁移的重要流入地。另一方面,中国在20世纪后期还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下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但中国的人口转变在空间上又是不平衡的,城乡和地区之间差异很大,当广大农村地区还在面临人口转变所带来的人口增长压力时,人口转变超前大城市的总和生育率已经下降到了极低水平,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阶段。人口转变的不平衡性和大规模人口迁移的共同作用,使中国大城市的非正式人口迁移既有工业化和城市化时期乡城人口迁移的特点,又具备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后期替代人口迁移的特点。这种独特的人口迁移过程既为农村和落后地区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重要的空间,又为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口机会窗口;不仅有效地调节了城乡和地区之间人口结构的差异,同时也改变了城乡和地区之间的人口发展趋势。京津沪是目前中国人口转变最超前的城市,也是吸引非正式迁移人口最多的城市,因而,我们以这叁个城市为例,对大城市非正式迁移的人口效应进行了分析,发现非正式迁移人口正以其典型的劳动年龄人口结构,增加了大城市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减缓了大城市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和程度,减轻了城市人口的抚养负担。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叁个城市的企业调查数据,发现大城市对外来劳动力的依赖性也日渐增强,在外来劳动力不断冲击的过程中,城市劳动力市场也经历了由分层到竞争与融合的转变过程。尽管非正式人口迁移对大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这:种收益能否长期存在,还取决于非正式迁移人口能否融入大城市,实现社会融合,否则大规模的非正式人口迁移不仅不能给大城市的发展带来助益,反而会成为大城市发展所面临的负担,因而我们还对非正式迁移人口的社会融入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京津沪外来农民和外来市民,在迁移原因、受教育和培训情况、就业、收入、消费、合同签订情况、劳动者权益、社会保障、社会交往、心理认同和继续留城意愿等方面存在着广泛的差异,城乡制度性分割的影响在迁移之后依然存在。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性别、年龄、居住时间、培训、养老保险、城市等因素对城市居民身份认同有显着影响;来源地、教育程度、合同、培训、迁移时间、月收入、城市、职业和雇主等因素对继续留城意愿有显着影响;而且对外来市民和外来农民而言,显着影响他们城市居民身份认同和继续留城意愿的变量也是有差异的,因而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必须注意到非正式迁移人口的内在差异,差异化的政策措施更有助于促进他们的社会融入。(本文来源于《南开大学》期刊2009-05-01)

彭晓辉[5](2000)在《论非正式迁移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及解决的根本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口普查的难点是流动人口太多 ,而流动人口多的原因 ,在于我国地区差距大 ,抑制人口迁移的政策性壁垒减少 ,解决的根本途径在于农村的大力发展(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家》期刊2000年06期)

王东升,李曰发[6](1998)在《非正式迁移人口迅速增长的成因及实现劳动力有序流动的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自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人口的移动正经历着内在机制和外在形态方面的深刻变革。其突出的表现就是“非正式迁移”人口的迅速增加。正在加大的地区差距是非正式迁移人口迅猛增长的原动力。而抑制人口迁移的政策性壁垒大大减少是人口大规模流动的真正的外在性原因。实现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必须对劳动力流动的流量和流向进行有效导控,增加内地和大中城市就业机会的有效供给,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98年04期)

杨云彦[7](1996)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非正式迁移”的状况——基于普查资料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非正式迁移”的状况——基于普查资料的分析杨云彦中国人口的“非正式迁移”,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迁移形式,它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伴而生,并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政策性壁垒的逐步消除而迅速膨胀。非正式迁移人口的增长,对...(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期刊1996年06期)

非正式迁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增长呈几何级特征,个体和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寻求生存与发展的最佳途径唯有不断地扩展学习能力,寻求更多的学习机会。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非正式学习的重要性日显突出。基于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文章构建了非正式学习参与对学习迁移效果影响的分析框架,并从社会交换的理论视角,分析了组织支持感知在非正式学习参与对学习迁移效果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通过实证检验表明,参与程度和参与形式对学习迁移效果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工具性支持和情感性支持在参与程度和学习迁移效果之间的关系中均具有显着的调节作用;但是二者在参与形式和学习迁移效果之间的关系中不具备调节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正式迁移论文参考文献

[1].葛善勤.打通“生活—符号”的通道——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双向迁移的实践探究[J].江西教育.2017

[2].魏海波,孙燕群.员工非正式学习参与的学习迁移效果探究——组织支持感知的调节作用[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6

[3].向华丽.大城市非正式迁移人口的空间流场特征及其人口结构差异[J].人口与社会.2015

[4].万能.中国大城市的非正式人口迁移研究[D].南开大学.2009

[5].彭晓辉.论非正式迁移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及解决的根本途径[J].社会科学家.2000

[6].王东升,李曰发.非正式迁移人口迅速增长的成因及实现劳动力有序流动的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7].杨云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非正式迁移”的状况——基于普查资料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1996

标签:;  ;  ;  ;  

非正式迁移论文-葛善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