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娟江西省上高县南港中学336406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没有美育,那么所谓的科学也不过依样画葫芦,绝没有创造精神。”的确,审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
什么是美育?美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美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以理论或形态影响人,它是一种素质教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所以,它能够渗透到语文学科中,借助艺术的或文学的形式,给受教育者以审美能力、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语文教学的内容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丰富、极深刻的美学内容,这就是巨大的美学资源。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在对课文的分析中,指导和帮助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主动创造美。
中学课文中包含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如苏州园林的优美、小桔灯的朴实美、松树风格的崇高美等等。教师可以从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特色美来分析,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一、抓住美的语言
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再领略语言中获得美的享受。
如《济南的冬天》,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而富于诗意的图画,“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通过优美的语言、拟人的手法把山人格化,你看那害羞的情态、粉色的容颜,是何等的美妙。作者把雪的光、色、态——展现在读者眼前,有层次有个性,通过语言的中介,雪后山景的秀美景色和娇美情态便展现在学生脑海中,使他们感觉出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激起活跃的想像,生发出喜悦与满足,这正是美的语言产生的奇妙的效果。
又如在教高尔基的《海燕》时,为了表达暴风雨到来前海燕的心情、昂扬的斗志、雄健的姿态,我就很好地使用了重音、停顿、快慢的语调。读完后,教室里悄无声息,学生神情肃穆,完全沉浸在优美语言所创设的氛围中。
二、抓住美的形象
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鼓舞人、感动人的艺术魅力。
如《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她外貌温柔美丽,心地善良,爱孩子,关心孩子的甘苦,及时为弱者排除痛苦悲伤,是老师的美好形象,能使人受到美的感召和心灵的净化。
再如《背影》中的父子情、《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子情、《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都是通过生动而丰满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这些都是课文审美鉴赏的关键。抓住人物形象,并深刻体验其中表现出来的所有感情,细心揣摩,反复品味,必能使学生作出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从而使审美鉴赏跃上一个新台阶。
三、抓住美的意境
分析意境美,就是把作者难写之景表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景恰当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追求的意境。
实践证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沁园春·雪》开篇总写北国雪景,就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千里”、“万里”互文见义,作者登高远望,视野非常开阔,远远超出了视力能达到的范围,在大雪之中赏雪,视野在想象之中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充满了豪迈的情趣,充满了美的享受。通过对意境的分析,使学生们充分领略了诗中的美妙意境,领略了诗人的伟大抱负与豪迈气概。
又如朱自清的《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作者从色味、动静、高低几方面写春花,又由花香引出蜂蝶,用成千上万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大小小的蝴蝶的飞舞来衬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写桃、李、杏争芳吐艳,以联想秋天累累果实的虚写,开拓了更美的意境。通过审美的分析,使同学们生动地鉴赏到作家优美的意境,再启发学生联想,你是否亦细细欣赏过春暖花开的美景?是否用这如此妙笔刻画过春天?
四、抓住美的写作特色
教材新选的大多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如《海燕》、《白杨礼赞》、《竞选州长》、《天上的街市》,这些名家名作学生是热爱和崇敬的,但如果教师不引导他们来认识这些作品的特色美,那么,这种美在学生脑子里便是虚幻的、缥缈的。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很多学生只追求歌星、影星,而不追求认识鲁迅、高尔基、毛泽东、老舍,这就必须从作家的人格和创作特色(即个性)来引导审美。
如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学习时可以从语言幽默讽刺的创作特色入手,指导学生审美,先给学生分析:那个经济发展迅速、高度繁荣的社会又存在着怎样的阴暗和腐朽本质?那么,且看19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是怎样揭露这腐朽社会的。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有哪个学生不想了解呢?这位创作大师以幽默讽刺的手法,揭露美国资本主义虚伪的民主和自由,抨击美国的种族主义,因此鲁迅曾对其作了高度的评价,马克·吐温“成了幽默家,是为了生活,而幽默中又含着哀怨,含着讽刺,则是不甘于这样的生活的缘故了”。可通过分析作家的创作特色,并围绕它来审美,分析文章是怎样通过滑稽可笑的具体情境和细节描写来达到讽刺与抨击的目的。
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我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作文的语言乃至日常口语都在追求语言美,对文章的审美水平得到了提高,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很多,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和鉴赏能力更是不断提高。我任教的九年级(3)班的作文水平明显优于其他班,中考作文平均分高出别的班6、7分,有不少同学写出了格调清新、语言优美、立意深刻的美文。可见审美教育对人的成长,尤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何等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