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喹酮注射剂论文-魏镭,肖希龙,龚雅云,汤树生

吡喹酮注射剂论文-魏镭,肖希龙,龚雅云,汤树生

导读:本文包含了吡喹酮注射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吡喹酮,混悬剂,稳定性,刺激性

吡喹酮注射剂论文文献综述

魏镭,肖希龙,龚雅云,汤树生[1](2014)在《吡喹酮混悬注射剂的研制及其稳定性刺激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处方与工艺的研究,制备吡喹酮混悬注射剂并对其稳定性及刺激性进行评价。以吡喹酮为主药,通过筛选不同的溶媒、助悬剂、润湿剂、抗氧剂以及正交试验的设计,最终成功研制出30%吡喹酮混悬注射液。试验结果表明,该制剂稳定性良好,主要指标均符合质量标准的要求,且刺激性较弱,可供肌肉注射使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杂志》期刊2014年02期)

朱传刚,张磊,林矫矫,石耀军,陆柯[2](2013)在《吡喹酮注射剂不同剂量对小鼠血吸虫病的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吡喹酮是治疗人畜血吸虫病的常用药物,吡喹酮注射剂通过皮下或肌肉注射,较口服给药生物利用率更高。为探索吡喹酮注射剂治疗血吸虫病的有效剂量,降低吡喹酮的使用量,对人工感染血吸虫病的小鼠作递减剂量的吡喹酮注射剂皮下给药,比较治疗效果。昆明小鼠每只定量经腹部皮肤贴片法感染血吸虫尾蚴(40±1条),感染后随机分笼,分别设实验组4组和对照组1组,每组10只。四个不同剂量给药治疗组分别以600mg/kg、300 mg/kg、100 mg/kg、50 mg/kg在感染后40天皮下注射吡喹酮注射剂,对照组为感染对照组,不进行治疗。治疗后8天,分别比较各组血吸虫的减虫率和减卵率以及抑制肝脏虫卵的毛蚴孵化率。600mg/kg和300mg/kg剂量对小白鼠血吸虫成虫的减虫率在85.54%以上,两种剂量的治疗效果接近,同未治疗组均有极显着差异(p<0.01,分别为0.002和0.003);100mg/kg的给药量对血吸虫病的治疗效果依然显着(P<0.05),减虫率为51.92%,减肝卵率仍高于73%,减毛蚴孵化率高于95%,减雌率为100%;当药量减少到50mg/kg时,冲虫发现杀灭效果较对照组不明显(p>0.05),减肝卵率低于50%,减雌率为51%。认为,受感染小鼠应用吡喹酮注射剂治疗时,600-100mg/kg为有效剂量,600-300mg/kg之间治疗效果无显着差别,吡喹酮注射剂治疗使用剂量可以减少到100mg/kg,对阻断血吸虫传播已有意义。吡喹酮注射剂应用于临床上家畜血吸虫病的防治具有一定前景,可能有助于减少吡喹酮的使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学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全国学术会议暨第五次国际寄生虫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07-31)

林红,李成应,刘苗苗,苏帅,吴连勇[3](2011)在《RP-HPLC检测复方注射剂中伊维菌素和吡喹酮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复方注射剂中伊维菌素和吡喹酮的含量。采用Hyper-C lone 5u C18柱(250 mm×4.60 mm,5μm),以乙腈-甲醇-水(53∶35∶12)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 in,检测波长254 nm,柱温30℃的液相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在此色谱条件下,吡喹酮和伊维菌素的分离良好,吡喹酮和伊维菌素分别在30~500μg/mL和5~40μg/mL浓度范围内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进行测定,吡喹酮和伊维菌素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93%和95.89%,RSD分别为0.33%和1.58%(n=9)。说明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适用于复方吡喹酮注射液中吡喹酮和伊维菌素含量的测定。(本文来源于《中国兽药杂志》期刊2011年07期)

刘文韬,陈继军,鹿凌岩,张学科[4](2011)在《高浓度吡喹酮-伊维菌素复方注射剂的制备及药理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高浓度吡喹酮-伊维菌素复方注射剂,并对其稳定性、含量和对家兔的临床反应进行测试和评价。方法通过溶解试验确定最佳复合溶媒,分别置于室温避光24个月,室温自然光下12个月,80℃恒温24h,4℃冷藏7d后,分别观察记录样品状态。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制剂的2种成分同时进行了含量测定,选择体重1.7~2.0kg的健康白兔18只做临床反应试验。结果确定A组溶媒令人满意,含量测定合格,10倍剂量对家兔安全。结论A组溶媒的性能是令人满意的;含量测定的结果表明,该复方制剂中的2种成分之间干扰现象不明显,具备了起草质量标准的基本条件。(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文摘》期刊2011年02期)

孙雨,卜仕金,赵丹,王柄樟,汤仁想[5](2011)在《20%吡喹酮注射剂在水牛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4头成年健康水牛采用随机交叉实验设计,分别进行吡喹酮注射剂肌注和吡喹酮片内服给药的药动学试验。吡喹酮注射剂按10 mg/kg的剂量单次肌注,吡喹酮片按20 mg/kg的剂量单次内服给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吡喹酮的质量浓度,方法最低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1 mg/L和0.062 5 mg/L。吡喹酮注射剂单剂量肌注给药,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符合一级吸收一室开放模型,其主要动力学参数分别为:t_(1/2(ka))(0.45±0.029)h,t_(1/2(ke))(5.04±0.10)h,T_((peak))(1.72±0.029)h,C_((max))(0.87±0.006)mg/L,V(c)(8.58±0.010)L/kg,AUC(7.99±0.005)mg·L~(-1)·h~(-1)。吡喹酮片单剂量口服给药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符合有吸收一室开放模型,其主要动力学参数分别为:Lagtime(0.13±0.010)h,t_(1/2(ka))(0.76±0.11)h,t_(1/2(ke))(1.31±0.076)h,T_((peak))(3.84±0.026)h,C_((max))(0.51±0.006)mg/L,V(c)(26.07±1.221)L/kg,AUC(7.99±0.005)mg·L~(-1)·h~(-1)。肌注相对生物利用度为(232±12.9)%。研究结果表明,20%吡喹酮注射剂肌注给药吸收迅速且完全,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吡喹酮吸收后在体内广泛分布。(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张磊[6](2010)在《吡喹酮注射剂应用于小鼠的药效药动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血吸虫是侵害人畜的重要病原,可引起宿主严重的肝脏病变和死亡,使人类的健康和畜牧业遭受严重危害。日本血吸虫主要的致病阶段在尾蚴入侵宿主皮肤后经过移行进入肝脏并大量产卵,这些过程与很多的因子有关。本研究以日本血吸虫为研究对象,控制血.吸虫病流行或传播,考虑到反刍家畜如牛、羊等应用吡喹酮口服给药具有操作不便、生物利用度低、体内代谢迅速等缺点,我们进行了吡喹酮剂型改造,以期开发一种疗效更佳、方便易用的制剂,重点考察了制剂的药效和药动学两个方面,为日本血吸虫的综合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1.吡喹酮注射剂治疗人工感染小鼠血吸虫病药效学研究通过人工定量感染尾蚴的小鼠,接受不同配方制剂的注射治疗,统计大量数据,分析减虫率、肝减卵率、肝卵减孵化率及减雌率等指标,结合制剂稳定性、刺激性、制备难度等做考察,选用配方制剂A作为后续研究的材料。制剂A经皮下注射的剂量由600 mg/kg.b.w、300 mg/kg.b.w、100 mg/kg.b.w、50 mg/kg.b.w不同而旱剂量依赖性,疗效表现显着不同,600 mg/kg.b.w为最佳剂量,50mg/kg.b.w为不推荐剂量。对不同感染期的小鼠治疗发现,制剂A对血吸虫童虫和成虫的各个阶段均敏感,不仅在30 d有94.23%的减虫率、89.2%的肝减卵率,而且在10 d和20 d与对照组相比,分别达到100%减虫率、100%肝减卵率和82.69%的减虫率和94.5%的肝减卵率。制剂A在日本血吸虫感染20 d治疗试验第叁次独立试验产生56%的减虫率和70.7%的肝减卵率与前期结果基本吻合。共叁次独立的试验证明,制剂A在20 d的疗效是明确的,与对照组均有显着性差异。高浓度和添加缓释成分的试验义分别证实了高浓度对杀虫有利,缓释成分对提高杀虫有促进作用。不同时间治疗感染后小鼠的肝脏眼观病变,显示应用制剂A较早治疗可以减少宿主肝脏损伤,同时对病原的传播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作用。2.吡喹酮注射剂药动学研究本文建立了一种灵敏、准确、重现性好的反相液相色谱分析方法,首次用小鼠进行了吡喹酮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选择600 mg/kg.b.w一个剂量,对注射剂和口服剂分别经皮下注射和灌胃,采取小鼠眼后框静脉血,处理后,采用反相液相色谱进行药物检测。试验数据Cmax、Tmax采用实测值,其余参数用DAS 2.0软件处理。吡喹酮与血浆基质分离良好,血药浓度在0.208-10.4μg/mL范围内,吡喹酮在214nm吸收色谱峰面积与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C=0.000006*A+0.0149(γ2=0.9994, n=3)。高、中、低3种质控样品的日内(n=3)RSD<14%,日间(n=3)RSD<13%,绝对回收率分别为60.25%、66.76%、70.72%。生物检测限为50ng/mL。制剂A和口服剂符合一级吸收消除二室动力学模型。制剂A分布快,消除缓慢,口服剂在小鼠体内吸收快。皮下制剂A在小鼠体内分布半衰期tl/2a为2.047 h,消除半衰期tl/2B为69.315 h;灌胃口服剂在小鼠体内的清除率为CL/F为4.938 L/h/kg。吡喹酮注射剂与口服剂相比,在清除半衰期明显延长。而制剂A制备容易,给药方式简单,在临床生产中采用注射剂A高剂量单次给药方式有望推广到其他动物。(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孙雨[7](2010)在《20%吡喹酮注射剂在水牛体内的药动学及吡喹酮在牛肌肉组织中残留HPLC检测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对20%吡喹酮注射剂在水牛体内药物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吡喹酮在牛肌肉组织中残留的HPLC检测方法。选用4头成年健康水牛,体重范围420±30kg,采用随机交叉实验设计,雌雄各半,进行肌肉注射和口服给药的药动学研究。肌肉注射给药剂量为10mg/kg b.w,口服给药剂量为20 mg/kg b.w。给药前后不同时间分别从水牛颈静脉采集血样。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牛血浆中吡喹酮的浓度。采用3p97药动学程序软件处理药-时数据。健康水牛单剂量肌内注射给药后,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符合一级吸收一室开放模型,其主要动力学参数分别为:t_(1/2α)(0.45±0.029 )h,t_(1/2ke) (5.04±0.110) h,T(peak) (1.72±0.029) h,AUC (7.99±0.005) mg/(l·h),C(max) (0.87±0.006 )mg/l。单剂量口服给药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符合一级吸收一室开放模型,其主要动力学参数分别为:Lagtime (0.13±0.010 )h,t_(1/2α)(0.76±0.11) h,t_(1/2ke) (1.31±0.076) h,T(peak) (3.84±0.026)h,C(max) (0.51±0.006) mg/l,AUC (7.99±0.005 )mg/(l·h)。试验结果表明,与口服给药相比,肌内注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232±12.9)%。结果表明,肌内注射给药吸收较好,内服给药吸收不规则且吸收较少。本研究同时建立了吡喹酮在牛肌肉组织中残留的HPLC检测方法。组织样品用乙酸乙酯提取,经碱性氧化铝固相萃取柱净化,95%甲醇洗脱,采用HPLC进行检测。在0.02、0.05和0.2μg/g叁个添加水平,吡喹酮平均回收率范围在75%~85%;变异系数范围为2%~9%,检测限(LOD)为0.01 mg/kg,定量限(LOQ)为0.02 mg/kg。(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0-05-01)

张磊,汪勇沛,平宪卿,朱传刚,林矫矫[8](2010)在《吡喹酮注射剂早期治疗小鼠血吸虫病效果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吡喹酮新制剂早期治疗血吸虫病效果,对人工感染日本血吸虫20d的小鼠皮下给药进行减虫率、肝脏减卵率统计,并在不同时间点对口服组和皮下注射吡喹酮新制剂组的未感染小鼠在给药后采集血浆,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药时曲线。结果显示新制剂600mg/kg剂量治疗的3次试验的减虫率分别为72.88%、82.69%和56.7%,肝脏减卵率分别为81.7%、94.8%和70.7%,对感染20d期别的血吸虫有较好效果。而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药浓度显示,新制剂经皮下给药方式可使有效杀虫浓度(约0.3μg/mL)持续10d以上,具有缓释作用。吡喹酮新注射制剂能杀灭20d童虫,减少血吸虫病的危害,对血吸虫病的防治有较大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畜牧与兽医》期刊2010年04期)

张磊,汪勇沛,平宪卿,朱传刚,林娇娇[9](2010)在《吡喹酮新型注射剂在小鼠体内的杀虫效果与虫体的消亡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血吸虫病的危害极其严重,现有的防治办法首选是化学治疗,临床应用最多的方式是吡喹酮片剂或粉剂的口服,考虑到给动物投药不便,以及吡喹酮对反刍家畜的应用副作用较多和生物利用率低,研制了吡喹酮注射剂,应用人工感染血吸虫的小鼠,实验吡喹酮注射液的杀虫效果,发现吡喹(本文来源于《上海畜牧兽医通讯》期刊2010年01期)

刘粉,费陈忠,薛飞群,江善祥[10](2010)在《吡喹酮注射剂含量测定方法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两种不同的色谱条件测定吡喹酮注射剂中吡喹酮的含量,色谱柱为迪马D iamonsil C18(4.6 mm×250 mm,5μm)柱,流动相为甲醇-水及乙腈-水,检测波长为263 nm及210 nm,流速1mL/m in。结果显示,在两个不同的检测范围内,线性关系均良好(分别为r=0.999 8和r=0.999 6),吡喹酮的平均回收率为100.38%和99.90%,RSD=1.13%和1.1%(n=9)。两种方法简便易行,精密度、回收率、重现性均符合要求。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可用于吡喹酮注射剂的含量测定。(本文来源于《中国兽药杂志》期刊2010年01期)

吡喹酮注射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吡喹酮是治疗人畜血吸虫病的常用药物,吡喹酮注射剂通过皮下或肌肉注射,较口服给药生物利用率更高。为探索吡喹酮注射剂治疗血吸虫病的有效剂量,降低吡喹酮的使用量,对人工感染血吸虫病的小鼠作递减剂量的吡喹酮注射剂皮下给药,比较治疗效果。昆明小鼠每只定量经腹部皮肤贴片法感染血吸虫尾蚴(40±1条),感染后随机分笼,分别设实验组4组和对照组1组,每组10只。四个不同剂量给药治疗组分别以600mg/kg、300 mg/kg、100 mg/kg、50 mg/kg在感染后40天皮下注射吡喹酮注射剂,对照组为感染对照组,不进行治疗。治疗后8天,分别比较各组血吸虫的减虫率和减卵率以及抑制肝脏虫卵的毛蚴孵化率。600mg/kg和300mg/kg剂量对小白鼠血吸虫成虫的减虫率在85.54%以上,两种剂量的治疗效果接近,同未治疗组均有极显着差异(p<0.01,分别为0.002和0.003);100mg/kg的给药量对血吸虫病的治疗效果依然显着(P<0.05),减虫率为51.92%,减肝卵率仍高于73%,减毛蚴孵化率高于95%,减雌率为100%;当药量减少到50mg/kg时,冲虫发现杀灭效果较对照组不明显(p>0.05),减肝卵率低于50%,减雌率为51%。认为,受感染小鼠应用吡喹酮注射剂治疗时,600-100mg/kg为有效剂量,600-300mg/kg之间治疗效果无显着差别,吡喹酮注射剂治疗使用剂量可以减少到100mg/kg,对阻断血吸虫传播已有意义。吡喹酮注射剂应用于临床上家畜血吸虫病的防治具有一定前景,可能有助于减少吡喹酮的使用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吡喹酮注射剂论文参考文献

[1].魏镭,肖希龙,龚雅云,汤树生.吡喹酮混悬注射剂的研制及其稳定性刺激性试验研究[J].中国兽医杂志.2014

[2].朱传刚,张磊,林矫矫,石耀军,陆柯.吡喹酮注射剂不同剂量对小鼠血吸虫病的疗效[C].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学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全国学术会议暨第五次国际寄生虫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3

[3].林红,李成应,刘苗苗,苏帅,吴连勇.RP-HPLC检测复方注射剂中伊维菌素和吡喹酮的含量[J].中国兽药杂志.2011

[4].刘文韬,陈继军,鹿凌岩,张学科.高浓度吡喹酮-伊维菌素复方注射剂的制备及药理学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1

[5].孙雨,卜仕金,赵丹,王柄樟,汤仁想.20%吡喹酮注射剂在水牛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国兽医学报.2011

[6].张磊.吡喹酮注射剂应用于小鼠的药效药动学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

[7].孙雨.20%吡喹酮注射剂在水牛体内的药动学及吡喹酮在牛肌肉组织中残留HPLC检测方法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0

[8].张磊,汪勇沛,平宪卿,朱传刚,林矫矫.吡喹酮注射剂早期治疗小鼠血吸虫病效果的初步研究[J].畜牧与兽医.2010

[9].张磊,汪勇沛,平宪卿,朱传刚,林娇娇.吡喹酮新型注射剂在小鼠体内的杀虫效果与虫体的消亡规律[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0

[10].刘粉,费陈忠,薛飞群,江善祥.吡喹酮注射剂含量测定方法比较[J].中国兽药杂志.2010

标签:;  ;  ;  ;  

吡喹酮注射剂论文-魏镭,肖希龙,龚雅云,汤树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