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级式变换器论文-成晟,王俊

两级式变换器论文-成晟,王俊

导读:本文包含了两级式变换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池储能变换器,微电网,双向LLC,效率优化

两级式变换器论文文献综述

成晟,王俊[1](2019)在《微电网双级式储能变换器及其优化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电池储能变换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双级式储能变换器的系统构成和工作原理,并对多种隔离型前级直流变换器拓扑进行比较。选择一种基于双向LLC的高频隔离电路,在其基础上,提出一种双级式储能变换器直流母线电压优化控制算法,以效率最优为目标对母线电压进行选取,使之运行于效率最优点,可进一步提升整机效率。搭建测试平台,并分别给出双向LLC电路的实测效率以及双级式储能变换器的整机实测效率。(本文来源于《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期刊2019年16期)

王彤,许晓彦,吴明明[2](2019)在《家庭储能系统的两级功率变换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以锂电池为储能介质的5 kW家庭储能系统进行设计,采用了两级功率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建立了基于两相交错并联的双向DC/DC变换器和双向DC/AC的PWM变流器的功率转化系统。根据系统的各项指标设计了系统元件的参数,并对前后级变换器分别设计了基于PI控制的双闭环控制策略以及基于d-q旋转坐标系下的P/Q,U/f的解耦控制策略。最后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上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功率变换器能够在不同工作模式下稳定运行,同时满足提出的各项技术指标。(本文来源于《电气传动》期刊2019年07期)

夏云波,李丹青[3](2019)在《用于雷达相控降的两级式半桥+buck电源变换器模块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力电子的飞速发展,开关技术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两级式的电源拓扑结构不断应用到各个领域。传统变换器在低电压、大电流输出的优势不再明显。文章提出了一种"半桥+buck电路"的两级式变换器,该变换器尺寸小、工作效率高,非常适用于低电压、大电流输出的小功率变换。文章介绍了该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和主要参数设计,并进行了实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采用半桥+buck电路的两级式变换器,尺寸仅为1/8砖,在功率较大、输入电压范围较宽的情况下能够将最高工作效率提高到94%以上。(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信息》期刊2019年17期)

郝利东,潘尚智,蒋建波,宫金武,罗海云[4](2019)在《一种适应于两级直流配电系统的光伏直流变换器及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渗透率光伏接入的直流配电系统,分析确定光伏直流变换器的各系统参数要求,并结合最大功率跟踪、转换效率、系统配电效率和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对变换器的拓扑结构进行研究,确定系统构架方案,实现易扩展、可配置、易故障隔离,具备宽特性分布式接入能力,适用于不同的功率等级和应用场景;以LVDC为变换器前后级的功率解耦总线,提出离并网条件下光伏端、储能端和输出端的多端口功率协调控制技术及LVDC和MVDC两级直流母线的能量控制策略,对光伏多端口直流配电系统的研究与推广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电工电能新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柴琳倩[5](2019)在《单相两级式AC/DC变换器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在生活、医疗、教育等领域得到应用,单相两级式AC/DC变换器作为给电子装置供电的关键装置,其具有稳定性强、功率因数高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因此,本论文重点对单相两级式AC/DC变换器进行设计和控制技术的研究。首先,论文通过对比各种PFC拓扑和DC/DC拓扑的优缺点,选择了双二极管式无桥PFC电路和半桥LLC谐振变换器分别作为单相两级式AC/DC变换器的前级和后级变换器。其次,论文对变换器的工作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完成了前级PFC拓扑和后级半桥LLC谐振电路的增益特性的推导,并分别利用开关元件平均法和扩展函数描述法对AC/DC变换器的前后级进行建模分析。然后,针对变换器输出电压范围比较宽的要求,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母线电压的混合控制策略,这种方法可以在保证母线电压范围较小的基础上实现较大的输出电压范围;针对输出电压的低频脉动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采用比例谐振前馈控制的方法对其进行抑制,使输出电压的纹波系数控制在2%以内;此外,针对输入电流过零点畸变问题,本文引入了基于占空比补偿的比例谐振控制方法来提高输入电压的功率因数。通过PSIM软件搭建了仿真电路,对所提出的控制方法进行验证。最后,本文搭建了一台1kW的实验样机,对设计方法和本文所提出的控制策略进行验证。实验和仿真结果均证明了本论文所采用的控制策略和设计方法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5-20)

李发亮,刘国亮,何培东,郑钟[6](2019)在《双级式矩阵变换器的快速调制型模型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双级矩阵变换器传统调制型模型预测控制计算量大的问题,对整流级矢量选择,提出将网侧参考电流转换为变换器输入侧电流。针对逆变级矢量选择,提出将输出电流预测模型转换成输出电压预测模型。然后根据参考矢量在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的分布,直接选取整流级和逆变级作用矢量。相较于传统调制型模型预测控制,所提方法不存在网侧和输出电流的多次预测和寻优,极大地降低了系统计算量。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子器件》期刊2019年02期)

温联鑫[7](2019)在《单级式高频隔离型模块化级联变换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天然气、石油等一次能源日渐枯竭,而太阳能等新能源以迅猛发展的态势逐步成为化石燃料的替代品。目前,集中式光伏主要通过电压源型变流器再经过工频升压变压器来实现中压交流并网,但是工频变压器存在着体积大、重量重、可控性差等固有问题,不利于在边远地区光伏电站的运输及安装维护。本文针对无工频变压器光伏中压交流并网系统提出了一种高频隔离型模块化级联变换器(Isolated Modular Cascaded Converter,I-MCC),该变换器属于单级式功率变换,省去了高压侧中间直流环节电容,显着减小体积的同时简化了模块电容间的电压平衡控制,提高了功率密度及运行效率。首先,对本文所提I-MCC的拓扑结构、工作原理、所采用的移相调制策略以及多模块载波移相调制策略进行了详细说明,然后针对I-MCC存在的输出电压直流偏移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直流调制比补偿的直流分量抑制策略,紧接着分析了I-MCC在移相调制下的工作模态。其次,对于载波移相控制下的多模块I-MCC系统,分析总结了其交流侧电感电流的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I-MCC的滤波器、高频变压器及电压箝位电路的各项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为实验平台搭建提供基础。然后针对Y接叁相I-MCC光伏并网系统,在建立了I-MCC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Y接叁相I-MCC光伏并网系统的PQ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包括功率外环控制以及电流内环控制两部分,并且通过仿真验证了该PQ并网控制策略的正确性。最终,搭建了3kW的单相I-MCC硬件实验平台,并通过稳态实验以及暂态实验验证了所提I-MCC拓扑结构及其调制、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基本一致,证明了I-MCC能够实现低压直流到中压交流的高效转换,可应用于光伏中压交流并网。(本文来源于《东北电力大学》期刊2019-05-01)

张海军[8](2019)在《双级式矩阵变换器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较于传统交-直-交变换器,矩阵变换器保留了其良好的输入输出特性和能量双向流通等优点的同时,省去了中间储能环节,进而提高了变换装置功率密度。其中,双级式矩阵变换器因其整流级和逆变级物理上的独立,相较于直接式矩阵变换器,调制策略和换流方式得以一定程度简化。此外,虚拟直流母线的存在使得多逆变器输出成为可能,使其更适用于多驱动系统。本文以双级式矩阵变换器为研究对象,分别针对网侧功率因数控制和模型预测控制两方面展开研究。本文首先从双级式矩阵变换器的基本原理出发,基于其拓扑结构建立输入输出之间开关函数矩阵。在此基础上引入双空间矢量调制策略,并针对整流级、逆变级和两级之间的协调控制叁部分进行详细阐述。最后搭建了小功率的双级式矩阵变换器实验平台,并简要介绍了其系统硬件构造和控制系统架构。论文其次针对网侧功率因数易受系统参数影响的问题,建立了系统数学模型,并基于此对网侧功率因数进行了详细分析。为解决输入滤波器引起网侧电流相位移动问题,提出一种低复杂度的输入电流控制方法,对网侧电压和电流进行重构,使得不同物理量之间的闭环跟踪成为可能。基于αβ静止坐标系设计的闭环控制结构较为简单,无需复杂的电压锁相环设计,在获得较好控制性能的同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算法复杂度。针对叁相输入平衡情况下网侧功率因数不为1的问题,进一步提出一种低成本的相角补偿方法。相较于既有算法,所提方法利用单相之间相位差反映叁相合成矢量之间相位差,只需一个电流传感器采集单相信息,进而能够降低系统硬件成本。最后针对模型预测相关技术展开研究,首先建立了双级式矩阵变换器开关模型和输入输出预测模型,为降低既有调制型模型预测控制算法运算量,提出一种混合调制型模型预测。该方法在保留传统调制型模型预测算法优异的动稳态性能的同时,控制系统运算量亦得到一定程度降低。以上所有研究内容均得到了仿真和实验验证。(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01)

孔玮,屈克庆,孙凯,林翔,牟树君[9](2019)在《一种应用于储能系统的两级式直流变换器拓扑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储能系统功率双向流动和宽工作电压范围的特点设计了一种CLLC谐振型直流变换器级联交错Buck/Boost变换器的两级式直流变换器。首先,给出了两级式直流变换器的参数设计方法,基于电路的等效变换可以将CLLLC谐振腔简化为CLLC谐振腔,从而减少磁性元件数目,有利于磁性元件的集成。然后,介绍了两级式直流变换器的控制方法,并通过仿真验证了两级式直流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和控制方法的正确性。最后,通过一台1kW的两级式直流变换器和DAB变换器的实验结果对比表明,设计的两级式直流变换器能够在宽工作电压范围内保持较高的运行效率,最高运行效率接近96%,重载效率明显高于传统的DAB变换器,更适合作为储能系统的双向直流变换器接口。(本文来源于《电工电能新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陈乃铭[10](2019)在《航天用宽输入宽输出电压范围的两级式直流变换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推进作为一种先进的空间推进技术,具有高比冲、寿命长的优势,在轨道转移、深空探测等领域存在广阔的应用前景。作为电推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源处理单元(Power Processing Unit,PPU)调节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电流,给电推进器和其他负载供电,其输出电压和输出功率决定了推力器的主要性能,高效率、高功率密度和高压大功率输出成为未来PPU的发展方向。本文采用新型GaN晶体管,研制了一台四管Buck-Boost+LLC两级式直流变换器。针对航天电推进系统PPU阳极电源的宽输入宽输出电压范围、高效率、高功率密度的要求,本文首先给出了前级采用双管Buck-Boost变换器,并给出了其两模式控制策略和双调制-单载波控制方法。为了进一步减小损耗,采用同步整流技术,得到四管Buck-Boost变换器(FSBB,Four-Switch Buck-Boost Converter)。后级采用定频工作的全桥LLC变换器实现隔离输出。得到FSBB+LLC两级式直流变换器拓扑。本文接着分析了四管Buck-Boost变换器的两模式控制和软开关技术,详细推导了软开关的实现条件。然后,建立了该变换器的小信号模型,并采用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策略。最后进行了闭环参数设计,保证了系统在Buck和Boost模式下的稳定性。本文接着分析了工作于直流变压器(DC Transformer,DCX)方式的后级LLC谐振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当开关频率恒定时,有利于优化设计谐振电感和变压器,而且当开关频率略低于谐振频率时,可以同时实现原边开关管的ZVS和副边整流管的ZCS,使变换器得到很高的变换效率。利用基波近似法得到了变换器的简化电路模型,推导了变换器的电压增益函数。最后,在实验室搭建了一台开关频率为400kHz、输出功率为600W的两级式直流变换器的原理样机,采用新型GaN晶体管,并给出了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在宽范围电压输入情况下,两级式变换器可以实现宽范围电压输出,其中前级四管Buck-Boost变换器在部分输入输出电压范围下可以实现软开关,后级LLC变换器可以实现全负载范围软开关,验证了上述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9-03-01)

两级式变换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以锂电池为储能介质的5 kW家庭储能系统进行设计,采用了两级功率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建立了基于两相交错并联的双向DC/DC变换器和双向DC/AC的PWM变流器的功率转化系统。根据系统的各项指标设计了系统元件的参数,并对前后级变换器分别设计了基于PI控制的双闭环控制策略以及基于d-q旋转坐标系下的P/Q,U/f的解耦控制策略。最后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上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功率变换器能够在不同工作模式下稳定运行,同时满足提出的各项技术指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两级式变换器论文参考文献

[1].成晟,王俊.微电网双级式储能变换器及其优化控制[J].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2019

[2].王彤,许晓彦,吴明明.家庭储能系统的两级功率变换器研究[J].电气传动.2019

[3].夏云波,李丹青.用于雷达相控降的两级式半桥+buck电源变换器模块的设计[J].江苏科技信息.2019

[4].郝利东,潘尚智,蒋建波,宫金武,罗海云.一种适应于两级直流配电系统的光伏直流变换器及控制策略研究[J].电工电能新技术.2019

[5].柴琳倩.单相两级式AC/DC变换器的设计[D].北京交通大学.2019

[6].李发亮,刘国亮,何培东,郑钟.双级式矩阵变换器的快速调制型模型预测[J].电子器件.2019

[7].温联鑫.单级式高频隔离型模块化级联变换器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9

[8].张海军.双级式矩阵变换器控制策略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9].孔玮,屈克庆,孙凯,林翔,牟树君.一种应用于储能系统的两级式直流变换器拓扑与设计[J].电工电能新技术.2019

[10].陈乃铭.航天用宽输入宽输出电压范围的两级式直流变换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

标签:;  ;  ;  ;  

两级式变换器论文-成晟,王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