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理论范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范畴,形容动词,家族相似性,语义特征
理论范畴论文文献综述
甘丽鹃[1](2019)在《从原型范畴理论看日语二字形容动词的名词用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原型范畴理论,运用家族相似性和连续性对日语中的二字形容动词存在的「ナ」「ノ」摇摆现象进行了考察。在将形容动词进行分类处理后,认为「ナ」「ノ」摇摆与词的性质特征和语义特征有关,并可以通过后续词来判断在选择「ナ」「ノ」时所表达的语义有何差异。(本文来源于《北京印刷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吴思霖[2](2019)在《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现代汉语连动式和状中式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动词性成分连用可形成多种句法关系,较难区分的是连动式和状中式。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理论,借助北大CCL语料库,从形式和意义两方面对连动式和状中式进行考察,分析易混淆的地方,以求在二者界定问题上能有更系统、更清晰认识。(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上)》期刊2019年12期)
李晋[3](2019)在《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多义词——“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主要分析"狗"字用于网络媒介中这一义项的具体涵义。了解并掌握原型范畴各内部成员位置的不平等和其边界的模糊性有利于解释语言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有利于我们对一个词的理解与记忆。(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2期)
黄苇[4](2019)在《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英语说明文语篇特征研究——以《高级英语》中的说明文语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文体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说明文有原型语篇和非原型语篇之分,说明文非原型语篇主要是由语篇中多种文体之间的渗透所致。以《高级英语》中的说明文语篇为例,指出说明文非原型语篇是如何向着记叙、描写和议论偏离的。(本文来源于《英语教师》期刊2019年21期)
张健[5](2019)在《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建构的创新超越与适切路径——《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概念、范畴与逻辑》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概念、范畴与逻辑》着作的问世,体现了研究者的理论担当。该书有很多理论创新的"亮点",尤其是基于概念体系、范畴体系、逻辑体系建构起来的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创新体系,更是回归到理论始点的原初创新。它以全新的学术路径和理论面貌示人,具有填补空白的效应。在研究方法上,本书采用理实相融的适切方法,直接切入职业教育实践,形成一种近距离的凝视、思辨与对话,这种研究的致用态度、致力方向、致研方法也是值得大力称道和肯定的。(本文来源于《职业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朱海斌[6](2019)在《论图根特哈特对胡塞尔范畴直观理论的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当代德国语言分析哲学最重要代表人物的图根特哈特认为,胡塞尔在意向性进路的迫使下,将名词性表达变成所有表达的模型,最终导致虚构出范畴直观理论。在图根特哈特看来,胡塞尔发现的这种非感性的看——范畴直观——只是一种毫无必要而且模糊不堪的设置。图根特哈特对胡塞尔范畴直观理论的批判并没有完全切中要害,原因在于:首先,离开范畴直观,我们无法展示范畴的真值条件,也无法理解语言使用者如何学会句子;其次,胡塞尔对范畴直观的坚持实际上是以明见性作为其理论依据的;最后,只有在直观与语言的共同作用下,才能理解知识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彭如青[7](2019)在《原型理论及其对“抢劫”范畴的认知诠释》一文中研究指出通常认为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关于范畴及其界限存在泾渭分明甚至截然相反的解读。以央视《今日说法》栏目播出的一个案例为讨论对象,阐释其中"抢劫"行为的范畴化过程。研究表明:对于抢劫的认知及其概念的形成并非绝对全与无或是与否之间的二元判断;作为反例,该案例不仅没有削弱原型范畴理论的逻辑性和解释力,相反,它充分揭示了"家族相似性""原型""层级性"等相关特征在实际范畴化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和作用机制。(本文来源于《韶关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冉海勇[8](2019)在《范畴化理论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一些学生对词汇理解不够深刻,不能全面掌握词汇意义,特别是对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即时意义,即语用意义,词语的引申及象征,比喻义等都不能正确理解,导致在阅读、写作中出现错答、错用。本文在范畴化理论框架下探讨教师在词汇教学中运用此理论如何有效解除学生词汇学习中的理解障碍,达到很好的二语习得效果。(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9年27期)
李栋,田雨晴[9](2019)在《重新发现唯物史观中的社会范畴及其理论意涵——基于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研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术语的革命指向了哲学—世界观的革命,马克思在唯物史观创立之初就实现了对"社会"一词的意义重构,奠定了社会范畴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基础性地位。但人们在不断使用此概念时,却忽视了对其真实内涵的追问,导致了诸多争议、偏见和误解。从马克思主义新哲学观的诉求出发,破除实体性、实证化、抽象性的研究方法,重新发现唯物史观的社会范畴及其意涵,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研究的前提。(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鹿钦佞[10](2019)在《语言文字工作功能的社会性、发展的周期性和理论的范畴性——《新中国语言文字工作论》读后》一文中研究指出关彦庆、关亦淳的新着《新中国语言文字工作论》是一本描述新中国语言文字工作历时发展和共时建设的专着。用详实的历时材料和丰富的共时案例,证明了语言文字工作与国家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互动发展。我们发现作者的观点可以归纳为语言文字工作具有功能的社会性、发展的周期性和理论的范畴性特征。(本文来源于《通化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理论范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动词性成分连用可形成多种句法关系,较难区分的是连动式和状中式。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理论,借助北大CCL语料库,从形式和意义两方面对连动式和状中式进行考察,分析易混淆的地方,以求在二者界定问题上能有更系统、更清晰认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理论范畴论文参考文献
[1].甘丽鹃.从原型范畴理论看日语二字形容动词的名词用法[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
[2].吴思霖.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现代汉语连动式和状中式对比[J].文学教育(上).2019
[3].李晋.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多义词——“狗”[J].青年文学家.2019
[4].黄苇.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英语说明文语篇特征研究——以《高级英语》中的说明文语篇为例[J].英语教师.2019
[5].张健.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建构的创新超越与适切路径——《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概念、范畴与逻辑》评介[J].职业教育研究.2019
[6].朱海斌.论图根特哈特对胡塞尔范畴直观理论的批判[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7].彭如青.原型理论及其对“抢劫”范畴的认知诠释[J].韶关学院学报.2019
[8].冉海勇.范畴化理论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文教资料.2019
[9].李栋,田雨晴.重新发现唯物史观中的社会范畴及其理论意涵——基于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研读[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10].鹿钦佞.语言文字工作功能的社会性、发展的周期性和理论的范畴性——《新中国语言文字工作论》读后[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