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供给主体变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变迁
供给主体变迁论文文献综述
钱姗[1](2018)在《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的变迁及其多元化建设思考——以经济体制变革为视角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养老服务主体受到特定时代背景的影响,随着经济体制变革,相应的养老服务主体也经历了从一元供给到多元主体供给的变迁。实践表明,当前的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主体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一些路径来改善供给主体的供给方式,以期构建更高效的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体系。(本文来源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肖华,杜梅,段娟娟,李平,王志玲[2](2015)在《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变迁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变迁是在相关组织的有效性、交易费用的大小、技术的先进程度、人们体育偏好的变化、大型体育事件和其他制度安排变迁的影响下,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主体之间第一层博弈和供给主体与需求者之间第二层博弈相互影响的结果。变迁的主要方式包括强制性变迁、非强制性变迁以及两者的结合。(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吴蔚,王敏,聂应德[3](2015)在《主体与环境变迁:农村社区性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社区性公共产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保障。然而,在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快速转型情况下,农村社区性公共产品供给已不再单纯表现为政府主导模式下供给总量不足、效率低下等问题,而突出面临着主体与环境变迁的现实性挑战,使得公共产品的供给变得更加复杂。现阶段主体利益多元并存、基层组织软弱、农村社会资本存量不足是农村社区性公共产品供给困难的主要原因。要破解供给困境就必须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的首创性、积极性、引领性作用;创新供给组织方式,化解"空壳"下劳动力、时间、资金难问题;加大供给监督力度,凝合村民与基层组织(基层政府)之间的信任关系。(本文来源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何文胜,蔡永茂,张保华[4](2012)在《中国残疾人体育供给主体选择与变迁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残疾人体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其供给方式主要有政府供给、市场供给和自愿供给(第叁部门供给)3种模式;运用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对3种供给模式进行测算,指出我国残疾人体育由目前单一的政府供给所产生的边际交易费用要远远高于非政府供给所发生的交易费用,在一定的条件下将残疾人体育的供给由政府部门交给非政府部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交易费用,从而提高供给效率。(本文来源于《体育学刊》期刊2012年05期)
杨聚鹏,邓正容[5](2011)在《高等教育服务的供给制度变迁研究述评——基于供给主体发展变化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服务的提供问题日益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研究高等教育服务供给制度的变迁,有利于从宏观把握高等教育服务供给的发展脉络,有利于认清现存的问题。国外研究者主要从"失灵"和"效率"两个维度对高等教育服务供给主体进行了研究,而国内研究者主要从教育服务的性质和有效供给两个方面对高等教育服务的供给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现代教育管理》期刊2011年12期)
郑文阳[6](2010)在《公共服务供给主体选择与变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社会公共服务需求迅速增长而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到位的矛盾,如何寻找最优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便成了具有现实意义的选择问题。各国政府在公共服务应由谁提供、多大程度提供问题差异甚大。在我国,社会大众作为消费者,在公共服务供给主体选择问题上一直处于被动状态。这种被动的选择,由于未能将自身的需求信息明确的传递给服务提供者,不仅导致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也加剧了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因此,对如何主动选择公共服务供给主体、采用何种选择标准、怎样实现供给主体的变迁等问题进行研究,便成了解决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矛盾的有效途径。面对财政资源有限而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的现状,如何在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选择与变迁中尽可能的优化资源配置,便具有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论文建立了公共服务供给的双层次博弈模型,并运用此模型对中国基础教育服务供给主体变迁的策略选择进行分析。论文所建立的模型包括两部分:一是政府、市场组织与第叁部门叁者间的博弈模型(第一层博弈);二是消费者与这叁主体(看成一个整体)间的博弈(第二层博弈),这层博弈是建立在第一层博弈结果的基础上的。而政府、市场组织、第叁部门和消费者各自又有几个因素影响着他们所做出的选择,这些影响因素贯穿着整个博弈过程。博弈是动态的,当消费者进入第一层博弈后,消费者所做出的行动会重新影响着叁个供给主体做出选择调整。双层次博弈模型所追求的目标是:资源最优配置或者说是整体效用最大化。这也是本论文的创新之处。论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所构建的动态博弈模型只停留在数理模型阶段,未能进一步落实到具体函数甚至设定参数。因为此过程极其复杂,又极具难度和挑战性,必须深入掌握经济学的知识才行,而鉴于本人所学领域是公共管理并非经济学,所以未能将模型进一步深化,以跨学科的专业视角完善论文的论证过程,便成了笔者的遗憾。论文在方法论上采用一般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相结合,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了文献研究法、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历史研究法。论文的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先是界定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概念,然后分析公共服务的多元供给主体,接着总结了公共服务的十种供给方式和叁种供给模型。论文第叁章与第四章是全文的重点。笔者在第叁章中构建了公共服务供给主体选择与变迁的经济学分析模型。先是提出建立模型所依赖的假设条件,接着建立模型,然后分析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变迁所要追求的目标。第四章则是案例分析。首先分析基础教育的属性,然后从基础教育供给主体变迁的发展过程中总结出叁大供给主体,接着对基础教育供给不足与供给过剩进行整体的分析,再运用第叁章所构建的模型对基础教育服务供给主体如何实现选择与变迁进行深入的探讨,最后得出结论与对策,即为使基础教育服务供给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需要努力扩大政府基础教育支出规模,选型性的偏向投入;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提供;完善消费者的需求表达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政法大学》期刊2010-03-01)
王磊[7](2008)在《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选择与变迁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共产品理论是现代公共财政理论的主要内容,随着公共产品理论的不断发展,研究者已经将目光从探讨公共产品的概念、特征,转入到对公共产品供给这一问题的研究。通过对现有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使我们认识到对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研究经历了几个阶段:早在17世纪中期,霍布斯等古典经济学家就从政府职能出发,认识到国防、基础教育等公共产品需要政府供给,其后理论界认识到公共产品供给的“市场失灵”,政府必须供给公共产品来弥补“市场失灵”,这是对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第一个阶段的认识;在政府供给公共产品理论的影响下,政府越来越多地介入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包括基础教育、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但是由于政府预算扩张动机等“内部性”的存在和信息的不完全使得公共产品单位成本上升,致使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不能完全满足公共产品消费者的需要,“政府失灵”问题产生,在将部分公共产品交由私人部门来供给的效率比政府供给要好的情况下,理论界认识到公共产品既可以由政府供给也可以由市场供给;在公共产品“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存在的情况下,以第叁部门为供给主体的自愿供给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断扩张了公共产品的供给领域,涉及到教育、医疗、扶贫等多个方面,但是自愿供给存在供给的“自愿失灵”问题。从霍布斯的《利维坦》开始涉及公共产品供给的分析开始,对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研究从未间断过,公共产品由谁供给、在多大程度上供给才能达到公共产品供给的均衡一直是困扰理论界的一个难题。同时,对公共产品供给的研究和实践存在一个不可回避的困境,即对于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选择一直是一个被动选择的过程,这一被动的选择过程,是一个产生失灵问题即效率损失之后对公共产品供给主体进行重新选择的过程。为避免这种被动选择所不可避免的效率损失,就应该主动选择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因此研究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选择标准、如何选择供给主体、如何实现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变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学最为令人瞩目的成就之一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随着科斯1937年“发现”交易费用和1960年提出“科斯定理”,科斯及其后继者就产权的基本问题、企业产权结构、企业的性质、人力资本产权等制度特殊问题和制度的基本问题、制度变迁的动因、过程、方式与影响等制度和制度变迁的一般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新制度经济学与传统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一起,共同构成了当代经济学的完整体系。按照康芒斯对交易的分类和制度经济学对交易费用的论述,公共产品的供给活动也属于交易活动,交易费用存在于公共产品的供给活动中并影响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因此,用以交易费用理论为核心的制度经济学分析范式分析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有助于发现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选择和变迁的本质。已有的对于公共产品供给的研究大多采用供给——需求的传统经济学分析范式,本文引入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范式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角度,希望通过深入的研究,提出一个分析和解决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选择与供给主体变迁问题的理论框架。就我国情况而言,在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的情况下,实现教育、卫生、医疗等公共产品供给均衡是这一战略目标的应有之意。因此,基础教育供给不均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难以满足公众的需求等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就愈发引人关注,迫切需要解决。但是我国是一个处于转型期的国家,在我国财政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满足人们多样性的需求,在不断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的同时,寻求公共产品潜在的供给者是解决这一系列难题的关键。考察我国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改革的历程,不难发现我国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改革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不断寻找最优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和实现供给主体变迁的过程。因此,在我国公共产品供给主体不断发生变化和供给制度变迁的过程中,研究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选择和供给主体的变迁问题就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如果找到这一课题的答案,那么将有助于解决政府转型、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市场化改革、第叁部门发展等现实问题。本文的总体框架是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首先论证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选择的前提条件——公共产品供给的非均衡和公共产品多元供给机制的存在;其次,运用交易费用经济学这一分析工具论证了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选择的标准并对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边界进行了界定,利用制度变迁理论对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变迁的原因、条件、类型和效用进行了分析:再次,将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选择及变迁的理论框架运用到对中国基础教育供给主体选择及变迁的分析中,论证这一理论框架的实用性。依据这一研究思路,本文共分为七章:本文的第一章为引言,主要阐述了问题的提出、主要概念的界定和文章结构及主要创新点。本文的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主要对公共产品政府单一供给主体理论、公共产品政府——市场供给主体理论、公共产品政府——市场——自愿供给主体理论、公共产品政府间供给理论,以及与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选择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总结和评价。本文的第叁章建立了公共产品的非均衡供给模型,论证了由单一供给主体供给公共产品、两供给主体和叁供给主体供给公共产品将无法实现公共产品供需的均衡,但在一定条件下两供给主体和叁供给主体供给公共产品将有助于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改善。本文的第四章首先将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引入到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认为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将不可避免的产生交易费用,并阐述了影响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交易费用大小的因素。通过建立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选择标准的理论模型,认为公共产品最优供给主体的选择取决于供给主体供给公共产品的边际交易费用,并通过对威廉姆森模型的扩展对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边界进行了界定。本文的第五章论述了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变迁的原因、条件、类型及效用,并通过建立双层次互动进化博弈变迁模型阐释了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变迁的策略选择。认为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变迁存在诱因及根本原因,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变迁不可缺少的条件是有效组织、相对价格和偏好的变化等,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变迁分为强制性变迁及非强制性变迁,无论是哪种变迁方式都会对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与公平产生影响。本文的第六章将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选择及变迁的制度经济学分析框架运用到对中国基础教育供给这一现实问题的分析中。首先界定了基础教育的产品属性,并阐述了基础教育供给主体的多元机制及供给现状;其次对基础教育供给过程中的交易费用进行的测算,结论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将部分基础教育产品由政府部门交给市场和自愿供给主体供给可以节约交易费用,提高其供给的效率;最后,对基础教育供给主体的变迁进行了回顾、总结、分析,认为我国基础教育供给主体的变迁仍应坚持强制性主体变迁为主,并充分发挥非强制性主体变迁的作用。本文第七章为结语及对以后研究的展望。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基于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费用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的视角审视了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这一不同研究视角,对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分析。2.建立了单一供给主体、两主体、叁主体供给公共产品的非均衡模型。通过对模型条件的严格假定和严密论证得出了单一供给主体、两主体、叁主体供给公共产品将达不到供需均衡。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两主体供给和叁主体供给公共产品可以改善公共产品的供给状况与效率。3.将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纳入到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建立了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选择标准的理论模型,并通过对威廉姆森模型的扩展界定了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边界。4.对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变迁的原因、条件、类型及效应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建立双层次互动进化博弈制度变迁模型阐释了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变迁的策略选择。5.运用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选择及变迁的理论框架分析了中国基础教育供给问题,并利用与前人不同标准对基础教育供给主体的选择做出了判断。通过分析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将部分基础教育产品由政府部门交给市场和自愿供给主体供给可以节约交易费用,提高其供给的效率;基础教育供给体制改革方案的制定要同时考虑各个博弈主体的利益,鼓励地方政府、市场供给主体、自愿供给主体和基础教育的消费者通过多种合法渠道参与基础教育供给体制改革方案的制定。(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8-06-03)
赵荣娜[8](2008)在《中国养老福利供给主体变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养老福利供给主体包括家庭、单位和政府,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步,各供给主体都不能很好地单独承担养老福利的供给责任。因此,多元化的供给主体是现阶段我国养老福利事业发展的重要依托。(本文来源于《合作经济与科技》期刊2008年04期)
赵启,肖竞[9](2006)在《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几经变迁,目前存在着供给主体错位、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结构失衡、供给机制扭曲等问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建立起多元化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体系,其中,以中央、省级供给主体为主导,以县乡及农村社区供给主体为支撑,以农村合作组织与非赢利部门为依托,提高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本文来源于《理论导刊》期刊2006年07期)
供给主体变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变迁是在相关组织的有效性、交易费用的大小、技术的先进程度、人们体育偏好的变化、大型体育事件和其他制度安排变迁的影响下,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主体之间第一层博弈和供给主体与需求者之间第二层博弈相互影响的结果。变迁的主要方式包括强制性变迁、非强制性变迁以及两者的结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供给主体变迁论文参考文献
[1].钱姗.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的变迁及其多元化建设思考——以经济体制变革为视角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
[2].肖华,杜梅,段娟娟,李平,王志玲.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变迁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3].吴蔚,王敏,聂应德.主体与环境变迁:农村社区性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
[4].何文胜,蔡永茂,张保华.中国残疾人体育供给主体选择与变迁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体育学刊.2012
[5].杨聚鹏,邓正容.高等教育服务的供给制度变迁研究述评——基于供给主体发展变化的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1
[6].郑文阳.公共服务供给主体选择与变迁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
[7].王磊.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选择与变迁的制度经济学分析[D].山东大学.2008
[8].赵荣娜.中国养老福利供给主体变迁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
[9].赵启,肖竞.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变迁[J].理论导刊.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