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公众参与论文-朱世欣

网络公众参与论文-朱世欣

导读:本文包含了网络公众参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公共政策,政策环境,电子政务,网络公众参与

网络公众参与论文文献综述

朱世欣[1](2018)在《网络公众参与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公共政策,尤其是互联网舆论对政策制定过程的影响日益增大。政策制定,就是面对既定的政策问题,遵循科学原则,提出政策方案并对相关方案进行评估和择优选用。结合公共政策阶段模型,以政策制定阶段为解剖面,具体围绕政策环境的变化和政策制定者的变化两个大的方面,对这一过程中的公众参与进行全面分析,可以相对清晰地看到公共政策行为中互联网技术对公众参与带来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王婷[2](2017)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公众参与及其网络治理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公众参与是当前社会转型和互联网发展两者相交汇的产物,它带给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一个全新的执政环境。当前学术界对网络公众参与争论的焦点仍在网络参政的代表性和功能性等方面,部分学者和公众认为突发事件中的网络公众参与能够推动政府信息更公开、政务更透明、公众知情权更强大,认为政治权力格局能因此而得到改变。但同时也有一些群体对此持谨慎态度,认为这个活动过程中体现出的只是有能力上网并愿意发表言论的那部分人的诉求,并不能等同于所有人的意愿。另外,在实际情况中,性质相似的突发公共事件发展的过程和结果不尽然相同,甚至截然相反,对其中的相关理论的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本文构建了一个分析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公众参与的分析框架,分析内容则基于广东茂名PX项目事件、温州动车事故事件、女大学生徐玉玉遭电信诈骗事件叁个经典案例。在此框架内,本文从事件产生的时代背景、事件的传播机制、事件的性质、事件发展的层级等方面进行比较,并从公众的意识层面、公众参与的质量等方面进行分析。本文认为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公众参与既有可能会促进公共管理活动的发展,也有可能会阻碍原来有利于公民的决策的进行,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就是政府对舆论的导向、参与公众和意见领袖的价值观及网络参与的制度约束。本文随之在此基础上对网络治理的策略进行研究。本文认为,公共管理部门需要从利用科学技术、完善法律法规、提高公众素养、政府主导舆论等几个方面着手。才有可能让公共管理部门在制订政策时能够真正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有可能让我国的网络公众培养理性思考的习惯,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创建。(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7-06-01)

路云辉[3](2015)在《社会资本视域下的网络公众参与》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公众参与作为在现代传播媒介下所展开的公共对话、讨论的过程,是公众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从近年来网络公众参与所暴露出来的问题看,公共对话、讨论缺乏"理想的沟通情境",而这一切与社会资本缺失直接相关。要提高网络公众参与的有序性与有效性,必须全方位培育和积累社会资本。(本文来源于《特区实践与理论》期刊2015年03期)

徐晴[4](2014)在《政府规章制定中的网络公众参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网络公众参与规章制定的理论基础,对网络公众参与的相关概念作了阐述,并对公众参与在我国的实践情况从规范制定与实际实施状况两个方面进行了说明。其次选取上海市为研究样本,主要以上海市网络公众参与规章制定平台的数据为考察对象。因为上海市较早地在行政立法实践中引入公众参与,积累了可供研究的经验。本文旨在以上海市的实务情况为范本,为我国进一步发展规章制定公众参与机制提供参考。后文在将平台中的各项数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公众参与的各项标准对数据展开分析,总结了上海市公众参与规章制定的特点,以探寻其发展的脉络与症结。然后,将上海市网络征询意见平台上的各项信息进行深入分析,结合目前我国现有的法规规范,进一步展开上海市网络公众参与的实践情况的实证分析。最后针对上海市网络公众参与的具体情况,再结合以上的分析,对上海市的实证情况进行总结。(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4-06-04)

许鑫[5](2014)在《网络公众参与:机制、局限与意义——基于叁个网络公共事件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叁个网络公共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探讨网络公众参与的机制、局限和意义。研究发现,网民的围观和行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介的协作、舆论领袖的引导和评论,是公众参与形成强大舆论压力的基本条件,而议题性质、参与者的素质、各种社会力量的介入和政府的开明是决定公众参与能否影响公共决策的主要因素。当前网络公众参与的主要意义不在于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或推动公共决策的变更,而在于推动信息公开、培养公众的参与意识、壮大公民社会、逐步改变政府的治理理念。(本文来源于《浙江传媒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朱世欣[6](2013)在《网络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要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网络的普及,公众的政治诉求越来越多地呈现在网络上,公众参与公共政策面临全新环境。公众参与往往与宪政制度、政治文化、经济条件、社会分层等密不可分。网络创造了公众利益表达的全新途径。对待网络公众参与,要注意其诉求的甄别和引导,加强公众媒介素养教育,加强传统政策沟通机制的网络化建设,建立科学化的舆情研判机制,疏通公众利益表达渠道。(本文来源于《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毛维军[7](2013)在《公共管理视阈下的网络公众参与:意义、困境与破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社会,信息技术依然持续高速发展,它不仅改变了我们学习、生活的方式,而且深刻地影响到了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民主政治建设。互联网的出现,为广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不仅使公民能通过网络参与公共管理活动,而且还使民主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发扬。然而,网络公众参与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困境阻碍其健康成长。因此,研究我国政府公共管理中网络公众参与的现状、分析面临困境所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符合国情的网络参政议政的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李冬平[8](2013)在《政府公共决策与网络公众参与互动机制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的兴起与普及运用推动了政府公共决策与公众参与之间的互动,这对于提升政府公共决策的民意代表性、科学性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目前在政府公共决策与网络公众参与互动上仍然存在着诸如法律规范滞后、互动的有效性不足、政府回应机制低效等问题。构建政府公共决策与网络公众参与互动机制,应建立适合网络公众参与特性的辅助决策机制;加快对网络公众参与行为的法律规范;构建地方性的网络公众参与长效机制;建立快速有效的政府回应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李冬平[9](2013)在《政府公共决策与网络公众参与互动机制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的兴起与普及推动了政府公共决策与公众参与之间的互动,目前在政府公共决策与网络公众参与互动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构建政府公共决策与网络公众参与互动机制,应建立适合网络公众参与特性的辅助决策机制;加快对网络公众参与行为的法律规范;构建地方性的网络公众参与长效机制;建立快速有效的政府回应机制。(本文来源于《四川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陈发桂,高阳[10](2012)在《司法运作中如何实现网络公众的有序参与——基于网络媒体引导的分析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司法运作中的公众有序司法参与,是公众借助互联网所搭建的平台而进行的对有关司法个案处置的理性表达和讨论,以及经由网络媒体的有效引导而形成的能够影响司法裁判结果的网络主流民意。网络媒体与公众司法参与的联动关系当然不仅是因为网络媒体促成了司法个案理性化的处理结果,主要是经过网络媒体的推动,促成了社会公众与司法机构在个案处置中良性互动格局与机制的进一步形成。网络媒体的有效引导是司法运作中公众有序参与的逻辑起点。这种逻辑起点,表现为网络媒体的引导既可以导致司法运作中的公众无序司法参与,也可以促进司法运作中的公众有序参与。具体路径应当是利用网络媒体的诸多功能,直接影响司法运作中公众司法参与意识、行动逻辑,以此实现公众有序司法参与所形成的网络主流民意进入司法运作过程。(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5期)

网络公众参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公众参与是当前社会转型和互联网发展两者相交汇的产物,它带给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一个全新的执政环境。当前学术界对网络公众参与争论的焦点仍在网络参政的代表性和功能性等方面,部分学者和公众认为突发事件中的网络公众参与能够推动政府信息更公开、政务更透明、公众知情权更强大,认为政治权力格局能因此而得到改变。但同时也有一些群体对此持谨慎态度,认为这个活动过程中体现出的只是有能力上网并愿意发表言论的那部分人的诉求,并不能等同于所有人的意愿。另外,在实际情况中,性质相似的突发公共事件发展的过程和结果不尽然相同,甚至截然相反,对其中的相关理论的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本文构建了一个分析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公众参与的分析框架,分析内容则基于广东茂名PX项目事件、温州动车事故事件、女大学生徐玉玉遭电信诈骗事件叁个经典案例。在此框架内,本文从事件产生的时代背景、事件的传播机制、事件的性质、事件发展的层级等方面进行比较,并从公众的意识层面、公众参与的质量等方面进行分析。本文认为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公众参与既有可能会促进公共管理活动的发展,也有可能会阻碍原来有利于公民的决策的进行,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就是政府对舆论的导向、参与公众和意见领袖的价值观及网络参与的制度约束。本文随之在此基础上对网络治理的策略进行研究。本文认为,公共管理部门需要从利用科学技术、完善法律法规、提高公众素养、政府主导舆论等几个方面着手。才有可能让公共管理部门在制订政策时能够真正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有可能让我国的网络公众培养理性思考的习惯,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创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网络公众参与论文参考文献

[1].朱世欣.网络公众参与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

[2].王婷.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公众参与及其网络治理策略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

[3].路云辉.社会资本视域下的网络公众参与[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5

[4].徐晴.政府规章制定中的网络公众参与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

[5].许鑫.网络公众参与:机制、局限与意义——基于叁个网络公共事件的比较分析[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

[6].朱世欣.网络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要素分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

[7].毛维军.公共管理视阈下的网络公众参与:意义、困境与破解[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

[8].李冬平.政府公共决策与网络公众参与互动机制构建[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3

[9].李冬平.政府公共决策与网络公众参与互动机制的构建[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3

[10].陈发桂,高阳.司法运作中如何实现网络公众的有序参与——基于网络媒体引导的分析框架[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标签:;  ;  ;  ;  

网络公众参与论文-朱世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