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南省2002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病毒学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艳华,王正娥,张复臣,马敬仓,徐凌忠[1](2022)在《2019—2020年菏泽市<15岁儿童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工作评价》文中指出目的对2019—2020年菏泽市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 AFP)病例的监测系统运行数据进行分析,为AFP诊断提供依据。方法下载中国AFP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菏泽市数据库,收集AFP病例临床、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测数据,对相关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9—2020年菏泽市分别报告15岁儿童AFP病例21、10例,报告发病率1.04/10万、0.50/10万,AFP病例分布于全市8个县区。AFP病例48 h及时调查率为100.00%,双份合格大便标本采集率为90.32%,标本送检及时率为80.65%,未发现脊髓灰质炎野病毒(wild poliovirus,WPV),未检测到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所有AFP病例均为脊髓灰质炎排除病例,无WPV病例,无脊髓灰质炎疫苗相关病例(vaccine associated paralytic poliomyelitis, VAPP)、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VDPV)病例和脊髓灰质炎疫苗变异病毒病例,均为非脊髓灰质炎AFP。其中前4位病种依次为格林巴利综合征、脊髓炎、创伤性神经炎、脑脊髓炎病例,构成比分别为25.81%、12.90%、9.68%、6.45%。结论菏泽市AFP病例监测系统主要运行指标达到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的要求,但仍有不足,应提高AFP监测的质量。
何思然[2](2019)在《云南省2000~2017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中残留麻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云南省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残留麻痹流行病学研究,掌握云南省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中残留麻痹发生的影响因素,探讨分析部分残留麻痹病例病原学特征,为最终实现消灭脊灰和降低AFP病例残留麻痹比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收集2000~2017年云南省AFP病例监测系统报告的AFP病例残留麻痹资料,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将AFP病例分为AFP病例残留麻痹和AFP病例非残留麻痹,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云南省15岁以下AFP病例儿童发生残留麻痹的危险因素。2.采用Excel2010进行数据整理、时间特征分析及相关图表的制作,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3.卡方检验分析率、构成比的组间比较;圆形分布法分析时间特征;单因素卡方检验筛选出影响AFP病例残留麻痹的相关变量,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4.对部分病例的病毒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进行变异和重组分析。[结果]1.云南省2000~2017年共报告AFP病例4302例,99.04%的病例在麻痹60天后进行了随访,发现死亡病例124例,占2.88%;残留麻痹病例876例,占20.36%。云南省2000~2017年间AFP病例残留麻痹率呈下降趋势,2001年残留麻痹率最高,2017年最低。2.AFP病例残留麻痹发生麻痹的时间较为均匀,无明显的季节性。3.云南省15岁以下人群报告的AFP病例残留麻痹率平均水平为0.50/10万,昭通市最高,为0.92/10万,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最低,为0.25/10万。4.云南省2000~2017年登记报告的AFP病例残留麻痹者中有499例男童,377例女童,男女报告患者数按性别比为1.32:1。男女童间残留麻痹发生率分别为 18.68%(499/2671)和 23.11%(377/16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876例AFP病例残留麻痹中,各年龄组均有残留麻痹病例,<5岁、5-9岁、10-14岁AFP病例残留麻痹例数分别为554例、154例、168例,分别占63.24%、17.58%、19.18%;以<5岁组儿童占比最高;<5岁儿童中以1岁、2岁组儿童占比较高。6.876例AFP病例残留麻痹中,疾病谱顺位居前的病种包括GBS、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创伤性神经炎、脑炎。7.相关因素分析显示,女性、小年龄发病、散居儿童、麻痹时肌肉疼痛、麻痹程度严重、深部腱反射异常、粪便分离出脊灰病毒疫苗株、四肢麻痹为AFP病例残留麻痹升高的因素,其中初始麻痹时四肢均麻痹、检出脊灰病毒疫苗株是AFP病例发生残留麻痹的重要因素。8.876例AFP病例残留麻痹中采集到双份粪便标本的有857例,开展病原学检测发现,脊灰分离阳性病例中检出Ⅰ型脊灰病毒的病例占16.86%,检出Ⅱ型脊灰病毒的病例占57.83%,检出Ⅲ型脊灰病毒的病例占44.57%。9.5例重点病例分离到的PV中,有4株在nt472的回复突变与PV3野病毒序列已经完全一致;4株脊灰病毒在其生活周期内均发生了 1次以上的重组,显示疫苗株脊灰病毒之间的重组在类似病例中较为常见。[结论]云南省2000~2017年15岁以下儿童AFP病例残留麻痹率呈现下降趋势,报告发病率为0.61/10万,残留麻痹病例占AFP报告病例的20.36%。病例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昭通市AFP病例残留麻痹率较高,提示今后应加强昭通地区的监测工作并不断改善大卫生环境。女性、小年龄发病、散居儿童、疼痛时肌肉疼痛、麻痹程度严重、深部腱反射异常、粪便分离出脊灰疫苗株、四肢麻痹是AFP病例残留麻痹发生的主要因素。监测的AFP病例残留麻痹中主要疾病有GBS、横贯性脊髓炎、创伤性神经炎、脑炎等。本研究从5例AFP病例残留麻痹中选取的5株脊灰疫苗株存在普遍的回复突变及重组现象,核酸突变的位点是重要的神经毒力回复的决定位点。
张复臣,马翠荣,韩芳[3](2018)在《2016年菏泽市15岁以下非脊髓灰质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监测结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2016年菏泽市15岁以下非脊髓灰质炎(脊灰)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评价我市非脊灰AFP诊断、治疗与保持无脊灰状态进展,为非脊灰AFP诊断、治疗与保持无脊灰状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AFP专病管理系统资料、个案调查资料、临床诊断资料和脊灰实验室病毒检测结果分析研究。结果 2016年菏泽市共报告各类AFP病例24例,无脊灰野病毒病例、脊灰疫苗衍生病毒病例和脊灰疫苗高变异病毒病例,确诊1例脊灰疫苗相关病例,均为非脊灰AFP;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报告发病率为1.29/10万;分布在全市的8县区,呈高度散发状态;非脊灰AFP48小时及时调查率为100.00%;双份合格大便标本采集率87.50%;未检测到脊灰野病毒、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和脊灰疫苗高变异病毒;分离到1株Ⅲ型脊灰疫苗变异病毒(有2个碱基对变异);脊灰疫苗病毒分离率为4.17%;COX.ECHO、EV71等非脊灰肠道病毒分离率为12.50%;引起非脊灰AFP的疾病有多种,脊髓炎、脑脊髓炎、格林巴利综合征、脑炎、其他非脊灰麻痹病例,分别占33.33%、20.83%、20.83%、8.33%、12.50%。结论菏泽市市非脊灰AFP诊断、治疗、监测与保持无脊灰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有不足之处。非脊灰AFP诊断、治疗、监测与消灭脊灰工作仍需努力。仍要加强非脊灰AFP诊断、治疗和监测,进一步做好脊灰疫苗免疫策略转换,完善消灭脊灰免疫策略,严格把握I+Ⅲ型脊灰减毒活疫苗接种禁忌症,不断提高脊灰疫苗全程接种率。
刘晓庆,肖芳,刘师文,李健雄,施勇,熊英[4](2017)在《江西省2013年至2015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病原学监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江西省2013年至2015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病原学监测,为证实江西省消灭脊髓灰质炎提供准确的、可靠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L20B、RD细胞继续脊髓灰质炎病毒分离,脊髓灰质炎毒株通过ITD方法进行型内鉴定,若为复合型毒株再经过血清中和实验分单型后,送至国家脊髓灰质炎实验室进行序列测定。结果 2013年至2015年共接收1058份AFP病例粪便标本,其中有28份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83份分离出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分离率分别为2.65%,7.84%;接收AFP病例接触者粪便标本57份,分离出脊灰病毒2份和非脊灰肠道病毒7份,平均分离率分别为3.51%,12.28%;在2013年分离出一例疫苗衍生株病例,未发现脊灰野病毒。结论江西省脊髓灰质炎病毒学监测处于较高的水平,江西省2013年至2015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病中未发现脊灰野病毒,但检出VDPV,提示我们要警惕疫苗株的变异,应继续加强监测。
耿春梅,刘建国,杜瑾[5](2017)在《巴彦淖尔市2008—2015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的监测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内蒙古巴彦淖尔市2008—2015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评价AFP信息监测管理报告系统,为制定本地区预防AFP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巴彦淖尔市2008—2015年15岁以下儿童AFP病例监测数据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并对AFP监测系统进行评价。结果巴彦淖尔市2008—2015年共报告15岁以下儿童AFP病例65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3.20/10万,无脊髓灰质炎野毒株检出和脊髓灰质炎病例报告;发病时间以夏秋6—9月为多;临河区位居报告病例数首位,占总报告病例数的52.3%;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24∶1;1<5岁儿童占总报告病例数的53.8%;完成全程免疫的儿童占61.0%,未完成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者占39.0%。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国家监测方案要求。结论巴彦淖尔市AFP监测系统灵敏性较高,AFP病例的监测应关注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免疫接种情况,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
肖芳,刘丽萍,方晓艳,刘晓庆,施勇,熊英[6](2015)在《江西省2007年-2012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江西省2007年-2012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实验室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为本省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提供依据。方法采用L20B、RD细胞进行脊髓灰质炎病毒PV分离,脊髓灰质炎毒株通过微量中和实验分型后送至国家脊髓灰质炎实验室进行型内鉴定。结果 2007年-2012年共接收2 084份AFP病例粪便标本,其中有71份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300份分离出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NPEV),分离率分别为3.41%、14.40%;分离出的脊髓灰质炎病毒中Ⅲ型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构成比最高,为51.19%;2010年-2012年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分离率显着低于2007年-2009年;分离出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均为疫苗相关株。结论江西省脊髓灰质炎病毒学监测处于较高水平,2007年-2012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未发现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和VDPV,Ⅲ型脊髓灰质炎疫苗株病毒是分离株中的优势株,应继续加强监测。
曾阳,张朱佳子,李晓梅,王玉梅,罗明,龚成[7](2014)在《北京市19952011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肠道病毒监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北京市19952011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监测情况。方法对北京市19952011年AFP病例分离到的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Poliovirus,PV)和非脊灰(Non-polio)EV(NPEV)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检测478例AFP病例的967份粪便标本,在90例AFP病例的133份粪便标本中检出EV,分离率为13.75%;其中20例AFP病例的41份粪便标本检出PV(30.83%),70例AFP病例的92份粪便标本检出NPEV(69.17%)。在41份PV阳性标本中,检出PVⅡ型(Type 2)(PVⅡ)11份,PVⅢ型(Type 3)(PVⅢ)10份,分别占单型PV检出总数的40.74%和37.04%。在14例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ccineassociated Paralytic Poliomyelitis,VAPP)病例中,PVⅡ和PVⅠ型(Type 1)(PVⅠ)+PVⅡ+PVⅢVAPP病例发病60天后随访均有不同程度的残留麻痹。20072008年,在NPEV阳性标本中检出7例14份粪便标本EV71型阳性,1例2份粪便标本柯萨奇病毒A组16型阳性。结论北京市19952011年AFP病例中,EV分布主要为NPEV,其次为PV;PVⅡ和PVⅠ+PVⅡ+PVⅢ是引起残留麻痹的主要PV型别;应深入研究EV不同血清型分布及流行规律。
张帆,周帅锋,黄威,巫森,刘运芝,张红[8](2011)在《2006-2010年湖南省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湖南省2006-2010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病毒学监测情况,巩固无脊髓灰质炎(脊灰)成果。方法按照WHO规定的方法,对湖南省2006-2010年所有AFP病例粪便标本均采用L20B和RD两种细胞进行肠道病毒(EV)分离鉴定,脊灰病毒阳性株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脊灰实验室进行型内鉴别。结果湖南省2006-2010年AFP病例病原学监测指标达到国家要求。在1 291例(2 566份)AFP病例标本中,分离出脊灰病毒(PV)88株、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333株,分离率分别为3.43%、12.98%;52例PV阳性标本行型内鉴别,共检出45株疫苗变异脊灰病毒,其余均为疫苗相关脊灰病毒,未发现脊灰野病毒。PV与NPEV全年均可检出,PV分离率5、6、7月较高;全省14个地市除湘潭和张家界外,其它地市均检出脊灰病毒(PV)阳性病例;各年龄组之间PV分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离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不同免疫史之间PV分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完成脊灰减毒口服活疫苗(OPV)3次以上全程免疫的AFP病例的PV分离率低于未完成全程免疫者。结论湖南省2006-2010年未发现脊灰野病毒,维持了无脊灰状态。在实现无脊灰目标后,仍应加强AFP病例的病毒学监测工作,以确保最终实现全球消灭脊灰的目标。
樊庆莹[9](2011)在《人类肠道病毒B组山东地方株的基因型分布及其所致疾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人类肠道病毒(HEV)是一类在人类肠道中繁殖的常见病毒,根据生物学及遗传特性HEV被划分为A、B、C、D共4个基因组。HEV感染可引起多种疾病。无菌性脑膜炎(AM)主要是由各种病毒引起的一组以精神和意识障碍为突出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轻者能自行缓解,危重者可导致后遗症及死亡。文献报道AM全球每年发病率为11~27/10万。在所明确引起AM的病原体中,HEV约占85%~95%。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成功开展消灭脊髓灰质炎活动,许多国家已相继实现无脊髓灰质炎目标,与此同时,由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NPEV)引起的各类疾病如AM和手足口病(HFMD)的发病近年一直呈上升趋势。本研究从1994~2008年山东省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AFP)的常规监测中分离到大量的HEV~B,同时对部分引起疾病暴发的优势毒株进行了序列的测定和同源性分析,初步建立起HEV-B山东地方株的VPl区全基因数据库。本研究对于明确山东省HEV~B基因型的分布,以及通过分子流行病学方法阐明疾病的发生与病毒的遗传进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的目的]1.描述山东省1994~2008年HEV-B的分离情况,研究HEV-B山东地方株的基因型分布;2.建立HEV-B山东地方株的VP1完整编码区基因数据库;3.分析HEV-B部分优势毒株的VPl完整编码区基因序列的特征,并与国外和国内其他省份的分离株进行比较,分析其进化来源;4.探讨HEV-B主要型别与其所致疾病之间的联系,分析遗传变异对其致病性和流行规律的影响,为相关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对1994-2008年山东省AFP监测系统中的病例标本以及2003~2008年3次AM暴发中的部分病例标本,采用细胞培养的方法进行病毒分离。对分离到的阳性分离物采用组合血清进行中和试验,确定其血清型。2.按照毒株的分离年份及分离地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毒株进行核酸的提取和VPl区序列的测定。3.将测得的基因序列进行剪裁、拼接,利用NCBI提供的BLAST服务器进行序列比对,确定HEV-B山东地方株的基因型别。4.将HEV-B山东地方株与GenBank中检索到的其它国家和地区分离株,采用BioEdit Sequence Alignment Editor software 5.0.9软件,对其VP1区核苷酸序列及其推导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5.采用Mega4.1软件,以相邻连接方法(Neighbor-joining Method)构建VP1区系统发生树,对HEV-B山东地方株进行亲缘进化分析。[主要结果]1.山东省HEV-B的分离情况:1994~2008年山东省AFP病例的粪便标本共分离出NPEV 1021株,各年度的分离率在7.7%-17.2%之间;2003~2008年山东省3次AM暴发,其病原体均属于HEV-B,分别为CVB3、CVB5和ECH030。2.HEV-B山东地方株基因型分布及其VPl区全基因进化树:HEV-B山东地方株分属于29个基因型,其中ECHO11、CVB3、ECHO6、ECHO14、ECHO25是分布最为广泛的HEV-B;各基因型HEV-B无明显的地区分布。山东省HEV-B可以分为3个簇(Cluster), Cluster1包括ECH030在内的12种ECHO病毒,Cluster2包括CVB 1-5, Cluster3包括ECHO 12在内的另外11种ECHO病毒及CVA 9。每种血清型病毒单独成簇。3.主要的HEV-B山东地方株遗传进化分析(1)HEV-B山东地方株VPl区全基因数据库的建立及其同源性分析:根据VP1区全基因数据库毒株备选原则,从山东省AFP病例中分离到的HEV-B中选取171株,与HEV-B所致疾病暴发中的33株分离株,一起构建了山东地方株VP1区全基因数据库。VP1区全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显示:山东地方株型内核苷酸差异最大的为ECHO1(6.7%-24.6%),差异最小的为CVB4(2.9%-5.6%);CVB2与其原型株相比核苷酸差异最小(4.8%-7.7%),EV73型与其原型株相比核苷酸差异最大(24.6%)。(2)CVB3山东地方株遗传进化分析:CVB3山东地方株与原型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77-8%-80.0%,氨基酸同源性为96.1%-97.5%。分离株177/2008TC/SD/CHN的核苷酸变异位点及变异结果与其余4株都有较大的差异;5株山东地方株氨基酸变异的数目为9或10。CVB3毒株可划分为A、B、C共3个基因型,山东地方株分布在A基因型内。A1-A3 3个基因亚型内的山东地方株分离年份依次为2004~2008年、1994~2002年、2004年和2008年。(3)CVB5山东地方株遗传进化分析:CVB5山东地方株与原型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1.2%-81.6%,氨基酸同源性均为96.8%;山东地方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3.0%-94.6%,氨基酸同源性为96.4%-100.0%。在VP1完整编码区中核苷酸的变异位点分布较为均匀,也没有显示时间上的聚集性。相对于原型株,山东地方株发生了9个氨基酸变异。CVB5毒株划分为A、B、C、D 4个基因型,山东地方株分布在C和D两个基因型内。进化树中与山东地方株同源性最近的是浙江分离株Cox B5/Zejiang/12/02 (CSF)。(4)ECH06山东地方株遗传进化分析:ECH06山东地方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77.6%~98.6%,氨基酸同源性为93.7%-99.6%,与原型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75.2%-78.8%,氨基酸同源性为92.7%-95.5%。VP1完整编码区核苷酸的变异显示出时间上的聚集性;氨基酸的变异存在三处变异较为密集的区域,变异数目为13-21。ECH06毒株划分为A、B、C共3个基因型,山东地方株分布在B和C两个基因型内。山东地方株来源于3个不同的进化分支。(5)ECHO11山东地方株遗传进化分析:ECHO11山东地方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76.4%~100.0%,氨基酸同源性为91.4%-100.0%;ECHO11山东地方株与原型株Gregory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77.7%-80.7%,氨基酸同源性为90.7%-94.8%。ECHO11山东地方株氨基酸变异数目大于20,存在时间上的聚集性以及变异较为密集的区域。ECHO11毒株划分为A、B、C、D 4个基因型,山东地方株分布在A和C两个基因型内。山东地方株构成了A1、A2和C1共3个新的基因亚型,A1基因亚型内的毒株均分离自1998年之后,A2和C1两个基因亚型内的毒株均分离自1994-1997年。(6)ECHO19山东地方株遗传进化分析:ECHO19山东地方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3.3%~98.6%,氨基酸同源性为98.6%~99.3%。山东地方株与原型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78.6%~79.2%,氨基酸同源性为97.6%~99.3%。核苷酸与氨基酸的比对结果显示:氨基酸变异数目大于20,分离年份相近的毒株之间基因序列变异情况相似,毒株97206/SD/CHN/1997/E19基因序列变异与其他分离株相比差异较大。进化树显示9株国内毒株存在集聚现象,形成一个基因簇。(7)ECHO30山东地方株遗传进化分析:ECHO30山东地方株与原型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1.9%~83.5%,氨基酸同源性为92.4%~93.1%;山东地方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6.0%~98.5%,氨基酸同源性为96.9%~98.9%。毒株06350/SD/CHN/2006/E30与其他山东地方株之间的同源性较小。核苷酸的变异情况显示:06530/SD/CHN/2006/E30和017/2008TC/SD/CHN 2株毒株与其他山东地方株的变异数目和变异位点均存在较大差异。山东地方株氨基酸变异数目大于20。ECHO30毒株划分为A~E共5个基因型,国内株全部分布在E基因型内,山东地方株分布在E1、E3两个基因亚型内。4.部分HEV-B山东地方株引起的AM暴发:2003年章丘市AM暴发中各年龄别罹患率在7岁前随年龄增加而有所升高,7岁后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少。患者具有较为明确的接触史,神经系统症状较为明显。引起此次疾病暴发病原体为单一的ECHO30病毒,与同时期山东省泰安市、浙江省和江苏省AM暴发中的分离株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流行病学联系。2005年山东省兖州市AM暴发以6岁以下儿童为主,2岁以下婴儿罹患率最高。病例及其看护人均无明确的接触史,患者的临床症状较轻。引起此次疾病暴发的病原体为CVB5毒株,主要分离自脑脊液标本,与2002的浙江分离株CoxB5/Zejiang/12/02 (CSF)流行病学联系密切。2008年山东省郯城县AM暴发中1岁以下儿童发病数最多,各年龄别罹患率在随年龄增加而降低。大部分患者有AM病例接触史,临床症状相对较轻。引起此次疾病的病原体为CVB3,此次暴发由同一传播链的CVB3毒株所致,毒株与进化树中其他2008年的分离株同源性较近,为同一进化来源。[主要结论]1.HEV-B在山东省分布广泛,对人群健康存在着重要的影响,AFP病例监测系统每年可以分离到大量的NPEV;不同基因型毒株有不同的时间循环模式;某些优势基因型如CVB5、CVB3、ECHO30在山东省呈中度流行状态,优势毒株的变迁往往伴随着疾病的暴发。2.VP1区全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显示,各基因型HEV-B山东地方株与其原型株相比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异,相对于ECHO病毒,CV病毒核苷酸的变异大多为同义突变,并没有引起氨基酸的变异;ECHO病毒在进化中较为活跃。3.相同基因型的HEV-B山东地方株内部,根据其遗传距离的远近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基因亚型,进化树分析显示相同基因亚型毒株之间在地理和时间分布上存在着一定的聚集性。4.在山东省,HEV-B引起的疾病暴发仍以AM为主,在HFMD的流行中偶见HEV-B组病毒,多数疾病暴发中分离到的HEV-B为单一的血清型,这与HEV-A病毒之间常见的协同流行略有不同。5.对于部分HEV-B优势毒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了其各自的流行特征:①CVB3山东地方株为原型株近似株而非变异株近似株,病毒在国内传播迅速,广泛流行,相同的年份有多个传播链的CVB3病毒在山东省流行;②CVB5毒株的变异进化速度相对较慢,进化树中D1基因亚簇内毒株2002-2005年在亚洲和欧洲的流行,导致了2002年浙江省和2005年山东省充州市AM的暴发;③ECH06毒株变异进化较为迅速,山东省近年流行株与往年流行株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存在较大差异,可能与往年毒株为不同进化来源;④ECHO11病毒在进化上较为活跃,1994-1997年期间山东省存在两个差异较大的ECHO11基因亚型共循环,而A1亚型内的毒株为近年流行的基因亚型;⑤ECH019山东地方株的进化变异速度较慢,引起2003年泰安市疾病暴发的毒株在山东省流行广泛;⑥2003年章丘市AM暴发的ECH030分离株存在较大的抗原变异,感染性强,传播迅速,为山东省近几年的主要流行株,在2003-2008年山东省存在两个不同基因亚型的毒株流行。
肖红卫,李晓明[10](2010)在《株洲市2007-2009年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株洲市AFP监测系统运行状况。方法利用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3.0.0.5版)数据库及SPSS13.0软件进行整理,对株洲市2007-2009年AFP病例个案调查表、随访表和实验室病毒学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株洲市三年时间共报告AFP病例62例,各年度AFP病例报告发病率均达2/10万以上,所有病例均为脊灰排除病例。2、服苗情况:未完成OPV基础免疫、免疫史不详和免疫空白的病例分别占6.45%、4.84%和1.61%。3、三年中AFP病例从调查、采样、随访各项年度指标均达国家要求。4、流行病学特征:62例AFP各月均有病例发生,无明显季节性;报告来自全市8个县区,但各县、区AFP监测工作不平衡;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6岁年龄组,占95.16%。男女比例为2.26:1。5、实验室结果 :脊灰Ⅱ型病毒阳性2例,阳性率为3.23%,其它肠道病毒(EV)10例,占16.13%。6、60~75d随访59例恢复正常,3例仍残留麻痹,占4.84%。结论株洲市多年未发现本土脊灰野病毒引起的麻痹病例,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AFP监测系统运行敏感度、及时性均达到WHO规定的标准。AFP病例监测与脊髓灰质炎疫苗免疫工作亟待加强。
二、湖南省2002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病毒学监测结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南省2002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病毒学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2019—2020年菏泽市<15岁儿童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工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2 结 果 |
2.1 AFP病例监测指标概况 |
2.2 地区分布 |
2.3 时间分布 |
2.4 年龄、性别与职业分布 |
2.5 实验室检测 |
2.6 病例临床诊断分类 |
2.7 病毒学诊断 |
2.8 肢体麻痹部位与肌力 |
2.9 监测敏感性与及时性 |
3 讨 论 |
3.1 国内外AFP病例发病率、病原学与免疫策略研究现状 |
3.3 完善脊髓灰质炎免疫措施,统筹常规免疫与新冠肺炎防控 |
(2)云南省2000~2017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中残留麻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建议 |
创新点 |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2016年菏泽市15岁以下非脊髓灰质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监测结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发病概况 |
2.2 地区分布 |
2.3 时间分布 |
2.4 年龄与性别分布 |
2.5 脊灰疫苗免疫史 |
2.6 实验室检测 |
2.7 临床分类 |
2.8 病毒学分类 |
2.9 临床麻痹及治疗情况 |
2.1 0 一例脊灰疫苗相关病例麻痹、诊断情况 |
2.1 1 监测敏感性 |
2.12监测及时性 |
2.1 3 非AFP病例报告监测情况 |
3 讨论 |
3.1 非脊灰AFP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
3.2 非脊灰AFP病毒学监测特征分析 |
3.2.1 2016年菏泽市脊灰疫苗病毒分离率分析 |
3.2.2 2016年脊灰疫苗病毒分离成功率分析 |
3.2.3 2016年菏泽市15岁以下非脊灰AFP病例非脊灰肠道病毒分离率分析 |
3.3现行的脊灰诊断标准仍需完善 |
3.4 应加强15岁以下各类AFP的报告与监测, 确保各类AFP监测质量 |
3.5 各级医疗机构要加强各类AFP的诊断治疗, 保护患者的身心健康 |
3.6 要进一步完善消灭脊灰免疫策略 |
3.7 应严格把握I+Ⅲ型脊灰减毒活疫苗接种禁忌症 |
3.8 提高脊灰疫苗全程接种率建立起牢固的免疫屏障 |
3.9 应对各种挑战和威胁, 不断强化消灭脊灰各项工作, 确保菏泽市无脊灰状态 |
(4)江西省2013年至2015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病原学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粪便标本来源 |
1.2 传代细胞与标准血清 |
1.3 病毒分离与鉴定 |
1.4 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2013年-2015年AFP病例病毒学监测指针完成情况 |
2.2 AFP病例及接触者粪便标本病毒分离及鉴定情况 |
2.3 2013年-2015年分离的脊髓灰质炎阳性标本核苷酸变异情况 |
3 讨论 |
(5)巴彦淖尔市2008—2015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的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病例定义和分类 |
1.3 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流行病学特征 |
2.2.1 时间分布 |
2.2.2 地区分布 |
2.2.3 人群分布 |
2.2.4 免疫史 |
2.3 监测指标 |
3 讨论 |
(6)江西省2007年-2012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7)北京市19952011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肠道病毒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1 AFP病例粪便标本分离结果 |
2 AFP病例粪便标本病毒分离鉴定结果 |
3 AFP病例病毒分离与月分布 |
4 NPEV时间分布及分型鉴定情况 |
5 AFP病例病毒分离与年龄分布 |
6 AFP病例病毒分离与肢体麻痹情况 |
7 PV分离与OPV接种史 |
讨论 |
(8)2006-2010年湖南省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大便标本来源 |
1.2 细胞与标准血清 |
1.3 病毒分离与鉴定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监测指标完成情况 |
2.2 AFP病例粪便标本病毒分离鉴定情况 |
2.3 AFP 病例肠道病毒分离率的月份分布 |
2.4 AFP病例肠道病毒分离率的地区分布 |
2.5 AFP病例病毒分离结果与年龄分布 |
2.6 AFP病例病毒分离与免疫史的关系 |
3 讨论 |
(9)人类肠道病毒B组山东地方株的基因型分布及其所致疾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见英文缩略语说明 |
前言 |
1 概述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3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3.1 背景 |
3.2 本研究的目的 |
3.3 本研究的意义 |
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标本、HEV-B山东地方株病毒和细胞 |
1.2 细胞培养主要试剂 |
1.3 HEV血清学鉴定组合血清 |
1.4 核酸提取所用试剂 |
1.5 所用引物、RT-PCR实验主要试剂和设备 |
1.6 其他相关实验设备和器材 |
2 研究方法 |
2.1 AFP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 |
2.2 AM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
2.3 其它资料 |
2.4 病毒分离 |
2.5 病毒血清型别鉴定 |
2.6 毒株的选择 |
2.7 病毒核酸的提取 |
2.8 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 |
2.9 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 |
2.10 序列测定和核酸序列的提交 |
2.11 序列整理与数据库的建立 |
2.12 序列比对与同源性分析 |
2.13 序列的亲缘进化分析 |
3 质量控制 |
3.1 实验室质量控制 |
3.2 其他相关步骤质量控制 |
结果 |
1 HEV-B山东地方株的分离情况 |
1.1 AFP监测系统来源HEV-B分离情况 |
1.2 无菌性脑膜炎暴发中HEV-B分离情况 |
2 HEV-B山东地方株基因型分布及其VP1区全基因进化树 |
2.1 HEV-B山东地方株基因型分布 |
2.2 HEV-B山东地方株VP1区全基因进化树 |
3 主要的HEV-B山东地方株遗传进化分析 |
3.1 HEV-B山东地方株VP1区全基因数据库的建立及其同源性分析 |
3.2 CVB3山东地方株遗传进化分析 |
3.3 CVB5山东地方株遗传进化分析 |
3.4 ECHO6山东地方株遗传进化分析 |
3.5 ECHO11山东地方株遗传进化分析 |
3.6 ECHO19山东地方株遗传进化分析 |
3.7 ECHO30山东地方株遗传进化分析 |
4 部分HEV-B山东地方株引起的AM暴发 |
4.1 2003年章丘市AM的暴发 |
4.2 2005年兖州市AM的暴发 |
4.3 2008年郯城县AM的暴发 |
讨论 |
1 HEV-B山东地方株的分离情况及其基因型分布 |
2 主要的HEV-B山东地方株的遗传进化 |
2.1 CVB3山东地方株的遗传进化 |
2.2 CVB5山东地方株的遗传进化 |
2.3 ECHO6山东地方株的遗传进化 |
2.4 ECHO11山东地方株的遗传进化 |
2.5 ECHO19山东地方株的遗传进化 |
2.6 ECHO30山东地方株的遗传进化 |
3 部分HEV-B山东地方株与AM暴发的关联 |
4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4.1 主要创新点 |
4.2 主要不足 |
结论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株洲市2007-2009年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病例诊断 |
1.3 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AFP病例监测质量 |
2.2 实验室检测结果 |
2.3 脊灰疫苗免疫史 |
2.4 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
2.4.1 时间分布 |
2.4.2 地区分布 |
2.4.3 人群分布 |
3 讨论 |
四、湖南省2002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病毒学监测结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2019—2020年菏泽市<15岁儿童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工作评价[J]. 王艳华,王正娥,张复臣,马敬仓,徐凌忠. 医学动物防制, 2022(03)
- [2]云南省2000~2017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中残留麻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D]. 何思然.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3]2016年菏泽市15岁以下非脊髓灰质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监测结果[J]. 张复臣,马翠荣,韩芳. 职业与健康, 2018(04)
- [4]江西省2013年至2015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病原学监测分析[J]. 刘晓庆,肖芳,刘师文,李健雄,施勇,熊英.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7(02)
- [5]巴彦淖尔市2008—2015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的监测结果分析[J]. 耿春梅,刘建国,杜瑾.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17(03)
- [6]江西省2007年-2012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分析[J]. 肖芳,刘丽萍,方晓艳,刘晓庆,施勇,熊英.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5(13)
- [7]北京市19952011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肠道病毒监测分析[J]. 曾阳,张朱佳子,李晓梅,王玉梅,罗明,龚成.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4(01)
- [8]2006-2010年湖南省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J]. 张帆,周帅锋,黄威,巫森,刘运芝,张红. 实用预防医学, 2011(08)
- [9]人类肠道病毒B组山东地方株的基因型分布及其所致疾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樊庆莹. 山东大学, 2011(04)
- [10]株洲市2007-2009年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分析[J]. 肖红卫,李晓明. 实用预防医学,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