蕙风词话论文-张义明

蕙风词话论文-张义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蕙风词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蕙风词话》,晚清,传统

蕙风词话论文文献综述

张义明[1](2018)在《传统词话评点的尾声——试论《蕙风词话》的晚清因素和总结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况周颐《蕙风词话》是晚清重要的词学文本,兼具晚清因素和历史总结意义。作为传统词话评点的尾声,就其所承载的新因素与传统特色进行论述,从而剖析其所深藏的时代价值、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以期能够对研究《蕙风词话》乃至晚期传统词话评点起到启发作用。(本文来源于《郑州师范教育》期刊2018年06期)

唐铭君[2](2017)在《《蕙风词话》的唐宋词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况周颐一生致力于词的研究,他所编撰的《蕙风词话》是我国词学研究的重要作品,其中提出了他的重要词学理论:重、拙、大,而他对唐宋词人及唐宋词的论述更是其重、拙、大理论的重要体现。在《蕙风词话》中,他对晚唐诗、唐五代词以及宋词都有独特的见解,同时对于北宋和南宋的词人也做了比较,跳出了婉约派和豪放派的桎梏,更为细致地做了分析,并用具体词来佐证其观点,加深了读者对其观点的理解和认识。除此之外,《蕙风词话》还对唐宋词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宋朝对唐朝的继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电大学刊》期刊2017年06期)

熊文祥[3](2017)在《《蕙风词话》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刊今年自第二、叁期选发熊文祥先生《〈蕙风词话〉解读》之后,全国各地读者,纷纷打来电话,希望能读到熊先生后续解读文字,是以本期连续刊发,以飨广大读者。熊先生有《〈人间词话〉解读》已完稿,明年将奉于广大读者。(本文来源于《东坡赤壁诗词》期刊2017年06期)

张兆勇[4](2017)在《试论《蕙风词话》的思维独出及“词心”真相》一文中研究指出况周颐是清末四大词家之一,是公认的常州派的接力之人。世人一般是从怎样才是一首好词、如何能填好一首词、历史上哪些词人是成功词人等叁层面阐发理论的。在宋学的反照下,可侦破上述叁层面的深度及内在性。还可从以下几方面论述"词心"的真相及意义:(1)"词心"产生的"不得已"特征;(2)词心的静穆境界;(3)以清代学术为背景"词心"所独陈的触景方式及所呈艳丽之情的词学目的性等。(本文来源于《中国韵文学刊》期刊2017年04期)

熊文祥[5](2017)在《《蕙风词话》解读(续)》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八吾词中之意,唯恐人不知,于是乎句勒。夫其人必待吾句勒,而后能知吾词之意,即亦何妨任其不知矣。曩(nǎng)余词成,于每句下注所用典。半塘辄曰:"无庸。"余曰:"奈人不知何?"半塘曰:"傥注矣,而人仍不知,又将奈何?矧填词固以可解不可解,所谓烟水迷离之致,为无上乘也。"(《蕙风词话》卷一)(本文来源于《东坡赤壁诗词》期刊2017年03期)

熊文祥[6](2017)在《《蕙风词话》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况周颐,字揆孙,号蕙风,又号玉梅词人,广西人,世家子弟,生于公元1859年,卒于公元1926年。光绪五年(1879)举人,光绪十四年后,历任内阁中书、会典馆纂修。盛年后曾入晚清大僚张之洞、端方幕。清亡,以遗民自居沪上。在清末四大词人中,对词涉猎最早、(本文来源于《东坡赤壁诗词》期刊2017年02期)

陆思晴[7](2016)在《《人间词话》与《蕙风词话》审美标准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和况周颐的《蕙风词话》作为晚清双壁,二者成书时间较为接近,王国维对况周颐的作品也多有评论,但就当时两部词学着作来看,两人却没有怎么涉及。以下从审美标准意境和真两个方面来分析两部着作在有限与无限领域,知与情关系上的异同以及其价值意义,也希望借此能够让读者对二者有一个比较中正的认识。(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张国胤[8](2015)在《2011年《蕙风词话》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年关于《蕙风词话》的研究论文共计五篇,其中一篇硕士论文。本文将这些论文梳理归纳,以此了解这一年来学术界对于《蕙风词话》的研究情况,为今后《蕙风词话》的研究方向准确定位。(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12期)

刘晓莉[9](2015)在《论况周颐《蕙风词话》“词心”说》一文中研究指出况周颐是晚清民初着名的词人、词论家。他倾注一生的精力研究词,汇编成词集《蕙风词》。同时,况周颐在词创作中不断总结作词经验,进行大胆的创新,写成词学理论着作《蕙风词话》。它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并称为“晚清词学双璧”,又与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合称“晚清叁大词话”。况周颐的《蕙风词话》不仅在词理论上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创新,而且直接指导读词、作词、赏词、论词,直接影响和作用于词坛,中兴清词,为词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词论主张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蕙风词话》的词学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学思精深,其关于“词心”、“词境”、“词骨”、“词格”、“词径”等诸多方面的见解都有独到之处,在继承中有发展,在总结中有升华,在看似分散的经验总结中暗含着一个颇富个性的理论系统。其中,“词心”是况周颐词学理论框架中的核心概念,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本文共分五部分,以“词心”这个命题为切入点,研究“词心”说的本质内涵与外延,“词心”说的理论构成及“词心”说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一部分从况周颐的生平及词学成就两个方面做了介绍,并对况周颐在临桂词派中地位做了较为深入的论述。第二部分主要是就“词心”这个命题进行探讨,从“词心”概念内涵、概念外延及“词心”说的理论溯源等角度进行阐述,揭示“词心”本质内涵,明确“词心”概念的外延。“词心”说,是晚清民初词坛独有的词学概念。况氏以其特殊的心路历程作为基础,提出“词心”,并把它与生命、心灵相契合,把词心上升到一种审美价值,生命意义的层面;以深层情感为基调来感物赋性,把对情感本体的思考引向了更深层次;加大词作的内在张力与厚重感:增强词的艺术表现力和美学意蕴;对近现代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叁部分论述“词心”说的理论构成。《蕙风词话》的词学理论是由作词叁要“重拙大”、“词心”、“词境”、“词骨”、“词格”、“词笔”、“词径”等要素构成的理论体系。而“词心”是其理论基础和核心,是其本体。“词心”这个命题可以更好的彰显况氏所倡导的“重”、“拙”、“大”、“穆境”等理论。因此,况周颐的“重拙大”是在“词心”的基础上而生发开来的理论,“词骨”、“词格”、“词笔”、“词径”是“词心”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其概念的外延,“词境”则是“词心”本质特征与内容,况周颐认为“穆境”是词境的最高境界,是“词心”所展示词的意境的最高境界。第四部分主要是针对况周颐“词心”说理论的批评实践和创作实践情况进行阐述。“词心”作为况周颐理论框架的核心,它不仅规定了其词学理论的创作标准,而且规定了其创作的价值取向。这一标准不仅是况周颐评词论词的标尺,也是他进行创作的宗旨。也就是说况周颐所提出的“词心”、“重拙大”等概念,不仅在他评词论词中有所体现,同时也体现在他的词作中。第五部分讨论“词心”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词心”说是对传统词学理论的总结,是近代词学理论发展的结果,在词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况周颐的“词心”讨论“为词之用心”和作词时“吾心”即创作主体的作用,强调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作用,认为创作应回归到本体,回归本心,关注创作主体在创作中的主体性作用。对现代文学创作具有现实的指导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5-04-01)

李甜[10](2014)在《《蕙风词话》与《人间词话》的创作论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蕙风词话》与《人间词话》有"双璧"之称,而这两部词话虽所处时代相近,其创作风格却十分迥异,一部作为古代词学评论的集大成者,一部开西方文学批评的先河,本文试比较二者在创作论方面的不同,从二者创作主体对创作的作用的不同、创作要求的标准的不同角度,看词学观对其创作论的影响,总结这两本书词学创作论共同认识及各自的疏漏之处。(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4年11期)

蕙风词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况周颐一生致力于词的研究,他所编撰的《蕙风词话》是我国词学研究的重要作品,其中提出了他的重要词学理论:重、拙、大,而他对唐宋词人及唐宋词的论述更是其重、拙、大理论的重要体现。在《蕙风词话》中,他对晚唐诗、唐五代词以及宋词都有独特的见解,同时对于北宋和南宋的词人也做了比较,跳出了婉约派和豪放派的桎梏,更为细致地做了分析,并用具体词来佐证其观点,加深了读者对其观点的理解和认识。除此之外,《蕙风词话》还对唐宋词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宋朝对唐朝的继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蕙风词话论文参考文献

[1].张义明.传统词话评点的尾声——试论《蕙风词话》的晚清因素和总结意义[J].郑州师范教育.2018

[2].唐铭君.《蕙风词话》的唐宋词批评[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7

[3].熊文祥.《蕙风词话》解读[J].东坡赤壁诗词.2017

[4].张兆勇.试论《蕙风词话》的思维独出及“词心”真相[J].中国韵文学刊.2017

[5].熊文祥.《蕙风词话》解读(续)[J].东坡赤壁诗词.2017

[6].熊文祥.《蕙风词话》解读[J].东坡赤壁诗词.2017

[7].陆思晴.《人间词话》与《蕙风词话》审美标准比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8].张国胤.2011年《蕙风词话》研究综述[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

[9].刘晓莉.论况周颐《蕙风词话》“词心”说[D].广西师范大学.2015

[10].李甜.《蕙风词话》与《人间词话》的创作论比较[J].艺术科技.2014

标签:;  ;  ;  

蕙风词话论文-张义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