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力变化论文-吴晓灵,郝润梅

驱动力变化论文-吴晓灵,郝润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驱动力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耕地,主成分分析法,内蒙古

驱动力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吴晓灵,郝润梅[1](2019)在《内蒙古自治区耕地面积变化驱动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内蒙古自治区1997~2017年耕地变化情况和相关社会经济指标为基础,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内蒙古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机制,得出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人口规模增加以及耕地保护政策。并针对耕地变化的不同驱动因素提出内蒙古加强耕地保护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夏威夷,李玲,雷孝章[2](2019)在《1990-2014年岷江上游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岷江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研究区1990、2001、2007与2014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结合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岷江上游流域1990-2014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24年间,流域林地面积明显减少,草地、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明显增加,耕地面积变化不大。流域总体的破碎度增加,但其均匀度指数较小,说明流域景观整体破碎度不大,景观的蔓延度指数减小速率缓慢,流域中的优势斑块具有良好的连接性。流域各景观类型呈现不同程度的破碎化和复杂化,其中林地破碎化最高,草地占总的景观面积比例最大是该流域的优势景观,建设用地斑块的复杂度最高。运用SPSS软件进行驱动力分析可知,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因子和气候因子是导致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11期)

朱凯妮,石淑芹,余文涛,何英彬[3](2019)在《京津冀结合部生态用地变化及驱动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用地是维持人类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对生态用地变化及驱动力进行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进行区域生态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本文利用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以地理学第一定律为理论基础构建生态用地变化空间自相关模型,对京津冀结合部生态用地变化及其扩展机理展开分析。结果表明:(1)截止到2015年,京津冀结合部生态用地面积为13 049.71 km~2,其中耕地占52.42%,林地、草地和水域分别占32.26%、10.05%和5.27%,耕地主要集中分布在研究区南部平原区,北部山区林地集聚;(2)研究期间,生态用地减少193.13 km~2,主要流失方向为建设用地;(3)生态用地和建设用地的空间自相关性均有所提高,空间聚集性逐渐加强;(4)人口密度、农机总动力、粮食单产是导致生态用地变化的主要因子,说明人口集聚程度、农业机械化水平及耕地利用效率对生态用地有重要的影响。优化资源结构及改善土地利用方式对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李重阳,樊文涛,李国梅,高晶,唐增[4](2019)在《基于NDVI的2000-2016年青藏高原牧户草场覆盖度变化驱动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青藏高原5个省份共573块牧户草场,利用2000-2016年遥感、气象、社会经济等数据,计算牧户草场植被覆盖度,设定实证模型,综合分析确定了21世纪以来青藏高原牧户草场退化等级、各要素的变化趋势以及导致草场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研究区牧户草场退化面积占总面积的69%,以轻度退化为主;草场植被盖度的变化是自然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气候变化中,温度的升高和降水的增加对草场植被生长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不合理的经济发展要素和人口密度的增加会引起草场植被盖度的进一步降低。此外,距离城市越近的草地植被盖度越低。从变化的机理来看,草地载畜量与植被盖度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超载放牧仍是导致青藏高原草地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尼加提·伊米尔,满苏尔·沙比提,玉苏甫·买买提,麦丽开·艾麦提[5](2019)在《天山北坡精河绿洲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精河绿洲为研究区,1997、2007和2016年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气象和水文数据以及社会经济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综合运用动态度和时间序列追踪,探寻精河绿洲近2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及其归因。结果表明:1)1997—2016年,精河绿洲土地覆被类型变化主要表现在低覆被度植被、其他覆盖向耕地的转化;耕地向高覆盖度植被的转化;中覆盖植被严重退化;湿地面积呈现出越来越减少趋势,水体总面积呈现增加的趋势。2)1997、2007和2016年土地覆盖类型中的其他覆盖、耕地和水体的面积和比例持续增加,增幅分别为12.17%、5.30%和2.49%。高-中-低覆盖度植被,以及湿地呈减少趋势,其中低覆盖度植被减少速度最快,减幅达13.23%,中覆盖度植被前10年呈增加趋势,而后10年呈减少趋势。3)精河绿洲土地覆盖变化受到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自然因素限制了山区和平原区之间的低覆盖度植被的生存,人文因素则是绿洲土地覆盖变化的直接驱动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董建红,张志斌,张文斌[6](2019)在《基于叁维生态足迹的甘肃省自然资本利用动态变化及驱动力》一文中研究指出核算自然资本是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核心议题。利用改进后的叁维生态足迹模型,对甘肃省1999—2016年自然资本利用动态演变过程进行定量分析,并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甘肃省人均生态足迹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相对稳定,人均生态赤字与人均生态足迹变化趋势一致;足迹深度和人均足迹广度表明资本流量无法满足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对资本存量的消耗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常态;从地类组分构成来看,化石能源用地、耕地和水域是资本存量消耗的主要方式,林地是资本流量占用的主要方式,草地和建筑用地的自然资本利用经历了从资本流量过渡为资本存量的过程;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等是导致甘肃省自然资本利用增加的主要因素,而生态建设、科技进步、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和环境治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自然资本利用压力。(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赵芳,张永福,欧阳雪,翟培[7](2019)在《土地利用景观生态格局变化及驱动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库车县2009和2016年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为数据源,运用ArcGIS 10.2、ENVI 5.1和Fragstats 4软件,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景观指数分析了库车县2009—2016年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特征,并选取政策、人口和社会经济指标综合分析引起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库车县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整体呈稳定变化状态,生态环境呈现优良状态;国家和地区政策因素、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实力大幅提升,都对库车县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有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对某一地区阶段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特征及引起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9期)

赵浣玎,李军,李莹莹,邓晓娟,许佳慧[8](2019)在《基于遥感的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重庆市渝中区为研究区域,利用2002年、2010年和2018年叁期遥感影像和2002—2018年的统计数据作为数据源,研究人文因素在土地利用及覆被变化中的驱动作用。研究运用监督分类方法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获得渝中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分析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以此建立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渝中区土地利用及覆被变化中的驱动因子。结果显示,在2002—2018年,渝中区各地类在该时间段变化较大,地类以居住地和绿化地带为主,建设用地的变化也很明显,说明渝中区的土地利用程度进一步加深。同时,从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的因子来看,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是渝中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本文来源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吴双品,吴勇,陈铭峥[9](2019)在《近20年晋江市城市建成区拓展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使用单源数据提取城市建成区精度过低的问题,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以Landsat陆地卫星遥感影像和夜间灯光数据作为主要数据源,对2002—2018年晋江市建成区拓展动态进行监测分析。利用GIS空间迭加分析功能,结合多源数据对城镇用地的提取结果,得到各时期建成区扩展信息,并分析促使晋江市建成区拓展的驱动力。结果表明,2002—2018年晋江市建成区拓展过程中,拓展速率先快后缓,建成区空间重心不断南移,建成区分布格局逐渐形成以陈埭镇-池店镇-青阳街道为中心的北部主城、以安海镇-灵源街道为核心的中部辅城和以英林镇为核心的南部辅城的"全市一城、一主两辅"大城市新格局。研究结果可为有关部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李云龙,孔祥伦,韩美,王敏,潘彬[10](2019)在《1986-2016年黄河叁角洲地表水体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表水体在黄河叁角洲形成、生态系统演化及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该文以黄河叁角洲地表水体为研究对象,采用轨迹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研究区30 a内地表水体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1986-2016年间黄河叁角洲地表水体面积增加1 161.53 km~2,其中河流呈减少状态,面积减少33.49 km~2。水库、坑塘和盐田养殖池分别增长84.88、63.82、1 046.33 km~2,呈增加趋势。未利用地向盐田养殖池转换是面积变化最大的类型。2)Logistic回归发现,地理区位因素是影响水库演化主要因素,距海岸线距离和乡镇距离是水库转入的主导驱动因子,距乡镇距离是水库转出主导驱动力。盐田养殖池的演化受到社会经济因素和区位因素综合影响。水产产量、人口密度差、距市中心距离、距黄河距离和国民生产总值是盐田养殖池转入的主要驱动力。距市中心距离成为盐田养殖池转出的主导因子。坑塘的转化受到区位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距乡镇距离、人口密度差、距海岸线距离为主要驱动因子。(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6期)

驱动力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岷江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研究区1990、2001、2007与2014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结合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岷江上游流域1990-2014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24年间,流域林地面积明显减少,草地、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明显增加,耕地面积变化不大。流域总体的破碎度增加,但其均匀度指数较小,说明流域景观整体破碎度不大,景观的蔓延度指数减小速率缓慢,流域中的优势斑块具有良好的连接性。流域各景观类型呈现不同程度的破碎化和复杂化,其中林地破碎化最高,草地占总的景观面积比例最大是该流域的优势景观,建设用地斑块的复杂度最高。运用SPSS软件进行驱动力分析可知,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因子和气候因子是导致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驱动力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吴晓灵,郝润梅.内蒙古自治区耕地面积变化驱动力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9

[2].夏威夷,李玲,雷孝章.1990-2014年岷江上游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

[3].朱凯妮,石淑芹,余文涛,何英彬.京津冀结合部生态用地变化及驱动力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李重阳,樊文涛,李国梅,高晶,唐增.基于NDVI的2000-2016年青藏高原牧户草场覆盖度变化驱动力分析[J].草业学报.2019

[5].尼加提·伊米尔,满苏尔·沙比提,玉苏甫·买买提,麦丽开·艾麦提.天山北坡精河绿洲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

[6].董建红,张志斌,张文斌.基于叁维生态足迹的甘肃省自然资本利用动态变化及驱动力[J].生态学杂志.2019

[7].赵芳,张永福,欧阳雪,翟培.土地利用景观生态格局变化及驱动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9

[8].赵浣玎,李军,李莹莹,邓晓娟,许佳慧.基于遥感的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

[9].吴双品,吴勇,陈铭峥.近20年晋江市城市建成区拓展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10].李云龙,孔祥伦,韩美,王敏,潘彬.1986-2016年黄河叁角洲地表水体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9

标签:;  ;  ;  

驱动力变化论文-吴晓灵,郝润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