唑醇类化合物论文-欧阳敬平,贾娴,游松

唑醇类化合物论文-欧阳敬平,贾娴,游松

导读:本文包含了唑醇类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酶法制备,手性药物,立体选择性,醇类化合物

唑醇类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欧阳敬平,贾娴,游松[1](2019)在《手性茚醇类化合物的酶法制备及其在手性药物拉多替吉合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制药工艺中的手性构建一直是药物化学和有机合成领域的热点,而利用酶催化合成关键手性中间体,因其在立体选择性和环境友好方面的优异表现而逐渐受到研究者的青睐。随着蛋白质工程改造技术的成熟,针对特定中间体构建高效酶催化剂变得越来越普遍。本课题组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在抗阿尔兹海默病药物—拉多替吉(Ladostigil,TV3326)的合成路线中,1-茚酮类化合物是关键的前手性(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8-08)

王双,宋艳秋[2](2019)在《橘黄裸伞子实体中的多异戊二烯多醇类化合物分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发现更多的高等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研究法国野生致幻真菌橘黄裸伞Gymnopilus spectabilis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常压硅胶柱色谱、凝胶色谱和中压液相色谱、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对橘黄裸伞子实体的叁氯甲烷-丙酮-甲醇(1∶1∶1)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核磁共振波谱和高分辨质谱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法国野生真菌橘黄裸伞子实体中分离得到了6个多异戊二烯多醇类化合物,分别是gymnopilene A (1),hypsiziprenol B_(10),A_(10),A_(11)(2~4),gymnopilin A_(10),3a(5,6)。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gymnopilene A。化合物1~4为首次从橘黄裸伞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9年20期)

刘松[3](2019)在《构建辅酶自循环系统全细胞催化环氧化物合成1,2-氨基醇类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1,2-氨基醇类化合物是一种重要的医药中间体,广泛应用于神经递质及抗病毒制剂等多种具有生理活性药物的合成,因此探索1,2-氨基醇类化合物的高效合成方法对于发展该类药物具有重要意义。与化学法相比,生物法由于其转化率高,立体选择性强,反应条件温和等特点而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基于新鉴定的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K来源的ω-转氨酶(PAKω-TA),设计了一个结合环氧化物水解酶(SpEH)和醇脱氢酶(MnADH)的多酶级联催化体系,从而将较为廉价的环氧化合物一步催化合成具有高附加值的1,2-氨基醇类化合物;为了解决反应过程中的限速步骤,通过RBS优化以提高醇脱氢酶在重组菌中的表达量;另外本研究在该级联催化体系中引入大肠杆菌来源的谷氨酸脱氢酶(GluDH),构建了一个封闭的辅酶自循环系统,从而实现辅酶NADP+和辅底物L-Glu的同时再生。(1)以Chromobacterium violaceumω-转氨酶的蛋白序列作为基因探针,在基因数据库中进行BLAST同源性比对,P.aeruginosa PAK来源的“β-消除裂解酶家族蛋白”与C.violaceumω-转氨酶具有64.0%的氨基酸序列同一性,与其他来源ω-转氨酶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其都具有相同的酶催化活性位点,对其进行克隆并成功表达。酶活力测定结果显示重组酶对(S)-羟基苯乙醛(1c)表现出高的酶活力。考虑到该酶具有高ω-转氨酶催化特性,因此将其重新命名为PAKω-TA并进行纯化,PAKω-TA的酶学性质研究显示,最适反应pH和温度分别为8.0和37℃,为非金属离子依赖酶,对底物(S)-羟基苯乙醛的K_m值为0.82 mM。(2)克隆表达SpEH和MnADH,设计一个结合PAKω-TA的叁酶催化环氧化物一步合成1,2-氨基醇类化合物的级联催化体系,经过酶催化验证,SpEH可催化50 mM前体底物(S)-环氧苯乙烷(1a)合成(S)-苯基-1,2-乙二醇(1b),进而MnADH催化(S)-1b合成(S)-羟基苯乙醛(1c),最后PAKω-TA催化(S)-1c合成终产物(S)-2-氨基-1-苯乙醇(1d)。转化过程中发现MnADH催化(S)-1b到(S)-1c是一个限速步骤。(3)通过测定MnADH和PAKω-TA不同添加比例时产物生成速率,确定关键酶MnADH:PAKω-TA达到最佳催化反应速率时的最适酶活比例为3:1。利用RBS分析网站,选择不同强度的RBS序列组装到重组质粒pETDuet-mnadh上,并与pakω-ta串联,获得不同RBS强度醇脱氢酶和转氨酶共表达重组菌E.coli/pETDuet-rbs_(1-5)mnadh-pakω-ta,通过酶活测定,最终筛选获得MnADH:PAKω-TA酶活比例达到3:1时的重组菌E.coli/pETDuet-rbs_2mnadh-pakω-ta,从而解决了限速步骤的影响。(4)在整个催化体系中引入大肠杆菌来源的谷氨酸脱氢酶(GluDH),该策略在MnADH和PAKω-TA之间搭建一个“桥”,从而解决MnADH的辅酶NADP+供应及PAKω-TA的辅底物L-Glu再生问题。将speh与gludh成功串联在pACYCDuet质粒后转入E.coli/pETDuet-rbs_2mnadh-pakω-ta中获得四个酶共表达在两个质粒上的重组菌E.coli BL21(SGMP),全细胞转化,可一步催化50 mM(S)-环氧苯乙烷生成49.6 mM的(S)-2-氨基-1-苯乙醇,摩尔转化率达到99.6%。(5)对该转化体系的应用进行拓展,发现重组菌E.coli BL21(SGMP)还可催化(S)-环氧丙烷(2a),(S)-环氧氯丙烷(3a),(S)-环氧丁烷(4a)和(S)-环氧戊烷(5a)这些脂肪族环氧化物生成相应的1,2-氨基醇类化合物,转化率在65.0%-96.4%之间。相比于化学法合成1,2-氨基醇类化合物,该方法具有环境污染少,产品纯度高等特点,为制药行业中1,2-氨基醇类化合物的生产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王娟[4](2019)在《β-环糊精修饰的CdS纳米晶用于醇类化合物的可见光催化选择性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催化剂和可见光的作用下,将醇类分子选择性氧化为目标化合物和氢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已报道的光催化醇氧化体系存在以下问题:(1)光催化剂在水溶液中的反应活性及对醇类氧化产物的选择性不高;(2)光催化剂的稳定性较差,且需要贵金属/非贵金属助催化剂的参与。由于β-环糊精(β-CD)和疏水底物之间存在主客体相互作用,基于此,我们将β-CD修饰到硫化镉纳米晶表面,构筑了环糊精修饰的硫化镉纳米晶(CdS-CD)复合体系,并成功地将其应用于水溶液中可见光驱动醇分子的选择性转化的研究。利用β-CD对醇分子的主客体相互作用,使醇分子在硫化镉纳米晶表面富集,从而提高了醇分子的催化氧化效率和选择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将β-巯基环糊精(SH-β-CD)和油酸包裹的硫化镉纳米晶(CdS-OA)进行配体交换反应,构建了CdS-CD,并探讨了其与醇分子之间的主客体键合行为。通过核磁共振氢谱证明环糊精与底物苯甲醇、1-苯基乙醇分子之间具有非共价主客体键合作用;利用Job曲线和紫外滴定实验探究环糊精与底物的键合比及键合常数。实验结果显示:环糊精与苯甲醇、1-苯基乙醇的键合比均为1:1,键合常数分别是146 M~(-1)和160 M~(-1)。2、研究了CdS-CD在可见光驱动醇类化合物催化转化方面的应用。通过调节醇类化合物的浓度,CdS-CD可以将不同的醇分子高选择性地转化成邻二醇/醛酮化合物及氢气。具体内容如下:(1)利用浓度梯度实验筛选出苯甲醇氧化为二聚体的最佳浓度是0.3M,氧化为苯甲醛的最佳浓度是0.001 M;(2)在醇浓度为0.3 M的条件下,研究了CdS-CD对不同醇类化合物催化转化为邻二醇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CdS-CD对苯甲醇、1-苯基乙醇、2-甲基苯甲醇、3-甲基苯甲醇、4-甲基苯甲醇、2-呋喃甲醇、2-噻吩甲醇、3-羟甲基吡啶、4-氯苯甲醇均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3)在醇浓度为0.001 M的条件下,研究了CdS-CD对不同醇类化合物催化转化为醛酮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CdS-CD对苯甲醇、1-苯基乙醇、2-甲基苯甲醇、3-甲基苯甲醇、4-甲基苯甲醇、2-噻吩甲醇、2-呋喃甲醇均表现出较高的转化率和选择性。实验结果表明:将环糊精修饰到纳米晶表面不仅可以提高CdS纳米晶在水中的稳定性,而且可以显着提高CdS纳米晶对醇类化合物转化的选择性和活性。3、通过动力学同位素效应实验(KIE)、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测试(EPR)和客体竞争实验证明上述反应为主客体作用促进的光催化自由基反应,并对光催化反应机理做出了合理推测。(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9-05-01)

李超,王素娟,秦云华,刘秀明,范多青[5](2019)在《GC-MS法同时快速测定酒精中9种醇类化合物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准确测定酒精中杂醇类化合物含量,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DB-624毛细管柱直接进样,氘代-1-丙醇-1,1,3,3,3-d5为内标,20:1分流进样,进样量1μL,程序升温,质谱扫描范围:29~300 m/z;SIM扫描模式建立了一种快速测定酒精中9种醇类化合物含量的方法。研究了方法的色谱条件、内标物选择、样品前处理等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并对条件予以优化。在优化的条件下,9种醇类化合物在0.2~10 mg/L内有很好的线性范围,相关系数均在0.993以上,定量限在0.60~0.85 mg/kg之间,加标实验的平均回收率在89.4%~105.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89%~4.28%之间,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适用于酒精中9种杂醇类化合物的同时分析测定。(本文来源于《中国测试》期刊2019年01期)

章璐幸,孙洁胤,王延辉,吴惠芳,俞松林[6](2018)在《免疫亲和固相萃取-超高效合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牛奶中6种玉米赤霉醇类化合物残留》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免疫亲和固相萃取(IAC-SPE)-超高效合相色谱-串联质谱(UPC2-MS/MS)同时测定牛奶中α-玉米赤霉醇、β-玉米赤霉醇、α-玉米赤霉烯醇、β-玉米赤霉烯醇、玉米赤霉烯酮和玉米赤霉酮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用去离子水稀释,经IAC-SPE富集净化后,采用Waters ACQUITY UPC2 Torus 2-PIC色谱柱(50 mm×3.0 mm,1.7μm)分离,以超临界CO_2和0.1%(v/v)甲酸甲醇溶液为流动相,经梯度洗脱后在ESI-模式下检测。经过稀释离心的牛奶样品采用免疫亲和柱净化后没有明显的基质效应,6种目标化合物在1~2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95 7;6种目标化合物在3个加标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75.9%~106.5%,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均≤11.4%。该法专属性好,操作简便,有机溶剂使用量小,与已有的样品测定方法比较更绿色环保,可用于牛奶中α-玉米赤霉醇、β-玉米赤霉醇、α-玉米赤霉烯醇、β-玉米赤霉烯醇、玉米赤霉酮和玉米赤霉烯酮的残留检测。(本文来源于《色谱》期刊2018年06期)

段中华,全小龙,乔有明,史惠兰,裴海昆[7](2018)在《植物与土壤中醇类化合物对高寒草甸退化指示作用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醇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生物标记物,被广泛用于土壤及沉积物中有机物质的溯源。为探究醇类化合物对高寒草甸退化指示作用规律,采用野外调查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方法,对高寒草甸植物与土壤中醇类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高寒草甸植物中醇种类数为2~21,碳数为4~37,不饱和醇种类数高于饱和醇。退化土壤中检出9-甲基-10-顺式十五烯-1-醇、2-亚甲基-5α-胆甾烷-3β-醇、1-叁十七烷醇,而在未退化土壤中未检出。高寒草甸中植物和土壤醇的种类大小关系为退化植物>退化土壤>未退化植物>未退化土壤,植物和土壤中相同的醇有很强的相关性(R2=0.871)。植物和土壤醇类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性分析表明,醇类化合物可以用作标记物来指示高寒草甸退化。(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李腾,黄桂兰,袁铃,周世坤[8](2018)在《含磷试剂衍生-核磁共振技术分析醇类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含磷试剂二苯基次膦酰氯、叁氯氧磷、2-氯-4,4,5,5-四甲基-1,3,2-二恶磷杂戊环(CTMP)为衍生试剂,对5种醇类化合物奎宁醇、硫二甘醇、甲基二乙醇胺、叁乙醇胺、二异丙胺基乙醇进行衍生化,然后进行~(31)P{~1H}-NMR谱测定。实验考察了衍生试剂、衍生溶剂、缚酸剂作用,以及衍生时间和温度对衍生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二苯基次膦酰氯为衍生试剂,二甲基甲酰胺(DMF)为衍生溶剂,吡啶作为缚酸剂,50℃衍生1h衍生条件下,5种目标化合物奎宁醇、硫二甘醇、甲基二乙醇胺、叁乙醇胺、二异丙胺基乙醇的检出限(S/N=3)依次为8.90、7.33、5.95、5.96、10.16μg/mL。该方法具有良好的专一性和稳定性。同时考察了水样基质中该衍生方法的回收率。(本文来源于《分析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张园[9](2018)在《咔唑醇类新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抗微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咔唑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含氮芳杂环,分子内含有较大的共轭体系和强的分子内电子转移能力,这种特殊的刚性稠环结构使咔唑类化合物表现出许多独特的性能及生物活性,从而在医药领域具有潜在的广泛应用。该类化合物对生物大分子与生物膜有着良好的抑制作用,表明咔唑类化合物在生物化学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此外,咔唑环上可引入各种功能基,易于进行结构修饰。咔唑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开发咔唑类化合物潜在的新用途,在近些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因此,咔唑类化合物在医药和有机合成领域引起了广泛兴趣,相关的研究异常活跃。唑类化合物作为一类富电子芳香杂环化合物在药物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尤其在抗细菌、抗真菌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许多唑类化合物已成功应用于临床治疗微生物感染。唑类化合物易于通过非共价相互作用与生物体内的酶和受体相结合,显示出广谱的生物活性。这显示出唑类化合物在医药领域的巨大开发价值。一些天然或人工醇类化合物由于其普遍、方便、高效等优点已被长期用做消毒剂使用。尤其是一些氨基醇类化合物已显示出良好的抗菌活性。此外,一些临床与非临床唑醇类化合物已被发现具有好的抗细菌或抗真菌活性。这些研究表明了唑醇类化合物在抗菌领域的应用潜力。鉴于此,本文基于咔唑类化合物在国内外抗菌领域的研究与开发现状,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咔唑醇类抗菌化合物及其相应的衍生物,研究了其抗微生物能力,探讨了构效关系,测试了高活性分子的细胞毒性,评估了其杀菌能力,初步探索了高活性低毒分子的抗微生物作用机制,主要工作总结如下:(1)咔唑衍生的唑醇类化合物的制备:以环氧氯丙烷和不同取代的咔唑为起始原料,以氢氧化钾为碱经亲核取代反应得到化合物Ⅱ–2a–g,进一步与不同唑类化合发生开环反应制备N-9取代的目标化合物Ⅱ–3–6。其中化合物Ⅱ–3a–g与Ⅱ–4f分别由中间体Ⅱ–2a的氯化和溴化产物经叁唑与咪唑开环得到。该系列共合成7个咔唑环氧化合物中间体与15个咔唑衍生唑醇化合物。(2)咔唑衍生的氟康唑类似物的制备:以氯乙酰氯和不同取代的苯为原料,在叁氯化铝的催化条件下经Friedel-Crafts反应以90%以上高产率地得到化合物Ⅲ–2a–e,进一步与叁唑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制备中间体Ⅲ–3a–e。化合物Ⅲ–3在叁甲基碘化亚砜的作用下发生环氧化反应得到环氧化合物Ⅲ–4a–e。化合物Ⅲ–4与不同取代的咔唑与吲哚发生开环反应得到氟康唑类似物Ⅲ–5a–j与Ⅲ–6。该系列合成5个氯乙酰苯衍生物、10个叁唑苯衍生物与11个咔唑衍生的氟康唑类似物。(3)用~1H NMR、~(13)C NMR、IR和HRMS等波谱手段确证了新化合物结构。(4)体外抗菌活性研究发现,部分的咔唑衍生的唑醇类化合物显示出较好的抗细菌活性。尤其是系列II中咔唑叁唑醇衍生物Ⅱ–3f对粪肠球菌的抑制活性(MIC=2μg/mL)强于诺氟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MIC=4μg/mL)也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是参考药物诺氟沙星的两倍,显示了其广谱抗菌活性。系列III中咔唑衍生的氟康唑类似物显示出较好的抗真菌活性。苯环与咔唑上取代基类型以及咔唑环的共轭体系对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有显着影响。其中,3,6-二溴咔唑衍生物Ⅲ–5d显示出广谱的抑制活性,MIC值介于2到32μg/mL。它对耐药白色念珠菌的抑制效果(MIC=4μg/mL)与氟康唑相当,并且它能有效抑制热带假丝酵母菌的生长(MIC=4μg/mL),是氟康唑活性的2倍。这显示出化合物Ⅲ–5d具有潜在的抗真菌应用前景,作为新的抗真菌药物值得进一步研究。(5)耐药性测试表明高活性分子Ⅱ–3f与Ⅲ–5d诱导临床耐药菌株产生耐药性的几率低于临床药物诺氟沙星和氟康唑。化合物Ⅱ–3f与Ⅲ–5d能通过不同方式对细胞膜进行抑制,从而体现抑菌活性。利用紫外、荧光光谱波谱手段研究了化合物Ⅱ–3f与Ⅲ–5d与DNA的相互作用。通过中性红(NR)相互竞争作用、KI猝灭发现化合物Ⅱ–3f与Ⅲ–5d与DNA的作用方式为嵌入式,进一步抑制细菌和真菌的DNA复制。分子对接实验表明Ⅱ–3f与Ⅲ–5d能够通过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分别与DNA回旋酶和CYP51形成稳定的超分子络合物,有利于活性分子发挥药效。(6)杀菌动力学实验表明高活性化合物Ⅱ–3f对粪肠球菌具有快速杀灭效果,并且对小鼠巨噬细胞显示出较低的毒性。杀真菌能力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Ⅲ–5d对真菌具有较强的杀灭能力。化合物Ⅲ–5d与氟康唑联用时主要显示为协同效应,有利于增强抗真菌活性和拓宽抗菌谱。此外,ADME性质的理论预测表明合适的log P与pKa值有利于生物活性。利用紫外光谱波谱手段研究了目标活性分子Ⅲ–5d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进一步指导了药物分子的设计合成与修饰。(7)本论文共合成48个化合物,新化合物26个,其中部分化合物显示出广谱或专一的抗细菌或抗真菌活性,优于临床参考药物。活性实验研究表明合成的新咔唑醇类化合物能够增加膜通透性或去极化膜电位从而显示膜活性,还能够嵌入DNA,具有多靶向性。诱导产生耐药性的几率较低,还能有效的增强临床药物的抗菌活性。这表明新合成的咔唑醇类衍生物具有抗细菌或抗真菌应用潜力,作为新的临床候选药物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16)

栗飞红,陈向东,汪辉,纪乃琪,王雪萌[10](2018)在《利用Pseudonocardia sp.微生物转化制备骨化醇类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近年来骨化醇类化合物(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在肿瘤治疗、免疫调节中的作用逐渐被发现,药用价值显着,但目前化学合成法制备困难,因此高效制备骨化醇类化合物成为研究热点。【目的】利用假诺卡氏菌(Pseudonocardiasp.)转化骨化醇类底物分子并提高转化率。【方法】从化学合成方法常用的原料及中间体中筛选能被有效转化的底物分子,利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对转化条件进行优化。【结果】筛选到阿法骨化醇(Alfacalcidol,1α-(OH)VD3)、艾地骨化醇中间体(Eldecalcitolintermediate, AD-M07)、帕立骨化醇中间体(Paricalcitol intermediate,PC-M07) 3种底物分子,分别被转化为骨化叁醇(Calcitriol,1α,25(OH)2VD3)、艾地骨化醇中间体(Eldecalcitol intermediate,AD-M08)、帕立骨化醇(Paricalcitol,PC)。确定最优转化条件:蛋白胨20.0 g/L,葡萄糖15.0 g/L,部分甲基化的β-环糊精(PMCD) 0.5%(质量体积比),转化温度25-30°C,接种量5%-10%(体积比),转化时间72、72、96 h,底物浓度1.2、0.6、0.6mg/mL,初始pH6.0-8.0。在此条件下3种底物的最高转化率分别达到85%、96%、75%。【结论】通过转化条件的优化3种产物的转化率大幅提高,为更加快速高效地利用微生物转化法制备骨化醇类化合物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8年10期)

唑醇类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发现更多的高等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研究法国野生致幻真菌橘黄裸伞Gymnopilus spectabilis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常压硅胶柱色谱、凝胶色谱和中压液相色谱、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对橘黄裸伞子实体的叁氯甲烷-丙酮-甲醇(1∶1∶1)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核磁共振波谱和高分辨质谱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法国野生真菌橘黄裸伞子实体中分离得到了6个多异戊二烯多醇类化合物,分别是gymnopilene A (1),hypsiziprenol B_(10),A_(10),A_(11)(2~4),gymnopilin A_(10),3a(5,6)。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gymnopilene A。化合物1~4为首次从橘黄裸伞中分离得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唑醇类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欧阳敬平,贾娴,游松.手性茚醇类化合物的酶法制备及其在手性药物拉多替吉合成中的应用[C].第十二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2].王双,宋艳秋.橘黄裸伞子实体中的多异戊二烯多醇类化合物分离鉴定[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9

[3].刘松.构建辅酶自循环系统全细胞催化环氧化物合成1,2-氨基醇类化合物[D].江南大学.2019

[4].王娟.β-环糊精修饰的CdS纳米晶用于醇类化合物的可见光催化选择性转化[D].天津理工大学.2019

[5].李超,王素娟,秦云华,刘秀明,范多青.GC-MS法同时快速测定酒精中9种醇类化合物的含量[J].中国测试.2019

[6].章璐幸,孙洁胤,王延辉,吴惠芳,俞松林.免疫亲和固相萃取-超高效合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牛奶中6种玉米赤霉醇类化合物残留[J].色谱.2018

[7].段中华,全小龙,乔有明,史惠兰,裴海昆.植物与土壤中醇类化合物对高寒草甸退化指示作用初探[J].草业科学.2018

[8].李腾,黄桂兰,袁铃,周世坤.含磷试剂衍生-核磁共振技术分析醇类化合物[J].分析科学学报.2018

[9].张园.咔唑醇类新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抗微生物活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8

[10].栗飞红,陈向东,汪辉,纪乃琪,王雪萌.利用Pseudonocardiasp.微生物转化制备骨化醇类化合物[J].微生物学通报.2018

标签:;  ;  ;  ;  

唑醇类化合物论文-欧阳敬平,贾娴,游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