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用药范围特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膏方,妇科,医案,频数统计,聚类分析
用药范围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黄咏萱(Wong,Wing,Huen)[1](2015)在《从医案探讨妇科膏方的应用范围及用药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内服膏方是中药的传统剂型之一,古时一般为达官贵人和有钱人家享服,随着现代社会经济进步,人民讲求生活素质,从而增加对健康和养生方面的关注,其中膏方成为普罗大众乐于采用的调养方案。女性一生经、孕、产、乳,数伤于血,往往需要固本培元,而膏方拥有滋补之下又能祛病,药味多而治疗范围广泛、药效温和而持久、服用时间虽久但易于入口等优点,对妇科慢性疾病调理有特殊优势。因此现就膏方病案资料,利用统计学分析,了解其在妇科中的应用范围,和窥探膏方组方特色,以供临证应用参考。方法:本研究以妇科膏方医案为目标,收集发表在中医文献中所收录的妇科膏方医案,建立数据库。学术期刊类文献来自「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简称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选择专辑导航中的「医药卫生类」文章,以“膏方”、”膏滋”和”煎膏”为检索词,检索收录1981年-2015年(截至1月)这30多年间,在国内中文医学期刊正式发表的妇科膏方运用之医案医着类文章,配合手工查阅方式。书籍则来自本校(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和浸会大学「李棕博士中医药图书馆」馆藏,其次白费购买(多为新出版的膏方医籍),配合手工查阅方式。因医家医师来自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在症状表述上各有风格,也在记录药物名称也有地域性和习惯差异,为求进行数理分析,必先对有关的临床数据信息进行规范化处理,如参考五版教材《中医妇科学》和《中药学》等,方输入至Microsoft Office Excel表格内。再将数据导入MS Access以建立「妇科膏方医案数据库」,按照不同调查需要,灵活设置统计的条件,使用软件内涵数功能作多方面的频数统计,以挖掘妇科膏方的组方特色。再透过R语言的Varclus聚类分析,针对前叁位优势疾病医案中的高频用药(以总累积构成比50%为分界线)进行聚类分析,以观察用药是否存在一定集中性,从而挖掘治疗的常用药物组合和药对,窥探基本用药特点。结果:本数据库一共收录了728个符合搜索条件的妇方膏方医案。医案来源于妇科名家医案集、膏方专着等17本书籍,以及有膏方医案的中医期刊论文26篇,包含79位医家的案例。经病名规范后,共涉及57种病种。统计结果可分以下5部份:一、患者年龄分布:根据684个有年龄记录的医案,妇科膏方患者的最大群组在30-39岁年龄段,其次为40-49岁和20-29岁年龄段。二、妇科疾病与症状频数分析结果(一) 按疾病分类排序:以月经病最多(55.36%),其余依次为妇科杂病(20.47%)、带下病(8.65%)、求孕及产育前后及手术后调理(7.69%)、产后病(6.04%)和妊娠病(1.79%)。(二) 按单病种排序:将所有57种妇科主要疾病诊断进行统计,前10位的依次为:绝经前后诸证(12.24%)、不孕症(9.49%)、症瘕(8.80%)、月经过少(6.33%)、月经先期(5.50%)、月经后期(5.23%)、痛经(5.09%)、月经过多(4.95%)、闭经(4.81%)、带下病(4.54%),累积构成比接近整体医案量七成。(叁) 按膏方医案所列症状分类:医案中出现的症状及体征共有5670频次,分为23类。最常见为月经期量色质改变(占19.49%),其次为全身不适(占9.42%)、精神情志及睡眠症状(占9.26%)、寒热汗症状(占7.51%)、腰背不适症状(占7.30%)、胃腹不适症状(占6.53%)、头颈肩不适症状(占5.98%)、大便异常(占5.61%)、带下异常(占4.67%)、头面体征(占4.36%)。叁、妇科膏方的用药分析(一) 膏方药物组成:本研究所收录之单张膏方处方,药味数的范围在9-76味,平均药味数(average)为38.52味,其中30-39味药组成的膏方最多,共有380张,占52.20%。在材质构成上,以中药饮片为主体占82.68%,细料药占8.81%,胶类药占5.01%,糖类药占3.50%。(二)治疗药物总使用频次为28044。涉及525种药材,以平性和温性药为主流,甘、苦、辛味为常见,入肝、肾、脾叁经为基础,当中接近半成为补虚类药物。毒性中药和虫类药应用极少。高频使用药物依次为阿胶、当归、黄芪、白芍、白术、党参和熟地黄,其置信度各均超过70%。(叁)细料药共有40种。高频药食两用补益药依次为胡桃肉(59.07%)、枣(49.73%)、龙眼肉(38.87%)、黑芝麻(30.91%)和莲肉(27.47%)。在贵重药材方面,以人参类药物居首位,置信度有53.02%。(四)胶类药中阿胶的置信度高达95.05%,本品亦为膏方众药物之冠,偶配合龟版胶和鹿角胶并用,可见妇科膏方大多为[荤膏」。(五) 糖类药以冰糖在妇科膏方最常作矫味之用,置信度有81.87%,高出居第二位之蜂蜜和第叁位之饴糖2倍以上。仅有少量膏方使用甜味剂代替糖类矫味。四、妇科膏方优势病种用药趋势针对3个优势病种的膏方高频用药进行归类,形成了聚类方。(一)绝经前后诸证:补阴药和安神药的使用率稍高于其他妇科疾病。聚类方如肝肾阴虚内热型的C8方(旱莲草、女贞子、丹参、牛膝);潮热汗出伴心烦寐差的C1方(茯苓、淮小麦);伴肠燥便秘的C3方(麦门冬、何首乌、生地黄);阴虚口干多饮之C6方(五味子、西洋参);头面烘热伴腰酸膝软无力之C5方(桑寄生、橘皮、牡丹皮);脾肾气虚型的C7方(杜仲、续断、赤芍、黄精),C2方(人参、党参、北耆)和C4方(白术、白芍、甘草);肾阴阳两虚型的C9方(淮山药、山茱萸、淫羊藿、黄柏、知母)。(二)不孕症:补气药、补血药、补阳药、利水渗湿药的使用率稍高于其他妇科疾病。聚类方包括补肝益肾的C1方(杜仲、菟丝子、续断、覆盆子、山茱萸);C2方(牡丹皮、生地黄、巴戟天、黄芪、淫羊藿)及C5方(肉苁蓉、熟地黄、何首乌、黄精);疏肝解郁活血的C3方(甘草、香附、丹参、白术、白芍、枸杞子);偏重健脾养血的C4方(鸡血藤、川芎、当归、党参、茯苓)及C6方(赤芍、橘皮、人参、淮山药、龙眼肉)。(叁)症瘕:活血祛瘀药和理气药的使用率稍高于其他妇科疾病。聚类方攻补各半,C1方(香附、川芎、当归、赤芍、丹参、牡丹皮、人参)和C2方(莪术、叁棱、菟丝子、川楝子、延胡索),均为疏肝理气,行血活血,化瘀消症之法。C5方(夏枯草、甘草、何首乌、柴胡、构杞子、橘皮)及C7方(郁金、黄精、青皮、白芍、生地黄、熟地黄),共奏以疏肝理气,滋肝肾补肾养血之效,攻补兼施;而C3方(桑寄生、杜仲、莲肉、西洋参)、C4(党参、桃仁、旱莲草、女贞子、茯苓、淮山药)方及C6方(黄芪、山茱萸、白术、杜仲)则偏重健脾补肾,固本培元。结论:1.膏方长于整体调理。妇科膏方以调治慢性病为优势。本研究发现,前3位的优势病种是绝经前后诸证、不孕症及症瘕,其次为月经过少、月经先期、月经后期、痛经、月经过多、闭经和带下病等。2.妇科膏方组成特色及遣方思路是以补益药为基础,多以平性和温性药为主,药味偏重甘味,而苦、辛味亦为常见,药物归经以入肝、肾、脾叁经为基础,近半数药物属补虚类。使用频次最高依次是阿胶、当归、黄芪、白芍、白术、党参、熟地黄和茯苓,贵重药材以人参类药物居首,药食两用补益药以胡桃肉居首,胶类药以阿胶居首。补虚药也常与活血化瘀药和理气药配伍,味多辛、苦,辛能行散、苦能疏泄,共奏经络通畅作用。其余清热凉血药、收涩药、安神药和利水渗湿药也为常用之品。温性药的使用率稍高于寒性药,而极少使用大热大寒等峻烈之品。3.针对数个膏方优势病种的高频用药进行聚类分析,形成聚类方。从88例绝经前后诸证膏方医案形成的11个聚类方;从69例不孕症膏方医案形成的6个聚类方;从64例症瘕膏方医案形成的7个聚类方。初步反映个别病种之妇科膏方用药特点。(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15-04-01)
辜琨[2](2009)在《从《医宗金鉴》分析古代不同科属临证处方用药范围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分析《医宗金鉴》及对比文献不同科属临证处方的用药范围,探讨古代医家分科用药规律及其对现代各科用药的影响。方法:选取《医宗金鉴》及其前代、同期、后世医家医论医案以及中医教科书中的方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方剂计量学方法,进行一系列方剂计量指标的对比分析,从中显示其不同科属临证处方的用药特点和规律。结果:(1)各科属临床常用方药用药范围相关分析显示,眼科与儿科最为接近(r=0.7120),内科与外科接近程度最小(r=0.2249),妇科与儿科(r=0.5569)、内科和眼科(r=0.5303)的接近程度较居中。(2)《伤寒论》以解表和温法最突出,用药以补气(1.27药次/方)、发散风寒(0.95药次/方)和温里药(0.38药次/方)为主,现代开始重视补血药(0.54药次/方)在伤寒方剂中的运用。药物以脾、肺、胃经为多,其中清代最明显(见表9)。杂病用解表法最多,温法次之(图5);《金鉴》和清代以前使用入脾肺经的药物多,而清代和现代肝经药使用也较多。药性以温平为主,药味以甘苦辛较多(见表13-15)。在伤寒和杂病基础上形成的内科亦以解表和温法使用较多,功效、归经和性味特点与杂病相同。(3).外科常使用解表法和清法,《金鉴》和清代以前多使用补气、发散风寒和补血类药物,清代外科方剂中开始大量使用清热解毒(1.10药次/方)和清热凉血药(0.82药次/方),但仍重视补气药(0.70药次/方)在外科中的应用。《金鉴》和清代以前以入脾经和肺经的药物使用较多,至清代肝经药使用最多;药性以温性药为主,辅以寒、平性药;药味以苦甘味为主(表17-19)。(4)妇科以补法使用最多,解表法和温法使用也较多,药物以补气药使用为主,补血药次之;《金鉴》与清代以前以入脾经的药物为主,清代入肝经(4.48经次/方)的药物使用最多;药性以温性为主,辅以平性药;药味以甘味为多,苦味药次之(表20-23)。(5)古今儿科方剂中以补法使用最多,清法和补法也较多,补药中又以补气药最多。《金鉴》和清代以前、清代都常使用入脾、肺、胃经的药,肝经药的使用居第4位,至现代肝经药的使用率已上升到第2位;儿科多用温性药,辅以寒性、平性药;药味以苦、甘味为主(表24-27)。(6)眼科中以解表法为主,清法次之,补法使用也较多。药物多入肝经,肺经和脾经,教科书中最能体现。药性多温、寒,药味多苦、甘(表28-31)。结论:(1)不同科属用药范围各不相同,各具特点。(2)各科用药范围在历史的发展中有一定的规律性。(3)清代是各科分科显着发展成熟的阶段。(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期刊2009-04-01)
用药范围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分析《医宗金鉴》及对比文献不同科属临证处方的用药范围,探讨古代医家分科用药规律及其对现代各科用药的影响。方法:选取《医宗金鉴》及其前代、同期、后世医家医论医案以及中医教科书中的方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方剂计量学方法,进行一系列方剂计量指标的对比分析,从中显示其不同科属临证处方的用药特点和规律。结果:(1)各科属临床常用方药用药范围相关分析显示,眼科与儿科最为接近(r=0.7120),内科与外科接近程度最小(r=0.2249),妇科与儿科(r=0.5569)、内科和眼科(r=0.5303)的接近程度较居中。(2)《伤寒论》以解表和温法最突出,用药以补气(1.27药次/方)、发散风寒(0.95药次/方)和温里药(0.38药次/方)为主,现代开始重视补血药(0.54药次/方)在伤寒方剂中的运用。药物以脾、肺、胃经为多,其中清代最明显(见表9)。杂病用解表法最多,温法次之(图5);《金鉴》和清代以前使用入脾肺经的药物多,而清代和现代肝经药使用也较多。药性以温平为主,药味以甘苦辛较多(见表13-15)。在伤寒和杂病基础上形成的内科亦以解表和温法使用较多,功效、归经和性味特点与杂病相同。(3).外科常使用解表法和清法,《金鉴》和清代以前多使用补气、发散风寒和补血类药物,清代外科方剂中开始大量使用清热解毒(1.10药次/方)和清热凉血药(0.82药次/方),但仍重视补气药(0.70药次/方)在外科中的应用。《金鉴》和清代以前以入脾经和肺经的药物使用较多,至清代肝经药使用最多;药性以温性药为主,辅以寒、平性药;药味以苦甘味为主(表17-19)。(4)妇科以补法使用最多,解表法和温法使用也较多,药物以补气药使用为主,补血药次之;《金鉴》与清代以前以入脾经的药物为主,清代入肝经(4.48经次/方)的药物使用最多;药性以温性为主,辅以平性药;药味以甘味为多,苦味药次之(表20-23)。(5)古今儿科方剂中以补法使用最多,清法和补法也较多,补药中又以补气药最多。《金鉴》和清代以前、清代都常使用入脾、肺、胃经的药,肝经药的使用居第4位,至现代肝经药的使用率已上升到第2位;儿科多用温性药,辅以寒性、平性药;药味以苦、甘味为主(表24-27)。(6)眼科中以解表法为主,清法次之,补法使用也较多。药物多入肝经,肺经和脾经,教科书中最能体现。药性多温、寒,药味多苦、甘(表28-31)。结论:(1)不同科属用药范围各不相同,各具特点。(2)各科用药范围在历史的发展中有一定的规律性。(3)清代是各科分科显着发展成熟的阶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用药范围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1].黄咏萱(Wong,Wing,Huen).从医案探讨妇科膏方的应用范围及用药特点[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
[2].辜琨.从《医宗金鉴》分析古代不同科属临证处方用药范围特点[D].新疆医科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