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张性损伤论文-梁旭兵,刘向伟

牵张性损伤论文-梁旭兵,刘向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牵张性损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融合治疗,屈曲牵张性损伤

牵张性损伤论文文献综述

梁旭兵,刘向伟[1](2019)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联合融合治疗对屈曲牵张性损伤的临床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联合融合治疗对屈曲牵张性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屈曲牵张性损伤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开放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联合融合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联合融合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脊柱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两组V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Cobb角均减小,椎体前缘高度均增加,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经皮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联合融合术治疗屈曲牵张性损伤安全有效,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促进患者脊椎功能及结构形态的恢复,且术后并发症少。(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期刊2019年11期)

曹熙,李鹏,杨志奎[2](2018)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联合融合治疗对屈曲牵张性损伤的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联合融合治疗对屈曲牵张性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无神经功能障碍的屈曲牵张性损伤患者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经皮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联合融合治疗)和对照组(开放手术联合融合治疗),各30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第2天及术后1月的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后凸Cobb角均减小,伤椎前缘高度均升高(P<0.05),但两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出院前损伤节段中柱高度、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均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随访1年,两组患者骨折均愈合,且位置固定良好,未出现内固定失败。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联合融合治疗屈曲牵张性损伤患者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的优势,临床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期刊2018年35期)

王文岳,杨天府,刘雷,裴福兴[3](2014)在《bFGF长循环脂质体对大鼠脊髓牵张性损伤影响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蛋白质组学方面探讨bFGF长循环脂质体对大鼠脊髓牵张性损伤神经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取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脊髓牵张性损伤模型组(A组)和bFGF长循环脂质体治疗组(B组),每组10只。术后3周取材行脊髓组织蛋白的提取制备及定量;应用双向凝胶电泳对两组脊髓组织样品进行分离,建立差异表达图谱,通过凝胶成像分析和人工比对,分别确定差异蛋白点,采用超高效纳升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nano 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spra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NanoUPLC-ESI-MS/MS)技术鉴定差异蛋白,检索数据库,对差异蛋白分类。结果两组间找到完全相同的差异蛋白点,B组与A组相比,得到差异蛋白点10个,其中6个下调,4个上调。采用NanoUPLC-ESI-MS/MS技术鉴定了26个差异蛋白点,共鉴定出18种有意义的蛋白;其中与凋亡相关的蛋白4种,神经传导和信号转导相关的蛋白3种,参与代谢的蛋白7种,1种功能不明,未知蛋白3种。结论bFGF长循环脂质体影响了大鼠牵张性脊髓损伤组织的蛋白质组表达,其对损伤脊髓的保护及修复作用可能是通过神经信号转导、调节细胞凋亡及细胞代谢等途径实现。(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4年11期)

王文岳,杨天府,雷鸣鸣,裴福兴,刘雷[4](2011)在《一种新型脊柱撑开器的研制及脊髓牵张性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制一种新型脊柱撑开器并以此建立大鼠脊髓牵张性损伤模型,为脊髓牵张性损伤机制及治疗研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在既往研究基础上制备一种新型脊柱撑开器。取成年SD大鼠60只,体重250~300 g,随机分为A、B、C、D、E 5组,每组12只。暴露T12~L3脊柱后方结构,咬除T13~L2棘突椎板,显露脊髓。A组仅安放脊柱撑开器,不撑开。B、C、D、E组大鼠,将脊柱撑开器固定于T12~L3椎体横突上,同时行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监测,其中B、C组脊髓牵张SEP P1下降50%后分别持续5、10 min,D、E组脊髓牵张SEP P1下降70%后分别持续5、10 min,制备T13~L2脊髓牵张性损伤模型。术后1、7 d各组取6只大鼠采用改良Gale联合评分(ICBS)标准进行行为学评分,然后处死大鼠取脊髓行大体观察及HE、尼氏染色,并计数神经元。结果术后1、7 d,A组ICBS评分均为0分,其余各组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E组ICBS评分显着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 B、C、D、E组脊髓表面见不同程度水肿、充血,正常结构形态破坏;7 d时脊髓表面无光泽,与周围组织有不同程度粘连,在牵拉中心段可见硬膜凹陷,均以E组最明显。术后1、7 d B、C、D、E组部分神经元坏死、溶解,尼氏体溶解或消失;7 d时神经元数量随损伤程度加重而逐渐减少,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C、D、E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脊柱撑开器成功制备了不同损伤程度的大鼠脊髓牵张性损伤模型,脊髓牵张SEP P1下降70%持续10 min更符合脊髓牵张性损伤实验研究的需要。(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1年06期)

杨天府,王文岳[5](2010)在《bFGF长循环脂质体对大鼠脊髓牵张性损伤影响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蛋白质组学方面探讨bFGF长循环脂质体对大鼠脊髓牵张性损伤神经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为bFGF长循环脂质体进入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数据和实验基础。方法:1、首先研制出大鼠脊柱撑开器;然后行大鼠牵张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并评价:60只(本文来源于《第六届西部骨科论坛暨贵州省骨科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0-07-16)

赵剑,刘璠,潘丞中,赵敦炎,施红光[6](2004)在《颈椎屈曲牵张性损伤的前路手术复位与固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前路手术复位、固定治疗颈椎屈曲牵张性(DF)损伤,总结其临床疗效并探讨其适应证。方法回顾总结29例颈椎DF损伤病例,结合术前影像检查按Allen法评定损伤分期,按ASIA标准评定神经损伤程度。所有病例术前均未做牵引复位,采取早期(伤后72h内)颈前路脱位椎间撑开结合撬拨技术复位,再以自体髂骨植骨、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手术效果,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随访6~18个月,效果满意。29例患者中2例DF1期,均无神经损伤;17例DF2期,10例不全性神经损伤,其余均不伴神经损伤;10例DF3期,2例不全性神经损伤,8例完全性神经损伤。术前MRI检查显示6例合并椎间盘损伤(26%),其中DF2期2例,DF3期4例。所有DF2期与8例DF3期患者术中成功复位,2例DF3期改行后路复位。本组无发生手术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3例术后出现神经损伤短期内加重现象。结论颈椎DF损伤时采用前路减压复位技术能安全、有效地恢复解剖序列,结合应用前路钢板,能取得良好疗效,尤其适用于DF1、2期损伤的病例。(本文来源于《中华创伤骨科杂志》期刊2004年11期)

赵伟峰[7](2004)在《兔颈髓急性牵张性损伤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各种高能量创伤所致颈髓牵张性损伤逐渐增多,下颈椎小关节骨折脱位的发生率也相应上升。早期复位、解除脊髓神经的压迫,能为神经系统提供良好的的恢复环境。X线透视下颅骨轴向牵引复位是最有效和可靠的方法。闭合复位时须避免颈髓的过度牵张,脊髓的过牵与脊髓动力性打击和静力性压迫一样均能引起脊髓的损伤(SCI)。 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构建颈髓牵张性损伤模型,观察颈髓早期脊髓血流量(SCBF)的变化和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改变,以及神经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的表达和意义,为临床颈髓牵张性损伤的防治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依据。 材料和方法:健康日本大白兔42只,雌雄不拘,分为四组:A组(对照组,n=6)、B组(C_5双侧下关节突与C_6上关节突移位至1/2倍上关节突距离,持续5分钟,n=12)、C组(C_5双侧下关节突与C_6上关节突移位至1倍上关节突距离,即“尖对尖”位置,持续5分钟,n=12)和D组(C_5双侧下关节突与C_6上关节突移位至2倍上关节突距离,持续5分钟,n=12)。速眠新注射液按0.2ml/kg行肌肉注射麻醉,分别经前后路切断C_(5、6)间隙前纵韧带、椎间盘、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双侧关节突关节囊等软联结。用自制颅骨牵引弓固定动物头部并与可调式牵引支架连接,进行轴向牵引直到C_5双侧下关节突与C_6上关节突移位至要求的距离。对照组仅放置颅骨牵引弓而不牵引。每组牵引前和放松后各时相点分别监测C_(5、6)段脊髓血流量和运动诱发电位的变化,并于相应时相点观察伤段脊髓的组织学改变及神经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结果用生物医学图像分析仪行平均光密度(AOD)分析,原位凋亡结果用凋亡指数(AI)计量。以重复资料的方差分析、f检验统计结果。 结果:(1)随着颈髓所受牵张负荷的增加,SCBF下降,解除牵张外力后SCBF不同程度上升;B组和C组在牵引放松后8小时SCBF与牵引前及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D组牵张时SCBF迅速下降,8小时后SCBF与牵张前和对照组均存在统计学显着差异。(2)随着颈髓所受牵张负荷的增加,B组、C组和D组N1、P1的波幅均有所下降,潜伏时也有所延长,解除牵张外力后波幅和潜伏时有不同程度恢复。(3)病理组织学显示随着颈髓所受牵张负荷的增加,伤段脊髓出现不同程度的细胞缺血、缺氧改变。(4)(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04-11-01)

赵伟峰,任先军,邓天琼,梅芳瑞[8](2004)在《兔颈髓牵张性损伤早期脊髓血流变化的特点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兔颈髓不同程度牵张性损伤早期脊髓血流的动态变化,探讨其特点和意义。方法构建颈髓牵张性损伤模型,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按不同时相点检测颈5、6段脊髓血流变化,同时取相同节段颈髓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对照组A脊髓血流量平均基线值和B组、C组、D组牵张前无统计学差异。随着牵张距离的不断增加,颈髓血流量呈进行性下降。当颈髓牵张损伤程度超过脊髓微血管自我调节能力时,则脊髓血流不能恢复。各组颈髓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相应的颈髓血流量变化趋势一致。结论脊髓血流量的降低是颈髓牵张性损伤继发神经功能障碍的基础,与颈髓的牵张程度呈正相关。(本文来源于《颈腰痛杂志》期刊2004年04期)

赵伟峰,任先军,梅芳瑞[9](2004)在《兔颈髓牵张性损伤早期脊髓血流变化及其对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观察颈髓牵张性损伤早期脊髓血流的变化 ,并探讨其对运动诱发电位 (motorevokedpotentials ,MEP)的影响。方法 :构建兔颈髓牵张性损伤模型 ,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C5~ 6段脊髓血流 (spinecordbloodflow ,SCBF) ,并同时观察运动诱发电位的变化。结果 :随着颈髓牵张程度的不断加重 ,血流呈进行性下降 ,而当脊髓微血管自我调节能力丧失时则SCBF不能恢复。颈髓牵张性损伤后MEP波幅及潜伏时均有明显的变化。结论 :颈髓血流量的下降与牵张程度呈正相关 ,是继发性脊髓神经功能障碍的基础 ,是脊髓牵张性损伤的早期指标。MEP能反映脊髓运动神经功能的改变 ,与SCBF的下降和脊髓病理学改变呈一致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04年14期)

赵伟峰,任先军,邓天琼,梅芳瑞[10](2004)在《兔颈髓急性牵张性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检测兔颈髓急性牵张性损伤后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Bax和Bc1 2的表达 ,探讨颈髓急性牵张性损伤神经细胞凋亡的特点。方法 :兔颈髓经不同程度轴向牵张损伤后 ,分别在 2、 4、 8、 2 4和 72h处死取材。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生物素标记技术 (Tunel法 )检测细胞凋亡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脊髓组织进行标记 ,以检测Bc1 2和Bax的表达。结果 :损伤 4h后Bax大量表达 ,在 2 4h达到高峰 ,与凋亡细胞的出现基本平行 ,而Bc1 2仅有少量表达。结论 :兔颈髓急性牵张性损伤后细胞凋亡可能是早期主要表现之一。凋亡相关蛋白Bax大量表达 ,并可能在神经细胞的凋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04年10期)

牵张性损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联合融合治疗对屈曲牵张性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无神经功能障碍的屈曲牵张性损伤患者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经皮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联合融合治疗)和对照组(开放手术联合融合治疗),各30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第2天及术后1月的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后凸Cobb角均减小,伤椎前缘高度均升高(P<0.05),但两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出院前损伤节段中柱高度、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均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随访1年,两组患者骨折均愈合,且位置固定良好,未出现内固定失败。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联合融合治疗屈曲牵张性损伤患者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的优势,临床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牵张性损伤论文参考文献

[1].梁旭兵,刘向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联合融合治疗对屈曲牵张性损伤的临床疗效[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

[2].曹熙,李鹏,杨志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联合融合治疗对屈曲牵张性损伤的疗效[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

[3].王文岳,杨天府,刘雷,裴福兴.bFGF长循环脂质体对大鼠脊髓牵张性损伤影响的蛋白质组学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4

[4].王文岳,杨天府,雷鸣鸣,裴福兴,刘雷.一种新型脊柱撑开器的研制及脊髓牵张性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1

[5].杨天府,王文岳.bFGF长循环脂质体对大鼠脊髓牵张性损伤影响的蛋白质组学研究[C].第六届西部骨科论坛暨贵州省骨科年会论文汇编.2010

[6].赵剑,刘璠,潘丞中,赵敦炎,施红光.颈椎屈曲牵张性损伤的前路手术复位与固定[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

[7].赵伟峰.兔颈髓急性牵张性损伤的实验研究[D].第叁军医大学.2004

[8].赵伟峰,任先军,邓天琼,梅芳瑞.兔颈髓牵张性损伤早期脊髓血流变化的特点及意义[J].颈腰痛杂志.2004

[9].赵伟峰,任先军,梅芳瑞.兔颈髓牵张性损伤早期脊髓血流变化及其对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

[10].赵伟峰,任先军,邓天琼,梅芳瑞.兔颈髓急性牵张性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意义[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

标签:;  ;  ;  

牵张性损伤论文-梁旭兵,刘向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