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小麦特异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麦,小麦-簇毛麦易位系,组织特异抗白粉病基因
小麦特异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姚若男,范亚丽,孙冰晓,邢莉萍,曹爱忠[1](2019)在《小麦组织特异抗白粉病基因发掘》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白粉病由小麦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Bgt)引起,具有发生频率高、流行范围广、爆发性强和生理小种复杂易变等特点,是严重威胁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然而单一抗源的品种容易丧失抗性,使育种工作总是在被动地追赶病原菌小种的变化,严重制约着小麦产量和品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类型主要分为全生育期抗性和成株期抗性,而对组织特异抗性基因还缺乏深入研究。小麦白粉菌成株期对小麦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组织均能侵染,发掘不同组织特异抗性基因并进行聚合育种,有望获得抗性持久品种。利用温室大棚接种方法,我们对小麦-簇毛麦易位系进行了多年鉴定,发现簇毛麦5VS染色体臂上携带抗白粉病基因Pm55,携带该基因的品系在发病充分情况下,叶片未出现孢子,表现近免疫,而叶鞘、茎秆和穗部均出现了与感病对照相似的孢子堆,表现感病。与之相反,发现簇毛麦1VS染色体臂上携带抗白粉病基因Pm1V,携带该基因的品系在发病充分条件下,叶鞘、茎秆和穗部均未出现白粉菌孢子,而叶片表现出感病特征。将Pm55基因与Pm1V基因聚合,获得了与携带Pm21基因相类似的近免疫株系。本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及其亲缘属种存在组织特异抗白粉病基因,深入发掘这类抗性基因将为培育持久抗病品种提供不同类型抗源。(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王萌,施卫明,夏光敏,刘树伟[2](2019)在《利用全基因组信息挖掘小麦特异耐盐重要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从2014年7月《Science》杂志推出小麦专辑并报道了小麦全基因组草图,近五年来,不同倍性小麦的多个版本全基因组测序结果陆续释放,到2018年8月,《Science》杂志发表六倍体小麦的参考基因组,预示着小麦研究进入了全基因组时代-如何利用全基因组信息,发掘控制小麦重要农艺性状的关键基因,成为了小麦研究的新议题。受《Trendsin Plant Science》、《Trendsin Biotechnology》等杂志的邀请,我们先后于2015年和2018年撰文梳理了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和策略。基于这些策略和数据资源,我们鉴定到一个小麦盐响应基因TaCYP81D5。有趣的是,该基因在小麦基因组中存在五个串联重复拷贝,而在小麦近缘物种短柄草的对应基因组区域内只存在一个拷贝的同源基因。在小麦中过表达该基因,可以提高耐盐性;敲除其中的一个拷贝,不会引起耐盐性的变化,而同时敲低这五个串联重复基因的表达,则会导致盐敏感。有意思的是,在短柄草中敲低其唯一同源基因的表达,也会导致盐敏感。上述结果表明,这种小麦基因组中特异的"Give me five"事件(TaCYP81D5的五个串联重复),使得小麦在不利自然变异发生时具有更好的容忍度,从而更好地维持其耐盐能力。(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赵宇茜,赵鹏,王晓明,许盛宝[3](2019)在《六倍体小麦胚乳特异表达基因的挖掘》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其胚乳是蛋白质和淀粉等营养物质的重要贮藏器官。胚乳的发育不仅直接决定面粉的品质,同时也影响粒重和产量。因此,小麦胚乳特异表达基因的挖掘研究对利用胚乳特异表达启动子定向改善籽粒的品质性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IWGSC提供的850份六倍体小麦RNA-seq数据,以在胚乳中高表达而在根,茎,叶叁个组织中均低表达或不表达为筛选标准,筛选到654个在开花后20天的小麦胚乳中特异表达的基因。提取中国春根,茎,叶,胚乳四个组织的RNA反转录为cDNA,经过RT-PCR验证后挑选出18个在开花后20天的胚乳中特异且高表达的候选基因,这些基因分别控制籽粒硬度,编码α-淀粉酶抑制剂,α-淀粉酶抑制剂/胰蛋白酶抑制剂以及醇溶蛋白。为小麦胚乳特异表达启动子的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韩冉,李天亚,宫文萍,李豪圣,宋健民[4](2018)在《小麦秆锈病新抗源及抗病基因所在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小麦秆锈病是具潜在毁灭性的小麦病害之一,秆锈菌小种Ug99严重威胁全球小麦生产。本研究通过对165份小麦-近缘植物染色体系进行抗秆锈病鉴定,筛选小麦秆锈病新抗源并建立抗病基因所在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以发掘小麦秆锈病新抗源,培育抗病品种,有效防御Ug99导致的秆锈病。【方法】将供试的165份小麦-近缘植物染色体系、3份六倍体小麦及感病对照小密穗分别播种于直径10 cm的瓦盆中,生长到一叶一心时,用中国小麦秆锈菌流行小种34MKGQM和21C3CTHSM进行接种,当感病品种小密穗充分发病时,按照0—4级标准调查记载侵染型,对供试材料的抗秆锈病级别进行统计。同时,提取免疫、近免疫、高抗秆锈病附加系/代换系及其对应的整套染色体系、中国春等材料的基因组DNA,利用101对PLUG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进行电泳检测,筛选并建立抗秆锈基因所在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结果】在165份小麦-近缘植物染色体系中,中国春-卵穗山羊草7Mg#1附加系、中国春-卵穗山羊草7Mg#1(7A)和7Mg#1(7B)代换系、中国春-帝国黑麦1R附加系、中国春-中间偃麦草?Ai附加系(?表示外源染色体同源群未鉴定)、中国春-单芒山羊草6N附加系、中国春-易变山羊草6SvS端体附加系和中国春-智利大麦6Hch附加系9份材料对秆锈病表现为免疫或近免疫;ALCD-尾状山羊草7C#1附加系、中国春-卵穗山羊草7Mg#1(7D)代换系、中国春-帝国黑麦6R附加系、中国春-高大山羊草6Sl#3附加系、中国春-高大山羊草6Sl#2(6B)代换系、中国春-希尔斯山羊草3S#1附加系和中国春-拟斯卑尔脱山羊草2Sg#3附加系7份材料对秆锈病表现为高抗;其余材料均表现为中感或高感。抗秆锈性基因定位信息比较分析发现,高大山羊草6Sl#2和6Sl#3、帝国黑麦6R、智利大麦6Hch、卵穗山羊草7Mg#1、尾状山羊草7C、中间偃麦草?Ai染色体上可能含有抗秆锈新基因。分子标记筛选、定位及特异性验证研究共获得8个新的多态性标记,其中5个(TNAC1715、TNAC1718、TNAC1737、TNAC1739和TNAC1753)和3个(TNAC1740、TNAC1751和TNAC1756)分别被定位在6R和6Sl染色体上。【结论】筛选得到8份可能含有抗秆锈新基因的材料,建立了抗秆锈基因所在染色体特异新标记8个。(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7期)
余侃[5](2016)在《SSR标记与长江流域小麦地方品种主要性状的关联分析及特异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基因1Dy12.6的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仅次于玉米和水稻的第叁大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高产、优质、多抗一直是小麦遗传改良主要育种目标。科技的快速进步使得育种技术从传统的杂交育种向分子育种迈进,育种效率得到明显提高。但是近年来,我国小麦品种的遗传改良进度趋于缓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用于小麦育种的亲本材料的遗传基础越来越狭窄。小麦地方品种是长期人工选择的产物,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高度的地区适应性,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特异优良性状鉴定,发掘优异种质与特异基因,对小麦品质和抗性的遗传改良,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本研究对343份长江流域小麦地方品种的7个重要表型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利用56个SSR标记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并基此进行标记与性状的关联分析,探析优异的等位基因变异,以期为重要性状QTL发掘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一些参考依据;同时,运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的方法和PCR技术鉴定并克隆出了一个新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基因1Dy12.6,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SSR标记与长江流域小麦地方品种主要性状的关联分析本研究共考察了株高、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4个产量相关性状以及蛋白含量、沉淀值和硬度3个品质性状,其中硬度表现出最大的变异系数,达到了 86.6%;而蛋白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小,为9.4%。56个SSR标记在343份材料中共检测到254个等位变异,变异范围为2-13个,平均每个标记可以检测出4.5357个等位变异,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的范围为0.0425-0.8957,平均值为0.5546,其中,PIC值大于0.7的有13个,表明所选材料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基于材料间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和采用Structure软件的群体结构分析,343份材料被分为两大类群。在群体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对56个SSR标记与7个性状进行关联分析,共检测到24个标记与除硬度之外的6个性状有着显着性的关联(P<0.01 )。在所检测到关联性的位点中,与蛋白含量相关联的位点最多(18个),与千粒重相关联的位点最少(2个)。单个位点对性状解释变异率最大的标记是Xwmc609-1DL(与蛋白含量相关联),达到了 22.49%。有4个标记被检测到至少与3个性状都具有显着性的关联,其中Xwmc594-3AL与穗粒数、穗长、千粒重、蛋白含量和沉淀值均呈显着关联。2.特异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基因1Dy12.6的克隆利用SDS-PAGE和MALDI-TOF-MS在其中一个材料'Huazhong830'中鉴定出一个迁移率与1Dy12相似且分子量为69,985 Da的HMW-GS,初步判定其为一个特异的亚基,并命名为1Dy12.6。根据HMW-GS编码基因起始子和终止子部分序列高度保守的特点,设计引物并利用PCR的技术对1Dy12.6编码基因进行扩增,获得了一个大小约为2000 bp的扩增片段,然后回收纯化和克隆测序得到了1Dy12. 的编码基因序列。结果显示1Dy12.6编码基因序列全长为2022 bp,共编码673个氨基酸,推导其编码的蛋白质相对分子量为70,165 Da,与MALDI-TOF-MS所鉴定的分子量仅相差180 Da,测定误差为0.26%,进一步的证实1Dy12.6亚基的氨基酸不存在翻译后修饰的现象。通过1Dy12.6基因全长序列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与y-型HMW-GS有着高度的同源性,具有典型的y-型HMW-GS一级结构特征。选取已被克隆的26个普通小麦HMW-GS编码基因进行比对,发现与1Dy基因序列的相似性都达到了90%以上。进一步选择相似性高达97.63%的1Dy12编码基因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和插入/缺失(InDels)对比分析,发现了 3个SNPs和1个45 bp序列的插入,这是导致两者氨基酸差异的主要原因。根据蛋白质的二级结构预测和分子进化分析,推测特异的1Dy12.6亚基极可能是一个与1Dy12相似的HMW-GS亚基新成员。(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乔麟轶,常建忠,郭慧娟,高建刚,郑军[6](2016)在《小麦全基因组NBS类R基因分析及2AL染色体NBS-SSR特异标记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NBS(nucleotide binding site)类基因是植物界中最重要的一类抗病基因。用信息学方法从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全基因组中分离出2406条含有NBS结构的完整蛋白序列,每条包含48~2272个氨基酸残基。根据NBS结构域两端是否连接CC或LRR结构域,将TaNBS分为N、CN、NL和CNL 4类。对TaNBS所在scaffold序列的SSR位点进行诊断,从1203条scaffold序列上发现2177个SSR位点,以二碱基重复位点最多,占73.5%。针对小麦2AL染色体上的51个SSR位点开发标记,缺体–四体和双端体验证结果表明,有39个标记(76.5%)为2AL特异标记,其中24个特异标记在抗白粉病材料Khapli(2AL上携带Pm4a)和感病材料Chancellor间存在多态性。利用近等基因系Khapli/8*Cc筛选出3个可能与Pm4a连锁的NBS-SSR标记,分别是Sxaas_2AL22、Sxaas_2AL39和Sxaas_2AL46。本研究开发的与抗病序列紧密连锁的特异SSR标记可用于2AL染色体上抗病新基因的检测以及已有抗病基因的候选序列筛选。(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郭庆东,李娜,惠文荣,田秋菊,王洪刚[7](2015)在《小麦TaYUC10基因种子特异表达载体构建及小麦遗传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生长素是植物体内一种重要的内源激素,参与植物体多种生理生化的调控,对植物体的生长发育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YUCCA(简称YUC)基因家族编码含黄素的单氧化酶,该酶是IAA生物合成途径中催化色胺的N-氧化反应的限速酶,对生长素的合成起重要调控作用。本实验室从小麦中克隆到叁个TaYUC10基因,通过染色体定位表明其中TaYUC10.1基因于小麦5BL染色体上,且荧光定量分析表明其主要在小麦授粉后的幼嫩种子中表达;对拟南芥转化分析表明,该基因过量表达能产生生长素增多的表型。为进一步研究TaYUC10基因的功能,本研究构建了小麦种子特异表达载体pBx17P::YUC10.1,通过基因枪转化技术转化到小麦品种Bobwhite中,经分子鉴定获得阳性转基因植株18株。对转基因小麦的部分农艺性状进行初步统计分析,发现其穗长、单穗粒数、单穗粒重、单粒粒重等相比对照都有增加。将收获的转基因种子在大田进行穗行种植,通过对收获的种子进行初步统计分析,发现转基因小麦的平均千粒重为42.28g,而对照小麦的平均千粒重为37.05g,粒重增幅达到14.12%。结果表明TaYUC10基因可能在小麦籽粒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六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论文集》期刊2015-08-18)
陈中旭[8](2015)在《主要作物持家基因及小麦种子特异基因挖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特定的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中,只有少数基因(5-10%)表达。基因组中表达的基因分为两大类:1)持家基因:又称管家基因,是指所有细胞中均要表达的一类基因,其产物是对维持细胞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2)组织特异性基因:又称奢侈基因,是组织特异性表达有关的基因,与细胞分化有关,在特定组织中保持非甲基化或低甲基化状态,而在其他组织中呈甲基化状态。持家基因以组成型方式在所有细胞中表达,而奢侈基因在特定组细胞中得到表达。这些基因的特异表达与否,决定了生命历程中细胞的发育、分化、细胞周期的调控、体内平衡、细胞衰老、甚至于程序化死亡。对不同类型,不同分化时期细胞的基因或基因表达情况的研究,可以获得整个细胞生命过程的重要信息。持家基因被定义为结构性的基因,在所有组织中都高度表达并维持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其内含子、非编码区、编码区序列均比较短。在生物学和生理学上持家基因是维持细胞所必需的一系列基本生命活动功能和器官功能的关键。持家基因因与病原体毒性加强有关而为人所知并利用他们进行发现潜在药物靶标的研究,同时持家基因的缓慢演化使其能用于区分亚种进化的研究。此外,持家基因还可作为校正测定基因表达量时的内参基因,许多诊断和研究的定量技术都使用持家基因的表达量作为基准线使数值标准化以此来发现差异基因。系统的挖掘组织特异性基因能够帮组我们更好的理解生物奇特的组织形态及生物行为,能够帮组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作物遗传育种方面,通过反向遗传学大规模的筛选组织特异性基因是一个快速获取重要基因的途径。因此我们从以上角度出发,利用公共数据中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设计,对禾本科主要的作物进行全基因组的持家基因与组织特异基因挖掘。我们从PLEXdb (Plant Expression Database)生物数据库网站中收集了大量的Affymetrix表达谱芯片数据,其中包括:30个实验室的362张小麦芯片数据;79个实验室的409张水稻表达谱芯片数据:37个实验室的250张玉米芯片数据;45个实验室的440张大麦芯片数据。同时还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下载了四个物种对应的EST序列和Unigene数据。基于RMA (Robust multi-array average)标准化处理格式的芯片数据,采用我们设计的跨实验芯片数据的候选持家基因筛选出了占整个芯片探针数量5%的探针对应的基因作为候选持家基因,并做了EST富集与Unigene分组织富集验证,结果表明我们筛选出来的候选持家基因有着明显的EST富集和多组织富集的现象。按照5%的探针数量筛选最为稳定的持家基因,我们从小麦获得3065个在不同实验中稳定表达探针,并通过PLEXDB获取了3041条探针对应的序列。在EST富集分析中,有1097条序列被显着性富集(hits>20):有16条序列没有被任何EST序列富集到。显着性富集的比例是35.9%.在Unigene富集中,2307条序列富集上了Unigene,其中非冗余的序列有2143条,有明确的组织结构注释信息的有1670,没有任何富集的序列有734条。在大麦的结果中一共筛选到了1142个探针对应的1124条序列,EST显着性富集的序列有447条,占所有序列的39.77%;Unigene结果中,有1005条候选的非冗余序列比对上了数据库,其中928条有组织信息。相比之下,水稻与玉米的富集率要比小麦与大麦高一些,水稻中有88.57%的序列被大量富集:在玉米的分析结果中,有84%的序列有较好的富集,同时超过90%的序列都有组织注释信息。在水稻中所有的候选基因序列都有相对应的EST序列富集,在玉米中也仅有1条序列没有富集。对候选的持家基因分别进行序列结构、分子功能以及染色体分布特征的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筛选出的基因是结构紧密、分子功能必须的维持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基因。这些持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出现两端富集,在染色体两段分布较多,在着丝粒附近分布较少,这种情况与基因的整体分布情况一致,即在全基因组水平,染色体两段的基因密度远高于着丝粒附近的基因密度。另一方面,通过组织特异性基因流程筛选流程找到的一些非常有趣的小麦种子形成相关的基因,进一步研究分析这些基因将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通过该实验,提供了一套简单高效的基于不同实验室基因表达谱芯片实现全基因组持家基因与组织特异性基因挖掘与筛选的方法。这套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植物或者动物的全基因组功能基因挖掘。(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冯浩,王秋玲,冯传欣,赵肖琼,韩丽娜[9](2014)在《小麦特异miRNA PC-395的靶标基因TaULP5参与小麦对条锈病的感病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类小分子调控因子,miRNAs通过调控相应靶标基因的表达,从而在植物生长发育以及防御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由条形柄锈菌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世界范围内最具破坏性的小麦病害之一。培育和合理利用抗性品种是控制该病害最有效、经济和环保的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从小麦品种兴资9104中,分离得到了一个新的小麦特异miRNA PC-395,并通过降解组测序技术鉴定了其候选靶标基因。利用电子克隆技术获得了靶标基因的全长cDNA。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基因与短柄草、大麦以及山羊草的泛素类蛋白5高度同源,因此,命名其为小麦泛素类蛋白5(TaULP5)。根据降解组测序结果,PC-395的裂解位点位于TaULP5的3'端非翻译区。通过构建共转化载体,在烟草叶片中进一步证实了靶标序列的表达能够受PC-395的调控。利用拟南芥原生质体定位技术,证明了TaULP5定位于细胞质中。通过酵母突变体互补实验,证明了TaULP5具有ULP5的功能。同时,将TaULP5在酵母中过表达,能够提高酵母对高盐和H_2O_2的耐性。此外,在小麦一条锈菌互作中,PC-395和TaULP5表现出不同的表达模式,TaULP5在小麦与条锈菌互作的亲和反应中表现上调的表达模式。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将TaULP5沉默之后能增强小麦对条锈菌的抗性,这可能是由于TaULP5沉默后诱导了一些PR基因表达的结果。(本文来源于《2014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4-11-05)
李晓蕊[10](2014)在《小麦条锈菌吸器特异表达基因筛选及初步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条锈病,作为对小麦生产有严重危害的真菌性病害,它是由条形柄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所引起。了解小麦与条锈菌互作的分子机制对小麦条锈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吸器作为锈菌与寄主相互作用中较为成功的侵染结构,是病菌从寄主细胞汲取糖类、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重要器官,对抑制寄主防卫反应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本论文通过筛选吸器特异表达基因,以期获得吸器转录组中对寄主产生致病性的关键因子,为揭示条锈菌的致病机理奠定理论基础,进而为持久抗病新途径提供材料与技术支持。本研究在提取小麦条锈菌吸器的基础上,对条锈菌孢子、芽管以及吸器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以及实时定量技术(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对吸器阶段特异表达基因进行了筛选,对筛选出的基因借助瞬时沉默技术即寄主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BSMV-Based Host-Induced Gene Silencing,BSMV-HIGS)进行初步功能验证,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比较吸器与夏孢子、芽管转录组数据,获得吸器特异上调表达基因3530个,通过选择FDR<0.01、具有功能注释、能在GO聚类分析中找到对应的基因,最后获得146个基因,本实验对146个基因中的73个基因进行了 qRT-PCR,结果表明,夏孢子时期特异表达的基因有20个,芽管阶段特异表达的基因7个,吸器特异表达的基因有46个,其中在侵染后24 h上调表达的基因有18个,48 h上调表达的有15个,72 h上调表达的有6个,9 d上调表达的有7个,表明它们参与了条锈菌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以及与寄主互作过程。2、根据qRT-PCR结果及基因注释情况,对其中8个差异表达基因Pst1599、Pst4385、Pst5760、Pst6346、Pst12394、Pst15148、Pst16188、Pst19493进行初步功能分析,它们主要涉及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硫胺素的代谢合成以及细胞生长和分化等过程。8个基因在锈菌的不同生长阶段都有上调表达趋势,其中Pst5760、Pst6346在锈菌侵染寄主小麦48h时大量上调表达,Pst5760的表达量是夏孢子时期的4786.04倍。Pst385、Pst16188、Pst 19493在整个侵染阶段表达量都很高。利用BSMV-HIGS技术分别沉默上述8个基因,当接种毒性小麦条锈品种CYR32后,结果发现,当瞬时沉默Pst 6346、Pst12394、Pst15148、Pst16188和Pst19493后,在接种后期产生的孢子堆数目明显减少,菌丝长度明显缩短,而Pst1599、Pst4385和Pst5760产孢数目没有显着变化。(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小麦特异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2014年7月《Science》杂志推出小麦专辑并报道了小麦全基因组草图,近五年来,不同倍性小麦的多个版本全基因组测序结果陆续释放,到2018年8月,《Science》杂志发表六倍体小麦的参考基因组,预示着小麦研究进入了全基因组时代-如何利用全基因组信息,发掘控制小麦重要农艺性状的关键基因,成为了小麦研究的新议题。受《Trendsin Plant Science》、《Trendsin Biotechnology》等杂志的邀请,我们先后于2015年和2018年撰文梳理了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和策略。基于这些策略和数据资源,我们鉴定到一个小麦盐响应基因TaCYP81D5。有趣的是,该基因在小麦基因组中存在五个串联重复拷贝,而在小麦近缘物种短柄草的对应基因组区域内只存在一个拷贝的同源基因。在小麦中过表达该基因,可以提高耐盐性;敲除其中的一个拷贝,不会引起耐盐性的变化,而同时敲低这五个串联重复基因的表达,则会导致盐敏感。有意思的是,在短柄草中敲低其唯一同源基因的表达,也会导致盐敏感。上述结果表明,这种小麦基因组中特异的"Give me five"事件(TaCYP81D5的五个串联重复),使得小麦在不利自然变异发生时具有更好的容忍度,从而更好地维持其耐盐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麦特异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姚若男,范亚丽,孙冰晓,邢莉萍,曹爱忠.小麦组织特异抗白粉病基因发掘[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2].王萌,施卫明,夏光敏,刘树伟.利用全基因组信息挖掘小麦特异耐盐重要基因[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3].赵宇茜,赵鹏,王晓明,许盛宝.六倍体小麦胚乳特异表达基因的挖掘[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4].韩冉,李天亚,宫文萍,李豪圣,宋健民.小麦秆锈病新抗源及抗病基因所在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J].中国农业科学.2018
[5].余侃.SSR标记与长江流域小麦地方品种主要性状的关联分析及特异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基因1Dy12.6的克隆[D].华中农业大学.2016
[6].乔麟轶,常建忠,郭慧娟,高建刚,郑军.小麦全基因组NBS类R基因分析及2AL染色体NBS-SSR特异标记开发[J].作物学报.2016
[7].郭庆东,李娜,惠文荣,田秋菊,王洪刚.小麦TaYUC10基因种子特异表达载体构建及小麦遗传转化[C].第六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论文集.2015
[8].陈中旭.主要作物持家基因及小麦种子特异基因挖掘[D].四川农业大学.2015
[9].冯浩,王秋玲,冯传欣,赵肖琼,韩丽娜.小麦特异miRNAPC-395的靶标基因TaULP5参与小麦对条锈病的感病性[C].2014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
[10].李晓蕊.小麦条锈菌吸器特异表达基因筛选及初步功能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标签:小麦; 小麦-簇毛麦易位系; 组织特异抗白粉病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