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意义向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就地城镇化,意愿分析,路径选择,农村
意义向度论文文献综述
胡恒钊[1](2019)在《中国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叁维向度:战略意义、意愿分析与路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就地城镇化是不同于异地城镇化为主导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一种重要模式,是实现城乡一体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在推行农村就地城镇化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选择,积极探寻影响农民就地城镇化意愿的乡土情结、社会保障、城镇谋生能力、公共设施、居住环境、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因素,需要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障碍,推进制度变革;塑造新型职业农民,解决农民就近就业难题;广泛开辟资金渠道,营造乡村生态宜居环境;优化乡村产业布局,形成特色小镇,才能最终实现农民"人的城镇化"。(本文来源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王平[2](2019)在《马克思思想的生态关怀向度及其启蒙意义——对生态虚无主义的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受多重原因的影响,马克思思想中的生态学底蕴一直处于被遮蔽状态。在生态虚无主义不断蔓延并对马克思生态思想进行颠倒的语境下,重新阐发马克思思想中的生态学维度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马克思从本体论、西方文明机理、资本机制等维度展开了自己的生态致思。马克思的生态致思具有原则高度,表明马克思思想始终关注人的存在意义问题。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启蒙意义,它有助于我们认清新自由主义的非正义性和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性,并启发我们反思中国文明方案在生态治理上的昭示性效应。(本文来源于《哲学动态》期刊2019年10期)
陈鹏[3](2019)在《新时代高校德智体美劳融合育人及其意义向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德智体美劳融合育人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新时代高校德智体美劳融合育人是对高等教育的慎思与重构,是对品德、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塑造。基于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内在关系、德智体美劳融合育人生态系统,总结出德智体美劳融合育人具有"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主体—发展性"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超越—适应性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结合"的体验—实践性叁个特征。德智体美劳融合育人的意义向度体现在从书内走向书外的生活育人、从课内走向课外的活动育人、从校内走向校外的社会育人。高校德智体美劳融合育人的实践智慧是构建超学科学习模式、开发超学科活动课程和创设超学科学习空间。德智体美劳融合育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之应然。(本文来源于《高等职业教育探索》期刊2019年05期)
张当[4](2019)在《马克思语境中的“人类社会”向度及其现实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被广泛研究,但对他转向"人类社会"的研究却长期被忽视。如果错失了马克思"社会"向度的转变,不仅将导致马克思的文献学、政治哲学等研究走入歧途,并且会丧失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语境的基本把握。正是立足于"人类社会"的向度,马克思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提供了以实践为基础而又超越了传统观念论的现实路径。对马克思语境中"社会"概念的辨析绝不是空谈的理论,而是一个关于马克思社会革命理论本质及其新唯物主义诞生的原则性问题。(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朱琳,荆燕[5](2019)在《叁个基本向度在高等教育软环境建设中的现实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进程中,教育环境建设越来越为国家、社会所重视。其中,高等教育软环境建设在新时期愈发受人关注。法制、伦理、文化是构成高等教育软环境的叁个基本向度。法制向度建设主要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伦理向度建设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根据;文化向度建设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经典文化传承为目标。叁个基本向度是高等教育软环境建设的基础,只有坚持该基础要求,才能逐步增强高校教育软环境建设,使高等教育水平更上一个台阶。(本文来源于《黑龙江高教研究》期刊2019年07期)
本刊讯[6](2019)在《向度:莫邪书法评论工作室学术展在张家港举行 王伟林高度评价本次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刊讯2019年5月23日下午,向度:莫邪书法评论工作室学术展开幕式在张家港举行。展览展出了苏州莫邪书法评论工作室王渊清、张平、庆旭、董水荣、陈宇5位作者的书法作品40余件。5位作者既是书法理论家,又是书法家,他们既进行书法理论研究,又砚耕不辍,用自身的书法实践验证和提升书学理论。展览弥散着浓厚的学术气息和艺术芳香。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王伟林发表(本文来源于《书画艺术》期刊2019年03期)
王学进[7](2019)在《“需要”导向:习作资源库建设的意义、向度及校本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建设习作资源库是对传统教学关系的重建与"学为中心"的本体性回归。其采用"协同共建"的运行机制,选择"实用便捷"的支持载体,通过建"学材智库"、开"空中课堂"、亮"班级博客"等校本路径为师生搭建资源共享、经验交流的平台,为学生"学力"的奠基、资源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路径和校本表达样态。(本文来源于《基础教育课程》期刊2019年10期)
易连云,龙红霞[8](2019)在《“自由”的向度及其超越——东西方文化中“自由”意义的分殊与当代学校德育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由是个古老的观念,东西方文化均给予众多关注,然而,两者自始便内涵有异,实施的路径也各不相同。儒家文化中的"自由"思想具有独特的向度。然而,自中国近代引入西方自由概念以来,歧义重重,使得国人在对自由的认识上产生了很大的混乱,这种影响逐渐浸入到教育之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诸多方面,特别是学校德育,如道德教育的目标与道德主体的塑造等。诠释与理解东西方"自由"的不同向度,澄清当前学校德育中的诸种问题,可实现新时期东西方文化的深度融合与有效交流。(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齐卫平[9](2019)在《理解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四个向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化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五四运动体现了近代中国人民的伟大觉醒,它超越历史,使反帝反封建斗争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五四运动迎来了中国革命形态的转型,新民主主义革命从五四运动出发,打开了夺取全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通道。五四运动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思想契机,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从此与马克思主义紧密相联。五四运动创造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社会条件,一些新的历史要素赋予马克思主义政党特有的先进品质。(本文来源于《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期刊2019年08期)
孔繁星[10](2019)在《论生命意义感的五重向度》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命意义感是对人的存在最根本的、最原始的追问,同时也是最深刻的、最高层的精神探索。在分析了生命与生命意义感内涵的基础上,从生命认知、生命情感、生命意志、生命态度、生命追求等五个向度对生命意义感进行了探析,是一种综合感知;认为深入探索生命意义感问题,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思政教育研究的视野,对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西部学刊》期刊2019年08期)
意义向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受多重原因的影响,马克思思想中的生态学底蕴一直处于被遮蔽状态。在生态虚无主义不断蔓延并对马克思生态思想进行颠倒的语境下,重新阐发马克思思想中的生态学维度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马克思从本体论、西方文明机理、资本机制等维度展开了自己的生态致思。马克思的生态致思具有原则高度,表明马克思思想始终关注人的存在意义问题。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启蒙意义,它有助于我们认清新自由主义的非正义性和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性,并启发我们反思中国文明方案在生态治理上的昭示性效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意义向度论文参考文献
[1].胡恒钊.中国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叁维向度:战略意义、意愿分析与路径选择[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王平.马克思思想的生态关怀向度及其启蒙意义——对生态虚无主义的批判[J].哲学动态.2019
[3].陈鹏.新时代高校德智体美劳融合育人及其意义向度[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9
[4].张当.马克思语境中的“人类社会”向度及其现实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5].朱琳,荆燕.叁个基本向度在高等教育软环境建设中的现实意义[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
[6].本刊讯.向度:莫邪书法评论工作室学术展在张家港举行王伟林高度评价本次活动的意义和价值[J].书画艺术.2019
[7].王学进.“需要”导向:习作资源库建设的意义、向度及校本路径[J].基础教育课程.2019
[8].易连云,龙红霞.“自由”的向度及其超越——东西方文化中“自由”意义的分殊与当代学校德育审视[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9].齐卫平.理解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四个向度[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
[10].孔繁星.论生命意义感的五重向度[J].西部学刊.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